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濮阳地区1965~1990年22个寒潮个例分析,总结了寒潮的天气形势和特征.提出了预报着眼点,选出了预报指标,在486微机上用PROLOG语言建立了“濮阳地区寒潮预报专家系统”,为准确预报寒潮天气提供了依据。1991~1993年试报准确率为80%。  相似文献   

2.
王为德 《气象》1981,7(2):2-4
近年来,我国寒潮科研工作取得了不少进展,对寒潮中期过程和爆发机制有了新的了解,关于大型环流和大气环流发展阶段性的研究有所加强,同时还研制或改进了一些寒潮预报工具。我们在日常预报实践中,结合以往的预报经验,学习和运用了上述科研成果,初步总结出一套中短期结合的寒潮预报思路、工具和程序,现整理出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1987 ̄1991年驻马店寒潮天气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产生寒潮天气的基本天气形势和特点,提出了预报着眼点,并建立了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4.
寒潮中期预报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寒潮中期预报,是有关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课题。近两年来,本课题组主要从事了三个方面的工作:(1)寒潮中期过程和大气环流中期变化的机制研究;(2)寒潮中期数值预报和大气环流中期变化的数值试验;(3)寒潮(低温)中期预报方法的研究。主要力量集中在机制研究上,其他两个方面分散进行。现将这三个方面工作进行初步总结。 1.中期过程的物理机制研究天气实践已积累了不少关于寒潮中期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欧洲数值预报客观分析场,对2007年秋冬季的6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找出了6次寒潮过程的冷空气源地及移动路径和寒潮预报关键区,得出了有指示意义的寒潮天气预报指标。总结了易于发生寒潮天气的地面形势,对发生寒潮天气的高空形势进行了天气分型。  相似文献   

6.
西北区东部寒潮天气短期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西北区东部寒潮短期预报的气候概况和环流特征,对不同类型寒潮个例进行归纳总结,组合成预报规则,建立了短期寒潮预报模式,输入计算机得出有无寒潮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7.
徐羹慧 《气象》1985,11(2):6-10
近四年来,寒潮中期预报理论和方法研究课题组,根据半球大气环流变化特征,分析了寒潮中期天气过程的大量事实; 以大气环流动力学观点,着重研究了寒潮中期物理过程和冬半年大气环流的中期变化机制, 并提出了时效为15天左右的寒潮中期预报综合方案。这个方案包括:物理-统计法、天气-统计法、数值预报产品和寒潮过程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前者为10—15天的主要预报方法,后者为3—5天的主要预报方法,天气-统计法是6—10天的主要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8-2014年20场北疆典型寒潮天气过程的高空、地面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北疆寒潮天气进行了环流分型和区域分型,总结了环流型与冷空气路径、区域类型的对应关系,重点统计了不同季节北疆寒潮爆发前一天内500hPa脊前北风急流、锋区强度、中低空冷空气强度、地面冷高压等特征量的平均值和最大、最小值,并检验欧洲ECMWF数值预报产品在北疆寒潮天气预报中的预报能力,为北疆寒潮精细化预报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寒潮是影响我国的一种大型天气过程。过去对影响我国的寒潮过程及其预报已做过不少工作。本文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日常值班工作经验,特别是近年来的经验,对影响我国的寒潮天气过程,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实践表明:对于寒潮预报来说,典型的寒潮过程是不难掌握的,但有很多寒潮过程是不典型的,如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寒潮专家系统知识库,(简称SHZ)是通过最近30年54次寒潮天气个例的详尽分析和随机抽样10年资料进行逐日反查,并在弄清了盆地寒期天气事实、基本特征及物理基础之上,综合了诸多专家预报经验组建起来的。它包了春、秋、冬111个预报因子和239条预报规则。通过对省台寒潮专家系统知识库中因子选取和规则组建原则的介绍,指望有助于各级台站寒潮过程的研究,为完善我省寒潮预报方法和提高寒潮质量有所启发和升华。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NCEP 1°×1°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实况观测资料,运用天气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的方法,对四川省两次冬季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属于中亚横槽型寒潮(N型),前期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环流径向度加大,乌拉尔山阻高强烈发展,后期横槽转竖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南下冷空气与南支槽前西南气流交汇入侵四川盆地,造成寒潮过程;(2)过程发生前,盆地大部地区基础温度较历史同期偏高,利于气温进一步下降;(3)西南急流能够将水汽不断向盆地内输送,连续的降水对气温下降起到了加强作用,是造成强降温的原因之一;(4)850hPa强冷平流是寒潮过程的关键因素,冷平流的移动路径和强度中心与过程降温地区有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全球再分析资料,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及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18年12月5~7日和27~29日四川盆地两次典型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是在前期升温的基础上,500hPa欧亚中高纬度为一脊一槽,地面有强冷空气在中西伯利亚堆积,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爆发南下造成的;冷空气爆发后,由于寒潮发生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冷平流强度、发展、路径不同,由此带来的天气现象和对四川盆地的影响也不同。两次过程中南支槽强度、移动速度和持续影响四川盆地时间存在明显不同,但当南支槽东移至85°E及以东位置时,南支槽显著加深,槽前强西南气流将暖湿水汽输送到四川盆地,并与南下的偏北冷气流交汇,导致四川盆地的降雨明显加强,降温幅度也加强。气温骤降,当盆地850hPa温度低于-5℃,1000hPa温度低于4℃,0℃层降到940hPa以下高度时,降水出现雨向雨夹雪或雪转换。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V3.0)”1980~2017年的地面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按照四川盆地寒潮业务标准统计分析了38年四川盆地出现的77次区域寒潮特征及其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近38年四川盆地区域寒潮频次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增速为0.18次/10a,而强度呈显著增强趋势,增速为1.14℃/10a;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表现为弱的升高趋势,且冬季比春、秋季升温趋势显著。寒潮天气过程中24h内主要表现为最高气温的下降,最低气温普遍下降不明显且近50%的站点趋于上升;最高气温累计降幅,春、秋季明显大于冬季,而最低气温累计降幅季节差异不大。给出72h气温累计变化趋势,类同24h。   相似文献   

14.
武威市寒潮天气气候分析及预报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利用武威市5站(民勤、凉州区、永昌、古浪、乌鞘岭)近50a寒潮天气资料,分析了寒潮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出现的天气环流背景,运用天气学方法建立该市分月寒潮天气的预报工具.在“武威市灾害天气预警服务系统”中发挥了良好的预报作用,适用于河西走廊中东部的寒潮天气预报。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变暖背景下南宁地区寒潮活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05年南宁地区8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分析近45 a南宁地区寒潮活动的特征及其多年变化特点,并且研究了环流场异常对寒潮事件发生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宁地区寒潮活动期区域差异较大:东部开始早,结束晚;西北部开始晚,结束早,寒潮出现在12、1和2月。近45 a来,寒潮具有两次跃变异常,分别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和90年代后期;寒潮活动总的趋势是减少的,减少频数为0.12次/10 a,这主要与日最低气温比较高有关。此外,针对强寒潮活动年和弱寒潮活动年,给出了500 hPa典型高度距平场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1-2005年南宁地区8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分析近45 a南宁地区寒潮活动的特征及其多年变化特点,并且研究了环流场异常对寒潮事件发生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宁地区寒潮活动期区域差异较大:东部开始早,结束晚;西北部开始晚,结束早,寒潮出现在12、1和2月。近45 a来,寒潮具有两次跃变异常,分别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和90年代后期;寒潮活动总的趋势是减少的,减少频数为0.12次/10 a,这主要与日最低气温比较高有关。此外,针对强寒潮活动年和弱寒潮活动年,给出了500 hPa典型高度距平场特征。  相似文献   

17.
塔城盆地寒潮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塔城盆地30个寒潮个例,对出现寒潮天气的实况资料进行客观统计,着重分析形成寒潮天气的500hPa高度、850hPa温度、地面高压的季节特征以及积雪深度和云天状况在形成寒潮天气中的作用,从而确立影响塔城盆地寒潮天气的有关指标。给出了寒潮预报的经验方程,并进行个例试报。  相似文献   

18.
2—5月我国低温连阴雨和南方冷害时空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7年25月我国546个站逐日平均气温和24h降水量观测资料以及南方早稻区代表站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定义了全国统一的低温连阴雨标准和早稻区低温冷害标准,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给出了1951—2007年2—5月我国低温连阴雨和低温冷害的时空变化特征。57年中,2—5月低温连阴雨平均日数以四川盆地、贵州、江南西部和华南最多。2—5月,低温连阴雨日数呈现由长江以南向黄河流域逐渐增加且范围扩大的特征。各月低温连阴雨日数20世纪50年代较少,1997年后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1963-1996年,各月低温连阴雨日数的EOF第1特征向量呈现出月际反相变化,并有年代际振荡特征。对于各地区的早稻播种而言,1951年以来,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低温冷害较华南地区偏多、偏重,但2000年以来各早稻区的低温冷害都在减少,早稻区低温冷害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振荡特征。  相似文献   

19.
数值预报产品对寒潮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检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8年冬季,河北省连续3次出现了大范围的寒潮天气过程,为近10 a来之最。特别是2008年12月3~5日为历史同期最严重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从3次过程的大气环流特征、冷空气强度及影响路径、要素特征等方面分析比较T213和欧洲数值预报产品(EC)与实况的异同,检验不同数值预报产品对寒潮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为以后更准确地预报寒潮天气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分析结果表明:T213和EC数值预报产品都能预报出寒潮爆发的典型特征,而T213具有更高的时空密度,对提高寒潮天气的精细化预报水平有更大帮助。  相似文献   

20.
近53年中国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   总被引:94,自引:18,他引:76  
王遵娅  丁一汇 《大气科学》2006,30(6):1068-1076
利用1951~2004年中国740站逐日温度资料, 对中国寒潮频次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寒潮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强度与中国寒潮频次呈显著的正相关.秋冬季节西伯利亚上空低层冷堆温度和中国寒潮频次呈显著的负相关.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西伯利亚高压和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使得冬季中国地表温度持续升高, 而温度的这种变化与中国寒潮频次及其相伴随大风频次的减少均有密切的联系.西伯利亚高压和冬季风强度的减弱, 西伯利亚上空低层冷堆温度和中国地表温度的显著升高是中国寒潮及其相伴随大风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