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干旱区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干旱区地下水资源是在国土资源部"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截至1999年)的基础上,利用2006年的最新资料进行修正计算获得。经修正计算,新疆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为578.53×108m3/a,其中南疆7地州(含吐鲁番—哈密盆地)为326.96×108m3/a,北疆8地州为251.56×108m3/a。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全疆为230.39×108m3/a,其中南疆为152.32×108m3/a,北疆为78.07×108m3/a。2006年全疆地下水开发利用量为58.93×108m3/a,尚有162.02×108m3/a的开发潜力,其中南疆为117.75×108m3/a,北疆为44.27×108m3/a。河西走廊地区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为51.80×108m3/a,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25.70×108m3/a,2006年开采利用量为21.51×108m3/a,尚有4.20×108m3/a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
陕西关中盆地是西部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而水资源不足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为依据,从影响地下水形成的诸因素出发,对关中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和解析.结果表明: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内天然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发生了变化,其中天然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减少了5.39×108 m3/a和4.53×108 m3/a.渭河以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形成中,降水补给和灌溉补给占主导地位,二者占83.9%;渭河以南地区,降水补给和河水渗漏补给是地下水资源形成的主要因素,二者占94.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和措施,以期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功能衰退与恢复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20世纪50年代末,至本世纪华北平原地下水总开采量由不足100×108m3/a增至211.98×108m3/a,超出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192.31×108m3/a。长期超量开采和不合理的开采布局,使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含水层疏干体积不断增加,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持续扩展,地下水的资源功能不断衰退的同时产生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咸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采取农业节水、工业调整开采强度布局、建立应急用水机制、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蓄、本地劣质水资源化等综合举措,修复和涵养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系统收集、整理了河西走廊地区黑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水利化现状、节水工程实施状况,以1999年为水平年对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由于节水工程的实施引起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计算.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与1999年相比将发生变化,中游张掖盆地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将减少10366.9万m3/a.下游的鼎新灌区地下水补给量较现状河道输水条件下减少7931.25万m3/a,额济纳平原地下水补给量增加26651.51万m3/a.地下水补给途径发生变化,主要补给由中游向下游转移.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节水工程的实施.地下水补给量的变化也引起泉水溢出带泉水量减少.  相似文献   

5.
酒泉盆地地下水系统水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系统分析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区范围和边界条件,借助GIS技术与FEFLOW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及相应的地下水系统数值模型。以2001~2003年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多次求解与识别,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空间分布及组合方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用来对研究区地下水资源进行定量评价与预测。运用识别后的模型评价和预测了在P=50%、75%、95%不同地表径流条件下研究区地下水系统水资源量,与其对应的补给量分别为7.7346亿m3/a、7.1663亿m3/a、6.3610亿m3/a,排泄量分别为:8.7208亿m3/a、8.3789亿m3/a、7.8477亿m3/a,总均衡分别为:-0.9862亿m3/a、-1.2126亿m3/a、-1.4867亿m3/a。结果表明在上述三种不同典型年情况下,研究区地下水系统长期处于负均衡状态,为了改善该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地下水开采前应进行可开采量论证,并制定合理的地下水开采方案。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利用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 ,广泛收集、系统整理了河西走廊地区内最新的水资源利用、水利化现状、勘探实验及水文气象资料 ,在此基础上采用基流分割法、径流模数法、大气降水入渗法、和水均衡法对河西走廊不同区段的地下水天然资源量进行了最新的计算评价。经计算 1 999年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总量为 5 5 8395 .5 5万 m3 /a,其中祁连山 -阿尔金山2 3840 0万 m3 /a,走廊区 2 4 670 2 .74万 m3 /a(已扣除重复量 ) ,北山 -阿拉善中低山区 (包括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 ) 732 92 .81万 m3 /a。  相似文献   

7.
河西走廊水资源特征及其循环转化规律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0  
河西走廊水资源主要以雪冰水资源、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的形式存在,分布于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大相对独立的流域水系.南部祁连山区发育大小河流共计57条,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71.29×108 m3,总体而言,近50 a出山径流变化比较稳定.走廊平原主要由8个大型的构造地貌盆地组成,盆地地下水主要接受出山河水及引灌河水的入渗补给,是地表水资源的重复表现形式,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为42.42×108 m3.近50 a来,地下水补给量减少了17.19×108 m3,由此引起泉水资源23 a来衰减了24.6%.受构造地貌的制约,自南部山区至北部盆地,地下水与河水之间经过5个不同地带有规律的、大数量的、重复的转化过程,形成完整统一的"山区地下水-地表水-南盆地地下水-地表水(泉水)-北盆地地下水"水资源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8.
巴彦浩特是阿拉善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剧增,供水能力严重不足成为该地区城镇化发展、经济振兴的制约因素,开发水源地势在必行.文中以发展巴彦浩特水原地水资源评价为依托,利用开采系数法、抽水试验法、水位恢复法和数值模型模拟等,对地下水取水的可靠性、可行性及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水源地的地下水可开采量为541.858万m3/a,取水可靠,取水井布置合理,取水方案可行,取水后不会对区域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研究的分析方法和成果可为类似评价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疆三工河流域渔尔沟水源地地下水开发利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守忠 《干旱区研究》2006,23(2):249-253
渔尔沟水源地开发利用地下水已有40多年的历史,为下游冲洪积平原222团灌区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水源.通过对其地下水动态资料的分析得出,渔尔沟水源地在开采地下水由小到大的过程中,其地下水埋深稳定在13 m上下;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水源地年单位地下水开采量为597.3×104 m3/(m·a),开采能力较大.在对222团灌区现状及流域未来节水战略的实施等因素分析后,得出流域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会缓解对地下水的开发,在三工河潜水溢出带的渔尔沟水源地开发利用地下水是高效和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0.
民勤地下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总被引:30,自引:14,他引:30  
马金珠  魏红 《干旱区研究》2003,20(4):261-265
石羊河流域中上游武威盆地水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 ,造成进入民勤盆地水量日益减少。民勤盆地通过大量开采地下水 ,缓解了水资源的严重短缺 ,为民勤绿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水资源。由于民勤盆地每年超采地下水超过 3× 10 8m3 ,导致了区域性地下水位从上世纪 70年代的 1~ 9m下降到现在的 12~ 2 8m。随之而来的是盆地灌溉空间格局的变化 ,灌溉水源由原来的地表地下水混合水源变为以地下水为主。盆地内地下水水质恶化 ,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劣化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1.
番茄碱对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cycle nucleotide phosphodiesterase,cAMP-PDE)是激素的第二信使,它对于维持细胞内cAMP和cGMP的浓度相对恒定上起重要作用[1].番茄碱是存在于番茄植物中的甾体生物碱糖苷,是番茄生长过程中的次生物质,能抑制真菌和细菌的生长[2].我们曾研究了番茄碱对人红细胞膜上Ca2 -Mg2 -ATPase及Na -K -ATPase的影响,提示番茄碱的作用与钙调蛋白的作用有关[3,4].因此作者从激素的第二信使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入手探讨番茄碱对cAMP-PDE活性的影响,以获得对依赖和不依赖CaM的cAMP-PDE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番茄碱的杀虫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论气象灾害对新疆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用了大量的资料论证了气象灾害是新疆主要的自然灾害,同时,阐明了气象灾害是制约新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以及产生原因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荒漠化系统中人文作用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漠化是人为强烈活动与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地关系矛盾的结果,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荒漠化发展的速度很快,已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应用地球动力学原理分析和研究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建立了GIS技术支持下人为作用对荒漠化影响的通用数学模型,并以松嫩平原西南部为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一致,表明所提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develop a pheromone‐trap monitoring system for the sweet potato weevil, Cylas formicarius (Fabricius), in sweet potato, Ipomoea batatas (L.) Lam., fields in four states: Florida, Louisiana, North Carolina, and Texas. The present studies examined the attractiveness of sex pheromone synthesized by two sources (USDA and AgriSense) and pheromone of different purities (75–99%) to weevils in the field. In all but one trial, weevil counts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raps baited with pheromone from the two sources for each of two doses (10 and 100 μg). Percentages of weevils caught per replicate per sample date were not consiste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urity (significant in four of 10 trials); however, slope estimates were steeper in regions with lower trap counts (North Carolina and Louisiana) than in those with higher trap counts (Florida). Because the pheromone will be used to monitor weevils In both weevil‐free and weevil‐infested regions, the use of pheromone with a purity level >99% is most appropri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data in pheromone‐trap monitoring programmes for this weevil worldwide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不育技术控制长爪沙鼠种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爪沙鼠对混合不育剂EP-1的摄食系数为0.87,适口性良好。在野外投饵试验中,其洞口密度和洞系密度比对照组下降,表明该药对长爪沙鼠有毒杀作用。成幼比从0.6∶1降至0.45∶1。表明该药控制长爪沙鼠繁殖的效果显著。本试验还对该药对长爪沙鼠的生理作用作了测试。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进一步观察研究湘北地区三代三化螟的生活习性和发生特点,提出和实施了在湘北三代三化螟严重发生情况下,开展"两查两定”,科学用药的具体措施.提出查水稻生育期定防治对象田及其方法,试验指出防治三化螟使用单剂比复配制剂效果好,认为粗水喷雾或泼浇是水稻后期施药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阜康绿洲环境变化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月气象资料,对过去近30 a阜康绿洲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阜康绿洲气温具有显著的增暖趋势,年平均气温增加约0.6 ℃,对年气温变暖贡献最大的是春冬两季,分别升高1.2 ℃和1.3 ℃;阜康绿洲变暖的主要特征是最低气温升高,最低平均气温增幅达0.7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不论是年还是季节的日照时数均呈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并且总体呈下降趋势;蒸发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90年代比70年代蒸发量下降约537.9 mm,夏季是年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季节;降水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90年代比70年代降水增加约60.54 mm,春夏两季是年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季节.  相似文献   

19.
连续干旱对土壤干层深度及植物生存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以绥德县为基点,分析研究了陕北1997-2001年连续五年,由于降水总量少,有效性差,气候变暖,以及沙尘暴频率加快,使年内时段干旱发生次数多,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经济损失大,成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干旱,造成草地,农耕地0-100cm以内土壤含水量均低于4.2%(干土重),林地0-180cm内仅3.6%,刺槐林地0-500cm平均仅4.2%,其直接后果是以林草地地力衰退为特征的人工林草地土壤干化日益严重,导致群落衰败以致大片死亡,但还有些植物经过灾变的考验,表现出高度抗旱耐高温特性,为我们以后防旱抗旱,退耕还林(草)及作物布局对品种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涪江中游沿岸部分平坝和丘陵台地进行小麦条锈病抽样定点调查,对调查地与河沿不同距离的条锈病病情指数进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初步表明,局部地形、地貌与小麦条锈病发病程度(病情指数)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河谷平坝地区距河沿越远条锈病越轻,距河沿每隔500m,条锈病病情指数降低2.6%~3.21%;在丘陵坡台地随海拔的升高,距河沿越远条锈病也有逐渐减轻的趋势,即距河沿每隔500m,条锈病病情指数降低2.69%~4.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