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电力行业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大规模应用,系统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系统级与应用级两个角度阐述如何增强数据的安全性,从当前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入手,强化对数据安全的保护,从数据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用户管理及保护措施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洪捷 《大众用电》2013,(9):36-36
据媒体报道,南航空姐马某在iPhone5手机充电时接电话被电击致死。不管是否因为手机漏电造成死亡,但是这样一个花样年华的人就因为没有注意安全用电,没有防微杜渐而撒手人寰,让人唏嘘不已。因此,怎样既安全又科学地用电,是每个人都必须注意的大事。  相似文献   

3.
董杰元 《供用电》2009,26(2):80-80
1误认为选择多孔插座节约又方便 不少用户在购买插座时,贪图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只愿意选择插孔多的多用插座板,这是不利于用电安全的。如果把很多家用电器插在同一个插座上同时使用,容易引起超负荷运行,在插座线路发热后,易引起火灾。同时,各家用电器之间也容易产生相互干扰。例如把冰箱和电视机共用一个插座,因冰箱启动电流大,在冰箱启动时会对插座和电视机造成危害,如冰箱和电视机靠得很近,冰箱工作时会对电视机的画面清晰度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4.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提出要提高电网数字化水平,加快数据要素流通,构建能源数字生态圈,支撑各类智慧能源产品和业务创新。然而,数据的安全和隐私问题是数据开放、数据交易的重大障碍,是支撑国家电网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必须攻克的课题。为此,基于CKKS全同态加密,提出并实现了包含三大参与方(数据提供者、服务提供者、研究者或商业使用者)的用电数据隐私计算分析框架,采用基于模拟的方法证明了上述方案的安全性,分析了基于CKKS隐私计算的时空复杂度,并以负荷曲线聚类作为典型应用场景进行误差分析,以证明所提框架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用户对用电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及节约用电的目的,设计了一种基于家庭异构网的智能用电终端系统。首先,阐述了兼容Wireless HART协议、PLC通信以及以太网通信的智能用电终端系统的作用;然后,再详细描述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最后,通过测试结果充分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双碳”目标实现,需求侧智能交互需求攀升,在新型信息通信技术的赋能下,智能用电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解决当下居民智能用电交互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实现对用户侧海量资源全面且动态的整合,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在用户侧的落地应用,以电力网与信息网的融合架构平台为依托,以电力需求响应为主要手段,首先,分析了智能用电业务发展的现状,给出了智能用电交互的安全性需求与具体问题;其次,构建了基于边缘学习的智能用电交互计算框架,并将数据分发业务应用到智能用电交互中,分析面向智能用电业务细颗粒度数据分发服务;最后,基于5G切片技术设计了融入5G技术的需求响应安全防护体系,并给出居民智能用电交互的安全性防护技术的发展思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家电的普及,面向居民智能用电的能源互联基于家庭应用环境,重新定义了智能用电系统各终端的功能以及终端之间广泛的互联互通与智能协同内涵。该文为常见的用户侧智能用电相关系统提出了一种边缘计算协同控制架构,可以解决多个大功率负荷同时工作导致负荷过载的问题。在边缘计算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分析了居民智能用电协同架构,不同智能用电终端各自的云平台通过统一接口连接入云协同平台,将终端边缘计算的数据信息传入云协同平台,再根据家电优先级排序,由该平台统一控制家电的开关,达到避免负荷功率过载的目的。并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家电优先级排序思路,对比了分布式协同与集中式协同架构。边缘计算协同架构通过设备边缘计算、协同控制中心的运维管理及云平台的智能协同,分析并处理庞杂的家电负荷数据,优化居民智能用电的运行模式,保障智能家电系统平稳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8.
面向智能用电的家庭能量协同调度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用户侧分布式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提出一种包含光伏及储能设备的家庭能量协同调度策略。首先建立了家庭能量管理系统中的分布式电源模型和负荷模型,并提出了基于日前光伏出力预测和家庭负荷预测的家庭能量协同调度模型。然后,在满足用户舒适度约束的条件上,以家庭能源最大盈利为目标,采用二进制粒子群算法求解每日家庭最优用电计划,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并做到光伏发电的最大就地消纳。最后,通过算例仿真比较不同用电模式下的用户收益,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面向智能用电的家庭综合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用电试点建设为依托,充分把握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要求,基于面向智能电网的高级计量架构(AMI)的研究,设计并实现了面向电力用户的家庭综合能源管理系统。本系统是以智能电表、智能交互终端、智能插座等智能设备组成家庭网络,能够支持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等系统或设备的接入和计量,综合家庭能耗监测和能源优化管理,家用电器智能控制,与用户双向互动等功能,进而构建了电网与用户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实时互动的新型供用电关系,满足智能电网下智能用电对技术先进、经济高效、服务多样、灵活互动和友好开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樊琪 《电工技术》2023,(19):195-198
针对传统用电信息数据采集系统硬件采集精度与速度不高、算法模型误差较大、计算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主动队列管理的算法模型(Active Queue Management,AQM)的电能数据采集系统,同时进行了通信信道分配算法的改进,从而提高分配的速率和精度。系统中包含电源模块、存储模块、时钟模块和ZigBee模块,能提高用电信息数据采集系统采集数据的交互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数据通信的传输完整性几乎接近100%,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能力,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1.
面向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的访问控制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需求,将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于采集终端全过程管理中,为解决RFID系统在终端身份认证及信息传输过程中存在的众多隐私安全漏洞,提出了面向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的访问控制协议。该协议分为终端身份认证和终端信息访问控制两个阶段,采用哈希(hash)函数、私有密钥及随机密钥保证了消息的隐私性与安全性。为满足实际信息采集和终端维护需求,将识别器对采集终端的操作权限融入协议设计中,保证了终端敏感信息的安全。非形式化分析说明新协议能够有效地抵御阻断攻击、欺骗攻击及识别器非法访问攻击等6类攻击。协议在保证采集终端安全接入情况下实现终端信息的合法操作,可从设备层面提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电力用户与电力公司双向互动,满足电力用户多元化、互动化的用电服务需求,设计并实现依托于智能用电互动服务平台的海量信息数据和多元化服务,完成面向电力用户的智能家庭能效管理系统设计.本系统是以智能用电互动服务平台为系统支撑,构建智能电表、智能家庭网关、智能交互终端、智能插座和智能电器为依托,支持光伏发电、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电等系统或设备的接入,结合阶梯电价、有序用电、家庭能耗指数等节能指标,形成电力公司与电力用户能源与信息同步的新型供电关系,为电力用户提供经济高效用电模式为综合体的智能家庭能效管理系统.系统设计具有标准接入、信息共享、高可靠性等优点,将在智能电网与电力用户之间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江西电力》2009,33(3):43-43
1)首先,您的家庭用电进线刀闸内侧,应安装具有过电压跳闸,漏电跳闸双功能保护的“触电保安器”,它不但可以有效保护人、畜的安全.还可以保护家用电器不致因过电压而损坏。2)您使用的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电冰柜、洗衣机等,应按产品使用要求.装设合格的接地线。  相似文献   

14.
为了消除人们出门在外而对家中安全状况的忧虑,设计了一种将多种技术融合的智能家庭安防监控系统,其中包含了ZigBee技术、智能传感器技术、4G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监控系统可以将感应、采集到的数据显示在上位机、手机终端上。当发生异常情况时,用户会接收到短信提醒并可使用智能手机APP对家中设备进行控制,同时通过摄像头的辅助功能,抓拍人员入侵情况,并将侵图像显示在APP上。  相似文献   

15.
无线自组网技术在输电线路监测系统中被广泛应用,该技术发挥显著作用的同时,其安全性也引起广泛地讨论与研究.文章提出了综合采用加密技术、双因素认证技术和VPN技术的安全体系,解决了输电线路监测系统中无线自组网所面临的各种威胁.数据加密与双因素身份认证相结合,保证了通信网络的数据保密性和接入的安全性,VPN通过隧道技术确保了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经过严密地分析论证,该安全体系可满足目前输电线路监测系统的安全需求,并且可根据传输数据的安全等级和数据类型采用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加密方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6.
《电力信息化》2013,(12):110-110
2013年11月28日,国家电网公司组织召开“电力物联网环境下基于可信计算的电力业务数据安全接入与传输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验收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