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四须鲃"类的系统整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须鲃属是一个“大口袋”类群。中国的四须鲃实际上分属于至少4个不同的属。通过与Rainboth的分类系统比对之后,对中国四须鲃属鱼类的分类系统重新进行了以下的修订:①保山四须鲃、软鳍四须鲃和异口四须鲃归入新光唇鱼属;②小四须鲃归入盘齿鲃属;③分布于云南的高体四须鲃实为大鳞四须鲃,大鳞四须鲃应归入高须鱼属;④其余四须鲃属鱼类,抚仙四须鲃、常氏四须鲃、太平四须鲃、云南四须鲃、颌突四须鲃(=洱海四须鲃)、鲂形四须鲃、棱四须鲃、后鳍四须鲃和油四须鲃均归入吻孔鲃属。  相似文献   

2.
中国鲤科鱼类新纪录--爪哇四须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1年 7月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罗梭江 (澜沧江的支流 )中采集到 2尾鱼类标本 ,经鉴定为中国鲤科鱼类四须属Barbodes的一个新纪录———爪哇四须Barbodesgonionotus。该新纪录与本属其他种的显著区别为其臀鳍分枝鳍条有 6~ 7根 ,而其他种有 5根。  相似文献   

3.
缺须盆唇鱼(Placocheilus cryptonemus)是云南省怒江流域特有的一种高原经济鱼类.通过在Illumi-naHiSeq 2500平台上对缺须盆唇鱼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利用MicroSAtellite (MISA)微卫星识别工具对1~6个碱基重复、碱基数在10 bp以上的微卫星进行鉴定.结果 表明,在缺须盆唇鱼转录组中共发现分布在36764条Unigene上的30500个SSR位点,包含序列的SSR数量为18078,发生频率为49.17%.获得的单纯SSR中共有215种重复基元,其中单核苷酸重复基元类型数量最多,为88个,六碱基重复的SSR最少,其他的重复从二、三、四、五、六碱基开始,SSR的形成呈现递减规律.SSR位点的重复次数主要发生在6~10次和11~15次重复之间,发生频率分别为38.59%和36.02%.本研究对缺须盆唇鱼的转录组数据进行测序鉴定,得到了数量较多的SSR标记,同时对得到的缺须盆唇鱼SSR数据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本研究不仅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转录组资源,而且建立了一套SSR标记,可以为缺须盆唇鱼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提供有效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四齿藓科的分类及分布进行了全面研究。据陈邦杰等前人报道,本科在中国分布仅1属1种。现经作者们搜集到的236份中国四齿藓科标本(原均被鉴定为四齿藓TetraphispelucidaHedw.),重新解剖观察后鉴定,发现除原有之广布种四齿藓外,尚有此次新发现的中国新分布种:疣柄四齿藓TetraphisgeniculataGirg,另有傅星及高谦等在川西发现新分布原丝藓Tetrodontiumbrownianum(Dicks)Schwaegr.,以及H.Vil和曹同在吉林发现的无助原丝藓Tetrodontiumrepandum(FunckexSturm)Schwaegr.,故本科在中国分布增至2属4种,本文对此4种在中国及世界分布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黄啸  宋水均  陆茵 《生态科学》2011,30(2):111-116
控制水温在(20±0.5)℃条件下,采用Winkler法和奈氏试剂法分别测定水中的溶氧含量和氨氮含量,通过比较流水呼吸室进、出口水中的溶解氧和氨氮含量之差以确定多鳞四须鲃(Barbodes schwanenfeldi)的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结果表明,多鳞四须鲃耗氧率随体重增加而减小,关系式为Y=0.24X-0.09(R2=0.9028);随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关系式为Y=-0.029X+0.3301 (R2=0.9291).排氨率随体重的增加而减小,关系式为Y=-0.0008X+0.2433 (R2=0.9817);随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关系式为Y=-0.050X+0.4979 (R2=0.9889).多鳞四须隹巴晚间(18:00~4:00)的耗氧率明显高于白天(6:00-1:00),排氨率则相反,白天的排氨率相对较高,表明多鳞四须鲃巴属于"昼伏夜出"型鱼类.多鳞四须啬巴的窒息点为1.2572mg·L-1,耐氧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了产自苏北沭阳阜宁群上部的一始舌齿鱼,依据它在外形、鼻骨及尾部结构上与始舌齿鱼现有种的区别,将它定为一新种:沭阳始舌齿鱼(Eohiodon shuyangensis ,sp.nov.)。同时,本文对骨舌鱼类的历史动物地理学问题作了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和科研性很强的学科,学科理论的发展与生物技术的革新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科研成就层出不穷的今天,“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体现出学科前沿探究的最新成果。本文以放线菌的认知及其分类地位的演变为例,阐述“微生物学”课程中放线菌篇章的内容革新,旨在促进更加合理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以期提高教学水平,为高质量培养生物科学类专业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Ross.  OL Hoff.  RS 《兽类学报》1994,14(2):86-99
高山ping亚属广布于中亚山地,即从喜马拉雅山、兴都库库会经帕米尔、天山、西茂而至图瓦、抗爱山和贝加尔湖一带。中国过去仅记录2种:银色高山ping(Alticola argentatcs Severtsov;有时定作劳氏高山pingA.roylei的一亚种)和斯氏高山ping。本文依据形态学资料和采用判别函数分析的方法,对该亚属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中国高山ping至少有3个以上的物种存在,现概述于  相似文献   

9.
传统稻鱼系统中“田鲤鱼”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养鱼是一种重要的传统农业系统,养殖在稻田中的鲤鱼,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下逐渐形成了适应于稻田浅水环境的“田鲤鱼”.本研究以具有千年历史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和“从江稻鱼鸭系统”的青田田鱼和从江田鱼为范例,通过采样对两种“田鲤鱼”进行传统形态学分析和地标几何形态学分析;采用线粒体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数据库数据提取和采样测量对两种“田鲤鱼”和其他常见鲤鱼种群或品系进行传统形态学聚类分析.传统形态学分析和地标几何形态学分析表明,青田田鱼和从江田鱼在形态上存在差异,与青田田鱼相比,从江田鱼尾部长而窄,体型较细长,尾部长度占身体长度比例小.对这两种田鱼及养殖于其他水体的其他鲤鱼种群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青田田鱼和从江田鱼在遗传上是独立的种群;但形态聚类分析表明,这两种田鱼归为一类,明显不同于其他鲤鱼种群或品系,与其他鲤鱼种群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背鳍和尾鳍上.这些研究结果说明,长期生活在稻田环境的青田田鱼和从江田鱼在遗传和形态上均明显不同于其他水体养殖鲤鱼种群,且青田田鱼和从江田鱼之间形态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记述了始巨鳄亚目的一个新属新种祁连双列齿兽(Biseridensqilianicus)。标本产自甘肃玉门大山口上二叠统的西大沟组。Biseridens以中等大小的头骨,短的眶前区,粗大的顶骨结节和大的顶孔,形态独特的颊齿和双排齿列,有别于体型硕大,肉食习性的Eotitanosuchus。动物群的分析表明,大山口低等四足类动物群与俄罗斯上二叠统卡赞阶Ⅱ带的脊椎动物组合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核酸(包括DNA和RNA)是体内最重要一类生物大分子,DNA主要作为遗传信息载体,而RNA则作为信息中介分子、调节因子和酶等发挥多重生物学功能。核酸分子空间结构形式复杂、可变,可采用多种构象,在体内DNA主要为双螺旋结构,而RNA采取单链为主局部双螺旋结构,此外还存在一些特殊结构,如Z-DNA和G-四链体(G-quadruplex)等,这些结构对保证基因组完整性、基因表达和调控都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结构  相似文献   

12.
“分子与细胞”是一门顺应医学教育改革的创新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要体现“两性一度”,还要赋予教学内容“培根铸魂”的育人功能。该课程以坚持“四个自信”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团队深挖课程中的经典和热点案例,一方面将我国优越体制制度同我国生物化学发展紧密相连,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另一方面将我国自主科研成果融入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使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来阐述生命现象,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该课程除了融入传统经典案例外,还将生命科学前沿热点知识和临床案例融入其中,构筑了基础与前沿、基础与临床医学的教学连续性。对卓医班不同年级学生在“基础知识理解、对我国前沿技术的了解程度、创新科研热情”等不同维度的满意度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后,学生对于这几个维度的满意度得分均显著高于8分,且对于创新精神培养的满意度得分均高于9分。另外,学生的案例分析题和课终考核分数都显著提升。综上所述,该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可以显著提升临床专业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稻鱼共生系统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五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之一。我国侗族地区广泛实行的”稻鱼鸭”复合耕作系统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效益显著,同样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应当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阮继生 《微生物学报》2013,53(6):521-530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下文简称"伯杰氏手册"),是世界各国分类学家普遍接受的学术观点的汇总,集科学性、统一性和实用性于一身。2012年5月,随着"伯杰氏手册"第二版第5卷(放线菌专刊)分A、B两册出版,这部经典巨著在Michael Goodfellow等的领导下精心组织并顺利完成。"伯杰氏手册"第5卷对放线菌分类系统做出了重大调整,正式建立了放线菌门,包括6个纲、23个目(含一个未确定目)、53个科、222个属、近3000个种,其分类阶元为细菌域、放线菌门,在门下为纲、目、科、属和种。"伯杰氏手册"收录了我国放线菌分类学研究的大量成果,这是我国四代放线菌分类学家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伯杰氏手册"过于严谨、保守的著书宗旨与漫长的出版周期,对DNA基因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和基因组技术等在分类学领域中所做出的新研究成果采纳不足,而这部分内容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使原核生物分类学发生深刻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被子植物的一个“多系-多期-多域”新分类系统总览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1998年发表的两篇文章的续篇。在那两篇文章中作者论述了关于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和演化问题的基本观点:本提出木兰植物门(被子植物)的一个新分类系统纲要,将木兰植物门分为8纲40亚纲202目和572科;其中命名了22新亚纲(Annonidae,Illiciidae,Ceratophyllidae,Lauridae,Calycanthidae, Chloranthidae, Aristolochiidae,Polygonidae,Plumbaginidae,Bromeliidae,Zingiberidae,Juncidae, Poaidae,Paeoniidae,Papaveridae,Trochodendridae,Betulidae,Malvidae,Ericidae,Myrtidae,Rutidae,Geraniidae)和6新目(Degeneriales,Aizoales,Platanales, Dipentodontales,Meliosmales,Balanitales)。并对每个科所包含的属、种数和地理分布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