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究老年股骨颈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血栓位置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南开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08例。入院后,对患者行常规超声多普勒扫描以评估患者双下肢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将有血栓者为病例组(112例),无血栓者为对照组(596例)。提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合并病、受伤情况和入院时实验室结果,采用单因素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VT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112例(15.8%)患者诊断为DVT,84例(75.0%)为远端型,21例(18.8%)为近端型,7例(6.2%)为混合型DVT。75.9%(85/112)的患者DVT发生在骨折侧肢体,12.5%(14/112)发生于双侧肢体,11.6%(13/112)发生于未骨折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D-二聚体升高(>0.5 mg/L、受伤至入院时间长、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35 g/L)和血小板计数(>262×109/L)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入院时DVT发生率较高,近端DVT达到6%。多个相关危险因素与DVT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18例接受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27)和对照组(n=91)。分析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血糖、C反应蛋白(CRP)水平、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低体温情况及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总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水平、合并症情况、降钙素原(PCT)水平、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计数、淋巴细胞(LYM)计数、血小板(PLT)计数、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术前CRP水平升高、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及恶性肿瘤切除术均是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术前CRP水平、术前D-二聚体水平、手术类型均与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腰椎融合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于2015年7月~2017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共165例,依据术后早期超声检查结果双下肢有无血栓形成,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病、术前凝血四项、D-二聚体、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使用抗凝药、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65例患者,术后并发下肢DVT者24例,发生率为14.5%。与非DVT组相比较,单因素χ~2检验显示两组在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6.444,95%CI=2.116~19.628)、体重指数≥24kg/m~2(OR=4.463,95%CI=1.603~12.426)、术中输血(OR=3.484,95%CI=1.110~10.932)、术后卧床天数≥5d(OR=3.155,95%CI=1.027~9.695)是腰椎融合术后早期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kg/m2、术中输血、术后卧床天数≥5d的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早期易出现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老年创伤患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老年粗隆间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血栓位置及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南开医院和河北省人民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患者入院后经常规超声多普勒扫描以诊断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将有DVT的患者归为病例组,无DVT者归为对照组。患者的资料由住院病历获得,包括人口学资料、合并症、受伤相关数据和入院实验室检验结果。采用单因素χ2或Student-t检验评估两组患者的差异性,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发生DVT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共67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125(18.6%)例患者诊断含有DVT;其中75(60.0%)例为远端型,37(29.6%)例为近端型,13(10.4%)例为混合型DVT。74.4%(93/125)的患者DVT发生在骨折侧肢体,16.8%(11/125)发生于双侧肢体,8.8%(21/125)发生于未骨折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入院时间、D-二聚体升高(>1.73 mg/L)、红细胞(RBC)减少(男,<4*1012/L;女,<3.5*1012/L)、周围血管病史、超重和肥胖(以正常BMI为参考)是DVT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入院时DVT发生率较高,近端DVT达到7.4%。多个相关危险因素与DVT独立相关,这些流行病学数据有助于预测血栓发生、危险评估及针对性术前筛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椎融合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于2015年7月~2017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接受脊椎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共216例,依据术后超声检查结果双下肢有无血栓形成,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病、术前凝血四项、D-二聚体、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使用抗凝药、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脊椎融合术后早期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16例患者,其中男性87例,女性129例,术后并发下肢DVT 33例,占15.3%,其中有症状者3例,均为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占全部患者数的1.4%,非DVT组183例。单因素x~2检验显示两组在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因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 kg/m~2、术中输血、术后卧床天数≥5 d是脊椎融合术后早期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 kg/m~2、术中输血、术后卧床天数≥5 d的患者脊椎融合术后早期更容易出现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骨科择期手术患者4170例,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调查和分析。结果:4170例中,发生深静脉血栓203例(4.87%),年龄>60岁、BMI>25 kg/m2、高血压、高脂血症、D-二聚体≥500μg/L、全身麻醉、手术时间〉3 h和术后5 d内没有下床活动等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导致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早期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17年12月~2020年12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18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将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患者设为DVT组,其余设为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方式、病灶数量等病历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调查脊柱转移瘤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188例脊柱转移瘤术后发生DVT 30例;DVT组与正常组手术方式、合并脊髓和神经损伤、术后卧床时间、病灶数量、年龄、合并病理学骨折、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全椎体切除、合并脊髓和神经损伤、术后卧床时间>5 d、多发病灶是脊柱转移瘤术后DVT的危险因素。结论 脊柱转移瘤术后容易发生下肢DVT,危险因素包括全椎体切除、合并脊髓和神经损伤等,应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开展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黄萍  赵晶 《护理学杂志》2015,30(4):110-112
综述了导致骨科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包括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凝血系统的变化和静脉血管损伤等;归纳了临床表现和物理、药物两类预防措施,总结术前、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要点,旨在为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为胃癌术后DVT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2023年4月前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Ovid、Scopus和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disc发表的有关胃癌术后DVT危险因素文献,提取的数据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项病例对照试验3 456例患者。胃癌患者术后发生DVT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性别(OR=1.98,95%CI:1.52~2.58,P<0.000 01)、体质指数(SMD=0.36,95%CI:0.10~0.62,P=0.007)、开放手术(OR=1.42,95%CI:1.11~1.82,P=0.000 5)、冠心病(OR=2.29,95%CI:1.58~3.34,P<0.000 1),而手术时长(SMD=0.00,95%CI:-0.19~0.18, P=0.98)、血小板计数(MD=13.37,95%CI:-5.34~32.07, P=0.16)、高血压(OR=1.21,95%CI:0....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指导临床预判DVT发生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8月—2021年9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共384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血栓,分为DVT组和非DVT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得出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对模型效能进行评定。[结果] 384例患者中,围术期共发生下肢DVT 67例(17.5%)。单项因素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构成、骨折类型、骨折侧别、ASA分级、受伤至入院时间、是否口服抗凝、抗栓药物、合并内科疾病、手术方式、麻醉方式以及入院时Hb、HCT、WBC、PLT、Alb、纤维蛋白原、D-D、PT、P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DVT组相比,DVT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更长、合并症数量≥3种、输血比例及合并骨折占比更高、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APTT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围术期输血(OR=2.565,P<0.001)、合并症数量≥3种(OR=1.88...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自2011-06—2014-01诊治的下肢长骨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术(MSCTV)进行下肢DVT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2组年龄、性别、是否存在合并伤、是否骨牵引、是否合并内科系统疾病、术前是否采取血栓预防措施、血清D-二聚体水平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长骨骨折术前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35例中47例发生DVT,发生率为34.8%。47例DVT中,1例为混合型DVT,3例为中央型DVT,其余均为周围型DVT。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存在合并伤、合并系统性疾病、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是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前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合并伤[OR=3.644,95%CI(1.616,8.216),P=0.002]、合并内科系统疾病[OR=2.819,95%CI(1.062,7.487),P=0.038]、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OR=0.382,95%CI(0.175,0.836),P=0.016]是影响下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存在合并伤、合并内科系统疾病、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易发生DVT,创伤患者术前需密切监测血栓形成,同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住院的108例高血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DVT组(n=31)和对照组(n=77)。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DVT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C反应蛋白水平、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体重指数≥24 kg/m2、C反应蛋白水平>5 mg/L、D-二聚体水平>0.5 mg/L均是高血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65岁、体重指数≥24 kg/m2、C反应蛋白水平>5 mg/L、D-二聚体水平>0.5 mg/L均会增加高血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胫骨骨折患者骨折部位与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风险,分析此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10-2019-05手术治疗的449例胫骨骨折,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组,分为血栓组与无血栓组.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合并内科疾病、骨折至手术时间、术前...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马鞍山十七冶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68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下肢DVT的56例患者作为DVT组,根据DVT组患者1:2的性别比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将112例术后未发生DVT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术中出血量多、术后D-二聚体(D-D)水平偏高、术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偏高、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均是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偏高是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成的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241.145 ml、术后D-D水平≥495.370μg/L、术后FIB水平≥4.580 g/L、术后卧床时间≥3.175 d、术后血红蛋白水平≤135.495 g/L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DVT形成的风险较高(P﹤0.05)。结论 高血压、术中出血量多、术后D-D水平偏高、术后FIB水平偏高、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均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2):2027-2031
[目的]初步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概率及其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6年12月收入我院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23例,按其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DVT组和无DVT组。分别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至接受检查的时间、骨折类型、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肺部疾病、脑血管病、肿瘤、老年痴呆、肝肾疾病、周围血管疾病以及高脂血症等一般临床资料,所有入组患者均采用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评分评估患者的内科基础状况。[结果]本研究中老年髋部骨折术前发生DVT的概率为10.84%。经单因素对比分析显示DVT组患者受伤至接受检查的时间和CCI评分明显高于无DVT组,并且具有更高的糖尿病、肺部疾病、脑血管病、肝肾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及高脂血症患病率(P<0.05)。进一步对差异显著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接受检查的时间、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高脂血症以及CCI是发生DV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术前具有较高的下肢DVT发生率,因此在术前均需对下肢DVT进行筛查;并且对术前等待时间较长、合并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疾病、高脂血症及CCI较高的患者应特别警惕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骨科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属静脉系统回流障碍性疾病,下肢静脉好发[1]。DVT是骨科病人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创伤、大手术DVT发生率较高,大的矫形手术发生率40%~60%[2],50%~80%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4):1279-1283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损伤患者行膝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2014年8月~2018年6月行膝关节镜下PCL重建术的患者86例,根据术后第3 d行双下肢静脉B超是否发现DVT,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析两组患者中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凝血相关检验指标与DV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86例患者术后有13例发生DVT,总的DVT发生率为15.12%。DVT组年龄显著大于非DVT组(P0.05),DVT组BMI平均值明显大于非DVT组(P0.05),DVT组Homans征阳性者和Neuhof征阳性者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术后第3 d实验室检查当日DVT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高BMI患者在膝关节镜下PCL重建术后,DVT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490,95%CI=1.051~2.111,P=0.025);术后血D-二聚体增高的患者出现DVT的风险明显增加(OR=4.817,95%CI=1.349~17.206,P=0.015)。[结论]高BMI及D-二聚体水平是PCL损伤患者行膝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筛选全麻术后转入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的患者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5—8月择期行全麻下手术后带气管插管转入AICU的患者192例,男105例,女87例,年龄18~85岁,BMI 18~31 kg/m2,ASA Ⅱ或Ⅲ级。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麻醉手术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入AICU 6 h内的超声结果是否有新发DVT将患者分为两组:DVT组和非DVT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ICU中患者术后6 h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及其95%可信区间(CI)。
结果 全麻术后在AICU新发DVT的患者有64例(33.3%),均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律失常(OR=2.236,95%CI 1.011~4.943,P=0.047)、术前血小板计数高(OR=1.006,95%CI 1.002~1.010,P=0.007)、术前D-二聚体浓度高(OR=1.203,95%CI 1.046~1.383,P=0.010)、术中低血压(OR=1.010,95%CI 1.002~1.019,P=0.020)和术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OR=3.796,95%CI 1.697~8.492,P=0.001)是全麻术后AICU中患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阿司匹林规律服用史(OR=0.176,95%CI 0.060~0.518,P=0.002)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 术前心律失常、术前血小板计数高、术前D-二聚体浓度高、术中低血压及术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全麻手术后AICU患者6 h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ies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肾移植术后坚持长期随访的9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术后有否发生LDVT 将患者分成LDVT组(37 例)以及对照组(935 例),对潜在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