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年女性腰部椎后肌群体质成分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关系。方法将518名21~81岁的成年女性按年龄分为青中年组(≤50岁)和老年组(50岁),使用定量CT(QCT)测量L2~L4椎体骨密度(BMD)及L3椎体中部层面椎后肌群的脂肪面积、肌肉面积、脂肪肌肉比。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使用偏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BMD与年龄、BMI及椎后肌群体质成分的相关关系。结果青中年组BMI、椎后肌群脂肪面积及脂肪肌肉比低于老年组,而BMD及椎后肌群肌肉面积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控制年龄、BMI因素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青中年组及老年组BMD与椎后肌群脂肪面积呈负相关(r=-0.178、-0.200,P0.05),与脂肪肌肉比呈负相关(r=-0.138、-0.177,P0.05),而与肌肉面积无显著相关性(r=-0.050、0.066,P0.05)。回归分析显示,椎后肌群脂肪面积、年龄、BMI是BMD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成年女性腰部椎后肌群脂肪浸润程度与腰椎骨密度存在相关性,且相关性随年龄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L3椎旁肌群指数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的相关性以及如何将该指标运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2年11月在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进行腰椎椎体CT平扫+重建及骨密度测定的符合入组标准的173名患者,采集患者L3椎体层面椎旁后肌群(多裂肌和竖脊肌)及腰大肌(椎旁前肌群)面积,计算出L3水平的椎旁肌群指数、腰大肌指数(psoas muscle index, PMI),并根据双能DXA骨密度仪测出的T值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症组和非骨质疏松症组。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椎旁肌群指数、PMI与BMD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椎旁肌群指数和PMI预测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结果 在BMD中,椎旁肌群指数与腰大肌指数均与其呈显著相关(椎旁肌群指数:L1 r=0.595,L2 r=0.549,L3 r=0.653,L4 r=0.661,L1~4r=0.692,股骨颈r=0.575;腰大肌指数:L1 r=0.551,L2 r=0.508,L3 r=0.576,L4 r=0.569,L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腰椎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年龄及同层面椎旁腰大肌、竖脊肌、腹部脂肪、血管钙化情况的关系。方法收集体检中心行腰椎检查的老年女性90名,采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及后处理软件测量L2-L4椎体骨密度及三椎体同层面椎旁体质成分。统计学处理应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结果①3组椎体BMD均与年龄均呈负相关(P0.05),L2BMD、L3BMD均与双侧腰大肌、竖脊肌密度成正相关(r=0.233~0.301,P均0.05)。而L4BMD显示与双侧竖脊肌密度及腹部脂肪面积有良好的相关性,均呈正相关。②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除年龄外,肌肉是影响BMD的重要因素。年龄是唯一全部进入3组腰椎BMD回归方程,并呈负相关,是影响腰椎BMD的重要因素。结论老年女性的腰椎骨密度与椎旁腰大肌、竖脊肌密度,腹部脂肪面积及年龄密切相关,除年龄外椎旁肌肉密度对骨密度影响最大。QCT扫描更加直观、精确显示椎骨与椎旁体质成分情况,可作为测量诊断骨质疏松、体质成分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腹主动脉钙化(AAC)与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3年至2016年间招募的593名40~80岁(男性230人,女性363人)的健康志愿者测量受检者身高、体质量、腰围,计算体重指数(BMI);进行腰椎QCT骨密度测量,将原始图像传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采用Mindways QCT pro软件,分别测量L1-3椎体骨密度。应用Image J软件测量腹主动脉钙化面积比。结果男、女性AAC患病率分别约为45.65%、28.37%;与无AAC组比较,男性、女性AAC组年龄更大,并且与腰椎BM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女腰椎BMD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49、r=-0.73,P0.05),与BMI均无明显相关性(r=0.02、r=0.01,P0.05);男、女性AAC均与年龄呈正相关(r=0.39、r=0.42,P0.05),与BMI均无明显相关性(r=-0.03、r=-0.03,P0.05);男性BMD与AAC无明显相关性(P=0.15),女性BMD与AAC呈低度负相关(r=-0.32,P0.05),校正年龄以后,女性BMD与AAC也无明显相关性(P=0.08)。结论年龄为腹主动脉钙化和骨质疏松发病的共同独立的危险因素,校正年龄后,男性、女性腰椎BMD与AAC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中老年人群腰腹肌群肌肉退变与腰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使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QCT)测定187名40~69岁受试者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根据BMD值分为骨量正常组及骨量减少组,将腰腹肌群分为腹壁肌群、腹直肌、椎旁肌群、椎后肌群及腰大肌5组,在腰3椎体中部层面测定各组肌群肌肉面积并计算肌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同时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各组肌群SMI的差异,使用线性相关分析研究各组肌群SMI与腰椎BMD之间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评价各组肌群SMI诊断低骨量的效能。结果 骨量减少组各组肌群SMI均低于骨量正常组,其中男性腹直肌及椎旁肌群SMI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直肌SMI与BMD呈弱正相关(r=0.270,P=0.018;校正年龄因素后r=0.251, P=0.029);女性腹壁肌群及腹直肌SMI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腰大肌外,其余各组肌群SMI均与BMD呈弱正相关,其中腹直肌相关性最高(r=0.415, P<0.001;校正年龄因素后r=0.301, P=0.001)。男性两组间睾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D及各组肌群SMI与睾酮均无明显相关性;女性骨量减少组雌二醇水平远低于骨量正常组(P<0.001),BMD与雌二醇呈中度正相关(r=0.452, P<0.001),腹直肌、腹壁肌群SMI与雌二醇呈弱正相关(r=0.227, P=0.017;r=0.213, P=0.023)。男性腹直肌SMI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679,女性腹直肌与腹壁肌群SMI的AUC分别为0.669及0.655。结论 中老年人群腰腹肌群肌肉退变与腰椎骨密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腹直肌相关性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绝经后女性腹部脂肪和椎旁肌肉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6年10月就诊于我院的绝经后女性75例,年龄45~83(62.2±9.1)岁,应用DXA(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腰椎骨密度,再对受检者行腹部CT扫描,并在后处理工作站选定平脐水平的CT片,勾画出腹部脂肪和椎旁肌肉的面积。为了进一步分析,将样本根据体重指数分为2组,A组18.5≤BMI24,B组BMI≥24。结果腰椎骨密度与体重指数、腹部皮下脂肪、腹部内脏脂肪、腹部总脂肪、腰大肌及竖脊肌均呈正相关(r=0.264,P=0.022;r=0.244,P=0.035;r=0.286,P=0.013;r=0.298,P=0.009;r=0.371,P=0.001;r=0.258,P=0.025)。通过将BMI(body Mass Index)分为2组后得到结果:A组骨密度主要与腰大肌和竖脊肌呈正相关(r=0.479,P=0.011;r=0.424,P=0.028),B组骨密度主要与内脏脂肪和总脂肪呈正相关(r=0.318,P=0.028;r=0.339,P=0.019)。结论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绝经后女性而言,腹部脂肪和椎旁肌肉对骨密度具有保护作用,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保持正常的体重更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双能CT(DECT)及定量CT(QCT)测量腰椎骨密度,评价利用双能CT测量骨密度(BMD)的可行性。方法对56名志愿者采用DECT检查,获得钙值图,测量骨钙CT值及骨髓CT值,同时应用QCT测量骨密度(BMD),分析骨钙CT值及骨髓CT值与BMD值的相关性。结果腰椎椎体骨钙CT值与BMD值呈显著正相关(L1-5椎体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r=0.715,0.692,0.739,0.673,0.686,P0.01);骨髓CT值与BMD值呈正相关(L1-5椎体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r=0.343、0.315、0.439、0.440、0.456,L5椎体P0.05,其余椎体P0.01)。结论 DECT所测量腰椎骨钙CT值及骨髓CT值与QCT所测BMD值密切相关,可定量反映腰椎BMD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退变的不对称性及其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为ADS患者冠状位失平衡的评估和预测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DS患者,测量并计算患者腰椎MRI顶椎层面椎旁肌和腰大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脂肪化比例(fat saturation fraction,FSF)、凹侧与凸侧横截面积之比(ratio of CSAconcave to CSAconvex,rCSA)、凹侧与凸侧脂肪化比例之比(ratio of FSFconcave to FSFconvex,r FSF),并在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冠状位影像学参数,包括冠状位Cobb角(coronal Cobb angle,CA)和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根据C7铅垂线(C7PL)与骶骨中垂线(CSVL)的相对位置,将22例CBD≥30mm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C7PL在凸侧边,13例)和B组(C7PL在凹侧边,9例)。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顶椎层面凹凸两侧椎旁肌和腰大肌CSA和FSF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肌肉影像学参数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顶椎层面,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椎旁肌凹侧CSA均显著大于凸侧(P0.05),多裂肌凹侧FSF显著大于凸侧(P0.01),竖脊肌凸侧FSF显著大于凹侧(P0.05),腰大肌、椎旁肌两侧FSF无统计学差异(P0.05)。CA与多裂肌凸侧CSA、竖脊肌和椎旁肌双侧CSA呈负相关(r=-0.233、-0.346、-0.211、-0.387、-0.232,P0.05),与多裂肌凹侧FSF、rCSA和椎旁肌r CSA呈正相关(r=0.360、0.424、0.259,P0.05)。A组CBD与各个肌肉的影像学参数均无相关性(P0.05)。B组CBD与竖脊肌凹侧CSA,腰大肌凹侧FSF,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和椎旁肌r CSA,腰大肌rFSF呈正相关(r=0.720、0.768、0.720、0.752、0.738、0.721、0.893,P0.05)。结论:ADS患者椎旁肌和腰大肌影像学参数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多裂肌rCSA与CA的相关性最强,在CBD超过30mm且C7PL在凹侧边的ADS患者中腰大肌r FSF与CBD的相关性最强,表明椎旁肌和腰大肌能体现ADS患者在冠状位失衡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研究中老年体检女性血常规指标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问题。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12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中老年女性1 000名,收集其血常规指标、血糖、血脂、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同时使用QCT测量受试者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根据骨密度值分为骨量正常组(≥120 mg/cm3)、骨量减少组(80~120 mg/cm3)和骨质疏松组(≤80 mg/cm3)。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组间血常规指标、血糖、血脂的差异。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小板计数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BMD组间年龄、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与L1 BMD、L2 BMD、L1~2平均骨密度(M-BMD)呈正相关(r=0.155、0.113、0.165,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年龄、BMI、空腹血糖后,偏相关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与M-BMD仍呈一定正相关(r=0.153,P<0.01)。结论 血小板计数与中老年女性腰椎骨密度具有一定相关性,对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防治、预警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形态及组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后纵韧带骨化症,并接受颈后路C3-7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颈椎曲度、活动度、颈部功能评分等临床指标及术后24个月相应临床指标,并在MRI上测量术前、术后24个月颈后部肌肉形态及组成。应用t检验,对比手术前、后颈后部肌群形态、成分变化。结果:16例患者入组,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2.94±7.07岁,其中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节段型5例,连续型5例。患者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患者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无显著变化,患者术前颈椎活动度平均40.33°±12.03°,术后为27.09°±11.09°,有显著差异(P<0.05)。对比手术前后,C3/4节段椎旁肌功能截面积(FCSA)及脂肪浸润(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FI存在显著差异(P<0.05)。C4/5及C5/6节段椎旁肌及头夹肌FCSA及FI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C6/7水平椎旁肌FCSA及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在截面积(CSA)、FCSA及FI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术后左、右侧颈后部肌肉形态及成分,C3/4节段椎旁肌FI及头夹肌CSA右侧显著大于左侧;C4/5节段右侧头夹肌FI显著小于左侧;C5/6节段右侧椎旁肌CSA及FCSA显著大于左侧;C6/7节段椎旁肌FI右侧显著小于左侧。结论: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颈椎后路手术会显著增加颈椎后方椎旁肌及头夹肌脂肪浸润,缩小功能横截面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减少单侧肌肉的萎缩及脂肪浸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广州市绝经后女性肌肉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市120名自愿参加本研究的绝经后女性的临床资料;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有90例,年龄47~88岁,平均年龄(62.4±7.5)岁.所有受试者均记录其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和身高、体重,计算BMI数值并进行骨密度测定、体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女性相对骨骼肌质量指数(relative 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RASM)与骨密度及脂肪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年龄≥60岁的女性受试者127例,其中低RASM组46例,正常组81例。分析两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总脂肪含量(TFM)、总组织含量及总肌肉含量(TLM)。结果60岁的老年女性中低RASM者检出率为36.2%,骨质疏松者检出率为44.1%;低RASM组的年龄、BMI、全身BMD、TFM、总组织含量及TLM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SM与L1~4 BMD及年龄的相关系数为0.188与-0.176(P<0.05),RASM与全身BMD、TFM、BMI的相关系数为0.369、0.375及0.620(P<0.01),TFM与全身BMD、L1~4 BMD的相关系数为0.442与0.407(P<0.01)。结论老年女性的肌肉质量、骨密度、脂肪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适当的运动和营养支持可增加肌肉质量、改善骨密度、促进脂肪组织的正向作用,有利于预防老年人发生跌倒、骨折及致残的风险,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凝溶胶蛋白(GSN)在绝经后女性血浆中的水平并分析与股骨颈及腰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我院正常体检人员。纳入绝经后女性110名。与此同时,在我院体检中心选择非绝经期女性110例。采用Hologic?QDR-4500 DXA骨密度仪测定股骨颈、腰椎(L_1-L_4)的BMD。BMD数据以g/cm~2和T评分表示。T评分-2.5定义为骨质疏松症,T评分在-1~-2.5间定义为骨量减少,T评分-1定义为骨密度正常(正常BMD组)。骨质疏松症或骨量减少定义为低BMD组,骨密度正常定义为正常BMD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GSN水平。结果绝经后女性年龄、SBP、DBP、TC、FBS高于绝经前女性(P0.05);而股骨颈-BMD、腰椎(L_1-L_4)-BMD、GSN低于绝经前女性(P0.05)。股骨颈-BMD组中,低BMD组的年龄、吸烟比例、TC、FBS、GSN高于正常BMD组(P0.05);而BMI、HDL低于正常BMD组(P0.05)。腰椎(L_1-L_4)-BMD组中,低BMD组的年龄、TC、FBS、GSN高于正常BMD组(P0.05);而BMI、HDL低于正常BMD组(P0.05)。股骨颈-BMD与年龄、吸烟、FBS、pGSN呈负相关(r=-0.435、-0.301、-0.243、-0.609),与HDL、BMI呈正相关(r=0.395、0.365)。腰椎(L_1-L_4)-BMD与年龄、p GSN呈负相关(r=-0.463、-0.433),与BMI呈正相关(r=0.398)。年龄、BMI、GSN是股骨颈-BMD独立影响因素;年龄、GSN是腰椎(L1-L4)-BMD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GSN是股骨颈-BMD、腰椎(L_1-L_4)-BMD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GSN水平升高可能预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及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Asprosin(白脂素)水平与绝经后女性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平衡能力和骨折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4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以及骨折发生率、髋部骨密度、平衡指数评分(BIS),前后比(FBR)和左右比例(RLR)。分析白脂素与BMD、BIS、FBR、RLR以及骨折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非骨折组血清白脂素水平为(3.56±0.54)pg/mL,骨折组血清白脂素水平为(6.56±1.01)pg/mL,两组血清白脂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试验结果显示,白脂素与BIS、FBR和RLR及BMD呈负相关(P<0.05);白脂素与年龄(r=0.384)、身高(r=0.343)、体质量指数(r=0.181)和髋部BMD显著相关(r=0.387),但与体重无显著相关性(r=0.02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髋部BMD、身高、年龄和体质量指数是影响白脂素的独立因素。结论白脂素可能是绝经后女性出现骨密度降低和平衡能力下降及出现骨折的危险因子,与髋部BMD、身高、年龄和体质量指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对134例绝经后妇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年龄、体重、身高及体重指数的计算和骨密度的测定。行双膝关节负重正位X线拍片,按照骨关节炎Kellgren分级标准将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4级,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X线表现不同把4级骨性关节炎分成轻度组和重度组。分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其伴发的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结果绝经后妇女患者的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与体重、身高及体重指数呈正相关。重度组和轻度组相比较在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年龄与股骨颈骨密度上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股骨颈骨密度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对股骨颈骨密度的影响较大,因此用协方差分析排除年龄混杂因素对股骨颈骨密度的影响,重度组和轻度组在股骨颈骨密度上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越严重,骨密度越低。骨性关节炎可能是骨质疏松症发生或加重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7年12月至2012年5月在孝感市中心医院产检和住院的孕妇,其中,正常孕妇160例为对照组,临床确诊为GDM的患者156例,应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孕妇右侧跟骨骨密度,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骨密度检测结果中BUA、SOS、S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比例分别为15.38%、5.1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I与年龄、孕周、FBS、HbA1C呈负相关(r=-0.160、-0.265、-0.160和-0.156,P<0.05),与BMI呈正相关(r=0.069,P<0.05)。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率较正常孕妇明显升高;且跟骨超声骨密度SI与年龄、孕周、FBS、HbA1C呈负相关,与BMI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催产素与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指标以及腰椎和髋部骨密度之间相关性。方法检测185例骨密度正常和132例患骨质疏松症女性的血清催产素、瘦素、雌激素和骨代谢指标浓度。腰椎和股骨颈的BMD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结果患骨质疏松症女性的血清催产素浓度低于骨密度正常的女性(P0.05)。骨质疏松症组中血清催产素浓度与年龄、绝经年限、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血清PINP、BLAP和CTX浓度呈负相关;与瘦素和雌激素具有明显正相关性;在正常骨密度组中,血清催产素浓度和各种指标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调整年龄和BMI后,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仍然与绝经年限以及血清PINP、BLAP和CTX浓度呈负相关,与雌激素、瘦素和催产素浓度呈正相关。对年龄和BMI进行调整后,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年限、血清催产素、PINP和CTX是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的显著预测因子。结论绝经后女性患者较高的血清催产素水平与较高的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腰臀比等指标对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162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部位的骨密度,按年龄分两组(A组:<60岁;B组:≥60岁),同一年龄段按体重指数各分为两组(L-BMI组:BMI<25 kg/m~2;H-BMI组:BMI≥25 kg/m~2)进行分析.结果 H-BMI组多部位骨密度明显高于L-BMI组(P<0.05或P<0.01).年龄与骨密度呈负相关,体重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结论 体重及体重指数均与骨密度相关,其中体重是影响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甲状腺激素在正常范围内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抗体与骨骼肌、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在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甲状腺激素为正常范围内的T2DM患者389例。通过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定受试者的骨骼肌质量和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分析甲状腺激素与骨骼肌质量、骨密度的相关性。根据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 TPOab) 滴度,将受试者分为TPOab阳性组和TPOab阴性组,比较两组间骨骼肌质量和BMD的差异。结果 在男性T2DM患者中,FT3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总体脂肪质量和躯干脂肪质量呈正相关,FT4与四肢骨骼肌质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ASM)呈负相关(P<0.05)。在女性T2DM患者中,FT4与BMI、总体骨骼肌质量、躯干骨骼肌质量和ASM呈负相关(P<0.05)。结论 甲状腺激素在正常范围内的T2DM患者,其FT4与ASM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