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肾系主要包括肾及与之相关联的膀胱、命门、胞宫、精室、二阴、髓、骨、耳、发、齿等。通过收集大量肾系临床病案,在参考中医古籍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系统地归纳并规范了肾系的病位、病性特征症,总结了临床上常见肾系基础证与复合证,为肾系疾病证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肺系主要包括肺及与之相关联的大肠、鼻、咽喉、皮毛等。通过收集肺系临床病案,在参考中医古籍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系统归纳并规范肺系的病位与病性特征症,总结临床上常见的肺系基础证与复合证,为肺系病证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脾系主要包括脾及与之相关联的口、唇、四肢、肌肉、胃等.通过规范常见症状、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专家意见征询,确立脾系病位特征及脾系基础证的概念、证候(包括病位特征与病性特征),对临床常见的病位兼证与病性兼证作了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4.
肝系主要包括肝脏及与其相关联的胆、目、筋、爪、肝经、胆经等。基于肝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在参考中医古籍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归纳、规范肝系的病位、病性特征症,总结临床上常见的肝系基础证和复合证,为肝系病证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心系主要包括心及与之相关联的血脉、面、舌、脑络、小肠等。通过收集心系临床病案,在参考中医古籍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系统归纳并规范了心系的病位、病性特征症,总结了临床上常见的心系基础证与复合证,为心系病证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胃癌中医病机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病案,探讨胃癌中医发病机制。方法:运用证素辨证方法,对临床54例胃癌患者进行中医证素辨证,分析其病位证素、病性证素的频数频率和积分,探讨胃癌的中医发病机制。结果:54例胃癌患者中,病位证素积分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胃、脾、肝、肾、心、肺,其中脾、胃与其他病位证素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病性证素中排在前4位的是气虚、痰、瘀、毒,与其他13种病性证素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胃癌的病位主要在脾胃,正气亏虚为本,痰、瘀、毒相互搏结是胃癌发生的最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7.
历代医家对痛泻药方的方证病机存在不同的认识。文章在考探中医肝脾病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该方的临床运用案例,探讨痛泻要方方证病机及其临证变化用方的思路。认为本方主治的痛泻为脾虚肝强,肝旺乘脾,水湿下注证;该方具有健脾抑肝、除湿升阳、缓痛止泻的功效。临床应根据所主病证病机中的肝脾强弱均势,调整方中白术与白芍的用量,同时还可根据肝旺与肝郁、脾湿、脾滞及阳陷等病机演变,适当选配平肝、疏肝、渗湿、行滞及升阳等药味。  相似文献   

8.
肺系主要包括肺及与之相关联的鼻、咽喉、皮毛、大肠等.通过规范常见症状、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专家意见征询,确立肺系病位特征及肺系基础证的概念、证候(包括病位特征与病性特征),对临床常见的病位兼证与病性兼证作了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9.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四逆散确能调和肝脾,用于肝脾不调所致的各种病症。从四逆散诸证与肝脾不调的关系以及四逆散的配伍关系入手,分析四逆散的病机,认为四逆散证病机虽为少阴阳郁,但与肝脾不调的病机变化并不矛盾,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述和总结陆为民教授运用厥阴病辨证论治胆系相关疾病的学术思想、临床思路和经验,拓展乌梅丸的临床应用领域。[方法]通过跟师临诊,总结病案资料,从病因病机、遣方用药等角度阐述陆为民教授运用厥阴病理论和乌梅丸论治胆系相关疾病的经验,并佐以临床验案。[结果]陆为民教授结合前人经验,强调病机和辨证,从厥阴病论治胆系相关疾病。在以乌梅丸治疗过程中,强调应遵循"应人、应证、应时"的原则,随证加减,兼顾各脏腑之气,平调寒热,尤护肝脾,以保中正。文中验案包括胆系相关疾病的发热、泄泻、嗳气等,分别辨为寒热错杂证和脾虚寒湿、肝胃郁热之证,从厥阴病论治,酌情选施乌梅丸,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陆为民教授运用厥阴病辨证胆系相关疾病,选用乌梅丸治疗,中医理论依据充分,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特点及发生发展过程与伏邪致病有诸多相似之处,其病因病机多为情志不调、饮食不节、素体虚弱而致脾胃运化功能虚弱,浊阴上逆.伏邪发病的三要素可概括为正气、邪气和环境,其致病特点多不易察觉即隐匿潜藏,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伺机而发,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表现为留连晚发的时间特点,深层潜藏的空间特点,并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着动态变化的特点,这与胃食管反流病多由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役失常等诱发,停药后又极易复发的发病特点相似,而其表现除了反酸烧心等不适症状外,还同时伴随许多食管外症状如咳嗽等,易误导临床的诊断.临床治疗多从调畅内伏之肝胃气机,清化内伏之脾胃湿热,补益脾胃、顾护正气,未病先防、瘥后防复等角度着手,均有一定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脾系疾病问诊的症状特征与证候间的关联,探讨中医脾系疾病问诊的常见症状群。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制定脾系疾病问诊量表,运用量表在临床中进行脾系疾病样本采集,共纳入病例1 310例。数据经Epidata 3.0双遍录入核对,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重点问诊部分共提取6个公因子;一般问诊部分中寒热和汗维度提取2个公因子,头身胸腹维度提取6个公因子,饮食口味维度提取4个公因子,二便维度提取3个公因子,睡眠维度提取2个公因子,妇女维度提取2个公因子。上述不同的公因子分别对应了脾胃虚寒、湿热、肝胃不和等脾系疾病常见的证候要素。结论:脾系疾病临床证候多虚实夹杂,以本虚标实多见,脾胃虚弱、气虚、阳虚等证候要素为本,血瘀、气滞、痰浊内阻、湿热等证候要素为标。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长期临床工作中,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始终抓住脾胃这个后天之本,把健脾养胃益肠作为搭建"治未病综合方法体系"的切入点,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胃肠疾病防治的始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姚乃礼教授治疗脾胃病重视调整相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尤重脾肾两脏。临床运用补脾助运、升阳散火、化湿运脾、顾护脾气等法,亦重视肾气对于脾的温煦蒸腾作用。脏腑气化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脾胃气机升降相宜,肝脾气机密不可分,调肝理脾可以助其运化。  相似文献   

15.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本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浅析《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本义,从①见肝之病,此处肝之病为何病?②知肝传脾,肝病如何传脾?③当先实脾,实脾是否必要?三个问题出发,围绕肝病传于脾的条件以及实脾之法,从已病防变和虚实异治这两个方面诠释了治未病的治疗法则,强调应在中医整体观念理论指导下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中医药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的期刊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考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素分布情况。方法检索中国期刊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从建库至2014年8月9日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最终纳入相关文献159篇(单纯辨证分型文献111篇,辨证分型结合疾病分期文献48篇),分别统计病性证素和病位证素出现的频数。结果单纯辨证分型中糖尿病肾病病位主要在肾、脾;病性以虚证为主,阴虚所占比例最高。结合疾病分期辨证分型中前期和早期糖尿病肾病病位主要在肾、脾、肝,病性以阴虚为主;中期病位在肾、脾,病性以阳虚、气虚、阴虚并存;晚期病位在肾、脾,病性以阴阳两虚为主。结论通过文献研究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素分布,有利于统一及标准化中医辨证分型,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张永华教授运用情志辨证理论体系辨治脾胃病思路。[方法]通过门诊跟师学习、导师讲以及相关文献研究等方法,归纳总结张永华教授情志辨证理论体系的主要内涵及其辨治脾胃病的思路。[结论]情志辨证理论体系是张永华教授首创的一种新型辨证体系,该理论体系在形神合一指导下,重视辨识患者情志特点,以“烦-郁-虑-惊”为纲,与辨体质、辨病相结合,三位一体,整体辨证论治。脾胃病与情志密切相关,情志失调不仅是脾胃病的诱发因素,同时也是伴随症状,从情志辨证入手,协调心身关系,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论治的优势以提高疗效。[结论]情志辨证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新型辨证体系,能够为脾胃病的辨证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愈后防复"三阶段核心思想,结合重度骨髓抑制的3个关键节点,建立乳腺癌化疗后重度骨髓抑制的防治体系。第一节点(欲下降节点):未病先防治其先,即患者入院当日检查无异常后按既定方案开始化疗,化疗后第1天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必要时对症处理,方用温肾健脾自拟方足浴;第二节点(低峰前节点):已病早治防其变,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健脾益气补血,以扶助机体对骨髓抑制的抵抗力,方用补中益气汤;第三节点(恢复期节点):愈后调治防其复,此时病机多为邪气未尽、正气已虚,此阶段是发挥中医优势的最佳时期,治疗上宜健脾补肾扶正,以填精补髓、益气养血为法,方选归脾汤合龟鹿二仙汤加味。  相似文献   

19.
该文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特点与中医温病特点进行比较,认为该病当属于中医“瘟疫”范畴,为“湿毒疫”.新型冠状病毒即为疫疠病邪之源,本病以“湿、热、毒、瘀、虚”为病机特点,初期为寒湿犯表、寒湿郁肺证,进展期为疫毒闭肺证,重症期为内闭外脱之证,恢复期以肺脾气虚、气阴两伤证.治疗上当以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为治则,以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