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腰椎滑脱症(lumbar spondylolisthesis,LSL)是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约占腰腿痛患者的4%~5%[1]。腰椎滑脱症的外科治疗目前有许多种方法可选择,但治疗原则是一致的,即解除神经压迫、矫正脊柱畸形及加强脊柱的稳定性。其方法也可归纳为椎管和神经根管减压、滑脱复位、有效内固定及滑脱椎体与邻近椎体的植骨融合[2]。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椎间盘镜联合椎间孔镜治疗L5 S1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9月48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先行MED入路,确定通道位于L5S1椎板交界处,咬除部分椎板进行开窗,切除部分黄韧带,形成约1.0 cm的开窗后,椎间盘镜下先置软组织1、2级扩张棒于椎间盘间隙,然后放置椎间孔镜工作通道,放入椎间孔镜,即可显示椎间盘组织及内侧的神经根和硬膜囊,然后旋转套管用套管尖端将硬膜囊及神经根隔离至内侧,并松动椎间盘镜通道,使椎间孔镜随神经根的走向探查并取出间盘组织,探查神经根活动良好后,离子刀修复纤维环撕裂口。[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均未发生硬脊膜破裂及脑脊液漏,2例术后麻木症状加重,1个月后逐渐消失;1例术后疼痛加重,3 d症状消失。随访1~33个月,按Macnab标准,临床结果评定为优33例、良15例。[结论] MED联合PEL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结合两者优势,可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高髂嵴连线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盘切除术。记录手术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采用ODI和疼痛VA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透视次数为2~4次;手术时间为35~100min;住院时间为3~5 d。患者均随访12个月。术后1 d和术后1、3、12个月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1)。术后12个月根据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7例,良9例,差1例,优良率26/27。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高髂嵴连线的患者,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一种前路腰椎融合方法,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注意事项及力学特性。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共采用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腰椎融合固定(KLA-PACH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45~64岁,平均50.4岁;Ⅰ度7例,Ⅱ度5例;滑脱位于L4~5节段9例,L5S1节段3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定期复查腰椎X线片观察脊柱融合情况。结果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95 min,失血量平均300 m L,1例术中髂血管破裂经修补后完成手术。所有病例均获得6~32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VAS评分由术前平均6.8分降至末次随访时平均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8分升至末次随访时平均2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Suk和Mc Afee的融合标准,12例植骨全部融合,融合率100%,平均植骨融合时间9个月。结论利用前路ALIF术式治疗腰椎滑脱症,融合效果确定,脊柱后柱结构保留完整,神经无干扰,有效的恢复椎体间高度,维持腰椎生理曲度,术后疗效满意。但其手术路径并非为大多数骨科医师所熟悉,且髂血管的遮挡和潜在的损伤风险使得这一术式未被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5.
SRS复位固定加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SRS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后路全椎板减压加斜向植入单枚Cage的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对69例腰椎滑脱症采用全椎板减压、SRS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并以后路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植人技术进行治疗.结果 滑脱椎体均获得骨性融合.根据MacNab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8.5%.术后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椎间融合器下沉等并发症.结论 SRS椎弓根系统和单枚Cage在治疗腰椎滑脱症中具有协同作用,可增强腰椎固定后的稳定性,提高了椎间融合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视髂嵴"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治疗L_5~S_1腰椎间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采用"无视髂嵴"TESSYS椎间孔镜技术治疗92例L_5~S_1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无腰椎不稳)。均在局部麻醉下手术,应用穿刺点更靠近棘突中线避开髂嵴对工作套管的阻挡的"无视髂嵴"技术,在离中线8~10 cm的髂嵴边缘上旁开,与身体水平面成25°~30°,然后采用TESSYS技术。分别在术后1周和1、3、12个月对腰和下肢疼痛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术后12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例术中因水压过高出现颈部疼痛不适,降低水压后成功完成手术;2例因术中硬膜轻度撕裂出现脑脊液漏,经对症治疗后好转。9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65.9±21.5)min,术中出血量(2.5±0.2)ml,住院时间(2.3±1.1)d。2例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分别在术后2、4周),再次相同手术后好转。术后1周和1、3、12个月疼痛VAS评分(腰、下肢)和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00)。术后12个月MacNab疗效:优63例,良25例,可4例,优良率95.6%(88/92)。结论 "无视髂嵴"经皮TESSYS技术治疗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良好,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L_5S_1椎间盘突出症应用椎间孔镜手术时处理S_1上关节突的临床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Choi对髂棘高度的划分标准和McCulloch对腰椎间盘突出三层楼的定位理论,对是否行S_1上关节突成形进行分析。采用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分及MacNab评级系统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48例患者中,有34例患者突出的间盘位于第3层,需要行S_1上关节突的处理;按照Choi的髂棘高度的划分,在34例椎间盘突出位于第3层的患者中,有17例患者属于第5型或第6型,需要行S_1上关节突的处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VAS评分腰痛评分由术前(7.22±2.63)减少至末次随访的(1.69±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评分由术前(7.92±1.25)减少至末次随访(2.11±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由术前(67.10±18.67)减少至末次随访时(56.08±25.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L5S_1椎间盘摘除术时,如果突出的间盘位于第3层或髂棘的高度属于第5或第6型,则需要处理S_1的上关节突。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49例接受经皮内窥镜手术治疗L5S1LDH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23例采用椎板间入路(PEID组),26例采用椎间孔入路(PETD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LDH病理分型、临床症状、术前VAS疼痛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与PETD组相比显著缩短手术时间[(63.53±15.85)mins vs(75.27±11.34)mins,P0.05],显著减少术中X线透视次数[(8.49±1.89)次vs(35.38±6.08)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定位错误、硬膜撕裂、手术切口感染、椎间盘炎等严重并发症。49例患者平均随访15.3个月。两组患者术后24h、末次随访VAS疼痛评分以及末次随访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PEID组4.35%,PETD组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期复发率PEID组4.35%,PETD组1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ID与PETD均是治疗L5S1LDH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且临床疗效相近。但PEID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钉棒固定治疗L5~S1结核的疗效。方法对23例L5~S1结核患者采用腰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沉、C-反应蛋白、受累区腰骶角及植骨融合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100~1 500(227.28±119.25)ml。2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13.2±4.3)个月。血沉:术前(47.30±15.45)mm/1 h,术后3个月(10.43±4.47)mm/1 h,除5例高于正常值,其余恢复正常。C-反应蛋白:术前(36.01±23.60)mg/L,术后3个月(8.55±7.20)mg/L,有6例高于正常值。末次随访所有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均正常。VAS:由术前的(4.09±2.45)分降低至末次随访的(0.65±0.71)分。腰骶角:术后30.98°±2.97°较术前23.40°±2.43°恢复7.6°,末次随访30.11°±2.75°,丢失1.0°。以上各项指标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是治疗L5~S1结核的有效方法,术前的明确诊断、正确的适应证选择及术中的精细操作是手术成功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3):1175-1178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椎板间神经根肩侧入路内镜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此微创技术的优越性。[方法]2013年8月~2015年3月,对收治的45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椎板间神经根肩侧入路行微创髓核摘除术治疗。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指标。术前和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及3个月直腿抬高角度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和术后定期随访评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术后即刻及术后1、3个月的直腿抬高角度分别为(65.74±3.58)°、(69.45±4.31)°、(70.65±4.21)°,均较术前的(26.78±3.65)°显著增加(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1、3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3.27±0.69)、(2.48±0.42)、(2.15±0.26),均较术前的(7.81±1.49)显著改善(P0.05);术后3个月的ODI指数为(13.54±5.39)%,低于术前的(79.32±10.11)%(P0.05)。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为95.5%(43/45)。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板间神经根肩侧入路内镜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短期内疗效确切,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经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L5~S1椎间盘摘除手术经验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将32例椎间盘突出患者根据L5~S1椎间盘突出物与S1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分成腋型(14例)、腹型(11例)及肩型(7例)。均采用经椎板间隙内镜下摘除L5~S1椎间盘。术后第3天、3个月复查腰椎MRI评估椎间盘切除的情况,记录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SA)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记录术后12个月的腰椎Mac Nab评分,根据Roberts标准和MRI评价椎间隙高度。结果手术时间30~85(45.3±15.8)min。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42(25.8±8.4)个月。椎间隙高度分级评分:术前为(2.13±0.56)分,术后末次随访为(2.63±0.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神经损伤、感染及其他手术并发症。1例术后复发,椎间盘再次突出,通过内镜下再次椎间盘翻修术后随访17个月无复发。术后3、6、12个月腰、腿痛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12个月时Mac Nab评分:优22例,良8例,可1例,差1例。术后随访12个月时S1神经根功能状态:神经根支配区感觉和肌力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而跟腱反射和术前相比恢复不明显(P0.05)。结论经椎板间隙内镜下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手术安全,时间短,是治疗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全腹腔镜下前路L_5S_1融合术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本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收治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或L_5滑脱症患者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18~53岁,平均(35.71±10.37)岁。L_5S_1椎间盘突出症32例,L_5滑脱症10例。均行腹腔镜下前路L_5S_1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采用VAS评分和影像学测量,如椎间隙高度和植骨融合情况,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9年,平均(7.14±0.78)年。42例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12个月,平均(4.50±2.50)个月。VAS评分由术前(5.79±1.09)分,显著减少至术后1周时(1.79±0.72)分,末次随访时(1.00±0.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术前平均(7.30±0.54)mm,术后1周复查为(13.93±0.99)mm,末次随访为(13.70±0.80)mm,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逆行射精、肠粘连等并发症。[结论]全腹腔镜下前路L_5S_1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中期随访效果满意,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并具备相关专科技术的前提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3):1169-1175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微创治疗腋下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2年6月,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微创治疗腋下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32012年6月,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微创治疗腋下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353岁,平均33.5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良MacNab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3岁,平均33.5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良MacNab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5.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61.4±12.6)min。术中平均透视时间(0.5±0.3)s。32例患者术后腰腿痛、感觉肌力减退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术前,术后1 d,术后1、3、6、12个月腰痛VAS评分分别为(6.00±1.46),(3.81±0.75),(1.88±1.15),(0.81±1.05),(0.63±0.62),(0.25±0.45);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88±0.81),(2.88±1.45),(2.13±1.02),(1.38±0.62),(0.88±0.62),(0.81±0.54)。术前、术后1、3、6、12个月ODI评分分别为(47.63±9.91),(38.4±10.46),(26.75±6.88),(13.81±5.95),(9.19±6.04)。术前与术后多时段腰腿痛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时用改良MacNab评价疗效,优良率90.6%。[结论]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微创治疗腋下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中透视少,暴露清楚,便于保护神经结构,减压彻底,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其近期疗效确切,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可视化环锯成形系统辅助经皮内镜行椎板间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椎板间隙狭窄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应用该术式治疗的2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38~65岁,平均(50.18±5.38)岁。分别于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对患者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估手术疗效,参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记录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情况等安全性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25例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58±10.28)min;透视次数(2.12±0.51)次;住院时间(6.25±1.69)d;手术出血量(20.16±5.19)mL。所有手术无神经损伤、硬膜囊破裂、脑脊液渗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均大于1年,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的腰痛VAS、腿痛VAS、ODI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优17例,良7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6%。结论可视化环锯成形系统辅助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椎板间隙狭窄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快速、安全地完成通道的建立并进入椎管,更加精准、安全且疗效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F和椎间融合在腰椎滑脱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50例腰椎滑脱患行SF复位,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植骨融合/TFC融合)。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患症状消失,椎间融合好,优良率达90%。结论:SF+椎间融合特别是加TFC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的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1999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对15例腰椎峡部裂伴L5重度滑脱患者采用后路减压、SF或GSS器械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颈前路椎体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枢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创伤性枢椎滑脱病人,行椎体复位、自体髂骨移植、颈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随访5~19个月,15例病人现均获得复位与骨融合,颈椎高度、生理曲度获得重建,活动良好,无并发症。结论颈前路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创伤性枢椎滑脱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枢椎椎体前缘骨折及椎体骨块突向椎管内、压迫脊髓神经者。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治疗L5椎体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17例L5椎体滑脱症患者,均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治疗。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33~58岁,平均43.7岁。退变性腰椎滑脱5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11例,创伤性腰椎滑脱1例;17例均为Ⅱ度以内L5椎体滑脱。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观察Taillard指数、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以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效果。结果:17例手术时间110~190min,平均140min;术中出血60~150ml,平均70ml;全部病例随访9~27个月,平均14.5个月。Taillard指数由术前0.1632±0.0325改善至术后1周0.0716±0.007,末次随访为0.0732±0.008。滑脱角由术前5.32°±1.37°改善至术后1周2.14°±0.60°,末次随访为2.33°±0.50°。椎间隙高度由术前平均(4.78±1.43)mm改善至术后1周(9.72±1.69)mm,末次随访为(9.68±1.18)mm。Taillard指数、滑脱角及椎间隙高度术前与术后1周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术后6个月薄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可见完全的骨小梁连接,达到骨性融合。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34±1.56分、0.73±0.68分,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出现单侧的下肢疼痛2例,感染2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余无内固定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对腰椎结构破坏小,出血少,近期手术效果好,是一种治疗Ⅱ度以内L5椎体滑脱症的有效组合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9.
内窥镜下不同入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局麻下经皮后外斜入路与椎板间孔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3年6月至2008年10月,对57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男32例,女25例;年龄17~79岁,平均42岁.内窥镜手术入路分别采用后外斜入路与椎板间孔入路.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对患者手术前、后腰椎功能状况进行评价,分析不同入路的治疗结果、并发症、二次开放手术等情况.结果 5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最长5年4个月,最短12个月,平均22.4个月.采用后外斜入路22例,椎板间孔入路35例,其中各有1例患者接受二次手术,各有1例术后出现感染.后外斜入路突出的部位更靠外侧.椎板间孔入路不考虑髂棘的高低,突出部位为中央型和旁中央型.后外斜入路组手术前、后平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为74.36,13.91(P<0.001),椎板间孔入路为77.45,12.56(P<0.001),术前和术后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时手术疗效后外斜入路优良率为86%.椎板间孔入路优良率为89%.结论 两种入路各有不同的适应证,手术过程明显不同,但只要选择恰当,均能达到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后路椎板部分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椎体撑开提拉复位、椎板部分切除潜行减压、椎管扩大成形、神经根松解、椎间融合器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48个月,无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术后X线复查显示椎间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滑脱椎体完全复位或者基本复位,椎问融合器无明显移位、脱落,椎间融合满意。结论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下腰椎滑脱症复位率高,安全彻底的神经管减压,创伤小,融合满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