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叉神经痛患支神经脱髓鞘变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脱鞘鞘变与三叉神经痛的关系。方法:取6例三叉神经痛患的末梢神经,以及4例无三叉神经痛的人的末梢神经,在电镜下比较其脱髓鞘程度。结果:三叉神经痛患的末梢神经有严重的脱髓鞘变,髓鞘松解、增厚,结构紊乱。虽然对照组神经也有一定程度的脱髓鞘变,但三叉神经痛神经脱髓鞘变的程度比对照组的神经严重,变性神经所占的比例也比对照组大。结论:神经脱髓鞘变是三叉神经痛的重要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原发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手术方法,但有10%~20%的复发率。为探讨其复发原因,我们对1992--2006年我院收治的手术后复发并再次手术探查12例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三叉神经痛患支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痛的患支有无病理改变,加深对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三叉神经痛患者6例,术中将患支切取一小块,2%戊二醛梗固定,1%锇酸后固定,环氧树脂包埋,醋酸双氧铀和枸橼酸铅双重染色,超薄切片,电镜下观察。结果:6例患支均有病理改变,但并非所有神经纤维都有病变。主要病理改变有:雪旺细胞浆内有脂滴沉积、髓鞘碎片及空泡样变性;髓鞘增生结构紊乱,髓鞘层板松解、局灶性脱髓鞘等。结论:三叉神经  相似文献   

4.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以中老年患者为多见的常见病和多 治疗。发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术后疼痛复发难免,且复发率2.2 治疗方法的多样性预示治疗效果的不彻底性 神经周高。为了进一步总结分  相似文献   

5.
影响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复发的技术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15 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 ,采用PR - 3型自动控温射频热凝仪治疗 ,于随访 3~ 12年后 ,分析复发与穿刺是否见脑脊液渗出、方波电压和热凝温度等 3个技术因素的关系。结果 :(1)穿刺见脑脊液渗出者 ,其复发率比未见脑脊液渗出者低 17.2 % (95 %置信区间 14 .1%~ 2 0 .3% )。 (2 )方波电压的定位价值存疑。穿刺未见脑脊液渗出者中 5 3%对 0 .1V以下刺激便有反应 ,据此选定较低的热凝温度后 ,其复发率高达 4 4 .4 % (12 / 2 7) ,远高于同一刺激强度下穿刺见脑脊液渗出者的复发率 19.7% (13/ 6 6 ) (x2 =5 .97,P <0 .0 5 )。 (3)对于穿刺未见脑脊液渗出者 ,即使使用较高的热凝温度 ,复发率也不见降低。表明穿刺准确 (见脑脊液渗出 )是首位因素 ;方波电压是间接指示穿刺准确程度的替代指标 ,但有时产生误导 ,值得注意 ;推荐适宜热凝温度为 83℃ ,上限值为 88℃。  相似文献   

6.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为神经性疼痛疾患中最常见,本病发生率为182/10万[1].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复发率与并发症均较高,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微血管减压术克服了弊端,逐渐被推广和认可.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我科对5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了微血管减压术,效果满意,现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阵发性电击样或刀割样剧烈疼痛,是口腔颌面外科严重的常见病。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疼痛发作时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为了解三叉神痛患者经射频控温热凝术前术后个性特征的变化,作者对6 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自2 0 0 1年5月~2 0 0 2年12月乌鲁木齐市口腔医院颌面外科住院病人6 2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2例,年龄32~74岁。全部病例均有2年以上的三叉神经痛病史,并均为第一次采用射频控温热凝…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无效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本科1984年1月~2009年12月间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患者29例的临床资料及再次手术探查情况.结果 术后1周内疼痛未得到任何缓解.3月后,5例治愈,4例显效,2例有效;2例再次微血管减压者治愈;1例三叉神经松解术无效;15例感觉根部分切断术者,都有面部麻木,治愈7例,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1例.术后效果良好,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病程长、症状不典型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首次减压无效可在3个月后再次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9.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本组38例三叉神经癌病人行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发现35例有明显血管压迫,在显微镜下显露出三叉神经根桥脑入脑段,注意处理好岩静脉,寻找责任血管后,用涤纶片将责任血管与神经根隔离。其中2例同时有静脉压迫,电凝切断并予神经分离,3例未发现明确责任血管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后外2/3切断。结果 35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三叉神经痛症状缓解,口服止痛药可控制。1例3个月后疼痛复发。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 三叉神经痛和面肌抽搐均为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常迁延多年,在工作及生活方面给患者都带来一定不便.近年来,国外以三叉神经根、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来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抽搐,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国内从1984年起开展了此项手术.作者在1986年2月~1986年5月观察了经手术的三叉神经痛29例,面肌抽搐30例病人术后情况,58例完全治愈,1例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5月在我科手术的9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小骨窗开颅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中采用垫片隔开责任血管和三叉神经。【结果】75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消失(84%),明显改善10例(11%),总有效率95%,无改善4例(5%)。【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创伤小,对血管和神经均无损伤,效果确切,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4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TSEP)的波形特征,临床价值以及手术和药物对TSEP的影响。方法:采用丹麦产DISA—2000M多导诱发肌电仪,对4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健侧和患侧的TSEP检查,以正常人TSEP数据作为对照,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健侧患侧比较,潜伏期N1、P3、N3及波幅N2P3、N3P4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与健康者比较,潜伏期P1、N1、P2、N2、P3及波幅P1N1、N1P2、P2N2、N2P3、N3P4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TSEP高幅电位提前,潜伏期延迟。(3)手术后TSEP波形消失,药物对TSEP影响不大。结论:潜伏期N1、P3的延迟及波幅N2P3的升高,N3P4的降低可以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前由于对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认识尚未统一,致使三叉神经痛分型不明确及其名称不规范,给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带来了极大挑战。本文对三叉神经痛依据病因、疼痛性质、解剖结构与预后进行分型,以利治疗,归纳总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124例行显微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临床结果、手术发现及随访资料。结果术后有103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3年(2个月~9.1年),发作性疼痛彻底缓解92例(89.3%),部分缓解9例(8.7%),无效2例(1.9%))。术中发现88例(71.0%)系动脉压迫,静脉压迫23例(18.5%),在三叉神经出颅处发现一静脉球2例。静脉、动脉同时压迫者8例(6.5%)。另外5例(4.0%)未发现任何血管压迫,术中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后下1/2切断。术后5例发生小脑血肿,其中2例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脑脊液鼻漏1例。该组病例无一例死亡。结论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但其良好的效果取决于术前患者的选择与术中仔细的操作。  相似文献   

15.
三叉神经痛病因及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研究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原理及方法。方法:观察了30例成人脑标本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显微解剖关系。对8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乙状窦后进路桥小脑角探查术。其中62例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18例行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结果:解剖发现60例三叉神经中有33根神经共39次与动脉接触,神经接触率为55%。80例手术中发现43例有动脉压迫三叉神经,13例三叉神经周围蛛网膜粘连,6例未发现异常,手术止痛效果肯定,随访3-6年未复发。结论:血管压迫是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但不是唯一原因,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有一定的局限性。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并发症较多,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须进一步研究,因此,对不同的病人要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服加巴喷丁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5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加巴喷丁组和卡马西平组。加巴喷丁组78例,口服加巴喷丁后,将剂量调整到缓解疼痛为止,维持量一般为900~1200 mg。卡马西平组80例,口服卡马西平.调整剂量到缓解疼痛为止,维持量一般为600 mg。治疗后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以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加巴喷丁组和卡马西平组疼痛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6.9%与77.2%。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加巴喷丁组副作用发生率较低。结论加巴喷丁治疗原发性三又神经痛与卡马西平的效果相当,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等神经病理性疼痛较好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伽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疗效与剂量关系。方法 采用OUR-XGD/B型旋转式伽玛刀Leksell-G型立体定位仪,1.0TMRI扫描定位,Gamma-TPS规划系统,在痛侧三叉神经根部,用4mm准直器,布1-2靶点中心,中心剂量为80-100Gy。结果 22例获得随访3.5-32.5个月(平均19.6个月)。整剂量组平均缓解时间115天,90-100Gy剂量组疼痛缓解时间明显缩短(平均26天),中心剂量90-100Gy组与其他剂量组不良反应没有明显差异(P<0.05)。59.1%患者疼痛完全缓解,22.7%患者疼痛缓解>90%,9.1%患者疼痛缓解>50%,总有效率(90.9%)。结论 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中心剂量一般考虑为90-100Gy。  相似文献   

18.
嵇卉  郑纪永  肖峰 《海南医学》2011,22(22):109-110
目的探讨3D-Vibe序列在三叉神经痛患者磁共振检查中的技术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IEMENS3T-VERIO型磁共振成像仪对2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采用3D-Vibe技术扫描。结果 23例患者的三叉神经与附近压迫血管之间的关系显示清晰,均达临床诊断标准,12例患者经病例追踪证实。结论 3D-Vibe技术对显示三叉神经与血管压迫之间的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既能根治三叉神经痛,又能保留其神经生理功能的功能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物质(substanceP,SP)在三叉神经痛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e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及相应的对照组,每组5只。实验组大鼠在左侧三叉神经分支眶下神经行慢性缩窄环术。观察术后大鼠对机械刺激的反应阈值,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ila,TG)切片行SP免疫组织化学反应(SABC法)和原位杂交反应。光镜观察摄片,并用HPIAS-1000病理图文分析系统软件进行测定。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2周到8周,实验组大鼠手术侧疼痛阈值较对侧及对照组同侧显著降低(P〈0.01),手术侧TG内SP及PPTAmRNA的表达较对侧及对照组同侧显著升高(P〈0.01)。术后12周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SP在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