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心脏起搏是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发放人造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以带动心搏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快速或缓慢的心律失常,适用于各种年龄的病人。但安置起搏器治疗的90岁以上高龄患者少见,据文献报道的最高年龄为1例99岁男患。因高龄患者与一般患者相比全身各组织器官、脏器系统有明显的衰退,应急能力降低,且多伴有其他疾病,加之安装起搏器是一种创伤,所以临床上更容易出现如切口不愈合、电极脱位等并发症。于2004年4月为1例98岁高龄患者安置永久起搏器,获得成功,现将术前,术后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57岁,因皮肤僵硬、肌肉无力10年,心悸7年,伴水肿1.5年于ig93年2月26日入院。患者自1983年出现皮肤变黑变硬,对称性近端肌肉无力,在我院行肌电图,皮肤肌肉活俭确诊为皮肌炎,给予激素治疗。1986年出现劳累后心悸,心电图提示颁发室早、房早、室上述、矩阵定这、房扑、房颤、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多次因心律失常住院,应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佳。19go年4月,突发晕厥,诊断为病窦综合征,植入永久型VVI起搏器,起搏心率50/min,平条以交界性心律为主,间断应用心律平,心悸发作次数减少。1991年10月起出现气短、腹…  相似文献   

3.
起搏器安置3月后发生的起搏阈值增高称为晚期阈值增高,本病例报告一例在安置起搏器后10月发生的进行性阈值增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随访卡、定期复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胸片等了解病人埋植起搏器、电极导管位置、起搏器工作参数。外地病人采用信访,随访200例次埋植VVI型起搏器患者3~140个月,发现安置永久性起搏器者远期出现各种并发症116例次(58%)。其中,各种心律失常58例次(29%);起搏器电源提前耗尽19例次(9.5%);皮囊破溃及感染9例(4.5%);起搏器综合征6例(3%);猝死4例(2%);三尖瓣关闭不全27例(13.5%);导线断裂及断裂导线脱入右心室3例(1.5%);电极假脱位3例(1.5%)。安置心脏起搏器后虽可纠正缓慢心律失常,但仍需要加强病因治疗,加强长期随访,指导用药,纠正并发症,以减少猝死发生。  相似文献   

5.
陈忠军  李延辉 《人民军医》2007,50(11):694-694
心房颤动(房颤)以往多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近年来,非瓣膜病房颤发病率有所升高。我们采用胺碘酮治疗非瓣膜病房颤48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48例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56.8±6.5)岁。阵发性房颤(每周至少发作2次)11例,持续性房颤37例。病程0.5~21年。左心房内径26.5~46.0mm;房颤24h平均心室率>90/min41例,<90/min7例;合并高血压病1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例,冠心病10例。1.2治疗方法对于阵发性房颤者,就诊时如果是窦性心律,直接口服胺碘酮200mg,每天3次,1周后改为每天2次,再1周后改为每天1次维持;就诊时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心房优先起搏功能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46例病态窭房结综合征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根据置入起搏器类型分为两组,一组置入带心房优先起搏功能(APP)的双腔起搏器(APP组),另一组置入普通的双腔起搏器(对照组);随访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最大P波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心脏房室结构、心房自动模式转换(AMS)情况以及房颤总负荷.结果 术前APP组与对照组临床特征基本可比.术后6个月两组间P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为(115.0±10.1)ms和(122.0±11.0)ms,P>0.05);Pd在对照组明显增大,较APP组显著(32.7±4.2)ms和(20.1±5.3)ms,(P<0.05).术后6个月,两组超声心动图与术前相比右房(RA)、左房(LA)有轻度扩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V)、收缩末内径(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显著变化,两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APP组较对照组AMS次数明显减少分别为(145±37)次和(327±13)次,(P<0.05).AMS持续时间缩短,分别为(73±15)h和(139±28)h,(P<0.05);房颤总负荷减轻[(13±5)%和(28±6)%,P<0.05].结论 心房优先起搏功能可以改善双心房除极的各向异性.减少远期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缩短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进而降低房颤总负荷.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心脏临时起搏器在颅外颈动脉支架围手术期防治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41例行颅外颈动脉支架术高危患者,共置入颈动脉支架47枚,术前经左侧股静脉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起搏心率设定为60次/min,术中术后监测患者症状、血压心率变化、起搏器工作情况.结果 进行了球囊预扩张的25处颈动脉病变起搏器全部启动,25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起搏器工作,持续工作最长时间1 d,1例伴发症状性低血压,低血压最长持续4 d.全部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 血流动力学紊乱是颅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术前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可以快速、有效地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防止出现脑卒中等围手术期并发症,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是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环状电极 (Lasso电极 )标测指导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3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其中男性 1例 ,女性 2例。年龄 5 2 70岁。 2例有高血压。房颤病程 2 10年 ,所有患者的房早 ,房颤发作均经体表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自愿接受治疗。术前心脏超声检查排除心脏血栓 ,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 5个半衰期以上。术中常规放置高位右房 (HRA) ,冠状静脉窦 (CS)及右室 (RV)电极 ,行房间隔穿刺 2次 ,成功后用Swartz鞘管行选择性肺静脉造影 ,并在手术过程中回放 ,在有房性早搏或CS或HRA起搏下寻找优势肺静脉电位 (PVP) ,温控消融导管在Lasso电极指导下分别行肺静脉口消融。消融后再次标测肺静脉口 ,将下一个最早激动的PVP作为消融靶点 ,直至消融终点。消融时最高温度预设为 5 0°C ,最高能量不超过 30W ,每点消融 30~ 6 0s。消融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剧烈烧灼样疼痛时停止放电。每次消融结束后重复肺静脉造影 ,确定有无肺静脉狭窄发生及程度。消融终点设定为 :①肺静脉电位振幅明显减弱或消失 ;②肺静脉电位与心房电活动无关 ;③诱发房颤的房早消失 ,且诱发方案不能再次诱发。结果成功隔离 9条肺静脉 ,其中左上肺静脉 ,右上肺静脉 ,左下肺静脉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部分持续性房颤患者中 ,在服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转复窦性心律过程中 ,房颤可以转变为典型性房扑。方法  14例患者 (男性 12例 ,女 2例 ) ,年龄 4 0~ 77岁 ,均为反复发作持续性房颤患者 ,10例服用普罗帕酮、4例服用胺碘酮后 ,持续心电监测或动态心电图 12例表现为持续性典型性房扑 ,2例表现为典型性房扑和房颤交替出现 ,但以房扑为主。消融前常规行经食管心脏超声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经穿刺静脉放置 10极冠状静脉窦导管、2 0极Halo导管和尖端 8mm消融导管 ,峡部拖带标测明确此 14例患者均为峡部依赖性房扑 ,由三尖瓣隔环向下腔静脉 /欧氏嵴行线性消融 ,采用温控法 (5 5°C~ 6 0°C)发放射频电流 ,消融终点为峡部双向阻滞。术后通过症状、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随访。结果 所有 14例患者典型性房扑均消融成功 ,术后均服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治疗 ,在 4~ 32个月 ,平均 (12± 7)个月随访中 ,8例(5 7.1% )患者无房颤发作 ,5例 (35 .7% )患者房颤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较前明显减少而无 1例发生永久性房颤 ,1例患者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不能耐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而植入双腔起搏器。结论 在持续性房颤服用ⅠC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后转变为典型性房扑的患者中 ,消融典型性房扑及继续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  相似文献   

10.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治疗难度大 ,病死率高。近年来 ,国外一些学者进行了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CHF的临床研究 ,初步结果令人满意[1] 。本文报道 4例伴有室内传导阻滞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安置双心室单心房三腔起搏器的近期疗效。1 资料与方法  2 0 0 1年 2~ 3月收治的 4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48~ 73岁。 1例为扩张型心肌病 ,2例为陈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PTCA术后 ,1例为冠心病双支血管病变未行PTCA术者。心功能均为NYHAⅣ级。4例均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经强心、利尿等药物治疗后心悸、气短等心衰症状仍很明…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工心脏起搏临床应用技术的推广,心脏起搏器已更广泛地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接受,部分县级医院已能开展起搏器安置。关于起搏器的适应症,类型选择及植入技术等,已有诸多文献报道,本文就起搏器安置的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至1994年3月,我院已为100例患者应用心脏起搏器,男61例,女39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胺碘酮加阿替洛尔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防治作用。方法:将症状明显、发作频繁的房颤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单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65例,在胺碘酮治疗基础上加阿替洛尔治疗。随访6个月,分析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了解房颤发作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治疗后4周、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均能有效地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房颤患者单用胺碘酮治疗和胺碘酮加阿替洛尔治疗均能有效复律,但胺碘酮加阿替洛尔对预防房颤复发和减少不良反应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13.
黄德美  黄克铭 《武警医学》2001,12(4):248-248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72岁。主诉 :发作性胸闷、心悸13a ,反复一过性黑朦、晕厥 4~ 6a。从 1976年春始 ,发作性胸闷、心悸 ,起初每 2 0~ 30d 1次 ,每次 2h左右 ;以后发作次数增多 ,持续时间延长 ,有时 3~ 4d 1次 ,每次 10h。自 1993年春起 ,每次白昼发作后出现一过性双眼发黑 ;2a后每次白昼发作后突然昏倒、面色苍白 ,有时肢体抽动 ,每次数秒至 10s。常去门诊 ,几次住院、心电图曾记录到“快速房颤” ,服用多种心脏药物 ,拟诊“阵发性房颤晕厥待查”。平素身体健康。查体 :BP 12 0 / 80mmHg ,一般情况 ,神志清 ;心界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比较在心室不同部位起搏,观察最佳起搏部位的疗效。方法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心功能未见异常或心功能Ⅰ级,均安置DDD型双腔永久起搏器。每例患者都分别在右室4个部位起搏,观察起搏QRS时限,以起搏时限最小部位作为永久心室起搏部位,并随访观察心功能、胸部X线片、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8例患者均以右室近后间隔作为永久心室起搏部位,此部位的起搏QRS时限均小于术前自身QRS时限(P<0.05),也均小于右室其他部位起搏时QRS时限,永久起搏部位测试参数均符合正常标准。术后随访6~36个月,8例患者的心功能均无异常变化。结论提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伴有RBBB,需安置永久心室起搏治疗时,流入道与流出道结合部(近后间隔),是生理化程度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房临时起搏在心动过缓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经鼻孔插入食道双极电极,导管插入最佳深度(即起搏阈值电压最低的导管插入深度)为:Z=10.2+0.16×身高(cm)[1],以食管内心电图上获得正负双向的食道P波为导管的最佳位置,以起搏脉宽8.0~10 ms,起搏电压22~35 V,起搏频率60~70次/min起搏.结果:29例手术患者术中起搏,手术顺利完成.5例心肌炎和3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通过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后完全恢复正常窦性心律,1例反复晕厥者予以安装心内永久起搏器.结论:经食管心房调搏是无创性的体外起搏,患者痛苦小,费用低,操作简单安全,患者易于接受,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心脏起搏技术的不断完善,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要方法。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这一治疗,起搏治疗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安置起搏器只是起搏治疗的开始,手术并发症也随之而来,如伤口感染、血肿、电极脱落、肢体功能障碍等。帮助病人正确掌握心脏起搏器的使用知识和保健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伤害,直接关系到起搏治疗的效果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常规加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老年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选择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美托洛尔、阿司匹林、普罗帕酮或胺碘酮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每次2~4粒,每天3或4次。8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1、2个疗程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房颤发作情况。结果:第1个疗程及第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88.0%、92.0%,均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第1个疗程及第2个疗程中,观察组房颤发作次数均显著或非常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常规治疗加用参松养心胶囊可显著提高老年房颤窦性心律维持率,减少房颤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提高心脏起搏频率在慢心室率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比较28例标准药物治疗的慢心室率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起搏频率由60次/min提高至70次/min后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及心脏超声资料。结果植入VVI心脏起搏器后患者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的服用率分别由17.9%和14.3%上升至100%和85.7%(P<0.05);提高起搏频率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有效率为75%;超声指标LVEF、SV、LVEDD并无明显改善(P>0.05),但CO较调整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70次/min心脏起搏在慢心室率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 18年来更换心脏起搏器时对电极参数测定结果 ,以判断电极能否继续使用提供临床经验。临床资料  1986年 3月~ 2 0 0 3年 5月 ,38例在起搏器置入术及更换术时 ,用起搏器分析仪直接测量电极参数。心室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 4~ 11年 (平均 8.4年 )。置入时起搏阈值为 0 .6 4± 0 .37(0 .3~1.5 )V ,更换起搏器时起搏阈值为 1.78± 0 .73(1.0~ 3.6 )V ,更换起搏器时起搏阈值明显高于置入时的 2 .4 5倍 (P <0 .0 0 1) ,增加绝对值为 0 .1~ 2 .6V。置入时和更换时电极阻抗分别为 (6 47.5 2± 178.4 1) (35 0~980 )Ω和 (72 3.2 2± 10 3.30 ) (4 5 2~ 130 0 )Ω ,两者相比P >0 .0 5。本组更换新电极 6例 ,均为阈值明显升高 (>3.5V) ,或 /和电极阻抗过高或过低。结论 ①本组电极置入后平均 8.4年 ,更换起搏器时 ,起搏阈值为 (1.78± 0 .73) (1.0~ 3.6 )V ,为置入时的 2 .4 5倍 ,但 30例 (80 % )的起搏阈值 <2 .5V。②起搏器更换时 ,原电极阻抗与首次置入时相比 ,总体上略有升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 ,近 90 %的电极阻抗在正常范围内 ,2例阻抗 >12 5 0Ω ,进行了电极更换。③更换起搏器时 ,电极参数如起搏阈值在 2 .5V以下 ,电极阻抗在 30 0~ 10 0 0V内 ,自主心律的R波振幅 >2 .5V ,原电极可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初步疗效。方法 自 2 0 0 0年 12月至 2 0 0 4年 6月 ,治疗基底动脉狭窄患者 4 3例 ,其中男 2 3例 ,女 2 0例 ,年龄 4 1~ 84岁 ,平均 6 4岁。 2 4例为反复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临床表现包括眩晕、复视、共济失调、恶心及呕吐、皮质盲、记忆障碍和 或眼颤等 ;9例为反复头晕发作或血管性头痛 ,6例为既往后循环梗塞患者 ,4例仅表现为晕厥。所有的患者经药物治疗无效 ,或不能耐受长期的抗凝治疗。所有患者应用球囊膨胀支架行血管内成形术治疗。术后噻氯匹定 (2 5 0mg ,2次 d)口服 4周停药 ,肠溶阿司匹林 (30 0mg ,1次 d)服用半年后减量(10 0mg ,1次 d)终生服用。结果  2 6例恢复正常管径 ,17例狭窄程度减小 80 %以上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患者均恢复满意 ,临床无TIA或脑卒中风再发作 ;影像学随访 2 8例患者 ,6例于术后 6个月造影时见再狭窄 ,程度约 6 0 % ,可能与此患者术后未正规服用抗凝药物有关 ,其余 2 7例影像随访患者未见明显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