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同时修复两条神经的初步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用健侧颈,神经根移位同时修复2条上肢神经的临床效果。方法设计2种移位修复的方法。(1)合干法:健侧颈,前后股→尺神经→尺神经近端分2股分别和正中神经、桡神经(或肌皮神经)缝合,共5例。(2)分干法:健侧颈前后股→尺神经、腓肠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或肌皮神经),共3例。结果合干法4例术后随访12~19个月,1例尚在随访中。正中神经运动:2例已恢复屈腕、屈指,肌力M3。2例屈腕肌力为M1。正中神经感觉:3例为S2,1例为S0。桡神经运动:2例伸腕、伸指肌力为M2。1例伸肘肌力为M2,1例伸腕肌力为M1。桡神经感觉:1例为S2,1例为S1,2例为S0。分干法1例术后随访15个月,已恢复屈腕、屈指,肌力为M3。正中神经感觉为是。肌皮神经:屈肘肌力为M3。另2例术后时间短尚在随访中。结论健侧颈,神经根移位同时修复上肢2条主要神经的新术式,初步应用结果证实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健侧颈,神经根移位经颈前皮下直接缝合患侧下干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清洁级雄性SD大鼠20只,以右侧为健侧,左侧为患侧,将健侧的颈_7神经根前、后股经颈前皮下隧道直接与患侧的颈_8、胸_1神经根缝合.通过测量健侧颈7神经根至前后股远端的最大长度与前后股的直径和、颈,神经根前后股远端跨过(或未达到)颈前中线的长度、颈_8胸_1神经根近端跨过(或未达到)颈前中线的长度、颈_8胸_1神经根的直径和与缝合口的神经通过率来综合评价建立该模型的可行性.结果 健侧颈,神经根至前后股远端的最大长度平均为8.15mm,颈_7神经根前后股远端未达到颈前中线的长度平均为2.74mm,前后股的直径和平均为924.64μm,颈_8胸_1神经根近端跨过颈前中线的长度平均为3.88mm,颈_8胸_1神经根的直径和平均为1 296.38μm,上述二者可在颈前皮下直接缝合.缝合口的神经通过率平均为70.53%.结论 大鼠健侧颈,神经根移位经颈前皮下可直接与患侧下干缝合,术后有再生神经纤维通过.该模型有效、重复性好,为研究健侧颈,神经根经颈前皮下直接缝合对侧下干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健侧颈7移位术移植神经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前臂内侧皮神经与尺神经同时作为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的移植神经,为临床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选用陈旧尸体8具16侧、新鲜尸体3具6侧.模拟健侧颈7移位术,以前臂内侧皮神经与尺神经同时作为移植神经,观测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行径、分支及与尺神经、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 前臂内侧皮神经与尺神经均发自臂丛神经下干,相邻位置恒定.其中9具18侧前臂内侧皮神经在肱骨内上髁上[(7.68±3.4)cm,-x±s,下同]分为两支,即前外支和后内支.2具4侧表现为单干型,即一条主干,无明显分支.在上臂中段前臂内侧皮神经所含神经束为4~8个,平均4.8个,尺神经为6~11个,平均8.1个.前臂内侧皮神经从前臂中段至起始处可供游离长度为(25.8±2.1)cm,尺神经为(59.2±6.4)cm,同一手术切口内易于与尺神经一起逆转移位作为移植神经.结论 从解剖学角度证实前臂内侧皮神经与尺神经同时作为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的移植神经,可增加桥梁神经的神经纤维含量,其方法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七种不同术式的健侧颈,神经根移位术后受体神经的功能以探讨颈,神经重建多组神经的可行性。方法SD大鼠105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15只。建立传统的健侧颈,移位经尺神经近端(单根)接正中神经或肌皮神经或桡神经(A、D、G组),健侧颈,经尺神经近端(2股,合干法)接正中、肌皮神经或正中、桡神经(B、E组),健侧颈,经尺神经及腓肠神经(分干法)接正中、肌皮神经或正中、桡神经(C、F组)。术后观察患肢功能,抓握力及梳洗动作出现时间。结果术后2个月,修复正中和肌皮神经的B、C组,均出现主动屈趾、屈肘功能。抓握力比较:合干法(B、E组)、分干法(C、F组)及传统法(A、D、G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合干、分干法与传统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梳洗试验出现时间:合干、分干法及传统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神经根能提供足够的神经再生纤维,可同时恢复2条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健侧C7神经移位二例报道樊源冯光宙宋涛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现有的膈神经、副神经、肋间神经和颈丛等动力神经,作为供源尚显不足,不能满足修复患肢神经的需要。我们根据顾玉东(臂丛神经损伤与疾病的诊断.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44~52....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健侧C7神经经椎体前路移位、一期直接修复臂丛根部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臂丛根性撕脱伤伤后1~3个月行健侧C7神经经椎体前路移位直接修复术16例.在健侧C7神经前、后股汇入外侧束、后束平面后作显微解剖分离以切取健侧C7的最大长度.健侧C7神经均可顺利经前斜角肌内侧隧道-椎体前路引至患侧,一期与患侧C8、T1-下干直接缝合10例,与患侧C5、6-上千直接缝合4例,与患侧C6、C8神经根直接缝合2例.结果 健侧C7根干前、后股切取长度分别为(7.71±1.16)和(6.97±1.18)cm.一期直接修复c8、T1-下干组经6~18个月随访8例,术后6个月尺、正中神经Tinel征阳性平面至肘关节.有2例术后9个月胸大肌胸肋部收缩(M3),术后12~18个月,手掌、手指与前臂内侧均有触痛觉恢复,尺侧腕屈肌和示、中、环、小指屈肌收缩(M3).结论 健侧颈7神经经椎体前路移位、一期直接修复C8、T1-下干的手术设计具有可操作性,是治疗臂丛根部撕脱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健侧颈7移位术后脑功能区变化的现象和可能的机制,为临床促进健侧颈,移位后功能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损伤组:左侧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行健侧颈7移位术后成年男性患者6例,在健侧肩内收带动下患侧屈腕、屈指肌力恢复至M3或以上者.对照组:健康成年男性6例,运动模式为健侧(右侧)肩内收.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PET)技术,对头部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PET显示,对照组右侧肩内收时以左侧半球兴奋为主,而损伤组右侧肩内收时除左侧半球兴奋外,右侧半球额、顶叶皮质区有兴奋,包括SMI和SMA,同时皮质下区域也有兴奋.结论 发现成人大脑存在跨两半球功能重组的脑功能显像证据,并定位了参与功能重组的区域,提出了神经移位术后大脑试图利用原功能区来恢复对患肢控制的假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健侧C7神经移位修复臂丛根性撕脱伤的最佳径路.方法 选用15具30侧成人尸体标本,显露双侧臂丛,将C7神经在干、股交界处切断并游离至椎间孔处,测量C7神经前、后股最大长度,分别测量C7神经根经椎体径路、椎前径路、颈前皮下径路至对侧臂丛上、下干的距离.结果 C7神经前、后股最大长度分别为(7.67±1.06)cm和(7.79±1.36)cm,C7神经经椎体径路、椎前径路、颈前皮下径路至对侧臂丛神经上千的距离分别为(6.97±0.56)cm、(10.04±0.94)cm、(16.56±1.24)cm,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对侧臂丛神经下干的距离分别为(6.82±0.92)cm、(9.91±0.83)cm和(17.64±0.97)cm,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从解剖学角度,经椎体通路是健侧C7神经移位修复臂丛损伤的最佳径路.  相似文献   

9.
健侧颈7神经移位与下干直接缝合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观察健侧颈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与患侧下干直接缝合的可行性,为提高健侧颈7神经移位重建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的屈指功能,寻找一种新术式.方法10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标本,设定左侧为臂丛神经损伤侧,右侧为健侧.将健侧通过颈7神经根的前后股向远端进行干支分离,使其长度增加后再切断.经椎体前通路将健侧颈7向患侧颈部牵拉,测量其远端过颈7椎体中线的距离.患侧经锁骨上、下切口显露臂丛神经,将下干向近端游离至颈8、胸1神经根,在前斜角肌的外缘切断之.然后沿下干向远端游离至上臂中段.在患侧肩关节前屈、内收位,将下干经锁骨后向对侧颈部牵连,测量其过颈7椎体中线的距离.临床选择7例全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行健侧颈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与患侧下干直接缝合.结果颈7神经根与前股和后股长度之和分别为(6.8±0.7)cm、(6.3±1.0)cm,前后股过颈7椎体中线的长度分别为(2.8±0.67)cm、(2.3±0.98)cm;患侧下干过颈7椎体中线的距离为(1.0±0.3)cm.临床应用7例均成功将健侧颈7与患侧下干直接缝合.结论健侧颈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可直接与患侧下干进行缝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用肌电图 -神经电图检测方法 ,研究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通过桥接至受体神经后再生的状况。方法  1996年 3月至 1998年 9月 ,对 2 8例健侧颈 7移位二期手术后患者 ,定期进行肌电图 -神经电图随访。术后随访时间为 3~ 5 8个月 ,平均 15 .4个月。分别在胸锁关节、胸腋部、腋部、肘部或外侧肌间隔刺激受体神经 (肌皮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 ) ,于该神经支配的相应肌肉上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CMAP) ,测定其潜伏期 (L at)、波幅 (Amp)。计算出动力神经纤维在受体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 ,并观察其肌电图表现。结果 患侧桡、肌皮和正中神经支配的相应肌肉 ,分别在术后 4、6和 12个月时检测到神经再生电位。结论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后 ,受体神经中出现再生电位最早的为肌皮神经 ,桡神经次之 ,正中神经最晚  相似文献   

11.
健侧颈7移位术后的远期功能随访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随访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行健侧颈,移位术后远期功能恢复的情况,及该术式对健侧肢体的影响。方法 对28例行健侧颈,移位术的全臂丛损伤患者进行远期随访。其中健侧颈7移位于正中神经20例(一期手术2例,二期手术18例),桡神经3例,肌皮神经2例,同时移位于正中神经和桡神经2例,同时移位于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1例。随访内容:了解患肢受体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肌力及其支配区域皮肤感觉恢复、电生理表现、双侧肢体协同活动和颈,神经根切断后对健侧肢体功能影响等情况。结果 术后28例患者远期随访发现,健侧肢体功能均无障碍。1.健侧颈7移位于正中神经:屈腕、指肌群电生理呈单纯相或单纯混合相10例(10/20),屈腕肌肌力达M3或以上者12例(12/20),屈指肌肌力达M1或以上者9例(9/20);感觉恢复达S3或以上者10例(10/20)。2.健侧颈7移位于肌皮神经:屈肘肌群电生理呈单纯相或单纯混合相2例(2/2),屈肘肌肌力均达M3以上;前臂外侧皮肤感觉达S3或以上者l例(1/2)。3.健侧颈7移位于桡神经:伸腕、指肌群电生理呈单纯相或单纯混合相1例(1/3),伸腕肌力达M3或以上者2例(2/3),伸指肌力达M3或以上者1例(1/3);感觉恢复达S3或以上者2例(2/3)。4.同时移位于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屈腕肌肌力达M3或以上者2例(2/2),屈指肌肌力达M3或以上者1例(1/2);正中神经支配区感觉均为S2。而桡神经支配区伸腕、指肌力仅为M2和‰,感觉均为S1。5.同时移位于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1例,其电生理均呈单纯相,屈腕肌和肱二头肌肌力均已达M3。28例中能自主活动患肢者仅为6例(6/28),22例需靠健侧肢体带动以活动患肢。结论 健侧颈,移位术是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的理想术式,分期手术效果更好。如需同时修复2根神经,则应选择相互无拮抗作用的受体神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选择性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的可靠性以及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方法 对46例在华山医院手外科接受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的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患者进行随访,手术分两期进行,受体神经均为正中神经主干.其中切取C7神经根全根者8例,保留前股前内侧束者14例,仅切取前股或后股者24例.随访内容包括患肢屈腕、屈指肌力以及桡侧三指掌侧皮肤感觉的检测(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标准).结果 46例接受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的患者中,运动功能有效恢复率为47.83%(22/46),感觉功能有效恢复率为56.52%(26/46).健侧C7神经根的切取面积越大,术后患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率越高,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感觉功能恢复情况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期手术的间隔时间在4~8个月的患者,其术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其余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感觉功能恢复情况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伤至接受一期手术的间隔时间不同的患者,其术后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情况之间的差异均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性健侧C7神经移位术是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有效术式,但切取全根者效果更好;两期手术的间隔时间应控制在4~8个月,这样将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受伤至接受手术的间隔时间也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手术进行得越早,获得的功能恢复越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健侧颈7神经椎体前路移位直接修复下干联合功能性股薄肌移植重建术治疗全臂丛根部撕脱伤的手术设计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12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于伤后1~3个月行臂丛神经根干部探查,一期健侧颈,经椎体前路移位直接修复患侧C_8T_1-下干,同时行膈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9例.于一期术后4-8个月分别行二期吻合血管的股薄肌移植(以副神经斜方肌支为缝接神经)重建屈肘、伸指伸拇功能.结果 随访9~36个月.一期术后3个月12例患侧尺神经、正中神经Tinel征至上臂近段平面,术后6个月至肘关节与前臂近段平面,9个月至前臂远段与腕部.9例12个月Tinel征至手掌、手指部.7例术后9个月胸大肌胸肋部收缩,12个月肩内收可夹持物品;5例术后15-18个月手掌、手指与前臂内侧均有触痛觉恢复,尺侧腕屈肌和示、中、环、小指屈指肌收缩.3例术后24个月,拇指屈曲,1例鱼际肌出现收缩(M_1).二期股薄肌移植功能重建术后有7例于二期术后4~7个月移植肌肉收缩;9~12个月屈肘90°~120°(M_3),伸指伸拇M_3 .结论 健侧颈_7神经经椎体前路移位直接修复C_8T_1-下干术,联合二期股薄肌移植重建屈肘、伸指伸拇功能治疗全臂丛根部撕脱伤的手术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初步观察神经再生进程顺利,能恢复手腕、手指的屈曲与感觉功能,重建屈肘、伸指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C7神经移位后对C7神经根所支配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  1996年 2月至 2 0 0 0年 2月 ,对 7例臂丛上干或C5,6神经根损伤患者 ,均采用同侧C7神经根 (全部 )移位修复 ;并观察手术前、后背阔肌、肱三头肌及指总伸肌肌力及肌电的变化。术后 1周 7例 ,术后 4个月 6例 ,术后 1年 5例进行了肌力测定及肌电检查。结果 术后 1周背阔肌、肱三头肌及指总伸肌的肌力较术前均有所下降 ,下降幅度多在 1级以内。肌力的下降均呈可逆性 ,术后 4个月三块肌肉的肌力均已恢复正常。术后 3个时间组三块肌肉CMA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的波幅、潜伏期和术前比无明显影响。结论 臂丛上干损伤采用同侧C7移位后 ,供区背阔肌肌力下降最明显 ,肱三头肌次之 ,指总伸肌最小。  相似文献   

15.
健侧颈7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分第一阶段(健侧颈7移位到移植神经),第二阶段(移植神经另一端移植修复患侧神经),二次手术间隔多少时间才能获得最好的神经再生?选用SD大鼠及健侧颈7移位的实验模型,按二次手术间隔时间的不同(0、1、2、3、4、8、16周)分成7组,在第二次术后12周,进行电生理测定肌张力恢复率及组织切片的形态学观察,结果证实二次手术最佳间隔时间为4~8周.此结果可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Purpose: In 1996, the Surgical Sections of the Children's Cancer Group (CCG) and the Pediatric Oncology Group (POG) received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funding to conduct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urgeon-directed study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 in children with cancer. Because of lack of patient accrual, the study was closed in 1998.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and describe those factors that impacted on study failure to ensure future successful clinical trials. Methods: One hundred forty surgeons representing the surgical membership of CCG and POG as well as 111 institutions within CCG and POG were asked to complete a questionnaire about the failed clinical trial. The questionnaire focused on study objectives, organ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IRB) submission. It also examined the surgeon's ability to perform the minimal access opera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pediatric oncologist, and the existence of preconceived biases by surgeons, oncologists, and families.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as appropriate. Results: Eighty-six of 140 (62%) surgeons responded to the questionnaire. Only 23% of the potential protocols were submitted for IRB approval. Of responding surgeons, 39% were not actively performing MIS when the study opened. A surgeon's support of the study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when the surgeon received the protocols (P [lt ] .001) and whether the participating surgeon was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MIS (P [lt ] .016). The oncologist's knowledge and support of the study affected IRB submission and approval (P [lt ] .02) and was influenced by whether MIS was practiced at the institution (P [lt ] .05). The majority of responding surgeons believed the experimental question was relevant (P [lt ] .05). However, responding surgeons believed that a preconceived bias existed within both their local surgical and oncology communities favoring a particular surgical approach (P [lt ] .001), but this bias did not extend to the families (P [gt ] .05). Conclusion: The study failed because of lack of accrual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failure to submit to the institution's IRB, lack of surgical expertise with MIS procedures, and preconceived surgeon bias toward either an endoscopic or traditional open approach.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大鼠为动物模型 ,比较选择性颈 7神经根移位术与膈神经移位术的疗效。 方法  SD大鼠 12 0只 ,随机分成 2组。 A组 :肌皮神经与膈神经缝合 ;B组 :肌皮神经与同侧颈 7神经根的前股前外侧束组缝合。术后肱二头肌电生理学、组织学、肌生理功能检测评价两组疗效。 结果 术后各时间组 ,选择性颈7神经根移位与膈神经移位各检测指标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但前者在多项指标上优于后者。 结论 选择性颈 7神经根移位术与膈神经移位术疗效无明显差异 ,在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合并膈神经损伤时 ,前者是较为理想的可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