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饲料中对自制复合免疫增强剂设计了四个添加剂量(投喂免疫增强剂浓度0‰、投喂免疫增强剂浓度1‰、投喂免疫增强剂浓度2‰、投喂免疫增强剂浓度3‰)分别投喂大菱鲆和血鹦鹉鱼。30d后测定各组试验鱼血清的溶菌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并分别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投喂免疫增强剂浓度1‰、2‰的大菱鲆的溶菌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三个实验组鱼的人工感染死亡率分别为50%、45%和100%,方差分析表明两个实验组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投喂血鹦鹉鱼试验各测定酶指标都是2‰组最高,并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攻毒试验死亡率投喂投喂免疫增强剂浓度2‰组最低。因此可以证明投喂本复合制剂可以明显提高大菱鲆和血鹦鹉鱼的酶活性及抗应激能力,并且适宜投喂比例为2‰。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血鹦鹉鱼(Vieja synspila♀×Amphilophus citrinellus♂)增色期饲料脂肪水平对其生长、免疫力和吸收虾青素的效果,选取540尾血鹦鹉鱼随机分为6组,投喂虾青素为4‰而脂肪添加水平分别为2.93%(对照组)、5.90%、8.89%、11.91%、14.94%、17.92%的饲料60 d。结果显示:1)随着脂肪添加量的增加,血鹦鹉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先升高后降低,饲料脂肪水平为11.91%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达到最高值,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2)体色的红值(a*)、黄值(b*)和组织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随着脂肪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体表红值(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在脂肪添加水平为14.94%时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黄值(b*)在11.91%组达到最大值,与14.94%组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体色亮度值L值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游离脂肪酸(NEFA)在14.94%组达到最低值,并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总蛋白(TP)在11.91%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胆汁酸(TBA)和血清总胆固醇(TCHO)含量分别在11.91%组和14.94%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研究表明,在一定虾青素含量的饲料中,适量添加脂肪可提高血鹦鹉鱼的生长性能、有效改善虾青素的吸收效率、增强机体免疫力,过高的脂肪水平则对虾青素吸收无益。综合分析各指标,推荐血鹦鹉鱼着色饲料(4‰虾青素)中适宜的脂肪水平为11.91%~14.94%。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水体溶氧量对血鹦鹉摄食、生长、消化酶活性及溶菌酶活性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4.10±0.52)g的血鹦鹉为试验对象,测定溶解氧水平分别在1.12 mg/L(G1组)、3.02 mg/L(G2组)、5.05 mg/L(G3组)、7.02 mg/L(G4组)时血鹦鹉的饲料转化率、消化酶活性及溶菌酶活性。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饲养20尾鱼,饲养6周。试验结果显示:G3、G4组血鹦鹉的饲料转化率、溶菌酶活性以及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G1、G2组(P0.05),但G3、G4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G3组血鹦鹉的摄食量显著高于其它各试验组(P0.05),G1组血鹦鹉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各试验组(P0.05)。结果表明:溶解氧水平在5.05 mg/L时,血鹦鹉的生长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选取初始体重为(13.17±0.68)g、初始体长为(11.86±0.53)cm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72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分别投喂添加0、50、100、200、400、800 mg/kg姜黄素的实验饲料,分别标记为T1–T6。实验周期为60 d,实验结束后,测定黄颡鱼生长、消化和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显示,各实验组特定增长率和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4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3、T4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T1组)(P0.05);T3、T4、T5组前肠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4组前肠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6组肝胰脏、T5组脑与T4组头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升(P0.05);脑实验各组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6组肝胰脏、T5组脾脏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4组肝胰脏、T5组脾脏、T5组中肾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提升(P0.05);血清实验各组GSH-PX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胰脏实验各组谷胱甘肽(GSH)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5组肝胰脏、T4组脾脏和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姜黄素可以显著提高黄颡鱼的生长性能、消化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以200 mg/kg添加量为最佳。  相似文献   

5.
钟国防  钱曦  华雪铭  周洪琪 《水产学报》2010,34(7):1121-1128
以初重为(41.26±1.09)g的暗纹东方鲀为实验鱼,配制5种玉米蛋白粉使用量为0%、5%、10%、15%、20%的实验饲料,玉米蛋白粉对饲料中鱼粉的替代水平分别为0%、7.4%、14.8%、22.2%和29.6%。用实验饲料饲养暗纹东方鲀60d,研究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暗纹东方鲀肝胰脏、头肾和脾脏组织的溶菌酶活性及其c-型溶菌酶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暗纹东方鲀肝胰脏、头肾和脾脏的溶菌酶比活力分别为9.14、42.12和40.49U/mgprot,头肾和脾脏组织中c-型溶菌酶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是肝胰脏的3.76和3.24倍。(2)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显著影响暗纹东方鲀溶菌酶比活力。5%和10%组的肝胰脏和头肾组织溶菌酶比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15%和20%组肝胰脏和头肾组织溶菌酶比活力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和10%组的脾脏组织溶菌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15%和20%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5%组(P<0.05)。(3)玉米蛋白粉对暗纹东方鲀c型溶菌酶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有显著影响(P<0.05)。肝胰脏组织中5%和10%组表达量显著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兴凯湖定点同日随机采集的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蒙古鲌C.mongolicus、兴凯鲌C.dabryi和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肝胰脏和肠道消化酶的活性,比较2龄鱼和≥3龄鱼两实验组样本的特点和差异。结果表明:四种鲌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肝胰脏;蒙古鲌肝胰脏脂肪酶活性高于肠道,其他三种鲌类肠道脂肪酶活性高于肝胰脏(P0.05)。2龄和≥3龄鱼蒙古鲌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最高,翘嘴鲌和兴凯鲌分别次之(P0.05);2龄鱼兴凯鲌、蒙古鲌、翘嘴鲌肠道蛋白酶活性较高,≥3龄鱼蒙古鲌和红鳍原鲌显著高于兴凯鲌、翘嘴鲌(P0.05)。2龄组和≥3龄鱼翘嘴鲌肠道脂肪酶活性和肝胰脏、肠道淀粉酶活性均较高,≥3龄蒙古鲌和兴凯鲌肝胰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翘嘴鲌和红鳍原鲌(P0.05)。本研究结果对科学保护与利用相关鱼类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水平辣椒红素对血鹦鹉生长、体形、体色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用添加辣椒红素的人工饲料进行饲养试验,将450尾体质量(4.19±0.69)g的褪黑血鹦鹉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试验鱼,辣椒红素的添加量分别为1 %、3 %、5 %、7 %,对照组不添加辣椒红素,试验期为54 d。试验结果:3 %辣椒红素组血鹦鹉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辣椒红素对肥满度影响不大(P>0.05);随着辣椒红素水平的提高,血鹦鹉鳃盖、皮肤、鳍条的色度值增大,45 d后达到最大,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1 %辣椒红素组血鹦鹉的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8.
选取初始体重为(13.17±0.68) g、初始体长为(11.86±0.53) cm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72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分别投喂添加0、50、100、200、400、800 mg/kg姜黄素的实验饲料,分别标记为T1–T6。实验周期为60 d,实验结束后,测定黄颡鱼生长、消化和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显示,各实验组特定增长率和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4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3、T4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T1组) (P<0.05);T3、T4、T5组前肠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4组前肠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6组肝胰脏、T5组脑与T4组头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升(P<0.05);脑实验各组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6组肝胰脏、T5组脾脏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4组肝胰脏、T5组脾脏、T5组中肾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提升(P<0.05);血清实验各组GSH-PX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胰脏实验各组谷胱甘肽(GSH)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5组肝胰脏、T4组脾脏和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姜黄素可以显著提高黄颡鱼的生长性能、消化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以200 mg/kg添加量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大豆小肽蛋白替代鱼粉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性能、体成分、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以30%鱼粉组为对照组(A0),大豆小肽蛋白分别替代17%、33%和50%的鱼粉作为实验组(A17、A33和A50),配制4种等氮配合饲料。每组设置4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喂30尾平均体重为(3.7±0.6) g的黄颡鱼幼鱼,进行为期80 d的饲养实验。结果显示,A17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A33组除增重率(WGR)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5),其余指标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A50组饵料系数(FCR)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实验组(P<0.0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SGR)及蛋白质效率(PER)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其他实验组(P<0.05)。各实验组肥满度(CF)和脏体比(VSI)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大豆小肽蛋白替代鱼粉对黄颡鱼全鱼水分、灰分和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然而,当大豆小肽蛋白替代鱼粉水平从33%升高至50%时,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实验组肠脂肪酶和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33和A50组胃淀粉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豆小肽蛋白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肝胰脏丙二醛(MDA)活性无影响。综上所述,黄颡鱼配合饲料中鱼粉替代量小于33%时,黄颡鱼生长性能最佳,且对鱼体肝脏抗氧化功能无不利影响。本研究首次探究大豆小肽蛋白替代鱼粉对黄颡鱼生长等的影响,以期为黄颡鱼饲料配制和大豆小肽蛋白的使用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雌核发育彭泽鲫后代理论上应为全雌群体,前期研究发现实验室养殖彭泽鲫F1代(相比池塘养殖)和实验室高密度养殖F2代(1.28尾/L,相比低密度0.64尾/L)组中出现了高比例的雄鱼。之前研究认为Vtg B和ZP2基因是雌性特异性表达的基因,本试验对F1、F2代雌雄鱼Vtg B和ZP2表达及卵黄蛋白原含量差异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实验室养殖F1代雄鱼性腺中Vtg B和ZP2的表达分别极显著和显著高于雌鱼(P0.01,P0.05);池塘养殖F1代雄鱼性腺中Vtg B和ZP2的表达分别极显著高于和低于雌鱼(P0.01);F2代低密度养殖组中雄鱼性腺中ZP2的表达极显著高于雌鱼(P0.01)。实验室养殖F1代雄鱼肝胰脏中Vtg B和ZP2的表达分别极显著高于和低于雌鱼(P0.01);池塘养殖F1代雄鱼肝胰脏Vtg B和ZP2的表达均极显著低于雌鱼(P0.01);F2代雄鱼肝胰脏中Vtg B和ZP2的表达极显著高于雌鱼(P0.01)。F1代实验室养殖雄鱼全鱼卵黄蛋白原含量极显著低于雌鱼(P0.01);F1代池塘养殖雄鱼性腺、肝胰脏中卵黄蛋白原含量分别极显著高于和低于雌鱼(P0.01);F2代雄鱼性腺、肝胰脏中卵黄蛋白原含量极显著高于雌鱼(P0.01)。本研究表明,彭泽鲫Vtg B和ZP2基因并非雌性特异性表达,且不同的养殖方式、密度影响雌雄鱼Vtg B和ZP2表达及卵黄蛋白原含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不同光色(白光,A1;蓝光,A2;红光,A3)、光周期(24L︰0D,B1;12L︰12D,B2;8L︰16D,B3)和光强(0.88 W/m2,C1;4.55 W/m2,C2;8.60 W/m2,C3)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体质量(850.97±82.77)g的大西洋鲑(Salmo salar)生长和摄食的影响。实验设A1B1C1(1)、A1B2C2(2)、A1B3C3(3)、A2B1C2(4)、A2B2C3(5)、A2B3C1(6)、A3B1C3(7)、A3B2C1(8)、A3B3C2(9)9个处理组,在相应设定条件下饲养180 d。结果表明,在光色为红光、光周期为12L︰12D和光强8.60 W/m2条件下大西洋鲑的成活率最高,但光色、光周期和光强对成活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期间各组鱼的相对增重率和肥满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至第120天,2、5、6组鱼的体长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组(P0.05);至第180天,1、2、4、7、8组鱼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6组(P0.05),1、2、3、4、7、8、9组鱼的日增重显著高于6组(P0.05),9组鱼的体质量变异系数显著低于7组(P0.05)。9组鱼血浆中生长激素显著高于1、2、3、4、6、7和8组(P0.05);摄食率、饲料转化效率和饲料系数最佳时的光照条件为:红光、12L︰12D、8.60 W/m2,但光色、光周期和光强对摄食率、饲料转化效率及饲料系数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本实验条件下,较为适宜的光照条件是:红光、12L:12D、8.60 W/m2。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卵磷脂、维生素E、鱼油或附加动物饵料(黄粉虫、中华圆田螺肉)等营养源,研究了不同营养源或其组合对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亲鱼生长与性腺发育的影响。实验分A、B、C三组进行:A组添加鱼油、卵磷脂、黄粉虫,设置4个实验组(A1、A2、A3、A4);B组添加维生素E,设置2个实验组(B1、B2);C组添加卵磷脂、维生素E和螺肉,设置2个实验组(C1、C2);另对应设置3个对照组(A0、B0、C0,仅投喂基础日粮)。结果显示:经过数月的养殖(A、B组300 d, C组240 d),各试验组亲鱼生长总体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雄鱼性腺均能发育成熟,成熟率达到100%;而雌鱼性腺发育则存在较大差异。在基础日粮中单独添加2%卵磷脂组(A2),雌鱼成熟率达到16.13%;同时添加2%卵磷脂、5%鱼油、25%黄粉虫组(A4)雌鱼成熟率19.13%,均高于对照组(A0)的8%。添加0.1%维生素E组(B1)、0.2%维生素E组(B2)的雌鱼成熟率分别为16.22%、21.21%,均高于对照组(B0)的6%。添加0.2%维生素E和2%卵磷脂组(C1),雌鱼成熟率...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在稻田养殖模式下,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和体成分的影响,于2018年3—5月,将体重为(2.09±0.20) g、体长为(4.54±0.13) cm的克氏原螯虾虾苗随机分为6组(A_1~A_6组,每组7 100尾),其中向A_1~A_5组分别投喂5种不同饲料(A_1组饲喂玉米、A_2组饲喂大豆、A_3组饲喂添加了复方黄芪多糖蛋白质含量≥26%的饲料、A_4组饲喂蛋白质含量≥26%的饲料、A_5组饲喂蛋白质含量≥28%的饲料),A_6组不投喂饲料,每组设置一个平行组。养殖周期为60 d,测定该虾的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以及体成分等指标。结果显示:1)A_3组体重增加率最大,与A_5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A_3组体长增加率最大,与A_4和A_5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2)A_2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最高,但与其它组差异不显著(P0.05);A_5组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最高,与A_1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A_6组溶菌酶(LSZ)的活性最高,与A_1组、A_2组和A_3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A_4和A_5组溶菌酶(LSZ)的差异显著(P0.05)。3)含肉率和系水力方面,A_1组克氏原螯虾的含肉率最高,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A_3组系水力最高与A_2组、A_4组和A_6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A_1组和A_5组差异显著(P0.05);A_6组的含水率最高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4)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A_5组,与其它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A_1组粗脂肪含量最高,其次为A_5组,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与其它各组差异显著(P0.05);粗灰分含量最高的是A_4组,但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分析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和体成分的影响,添加了复方黄芪多糖蛋白含量≥26%的饲料优于其它饲料。[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0,10(1):43-51]  相似文献   

14.
不同体色血鹦鹉鱼的色素细胞种类、数量及色素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显微镜观察了体长7.0~10.0cm的黑、黑黄、黄、红4种体色血鹦鹉鱼色素细胞的形态结构,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了其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结果显示,(1)黑色血鹦鹉鱼通体分布树突状和圆点状两种形态的黑色素细胞,内含大量黑色素颗粒,黄色素细胞较少,颜色较浅;(2)黑黄色血鹦鹉鱼体上的树突状黑色素细胞的中心胞体扩散,分枝细长,黑色素颗粒为棕色,聚集能力弱,黄色素细胞大颜色深且数量较多;(3)黄色血鹦鹉鱼体上的黑色素细胞数量很少,黄色素细胞遍体分布,颜色深,有少量圆点状的红色素细胞,形状小,颜色浅;(4)红色血鹦鹉鱼体的黑色素细胞稀少,有少量的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遍体分布。(5)红色血鹦鹉鱼的肉、鳞片、鳍条和皮肤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其他3种体色的鱼相比差异均极显著(P0.01);黑、黑黄、黄3种体色的血鹦鹉鱼的上述4个部位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为深入探究色素细胞的发育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水温(19±0.5)℃下,将体质量(66.5±1.1)g的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饲养在实际水量为60L的水槽中,投喂粗蛋白为50%左右,脂肪水平分别为4.17%(L1)、6.73%(L2)、10.33%(L3)、12.85%(L4),及15.72%(L5)的5种饲料,研究饲料中脂肪水平对大泷六线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7周的饲养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大泷六线鱼各消化组织中蛋白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淀粉酶活性却随着脂肪水平的增加而降低(P0.05)。L1组鱼胃、幽门盲囊和肠的淀粉酶活性最大,显著高于L4和L5组(P0.05),但与L2和L3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L1组肝胰脏淀粉酶活性最大,与L3、L4和L5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酶活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L3组鱼胃和肠的脂肪酶活性最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L3组鱼幽门盲囊脂肪酶活性最高,与L1、L2和L5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L4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大泷六线鱼饲料中最适脂肪添加水平为10.33%。  相似文献   

16.
分别用0%(对照组)、5%、10%、15%的玉米蛋白粉替代饲料中0%、9.10%、18.20%、27.30%的鱼粉,配制4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饲养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53 d后,测定其生长、饲料利用、肌肉营养成分和肌肉氨基酸沉积率,旨在为玉米蛋白粉在罗氏沼虾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5%玉米蛋白粉组虾的生长和饲料利用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10%玉米蛋白粉组的生长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饲料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蛋白质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5%玉米蛋白粉组虾的生长、饲料利用显著低于对照组、5%组和10%组(P<0.05).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不影响罗氏沼虾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也不显著影响肌肉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总量(P>0.05);对于单种氨基酸而言,除了10%和15%组的苏氨酸和15%组的丝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之外(P<0.05),其他各组各种氨基酸含量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沉积率没有显著影响;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蛋氨酸和精氨酸的沉积率均较高;5%组和:10%组除了苏氨酸的沉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之外(P<0.05),这2组的其余氨基酸沉积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5%组除了丙氨基酸沉积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之外(P>0.05),其他氨基酸沉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罗氏沼虾饲料中玉米蛋白粉的适宜用量为5%~10%,对鱼粉的适宜替代量为9.10%~18.20%.  相似文献   

17.
以凡纳滨对虾幼虾[体重(0.013 6±0.001 0)g]为试验对象,以鱼粉、豆粕、肉粉和花生粕为蛋白源配制对照饲料,用玉米蛋白粉替代部分鱼粉配制3种与对照饲料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其中玉米蛋白粉用量为5%、10%和15%,分别替代鱼粉8.6%、17.2%和25.8%,饲喂凡纳滨对虾45 d,研究玉米蛋白粉替代部分鱼粉对凡纳滨对虾摄食量、生长和肌肉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试验饲料中玉米蛋白粉用量不超过10%,对凡纳滨对虾日均摄食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2)5%玉米蛋白粉组的生长效果最好,其相对增重率、增长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2 542.8%、155.1%和1.58,前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后两者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10%玉米蛋白粉组虾的生长和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15%组虾的生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对虾肌肉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对对虾肌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呈味氨基酸含量以及必需氨基酸指数的影响也不显著(P>0.05).(4)玉米蛋白粉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适宜用量为10%.  相似文献   

18.
Folch法提取红罗非鱼(Oreochromis sp.)和福寿鱼(O.mossambicus×O.niloticus)雌亲鱼不同组织(肌肉、肝胰脏和卵巢)中的脂质,GC法分析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红罗非鱼和福寿鱼卵巢中总脂含量分别占湿重的16.16%和10.20%,显著高于肝胰脏中的总脂含量(P<0.05),而肝胰脏中的总脂含量又显著高于肌肉(P<0.05)。2种鱼肌肉、肝胰脏和卵巢中共检出18种脂肪酸,主要饱和脂肪酸(SFA)是C14:0、C16:0和C18:0,主要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是C16:1和C18:1n-9,主要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是C18:2n-6、C20:4n-6(ARA)、C20:5n-3(EPA)和C22:6n-3(DHA)。ARA在福寿鱼肌肉中含量最高(9.16%),显著高于2种试验鱼其他组织中的ARA含量。Σ(EPA+DHA)在红罗非鱼的卵巢和福寿鱼的肌肉、肝胰脏和卵巢中含量高于其它组织(5.09%~7.70%),福寿鱼肌肉中最高(7.70%),卵巢中次之(6.97%)。红罗非鱼肌肉、肝胰脏和卵巢中的ΣPUFA含量均低于福寿鱼相应组织。红罗非鱼与福寿鱼各组织之间n-3/n-6比率变化不显著,但均小于1,为0.12~0.41。红罗非鱼的肝胰脏和卵巢中,脂肪酸含量ΣSFA>ΣMUFA>ΣPUFA;红罗非鱼肌肉、福寿鱼肝胰脏和卵巢中,ΣMUFA>ΣSFA>ΣPUFA;福寿鱼肌肉中,ΣSFA>ΣPUFA>ΣMUFA。  相似文献   

19.
维生素E对斑点叉尾鱼回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饲料中不同含量维生素E对斑点叉尾鱼回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选取900尾健康的斑点叉尾鱼回,平均体重(5.00±0.50) g,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I、Ⅱ、Ⅲ和Ⅳ处理依次分别添加维生素E 0、50、100和1 000 IU/kg饲料),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75尾.试验期105 d.试验结果显示:在一定添加水平内,维生素E能够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鱼回成活率、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和摄饵量(P<0.01).当维生素E添加量为100 IU/kg时,以上四个指标均达最高,分别为97.78%±0.96%,2.99%±0.50%,163.71%±5.62%和(7 478.00±62.01) g/尾,均极显著高于维生素E添加量为0 IU/kg组(P<0.01);维生素E显著影响斑点叉尾鱼回胃肠道、--肝胰脏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P<0.01 or P<0.05).100 IU/kg添加组胃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分别达(29.33±1.66) U/(min*mg),(196.52±17.28) U/(min*mg),极显著高于0 IU/kg添加组(P<0.01)和显著高于1 000 IU/kg添加组(P<0.05).结果表明,维生素E在一定添加水平内能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鱼回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促进鱼体生长.  相似文献   

20.
影响马氏珠母贝植核育珠绩效的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海水珍珠养殖核心区域流沙湾,通过设置不同术前处理方法、不同配液进行小片保养和不同模式育珠三个实验,比较其对马氏珠母贝植核育珠绩效的影响。术前处理方法分别为抑制性腺、温度差促排、盐度差促排和对照组(A_1、A_2、A_3、AD);小片保养分别为配液1号、配液2号、配液3号、和对照组(B_1、B_2、B_3、BD);育珠模式分别为海区休养与育珠、池塘休养与育珠和池塘休养与海区育珠(C_1、C_2、C_3)。经休养、育珠结束后,比较其育珠绩效相关指标值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实验Ⅰ中各术前处理组间育珠贝的育珠绩效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处理组(A_1、A_2、A_3)育珠贝的成活率、留核率、成珠率、优良珠率和育珠绩效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D)(P0.05),其中温度差促排组(A_2)具有最高的育珠绩效值;实验Ⅱ中各不同配液保养组间育珠贝的育珠绩效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通过细胞小片保养各组(B_1、B_2、B_3)的育珠绩效值都显著高于对照组(BD)(P0.05)。其中配液1号组(B_1)具有最高的育珠绩效值;实验Ⅲ中各不同育珠模式组间育珠贝的成活率和留核率:(C_1)与(C_2)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和(C_3)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育珠贝的成珠率、优良珠率和育珠绩效值:(C_1)与(C_3)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和(C_2)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池塘休养与海区育珠组(C_3)具有最高的育珠绩效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