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养殖河豚鱼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养殖河豚鱼可食用性,本实验对养殖河豚鱼的食用安全进行了研究,提取河豚鱼的肝脏、肌肉、血液、性腺为研究对象,用液相色谱法测定TTX的含量。结果表明,养殖(红鳍东方豚、暗纹东方豚、菊黄东方豚、黄鳍东方豚)肝脏、血液无毒或弱毒,肌肉无毒,可作为食用鱼种,而野生的暗纹东方豚均有剧毒,不可食用。  相似文献   

2.
河豚鱼肉质鲜嫩,味道鲜美,享誉古今中外。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吃河豚的习惯,但河豚鱼的内脏、表皮、卵巢等部位含有河豚毒素,因食用河豚鱼导致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有效消减控制河豚毒素对河豚鱼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河豚鱼食用历史和消费现状,对养殖河豚鱼深加工制品种类做详细阐述,重点探讨了河豚毒素消减方法和消减机理的研究情况,以期对河豚毒素的消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虽然国家相关部门早就明令禁止,因食用河豚而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消息也不时见诸报端,然而,却依然有很多人不惜冒险而追逐这个口腹之欲——“冒死吃河豚”。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查处违法销售腌制河豚鱼干情况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市售有毒河豚鱼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以及探讨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食品防护和HACCP原理对出口河豚鱼加工过程控制的研究,为出口河豚鱼加工企业科学化控制加工过程提供借鉴。应用危害分析的方法,对出口河豚鱼加工过程中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的食品安全危害进行识别和分析,应用关键控制点判断树的方法确定关键控制点并制定控制措施。出口河豚鱼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如原料验收、挑选、排盘、金属探测可以通过实施HACCP计划加以控制;而对于人为蓄意破坏而引起的危害则通过实施食品防护计划包括企业内外部安全、加工过程安全、贮存和运输过程安全等11个方面加以控制。通过实施HACCP计划和食品防护计划,可对出口河豚鱼加工过程中食品安全危害进行有效地控制,从而确保出口河豚鱼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食品与生活》2012,(1):4-4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餐饮消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农家乐”等农村餐饮服务提供者严禁加工制作河豚鱼等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的食品。  相似文献   

7.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是一种分子量约为319的含氮生物碱,具有极高的毒性,食用河豚毒素含量高的河豚鱼易发生中毒事件。TTX含量的多少因河豚鱼的种类、部位及季节等而有差异,TTX主要集中于河豚的卵巢和肝脏,且在卵巢孕育阶段毒性最强,河豚鱼肉(皮)、精囊无毒。日、韩等国对河豚鱼消费实行科学分类管理,严格区分了"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的河豚鱼品种、部位等。我国对河豚鱼一直实行"禁食"管理;然而,我国河豚鱼产业却处于"禁食而不禁养"状况,且在国内已形成了较大的"灰色"消费市场。本文梳理了近年来TTX的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现状,并对快速检测技术在养殖河豚鱼监管中的应用发展前景进行探讨,以期为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及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河豚鱼的去毒方法与去毒后风味调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对我省餐饮业常见的私下加工的几种河豚鱼品种的毒性进行了检测,并用两种碱性去毒剂和一种非碱性去毒剂对河豚鱼的毒素进行了去毒方法的比较和筛选试验,同时还对去毒后鱼体风味的调整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9.
冷藏温度对河豚鱼微生物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妍  谢晶  周然  刘源 《食品科学》2012,33(6):288-292
研究冷藏温度对河豚鱼微生物及品质特性的影响。将河豚鱼宰杀、清理、分块后,放置于(0±1)、(4±1)、(8±1)℃冰箱中冷藏。对鱼肉中几种优势菌种(肠杆菌、假单胞菌及乳酸菌),鱼肉质构、挥发性盐基氮、pH值、三甲胺、持水力等指标进行测定,评价河豚鱼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0±1)℃可贮藏6d左右,能够一定程度地抑制鱼肉中几种特定腐败菌的生长,减慢TVB-N值、pH值和TMA值的上升,延缓持水力的下降,并降低河豚鱼肉的硬度、弹性和回复性等质构特性的变化,有效延长河豚鱼的货架期,维持良好的鲜度。  相似文献   

10.
建立河豚鱼物种DNA鉴别技术,根据GenBank公布的河豚鱼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应用软件Primer Premier5.00版设计上游引物HT1-F与下游HT1-R,对3属9种福建省搜集的常见的河豚鱼与2种未知物种名称且外观无法进行形态学判断的河豚鱼样品的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中的部分片段进行PCR扩增,PCR产物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确证、纯化后,进行DNA碱基序列测定,序列长度均为423bp。应用DNA MANN软件进行样品间DNA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建立样品间系统关系树状图,供试11个样品被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组与第Ⅱ组之间的同源率为89%,这2组与第Ⅲ组之间的同源率为85%。根据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可推测2个未知种名的样品为腹刺鲀属或东方鲀属。  相似文献   

11.
The obscure puffer fish (Takifugu obscurus) is underutilized as a food fish.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uffer fish flesh, the fish samples were preserved after treating them with electrolysed water (EW), a combination of EW and chitosan (EW/chitosan), or a combination of EW and carboxymethyl chitosan (EW/CMC). The effects of these treatments were compared by analysing changes in the total viable count of aerobic bacteria, firmness, 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trimethylamine, pH, the thiobarbituric acid and sensory attributes of the refrigerated puffer fish. Changes in the myofibril length of puffer fish flesh was also studied, which is related to flesh softening.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during storage, EW/chitosan treatment is more effective than both EW and EW/CMC treatments in inhibiting microbial growth and myofibril degradation, and in maintaining the quality of obscure puffer fish flesh. This could extend the shelf life by 50% of the original shelf-life of about 4 days of the fish samples.  相似文献   

12.
The presence of tetrodotoxin (TTX) and its analogues, 4-epiTTX, 4,9-anhydroTTX, 5-deoxyTTX, 11-deoxyTTX, 5,6,11-trideoxyTTX, 11-norTTX-6(S)-ol, and 11-norTTX-6(R)-ol was investiga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five different tissues (liver, gonads, gastrointestinal tract, muscle, and skin) of six specimens of the marine puffer fish Lagocephalus sceleratus from European waters (Aegean Sea, Greece) by 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to electrospray ionisation mass spectrometry operating in the conventional mode in addition to low-energy collision dissoci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CID-MS/MS).Two isomers of 5,6,11-trideoxyTTX were detected in all specimens as the major TTX analogues, followed by 11-deoxyTTX, 11-norTTX-6(S)-ol, and TTX. However, minor amounts of 4-epiTTX, 4,9-anhydroTTX, 5-deoxyTTX, and 11-norTTX-6(R)-ol were also found in most of the tested tissues. In all puffer fish specimens, gonads,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liver contained the highest toxin levels, whereas muscle and skin contained lower amounts. Toxin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tissues of the six L. sceleratus specimens was different depending on fish size, area, and season where fish were caught. The LC-ESI-CID-MS/MS analysis employed is proposed as a suitable technique for determination of TTX and its analogues with a low detection limit (0.08 μg/g).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鲜河鱼肌肉制品的食用安全性,对472名志愿食用者进行观察,结果未发现有不良反应者。提示在完善河鱼加工工艺和毒素监测技术的基础上,可以做到安全食用鲜河鱼。  相似文献   

14.
河鲀食用毒性评价与安全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充分利用河资源 ,开展了河安全利用课题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竞争抑制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方法对安全利用过程中的河毒素进行检测 ,同时引入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 (HACCP)系统 ,对河食品从原料生产到成品的各环节进行危害分析 ,确定关键控制点。制订了原料接收、活鱼暂养、加工去毒、河制作、以及环境卫生的控制标准和措施。结果表明 ,河的分布具有地域差异性。河体内毒素分布很不均匀 ,主要集中在肝、卵巢、皮肤等部位 ,而且季节性变化明显 ,个体差异显著。运用该研究成果自 1995年至 2 0 0 2年进行人体试食试验以来 ,未发现一例中毒症状和体征 ,各项试验证明 ,经去毒工艺处理的河是安全的 ,经食用后不会引起河毒素中毒。这对于保证河资源的安全利用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河Tun食用毒性评价与安全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充分利用河Tun资源,开展了河Tun安全利用课题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竞争抑制性酶联性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安全利用过程中的河Tun毒素进行检测,同时引入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系统,对河Tun食品从原料生产到成品的各环节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制订了原料接收,活鱼暂养,加工去毒,河Tun制作,以及环境卫生的控制标准和措施,结果表明,河Tun的分布具有地域差异性,河Tun体内毒素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肝,卵巢,皮肤等部,生变化明显,个体差异显著,运用该研究成果自1995年至2002年进行人体试食试验以来,未发现一例中毒症状和体征,各项试验证明,经去毒工艺处理的河Tun是安全的,经食用后不会引起河Tun毒素中毒,这对于保证河Tun资源的安全利用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一起河鲀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人群关于河鲀安全性的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探讨河鲀食用安全的风险管理措施。方法通过病例搜索,调查病例家庭成员进食史及发病情况,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发病的高危因素,制作调查问卷调查了解当地村民有关河鲀中毒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结果共搜索到14例病例,其中1例死亡。症状主要为头晕(100%)、四肢无力(79%)、四肢肌肉麻痹和行走困难(71%)、口舌肢端麻痹(71%)等。食用河鲀是发病的危险因素,加工过程保留鱼肝共同煮食可增加中毒的危险(RR=1.8,95%CI=1.1~3.1)。KAP调查发现70%(33/47)的村民近3年曾进食过河鲀,其中88%(29/33)来源于市场或流动摊贩;98%(46/47)的村民知道河鲀有毒,94%(44/47)的村民知道国家法律禁止食用河鲀鱼,但仍有94%(44/47)的人认为其味道鲜美值得品尝。结论食用混杂于无毒河鲀中的有毒河鲀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居民对河鲀安全性知晓率高但依从性差。  相似文献   

17.
研究以无毒河豚鱼皮作为原料,采用两步酶解法制备胶原寡肽的最佳工艺。以水解度和分子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第一步最佳用酶为鱼鳞鱼皮胶原蛋白水解专用酶或胰蛋白酶,第二步最佳用酶为酸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的最佳酶解条件为:投酶量2%,p H4.5,温度50℃,水解时间8h。制备得到的河豚鱼皮胶原寡肽分子量分布主要集中在100~600u。冻干样品的胶原肽含量为94.0%,灰分为0.71%,水分为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