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姑婆山花岗岩体西南接触带的新路和水岩坝钨锡矿田的控矿构造主要是侵位构造,包括侵位断裂、侵位褶皱穹起、侵位界面和侵位面理等。白面山式锡矿床,并不是以“过渡层”为矿源层成矿,而是以“过渡层”这种构造薄弱层产生犁式滑脱断裂,矿液通过侵位断裂上升沿之充填交代成矿。  相似文献   

2.
对彩霞山铅锌矿床矿石矿物和围岩的硫、铅同位素及脉石矿物的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 分析结果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壳和地幔的混合;硫来源主要为同化了海水硫酸盐的岩浆硫,并有少量生物还 原硫参与。氢、氧同位素指示成矿流体早期可能有岩浆热液,主成矿期主要是地层中的建造水参与成矿。  相似文献   

5.
湖南东坡地区燕山期千里山复式花岗岩具有高~(18)O、高放射成因Pb和和高~(87)Sr特征。研究表明,岩浆来自13亿年前地壳泥沙质沉积变质岩深溶作用。柿竹园矽卡岩型钨锡铋钼矿床及其“卫星”矿床S、C、H、O、Pb同位素资料表明,它们具多阶段多来源特征。早期以再平衡岩浆水成矿为主,从中期至晚期阶段,逐渐被大气降水热液成矿体系所替代。  相似文献   

6.
对沙溪斑岩铜(金)矿床钻孔岩芯中含矿裂隙的系统测量,初步查明了含矿裂隙在三维空间中的变化趋势,确定裂隙的发育程度有效地控制了铜、金矿化的强度,并据此推断了深部矿化延续的可能性。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矿区硫来自岩浆源,成矿期热液以岩浆水为主导,并有少量天水加入;蚀变岩的δ~(18)O则值与铜含量及LREE/HREE比值呈明显的正相关,与锌、锰、钴含量呈负相关;成矿体系具较低的水/岩比值,成矿晚期和浅部水/岩比值减小,显示成矿物质主要是由岩浆流体带入,并与热液的脉动式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7.
新疆西滩低温浅成热液金矿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滩金矿床是近年西安工程学院发现的重要金矿床之一。该矿床是含金玉髓质石英为基本矿石建造的脉状热液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幔源火山岩,成矿流体中H2O主要为大气降水,岩浆活动是成矿流体起源及演化成矿的热动力;成矿温压条件均较低,从矿物组合及成矿学特点,把该矿床归为火山岩区冰长石-绢云母型低温浅成热液矿床;但特殊之处是成矿作用发生在碰撞赞赏山过程中,与岛弧安山岩的成岩年龄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8.
珊瑚钨锡矿田产出有钨锡石英脉、钨锑萤石石英脉和含钨石英角砾脉3种类型。以长营岭隐伏花岗岩为中心,自东往西、自深部到浅部形成单侧水平分带和垂向分带,它们属同一成矿系列。成矿时,成矿流体由富含W,Sn等成矿元素及F,B等运矿元素的高中温、酸性、高fs_2、低fo_2、类硫酸盐型的岩浆水,逐渐转化为有地下水掺和的富含Cl、中低温、弱酸-中性、高fo_2、低fs_2、类氯化物型的混合流体。成矿物质由岩浆提供逐渐转化为主要由地层提供。该成矿系列的形成是成矿流体不断演化的结果,属多源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9.
西秦岭泥盆系层控铅锌矿带内所有矿床,都经历了同生热液沉积成矿期和变质热液弱改造成矿期或动力分异热液强改造成矿期,并均受到中低温同生成矿作用和中高温热液改造成矿作用影响。不同矿化带的成矿物理化学环境有异,但矿液皆系氯化物(Na~+-K~+-Cl~-)型的热卤水,且其中的成矿元素主要以氯络合形式存在,含量都高达n×10~(-5)~n×10~(-4)。随成矿作用的演化,成矿流体的压力、硫逸度、CH~4和SO_4~(2-)含量有所增高,而氧逸度、H_2S和HS~-5含量则有所降低,成矿流体的酸性程度和还原能力分别有所减弱和增强。  相似文献   

10.
母岩浆富水(H2O质量分数高于4%)被认为是斑岩体中Cu、Au等成矿元素富集成矿的关键因素,是形成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必要条件之一,主要表征为成矿斑岩中角闪石斑晶发育,轻稀土元素富集而中稀土元素亏损,w(Sr)/w(Y)和w(La)N/w(Yb)N值高(w(Sr)/w(Y)>40,w(La)N/w(Yb)N>20)等特征。弧环境下形成的斑岩成矿系统中的水主要来源于俯冲洋壳或交代岩石圈的脱水作用;而后碰撞环境下形成的斑岩成矿系统中的水可能主要源自矿区内同时代、共空间产出的镁铁质岩浆的混合注入,或含矿岩浆自身的分异结晶。尽管不同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斑岩成矿系统母岩浆中水的来源和富集机制不同,然而它们仍然被认为具有统一的成矿机理:母岩浆在地幔源区或地壳岩石部分熔融过程中,水的加入可以降低其熔点,促进源区含Cu、Au硫化物重熔,或萃取岩石中Cu、Au成矿元素,或聚集岩浆中分散分布的金属元素,形成富金属的岩浆;含矿岩浆就位后,富水岩浆很快达到水饱和,大量流体出溶,岩浆水会与各类卤化物一起以独立流体相形式从熔体中分离出来,这种富含挥发分和高盐度的流体具有很强的金属携带能力,为随后发生的斑岩矿化提供热液和金属来源,提高母岩浆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1.
广西大厂沉积-热液叠加型锡矿床的成矿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大厂锡石硫化物矿床是在泥盆系同生沉积的基础上,经燕山晚期花岗岩热液的改造和叠加形成的。成矿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矿床中同生沉积的黄铁矿在热流的作用下,一方面相变为磁黄铁矿,另一方面作为碱性的地球化学垒,促使晚期含锡热液卸载、沉淀;酸碱度的变化是控制含矿溶液在层状硫化物矿体中叠加矿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岩溶砂锡矿是中国南方第四纪沉积物中的一种重要矿床类型,具有矿层厚、品位高、工业价值大等特点。本文介绍了中国南方岩溶砂锡矿的分布规律、主要矿床类型,并指出了该区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3.
栗木矿田的锡钨铌钽矿床,均分布在呈波状起伏的四条隐伏花岗岩岩脊的内、外接触带,并组成有规律的矿床系列。本文以作者编绘的隐伏花岗岩形态特征图为基础,指出了栗木矿田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4.
滇西中新生代锡矿带属于中新特提斯成矿带的组成部分,位于海陆壳俯冲带陆壳仰冲一侧,与造山花岗岩带密切相关。根据中新生代板块活动的主要事件,可分为四个成矿期。由东往西锡矿化世代依次变新,与板块活动事件逐次推迟相关联。在一定程度上,锡矿化不依赖于围岩,主要依附于陆壳仰冲侧造山花岗岩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与龙木错—双湖—丁青—北澜沧江—柯街—孟定缝合带之间的区域是我国西南寻找中新生代锡矿床最佳远景区域,其中主要探索对象是晚三叠世至早始新世造山花岗岩带和与造山花岗岩带相联系的地质体。  相似文献   

15.
对个旧锡矿的空间分带、成岩成矿时代、稳定同位素及矿源层的研究表明:该锡矿与花岗岩的关系密切,其成矿热液主要是岩浆演化热液,锡也主要来源于区内高锡含量的花岗岩;成矿时代为82~56Ma,与成岩年龄的对比表明,成矿作用持续时间约26Ma,与区内成矿作用的多阶段性一致。  相似文献   

16.
根据锡的最新热力学资料和热液锡矿化作用的地球化学特性,理论模拟了热液配合体系中,温度、pH值、氧逸度、氟和氯的浓度对锡的迁移形式、稳定性及其溶解度的控制机理,指出了锡沉淀富集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7.
广西簸箕岭花岗岩及其与六合坳锡矿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簸箕岭花岗岩的石英和钾长石含量高,暗色矿物少,岩石的酸度和分异指数高,基性组分含量和固结指数低,微量元素含量以Sn、W、Be、Nb、Ta高,Li、Sr、Ra低为特征。利用地球化学图解判别,该岩体是六合坳锡矿床的成矿母岩。  相似文献   

18.
用重熔结晶二次电镀的方法获得了不同类型的晶纹.通过赫尔槽试验确定了最佳电流密度范围.在此基础上,对重熔、冷却、浸蚀、二次镀等工艺过程的参数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控制晶纹花型的主要因素是重熔和冷却的协同作用.水冷易得较美观的花纹,适当的重熔温度和重熔时间可使晶纹更细致柔和.其原因是上述两步骤决定了晶粒的形核与长大.  相似文献   

19.
纳米锑掺杂氧化锡粒子在水中的分散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制的纳米锑掺杂氧化锡(ATO)为原料,采用阴离子、阳离子以及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分散荆制备了分散稳定的纳米ATO浆料,考察了分散剂用量、悬液pH值对纳米锑掺杂氧化锡(ATO)悬液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将纳米AT0悬液球磨40 min后对悬液纳米ATO的粒径、介质pH值、Zeta电位、沉降性能、分散机理进行了研究并通过透射电镜(TEM)进行了观察.研究表明:在pH=6.5~8.5时,添加0.6(wt)%聚丙烯酸钠(SPA),纳米ATO颗粒在水中呈现良好的分散状态,悬液分散稳定性能好,静置120 h以上悬液没有发生明显的沉降.  相似文献   

20.
碘量法测定锌(锡)粒中的微量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采用碘量法测定锌粒和锡粒中的微量砷。样品用酸溶解后,以铜盐作催化剂,用次磷酸盐将其中的砷化合物还原为单体砷,在中性溶液中将分离得到的单体砷溶解于定量的I2标准溶液里,过量的I2以淀粉为指示剂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改进后的方法简单、快捷、干扰小,测定结果的RSD均小于5%,其加标回收率RZn%=92.4%~99.8%,RSn%=93.6%~1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