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宋坚 《中国能源》1990,(3):46-48
<正> 为了节约能源,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城市污染,我国多年来发展以大型热电厂,城市小热电站、区域锅炉房等三种方式,逐步实现集中供热的目标,取得可喜的成果,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如对于已建热电站而言,许多由于热负荷的不足以及热负荷的不平衡,特别是冬、夏两季负荷的显著差异,严重影响热电站发电量以及经济效益。而对于区域性的锅炉房主要用于城市采暖,我国采暖期一般为四个月,因此设备利用率很低。现实给人以启示。应该考虑在城市集中供热的同时,结合集中供冷,热电结合、  相似文献   

2.
<正> “热化系统”的含意是以热电合供为基础,把热电合供与分供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起来的能量系统。系统中包括尖峰负荷装置和当热化系数小于1时增补容量的冷凝汽轮发电机组。实行集中供热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其一是以热电合供为基础的热化系统;其二是单纯的热电分供系统(区域锅炉房加大型凝汽式电厂)对这两种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才能够确定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何种方案更为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3.
集中供热热电联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中供热 ,热电联产”是我国节能技术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科技局颁布实行的《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中明确指出 :“2 0 0 0年实现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 2 5 %~30 % ,重点城市达到 4 5 %~ 5 0 %”“大力发展热电联产、区域锅炉房供热 ,合理选择集中供热方式 ,取代分散、小型工业锅炉供热 ,提高热电比重”。目前我国大约有 4 0万台小型工业锅炉在运行 ,我省约有 6 0 0 0台。集中供热是取代分散小锅炉 ,并在现有热负荷的基础上 ,建设区域性的集中供热。集中供热以高效、大容量的集中锅炉房取代小容量、低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人们对热水喷射泵在集中供热系统中的应用问题争议很大。通过系统失调计算和对现有资料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在北京地区气象条件下,根据当前我国集中供热发展水平以及可以预料的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供热状况,不仅大型的锅炉房区域供热系统中热网与用户的联接能够采用热水喷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供冷要求日趋增大,用电量骤增,严重冲击我国的电力供应;同时,由于电力供应的紧张,限制着供冷范围的扩大。为了节约能源,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城市污染,我国多年来发展以大型热电厂、城市小热电站、区域锅炉房等方式,逐步实现集中供热的目标,取得可喜的成果。然而由于热负荷的不足以及热负荷的不平衡也陷入新的困境。现实给人们以启示,应该考虑在城市集中  相似文献   

6.
搞好城市集中供热有利于城市现代化,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应抓紧城市锅炉的整体改造;兼并和减少10吨/时以下小锅炉。在热力负荷密度大的区域建立集中供热锅炉房。在热力负荷大而稳定的工厂区及卫星城镇建立由中压参数(包括次高压、次中压)锅  相似文献   

7.
蒋善行 《能源工程》1997,(3):14-14,33
“一五”期间,我国建立了第一批热电厂。以后因种种原因,热电厂的发展建设较缓慢,直到80年代初,热电联产的优越性才被不少企业和地区所认同,形成了一股热潮。但如何充分发挥热电联产的优越性,笔者认为尚有可探讨之处。工热电联产与集中供热需有机结合热电联产一般都与集中热联系在一起,其优越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根据热力学定律来分析,热电联供有两人面的地点:(l)利用热功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能量损大来对外供热,使热化发电基本上设和能量损失:(2)热化是一个集中供热工程,用电站锅炉代替小锅炉,可提高锅炉效率,减少能源消…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供热的发展方针是"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方式相结合".城市供热的热源有城市热网供热、燃煤锅炉房供热、燃气锅炉房供热、燃油锅炉房供热、电锅炉房供热、分户燃气壁挂炉供热、热泵和蓄能式电采暖等.燃料有煤、天然气、油和电等.  相似文献   

9.
目前北方城市居民区的冬季采暖除采用热电厂集中供热外,还在相当多的居民小区采用供热锅炉房供暖。这些小区的供暖面积一般在10万m~2以上,与分散采暖比较,提高了燃料利用率,取得了明显的节能效果,减轻了环境污染。但从能源合理利用角度出发,单纯的集中供热还没有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节能还有潜力。如在新建的供热锅炉房或对现有的供热锅炉房进行节能改造时实行热电联供,既供热又供电,必将产生明显的节能效果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到1998年底,中国热电联产的情况:6MW以上供热机组1313台,总容量2494万kW,年供热量103599百万kJ。运行热电厂中,规模最大为太原第一热电厂总装机138.6万kW,全国已有286个城市建设集中供热设施,占设备数的42.18%,供热管道34308km,其中蒸汽管长6933km、热水管道27375km,集中供热的供热能力:蒸汽66427t/h,热水71720MW/h,供热量:蒸汽17643t/a、热水64684×106kJ/a,全国集中供热面积为86540万m2,北京集中供热面积6411万m2,集中热化率34.6%。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认为21世纪热电联产将有更大发展,这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集中供热发展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动力工程》1997,17(5):89-91,88
概述了中国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锅炉房和共热输配系统的现状,对集中供热规模,能源利用率和热电联产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有20万台中小锅炉,每年烧掉两亿多吨燃料。因此,搞好锅炉房的节能很重要。中小锅炉的热效率比电站锅炉低,燃料单耗高,因此,如何合理使用供热燃料,大力发展热化事业,多搞区域集中供热或小区联片供热,对提高我国的燃料利用率有重大作用。此外,充分利用现有供热设备,开展以节能为中心的设备挖潜和技术改造,也是一个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3.
自1980年以来,由于国家确定了节约能源的方针,各地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联片供热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热效率高,能大量节约能源,是发展的方向,但由于它的一次投资高、建设周期长、建设难度大,一般黄河以北的北方城市,这种形式的供热量不超过总量的10%,大量采用的还是锅炉房集中供热或联片供热。北京市近年来城市建设中新开发的居民小区,绝大多数是采用联片(锅炉房)供热。居民小区的建筑面积一般在几十万平方米至几百万平方米。由于小区的建筑面积是逐步递增  相似文献   

14.
本文建立的最优化数学模型为集中供热系统中太阳能节能住宅提供了一优化设计方法。由此编制的SBOP节能住宅计算机优化计算程序为我国北方城市热化的住宅热指标研究提供了便利的工具。优化后的设计方案不仅可大大降低民用采暖的能耗量,而且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集中供热系统长期运行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北方城市现有房屋实现集中供热的仅占10.4%,城市工业用热和居民采暖,基本上采用分散的中小型锅炉房。由于我国城镇供热事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加上资金的限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分散的中小型锅炉房供  相似文献   

16.
<正>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是一项成熟的、行之有效的重大节能措施,又是减少环境污染,加速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作者曾参加集中供热调研课题小组,对华东地区四省一市(江苏、浙江、安徽、山东、上海)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在建和规划建设的各种类型工程项目、运行热电厂等19个单位,以及计委、经委、电力局、电力设计院、热网管理组织等20个单位作了调查研究,本文对所调查地区集中供热的经验、存在问题,作了简要介绍,提出了相应建  相似文献   

17.
城市集中供热是一种先进的供热方式,它有综合利用能源,节约大量能源,减轻城市环境污染等优点,在我国已广泛采用,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基础设置之一。由于我国的城市集中供热事业起步较晚,技术和管理水平比较低,集中供热系统的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是热网水力工况失调,造成能源浪费,供热质量下降。产生热网水力工况失调的原因之  相似文献   

18.
李天贵 《节能技术》1991,(3):5-7,21
一、前言 老电厂汽轮机改造低真空运行循环水供热,在我国北方的许多城市被采用,均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积累了丰富的安全运行经验。随着城市热化事业的不断发展,需要新建一些以热电产联形式的中小型热电厂,这是根据我国国情所采取的一项重要节能措施。针对城市生产热负荷和采暖热负荷的不同特点,新建热电厂在供热机组选型上,应寻求一个更加合理利用能源的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古交市锅炉房改造设计方案,分析古交市采暖季节空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主要介绍如何解决供热锅炉运行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以改善锅炉房及其周边环境,并且指出城市集中供热是解决供热锅炉污染的最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我国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已相继实行了集中供热。集中供热与分散供热比较,节能效果是显著的。仅以中等城市的1OO万m~2供暖面积的小区为例,集中锅炉房供暖与分散的小锅炉供暖比较,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万余t;与分散的炉灶采暖比较,每年可节标煤7万t左右。但是,如果不注意对集中供热系统的科学管理,仍会达不到最佳的节能效果。某些城市实行集中供热后,房间温度偏高(普通房间室温均在20℃以上,个别房间温度高达25℃),因而很多用户不得不开窗放气,以调节室温,致使大量能源白白放掉。经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