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配伍前后芍药特征化学组分体内药动学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岚  冯怡  徐德生  林晓  张梁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23):1774-1776
 目的研究经典方芍药甘草汤的配伍合理性。方法在建立芍药甘草体内成分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运用药动学方法,比较芍药甘草汤和芍药单煎液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的大鼠血清中归属于芍药的各特征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并对药动学参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与芍药单煎液比较,芍药甘草汤的AUC显著增加,ρmax大多极其显著增加,显示出良好的吸收。结论从药动学角度揭示了芍药甘草汤配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有效成分及效应组分含量层面探讨芍药甘草复方相使配伍的药剂学环节变化,为体内药动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建立芍药甘草复方中有效成分及效应组分含量测定方法,包括采用HPLC法同步测定芍药甘草复方合煎液和单煎合并液中有效成分芍药苷、甘草苷、甘草酸铵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两种煎煮液中效应组分芍药总苷、甘草总黄酮、甘草总皂苷含量。结果:各有效成分与效应组分含量差异均5%,说明配伍前后从有效成分层面到效应组分层面均无差异。结论:芍药甘草复方相使配伍体外主要成分的药剂学环节无变化,为相使配伍体内药动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芍药甘草汤配伍意义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给予芍药、甘草单方或合剂芍药甘草汤后,动物血浆中芍药苷、甘草次酸的药动学参数,探索芍药甘草汤配伍的合理性。方法:将芍药、甘草及芍药甘草汤制成水煎液,分别灌胃给予SD大鼠,采用H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芍药苷、甘草次酸的血药浓度,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与单方相比,给予芍药甘草汤后大鼠血浆中甘草次酸的达峰时间提前,峰浓度增加;芍药苷达峰浓度提高、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两成分均出现半衰期缩短现象。结论:臣药甘草促进了君药芍药中芍药苷的吸收,提高了它的体内浓度与含量,这可能是复方芍药甘草汤解痉、镇痛、镇静等功效强劲有力的体内药动学依据。君药芍药提前助燃了臣药甘草中甘草次酸在体内出现的时间和数量,这也可能是复方芍药甘草汤抗溃疡、解痉、抗炎等功效迅速高效的体内药动学依据。本实验从药动学角度证明了芍药甘草汤配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芍药甘草复方配伍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芍药甘草复方配伍的合理性.方法:以甘草酸、甘草苷为指标性成分,运用药动学方法分别比较芍药甘草效应组分和甘草酸效应组分、甘草黄酮效应组分灌胃给药后大鼠药动学参数.结果:给予芍药甘草效应组分的大鼠与单独给予甘草酸效应组分大鼠比较,甘草酸AUC显著增加,Tmax延长,Cmax明显增加,且体内消除速率显著减慢;与单独给予甘草黄酮效应组分大鼠比较,甘草苷AUC显著增加,Cmax明显增加,Tmax提前.结论:芍药甘草效应组分配伍使用,指标性成分体内吸收增加.从药动学角度揭示了验证了芍药甘草效应组分最佳配比的合理性,为深入研究组方原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芍药甘草汤配伍意义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给予芍药、甘草单方或合剂芍药甘草汤后,动物血浆中芍药苷、甘草次酸的药动学参数,探索芍药甘草汤配伍的合理性。方法:将芍药、甘草及芍药甘草汤制成水煎液,分别灌胃给予SD大鼠,采用H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芍药苷、甘草次酸的血药浓度,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与单方相比,给予芍药甘草汤后大鼠血浆中甘草次酸的达峰时间提前,峰浓度增加;芍药苷达峰浓度提高、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两成分均出现半衰期缩短现象。结论:臣药甘草促进了君药芍药中芍药苷的吸收,提高了它的体内浓度与含量,这可能是复方芍药甘草汤解痉、镇痛、镇静等功效强劲有力的体内药动学依据。君药芍药提前助燃了臣药甘草中甘草次酸在体内出现的时间和数量,这也可能是复方芍药甘草汤抗溃疡、解痉、抗炎等功效迅速高效的体内药动学依据。本实验从药动学角度证明了芍药甘草汤配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芍药甘草复方大鼠血中移行组分归属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梁  徐德生  冯怡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7):1789-1791
目的:研究芍药甘草复方大鼠给药后血中移行组分归属。方法:建立芍药甘草复方大鼠给药后血中移行组分HPLC分析方法;分析比较芍药甘草复方、单味药以及各组分给药后所得血浆样品,确认芍药甘草复方大鼠血中移行组分归属。结果:在此色谱条件下,检测出18个入血移行成分,其中13个为复方直接入血物质,3个为复方的代谢产物。结论:此方法简便、准确、稳定,适于芍药甘草血中移行组分分析。血中移行组分的确认及归属是进一步探索复方效应物质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HPLC-DAD-ESI-MS分析芍药甘草配伍体内外物质基础变化,确认大鼠血中移行组分。方法:以Kor-masil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带保护柱);以乙腈-0.5%乙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8mL·min-1,柱温25℃,以甲醇为去蛋白溶剂,样品经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化后,通过LCQdeca型质谱仪,在m/z100~1000进行扫描,并对特征离子进行2次裂解,获得二级质谱数据。结果:以芍药甘草复方组方前后的体外成分研究为基础,确认了芍药甘草汤体外的主要成分为芍药苷、儿茶素-5-O-葡萄糖苷、白芍苷、甘草苷、甘草酸等,入血移行成分中也发现此类糖苷类物质,另又发现了来源于甘草成分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甘草素葡萄糖醛酸和异甘草酸葡萄糖醛酸。结论: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芍药甘草汤大鼠血中移行组分,并与芍药甘草复方组方前后的成分进行对比,可对复方入血的成分进行推测和确认,具有简便、快速的优点,且对于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次乌头碱的LC-MS/MS检测方法,用于研究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变化。方法:大鼠分别灌服附子单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其中次乌头碱含量分别为73.29μg.kg-1、34.85μg.kg-1,LC-MS/MS测定次乌头碱血药浓度,采用3P97药动学软件分别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血浆中次乌头碱在1.98~198 n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Tmax显著延长,CL显著减小,AUC/dosage显著增大(P<0.05)。结论: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9.
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对芍药苷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卉  单进军  康安  恽菲  陈乐天  张雯  狄留庆 《中草药》2013,44(12):1610-1614
目的 研究甘草酸及其代谢产物甘草次酸对芍药中主要活性成分芍药苷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探索芍药与甘草配伍用药的合理性.方法 大鼠单独ig给予芍药苷或分别与甘草酸、甘草次酸联合用药,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LC-MS测定芍药苷血药浓度,建立药物浓度-时间曲线,采用DAS2.1.1软件计算、分析药动学参数.结果 甘草酸能减小芍药苷Cmax、tmax,降低芍药苷AUC;甘草次酸能增加芍药苷Cma、tmax,显著提高芍药苷AUC.结论 甘草提高芍药苷生物利用度可能与甘草酸的代谢产物甘草次酸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0.
双丹方中丹皮对丹参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双丹方中丹皮对丹参在兔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的影响.方法:丹参单煎液及丹参.丹皮合煎液灌胃给药,液-液萃取法提取血浆中的丹参素,以4-羟基苯甲酸为内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时间点丹参素的血药浓度,用DAS2.0药代动力学软件拟合药时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丹参-丹皮配伍给药可使丹参中丹参素的药动学参数T_(1/2a)、AUC_((0~∞))、C_(max)较丹参单味给药时明显增大.结论:丹参-丹皮配伍给药后,可明显促进丹参素的吸收入血,使其体内作用时间延长,生物利用度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芍药甘草汤对角叉菜胶诱导肿胀及相关炎症指标的时序变化关系。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芍药甘草汤高(4.8 g·kg-1)、低(2.4 g·kg-1)剂量组。各给药组单次给药,给药30 min后皮下注射λ-角叉菜胶建立大鼠足跖肿胀急性炎症模型,观察芍药甘草汤在造模后1,2,3,4,5,6,7,8,9,10,11,12 h不同时间点对大鼠足跖肿胀率、髓过氧化物酶(MPO)、环氧化酶-2(COX-2)、前列腺素E2(PGE2)炎症指标的影响,并研究其时效变化关系。结果:足跖皮下注射角叉菜胶后,模型组足跖肿胀明显,与模型组比较,芍药甘草汤高低剂量均能明显抑制角叉菜胶致大鼠的足肿胀度,高剂量在1~6 h各时间点对足跖肿胀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P<0.01),低剂量组在2,4,5,6 h对足跖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MPO在1~6 h、COX-2在2~8 h,11 h、PGE2在1~6,8~12 h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芍药甘草汤在2,4,5,6 h对MPO的含量有明显抑制作用,在4,5,6 h对COX-2的含量有明显抑制作用,在2,3,5,6 h对PGE2的含量有明显抑制作用。芍药甘草汤在2,6 h对MPO和PGE2的浓度变化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但仅在6 h对COX-2的浓度变化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中药复方芍药甘草汤对角叉菜胶诱导的不同炎症指标肿胀率有明显降低作用,浓度不同作用时间也不尽相同,对MPO,COX-2及PEG2均具有明显降低作用,但各指标起效时间不同;具有明显的时序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芍药甘草汤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模型大鼠血清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氧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的调控作用,分析芍药甘草汤对CSR大鼠Bax及Bcl-2的影响。方法:随机将90只SPF级Wistar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芍药甘草汤治疗低、中、高剂量组六组,每组15只。除空白组外,其他组以颈部神经根腋下鱼线卡压法构建建立CSR模型大鼠,采用大鼠步态障碍行为学评分进行模型评价。造模后7 d进行干预治疗,空白组和模型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对照组采用3MA干预,芍药甘草汤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分别按8、12、16 g/kg剂量进行灌胃,分别干预治疗7 d。末次给药24 h后处死大鼠,取脊髓及神经根组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大鼠丝氨酸残基的底物Bax和Bcl-2的表达水平; 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病理表现;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PI3K/AKT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14 d,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步态积分增高,提示造模成功; 给药14 d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Bax表达明显增高,Bcl-2表达下降,神经根组织中PI3K、p-AKT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对照组和芍药甘草汤各治疗组CSR大鼠在治疗后神经根积分明显降低,而且组织中Bax表达降低,Bcl-2表达升高(P<0.05); 神经根组织中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芍药甘草汤治疗组大鼠具有剂量依赖性(P<0.01)。结论:芍药甘草汤可有效调控CSR模型大鼠PI3K、p-AKT蛋白表达,其机制可能与芍药甘草汤能够激活CSR大鼠组织中Bax和Bcl-2等生物因子抗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13.
观察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疗效。60例患者均给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60例患者均被治愈,有效率为100%。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腓肠肌痉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不同配伍比例芍药甘草汤成分的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芍药甘草汤配伍机制与适宜的配伍比例,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从肠吸收角度研究芍药甘草汤SG11(白芍-炙甘草1:1)、SG31(白芍-炙甘草3:1)、白芍水煎液S及炙甘草水煎液(G)中主要指标成分在大鼠离体、在体肠吸收情况,并进行比较。以HPLC测定上述供试品以及肠囊吸收样品、肠灌流样品中芍药苷(paeoniflorin,PF)、甘草苷(liquiritin,LQ)、甘草酸单铵盐(glycyrrhizin single ammonium salt,GL)的浓度,并计算肠吸收量及吸收参数。发现在外翻肠囊模型中,3种成分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均有吸收,最佳吸收部位均为空肠,且SG11中相应成分的吸收率均显著高于单煎(P<0.05),与SG3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在单向在体肠灌流模型中,SG11中相应成分的吸收速率常数Ka、表观吸收系数Papp和吸收率均显著高于各单煎液,SG11中PF,GL的各参数均显著高于SG31,LQ,各参数无差异。说明白芍炙甘草配伍有助于PF,LQ和GL的肠吸收,SG11较SG31各指标成分的吸收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研究经典名方芍药甘草汤古代煎煮方法与现代煎煮方法的差异,为其复方制剂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古代《伤寒论》和现代《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记载的煎煮方法,分别进行芍药甘草汤复方煎煮,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以干膏率、指纹图谱,以及芍药苷、甘草苷、甘草酸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对古代煎煮方法和现代煎煮方法制得的煎液进行分析。结果:2种煎煮方法制得的煎液指纹图谱色谱峰数目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匹配出10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9,并指认出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苯甲酸、异甘草苷、甘草素、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10个已知峰。2种煎液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差异较小,提示2种煎煮方法对多数成分的提取效率基本一致。按现代方法煎煮的煎液中芍药苷、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明显高于古代煎煮方法,干膏率也明显高于古代煎煮方法。结论:芍药甘草汤的煎煮方法对其干膏率和芍药苷、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影响较为明显,但对指纹图谱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1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都按常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对研究组患者使用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对比两组治疗后肌张力恢复情况、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都无不良反应发生,但研究组治疗后肌张力恢复的总有效率较高,肢体运动功能更好,日常生活能力更强。结论: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可有效促进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恢复,并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晚期癌症患者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入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行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停药1月内治疗组便秘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芍药甘草汤能有效治疗晚期癌症患者便秘,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例,在辨证基础上给予加味芍药甘草汤;对照组16例,以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对照组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呃逆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芍药甘草汤是《伤寒论》太阳病篇治疗“足挛急、不得伸”的名方,具有合营散逆,舒挛止痛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具有明显的解痉作用,临床应用对于缓解各类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