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下颌骨缺损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硬组织缺损,多由于外伤、感染、颌面部肿瘤累及下颌骨需行手术切除以及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等所造成。由于下颌骨在维持面下部外形、发挥口腔功能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不及时修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社会交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重建下颌骨的外形及功能,对提高该类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理想的口腔下颌骨修复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接近正常的外形,正常的牙列及咬合,正常的吞咽功能,良好的咀嚼功能,正常的语音功能等等。另外,理想的修复方法还应该快速简便、安全可靠,并且…  相似文献   

2.
《上海口腔医学》2013,22(3):344-344
由于肿瘤和创伤等原因造成的头颈部组织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外形与功能,近几十年来以血管化组织瓣为核心的修复重建外科得以迅猛发展,各种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效果得到极大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头颈部缺损的修复与重建已经成为头颈外科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但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技术要求高,要求手术医师经过系统训练。#br#为进一步普及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功能性重建的新理念,传授血管化游离皮瓣修复基本技术,进行显微外科基本技术训练,为广大基层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头颈外科培养显微外科人才,经中华口腔医学会批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将于2013年7月27-29日举办“口腔颌面及头颈部缺损修复与重建”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br#会议将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介绍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与重建的新理念与新进展;显微外科基本技术、基本要求及操作要点;各种常用血管化游离组织皮瓣的制备要点和临床应用;各类口腔颌面及头颈部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原则与技巧;其他口腔颌面及头颈部缺损修复与重建的相关问题:个性化修复、精细重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等。#br#学习班将采用理论授课与手术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同期举行“微血管吻合器的临床应用介绍和培训”。欢迎国内同行积极报名参加。#br#学习班具体安排如下。#br#收费:2000元/人(授予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4分)。#br#时间:2013年7月26日报到,27-29日学习班授课。#br#地点: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2号,邮编:100081)。#br#联系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 张雷、郭兆宜。#br#Tel:010-82195245,E-mail:salivary@sina.com。#br#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br#2013年5月27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全下唇缺损的功能性修复方法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 6例下唇癌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下唇缺损4/5至全下唇缺损,设计以双侧颏神经血管束为蒂的颏部岛状组织瓣V-Y推进修复下唇全厚缺损,重建口轮匝肌.结果 术后组织瓣全部成活,随访3~14个月,肿瘤均无复发,唇外观良好,张口度接近正常,同时保留了良好的口周括约肌功能和口唇黏膜的正常感觉功能.结论 对于局限于唇红或唇红缘下方1 cm内的全下唇缺损,双侧须神经血管束为蒂的颏部岛状组织瓣V-Y推进修复方法是比较理想的功能性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4.
上颌骨、软腭、颊等组成的面中份结构不仅支撑面部外形、决定个人的面容,同时参与完成咀嚼、吞咽、语音和维持正常视觉等重要功能。因此,上颌骨重建是头颈部缺损修复中最复杂、最有争议的临床课题之一,其中以保留眶内容物的全上颌骨缺损(James Brown Ⅲb类)重建尤为困难。本文对保留眶内容物全上颌骨缺损的血管化复合组织瓣的修复重建目标、方法选择以及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面颈和颈胸旋转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这2种皮瓣修复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切除后缺损共计25例。结果1例皮瓣前端静脉淤血,表皮坏死,其余均成活。结论该皮瓣在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切除后缺损的修复重建中仍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6.
面颊部由于其显露的部位以及相对有限的组织量,给重建修复带来了挑战。同时,作为面部最大的美学亚单位,颊部毗邻鼻、眼、唇、口等多个颜面部重要器官,在保证高质量缺损修复的同时,应确保周围器官的形态、功能不受影响。修复重建外科医师需要根据缺损的大小、层次、位置选择最优的修复方式,从而达到理想的功能和美学效果。本文针对颊部皮肤缺损的不同修复方式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下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下颌骨重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恢复颌骨的连续性、维持患者正常的容貌形态,而且要恢复患者的咀嚼、吞咽、语言等正常生理功能,达到牙-颌-肌肉-神经反射的协调及功能统一,即功能性重建。本文回顾了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包括下颌骨修复重建的原则、常见的下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方法、下颌骨功能性重建的若干问题、牵张成骨及组织工程在下颌骨修复重建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8.
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口腔医务工作者呕心沥血的努力,我国口腔颌面部肿瘤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已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在国内率先开展和规范了以口腔颌面部为主的头颈部良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放疗、局部及全身化疗、热疗、生物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一系列治疗方法;率先开展了头颈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极大地丰富和推动了我国的修复重建外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有国际影响的,集头颈肿瘤外科、修复重建外科、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和社会心理治疗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上臂头静脉作为受区静脉在口腔颌面部修复重建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5例经过多次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放疗后的患者进行组织瓣移植。由于头颈部静脉系统被手术、放疗等破坏,无法提供可靠的受区回流静脉,将上臂头静脉远心端返转至头颈部作为受区血管与移植骨块回流静脉进行显微外科吻合。结果: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血管化组织瓣建立了良好的血液循环,获得了理想的修复重建效果。结论:在头颈部无可利用的受区静脉的情况下,返转上臂头静脉作为回流静脉能够为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修复重建提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游离桡侧前臂皮瓣(radial forearm free flap,RFFF)是目前头颈部缺损修复应用最广的游离皮瓣,由我国学者杨果凡于1978年最早应用于临床[1],因而又被称为中国瓣(Chineseflap)。该皮瓣最早被应用于四肢瘢痕挛缩的治疗,但很快就被应用到头颈缺损的修复与重建,并成为目前应用最多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anterolateral thigh flaps,ALT)穿支皮瓣在头颈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头颈外科,口腔颌面外科,采用ALT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23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根治术后的缺损,其中舌癌13例、颊癌3例、腭癌3例、口底癌2例、口咽癌2例。结果 23例皮瓣中,22例移植皮瓣成活,1例坏死,成活率为95.7%。患者下肢运动均未受影响,81.0%(17/21)的患者对供区外观满意,有38.1%(8/21)的患者感觉供区皮肤麻木,81.0%(17/21)的患者可以正常进食,85.8%(18/21)的患者发音可以被理解,3例患者不影响发音。结论 游离ALT穿支皮瓣是修复头颈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理想皮瓣。其血运可靠,可切取面积大,对供区、受区影响较小,患者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2.
髂骨游离移植在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下颌骨的一些肿瘤或类肿瘤病变,通常需要切除部分或全部下颌骨,造成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中断。在头颈重建外科领域中,口腔下颌骨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更具有重要性,因其除了解剖形态的恢复外,更为重要的是恢复患者病前的功能。迄今为止,下颌骨缺损重建的方法有许多,如传统的非血管  相似文献   

13.
头颈部大型缺损常引起严重的外形和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修复重建是颌面外科医师面临的挑战。目的:报告并总结分析2003年至2012年间进行头颈大型缺损修复重建的临床病例及经验。方法:共使用170块组织瓣为大型头颈部缺损的患者进行修复与重建。病例来源为我院口腔颌面外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患者年龄13~90岁,平均年龄55.1岁。男性107例,女性63例。其中使用血管化游离组织瓣122例。包括前臂皮瓣75例,腓骨肌皮瓣29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及肌皮瓣14例,腹直肌皮瓣3例,游离空肠1例。使用带蒂组织瓣48例。包括胸大肌皮瓣、颏下岛状瓣、鼻唇沟瓣、舌骨下肌皮瓣等。结果:122块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中118例完全成活,4例失败,整体成功率为96.7%。除1例带蒂组织瓣远端出现小面积表皮干性坏死,经换药痊愈外;其余带蒂组织瓣均成活。结论:血管化游离组织瓣及带蒂组织瓣能够较安全的应用于大型头颈部缺损重建;合理的组织瓣选择是修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应用于头颈部缺损修复的皮瓣多种多样,包括局部皮瓣、带蒂皮瓣和游离组织瓣。其中带蒂皮瓣具有容易切取、颜色及质地较好、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锁骨上区是一个重要的皮瓣供区,肩部皮肤提供了理想的可修复头颈外科缺损的皮肤组织。颈侧三角区主要的锁骨上血管是颈横动脉,目前罕有以颈横动脉供血的延长至肩部皮肤的锁骨上岛状皮瓣修复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报道。本文对此方面内容作一评价。  相似文献   

15.
头颈部大型缺损常引起严重的外形和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修复重建是颌面外科医师面临的挑战。目的:报告并总结分析2003年至2012年间进行头颈大型缺损修复重建的临床病例及经验。方法:共使用170块组织瓣为大型头颈部缺损的患者进行修复与重建。病例来源为我院口腔颌面外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患者年龄13~90岁,平均年龄55.1岁。男性107例,女性63例。其中使用血管化游离组织瓣122例。包括前臂皮瓣75例,腓骨肌皮瓣29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及肌皮瓣14例,腹直肌皮瓣3例,游离空肠1例。使用带蒂组织瓣48例。包括胸大肌皮瓣、颏下岛状瓣、鼻唇沟瓣、舌骨下肌皮瓣等。结果:122块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中118例完全成活,4例失败,整体成功率为96.7%。除1例带蒂组织瓣远端出现小面积表皮干性坏死,经换药痊愈外;其余带蒂组织瓣均成活。结论:血管化游离组织瓣及带蒂组织瓣能够较安全的应用于大型头颈部缺损重建;合理的组织瓣选择是修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血管化腓骨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化腓骨修复各型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对14例因各种原因所致下颌骨缺损患者采用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同期移植修复。结果:骨瓣存活成功率100%;下颌骨形状和功能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摄片示移植骨无吸收,骨段愈合良好。面部外形恢复均达到满意或较为满意。所有患者均能正常行走,无1例出现踝关节不稳定。结论:游离腓骨瓣血供良好,骨量充足,可塑性强,特别是对全下颌骨缺损的修复,具有目前临床常用的其他自体骨组织瓣不可比拟的优点,是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软腭及磨牙后区肿瘤手术完整切除后采用腭部岛状瓣一期修复的方法修复10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修复后粘膜与附近正常粘膜与对侧粘膜的光滑度、质地和弹性无明显差异,颜色略白,对咀嚼摩擦和食物刺激无明显影响,也无张口受限及发音障碍和口鼻返流。该瓣血运丰富易成活,部位隐蔽,瓣切取后对功能无明显影响,能在病灶切除后即刻修复组织缺损,此组织瓣可理想的分隔口鼻腔,并能实现良好的张口度,为临近缺损提供合适的一期重建,是功能外科不可忽视的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斜方肌肌皮瓣联合肩胛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洞穿性缺损的效果。方法:对6例复发性晚期头颈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挽救性手术,均通过基于颈横血管系统(TCVs)的斜方肌肌皮瓣和肩胛骨骨肌皮瓣修复肿瘤根治术后下颌骨洞穿性缺损。结果:所有患者均具有骨组织和广泛的软组织缺损,其中下颌骨缺损类型包括4例H型,1例LCL型和1例C型缺损,挽救性手术后存在洞穿性软组织缺损。所有肿瘤均可被整块切除,无严重并发症。其中2例出现轻微并发症:1例出现口内皮瓣轻微坏死,1例皮瓣供区的部分伤口裂开。所有患者不需要鼻饲饮食,面部和颈部外观均令人满意或可接受,未表现出上肢运动严重受限。随访10~18个月,5例患者无复发迹象。结论:基于颈横血管系统(TCVs)的斜方肌肌皮瓣和肩胛骨骨肌皮瓣可作为重建颅面部洞穿性缺损的有效方法,修复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挽救性手术的术后缺损,可达到令人满意的功能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颈横动脉供血的延长垂直下斜方肌岛状肌皮瓣(extended vertical lower trapezius island myocutaneous flap,eVLTIMF)用于修复重建大型头颈部缺损安全可靠。该瓣制备较简单,成活率高。供区较隐蔽,可直接关闭缝合,并发症少,肩部运动受影响较小;还可制备成折叠瓣,合并其他带蒂瓣或合并肩胛骨骨肌皮瓣修复特大洞穿性缺损或下颌骨缺损。eVLTIMF在头颈部大面积缺损修复,尤其是在晚期复发性头颈部肿瘤挽救手术后巨大缺损修复重建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斜方肌的临床应用解剖、 eVLTIMF瓣制备及其在颅颌面、口腔颌面和颌颈区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Osstem种植体在糖尿病患者牙列缺损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12例糖尿病失牙患者共植入Osstem种植体18颗,3-6月后行烤瓷冠修复,随访2~5年。结果:观察期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种植牙稳定舒适,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正常,影像学示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种植牙较好地重建了患者的外貌和咀嚼功能。结论:使用0sstem种植体修复糖尿病患者的牙列缺损,可达到与健康人群一样的种植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