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西南医院肝胆外科采用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治疗的29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9例患者中3例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为10.3%,26例成功施行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切除部位例数分别为:Ⅰ段3例、Ⅱ段2例、Ⅲ段3例、Ⅳ段4例、Ⅴ段6例、Ⅵ段7例、Ⅶ段2例、Ⅷ段2例.手术时间(220.17±61.56) min,术中出血量(311.72±127.70) mL,围手术期输血率3.44%,肿瘤直径(3.66±1.14)cm,切缘(2.11 ±0.87) cm,术后开始进食时间(1.69 ±0.71)d,术后住院时间(8.72±2.95)d,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3%.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肝细胞肝癌,其中高分化癌6例、中分化癌20例、低分化癌3例.2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术后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8%、81.7%,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9.5%、71.7%.将本研究病例按切除部位分为左前下段组(Ⅱ/Ⅲ/Ⅳb/Ⅴ/Ⅵ段)(19例)与后上段组(Ⅰ/Ⅳa/Ⅶ/Ⅷ段)(10例),对比提示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肝门阻断率、肝门阻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围手术期输血率、中转开腹率、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切缘、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3年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选择性病例中,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治疗肝细胞肝癌安全、可行,近期效果好、早期复发率低,且初步证实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不仅适用于左前下段肝癌的治疗,亦可运用于手术难度和风险较大的后上段肝癌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不规则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 ( PHCC)的疗效。方法 :行不规则切除术治疗 PHCC86例。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 1例 ,1、3年生存率为 6 5例 ( 75 .6 % ) ,5 3例 ( 6 1.6 % )。 <3cm、3~ 5 cm、>5 cm的 1、3年生存率分别为 18例 ( 90 .0 % ) ,16例 ( 80 .0 % ) ,2 1例 ( 75 .0 % ) ,19例 ( 6 7.9% ) ;2 5例 ( 6 5 .8% ) ,18例 ( 4 7.4 % )。单纯手术组和手术加行肝动脉灌注 ( HAI)和门静脉灌注组 ( PVI)的 1、3年生存率分别为 72 .1%、6 0 .7% ,84 .0 %、6 8.0 %。结论 :采用不规则切除术对机体创伤小 ,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其临床疗效与规则性肝切除相仿。对大肝癌不要轻易放弃手术 ,术后辅助治疗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以提高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治疗水平。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6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开腹肝切除术,观察组实施腹腔镜肝切除术。比较2组各项围术期手术及治疗指标,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各炎性因子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各手术及治疗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2组ICAM-1、MMP-13、PCT、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ICAM-1、MMP-13、PCT、IL-6水平分别为(7.48±2.69)ng/mL、(121.03±23.61)ng/mL、(6.83±1.97)μg/mL、(13.58±4.29)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13.07±3.86)ng/mL、(168.52±30.27)ng/mL、(8.32±2.67)μg/mL、(16.40±5.38)pg/mL(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27%(P<0.05)。 结论 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均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常见手术治疗方法,相较于开腹手术,腹腔镜引导下手术治疗效果更好,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对炎症反应影响轻,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4,(7):834-836
目的:比较解剖型肝切除术和非解剖型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在肝细胞癌患者73例手术治疗资料,其中33例采用解剖型肝切除治疗,40例采用非解剖型肝切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解剖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非解剖组,围术期输人血ALB量显著少于非解剖组。术后两组TBIL、DBIL、ALT、AST均有所升高,但非解剖组升高与解剖组比较更明显;术后第5天以上各指标均显著下降,与术后第1天比较,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第5天组间比较,差异仍然有显著差异。非解剖组并发症人次、复发转移比例、肝内复发比例均显著高于解剖组。结论: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比较,解剖性肝切除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对肝功能的损伤较轻,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近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解剖型和非解剖型肝切除术对于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附属医院即将进行肝切除术的肝细胞癌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解剖组和非解剖组,解剖组患者采用解剖型肝切除术,非解剖组采用非解剖肝切除术,对比两组相关指标数据。结果解剖组手术时间为(20.6±1.2)d,非解剖组为(21.6±0.8)d,解剖组与非解剖组术中出血量(mL)、术后并发症发生人数分别为院(732.8±88.6;8)、(1165.9±92.1;22)。通过对比结果进行分析,手术时间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解剖组要明显的低于非解剖组;对于患者1年后的复发情况来讲,解剖组患者中出现复发的数量要明显的少于非解剖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该次对于本院附属医院肝细胞癌患者进行分析和比较,对于采取肝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患者采用解剖型肝切除术疗效较好,术中的安全性较高,预后复发率也较低,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曹峻荣 《大家健康》2014,(1):108-109
目的:对常规肝切除术与精准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临床疗效运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比较,并对两者的优缺点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6例行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常规肝切除术及精准肝切除术。统计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以及并发症情况,检测肝功指标,并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考察两组患者复发状况及生存状况。运用统计学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常规肝切除术组相比,精准肝切除术组在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上均明显减少(P0.05),并发症发生率亦较低(P0.05)。肝功能指标检测显示,精准肝切除术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指标高于常规肝切除术组,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含量更接近正常范围(P0.05)。术后1年随访数据显示,精准肝切除术组复发率23.1%,常规肝切除术组复发率27.0%;精准肝切除术组生存率84.6%,常规肝切除术组生存率78.4%,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相较常规肝切除术而言,精准肝切除术展示出了对患者机体损伤少、疗效好、恢复快等诸多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疾病,其中以肝细胞癌为最主要的病理类型。手术切除是治疗肝细胞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可引起术后感染、肝衰竭等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常见的术后感染类型包括手术部位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和胆道感染等。研究表明患者基础疾病、年龄、营养状况、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输血、胆漏、住院时间、引流管滞留时间等因素与患者术后感染存在相关性,临床医生可以采用术前使用抗生素、控制血糖、补充白蛋白、术中止血、尽早拔除引流管等措施来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21例,其中317例行解剖性肝切除术,404例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的预后情况,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PSM)消除组间偏倚.结果 全部患者的1、3、5年生存率为85.9%、64.7%和51.5%,1、3、5年无瘤生存率为59.3%、34.0%和25.5%.其中解剖性肝切除术组的1、3、5年生存率为93.1%、74.5%和62.5%,1、3、5年无瘤生存率为69.3%、41.3%和34.9%;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组的1、3、5年生存率为80.2%、56.8%和42.9%,1、3、5年无瘤生存率为51.4%、38.3%和18.7%.两组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SM配对后:解剖性肝切除术组的1、3、5年生存率为93.9%、73.3%和59.4%,无瘤生存率为67.9%、37.5%和31.3%;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组的1、3、5年生存率为86.0%、62.8%和52.8%,无瘤生存率为56.8%、33.1%和22.6%.两组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24).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包膜、肝硬化、微血管侵犯、手术方式是影响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输血、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包膜、肝硬化、微血管侵犯、手术方式是影响肿瘤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肝癌患者中,解剖性肝切除和非解剖性肝切除两组的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肝硬化肝癌患者中,解剖性肝切除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相比可获得较好的预后(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P<0.001).结论 对于肝癌患者来说,解剖性肝切除术较非解剖性肝切除可获得较好的预后.对于肝硬化肝癌患者建议采用非解剖性肝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非解剖性肝切除术(NAR)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对肝细胞癌(HCC)患者总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NAR治疗的184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微血管侵犯(MVI)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M_0组(无MVI组)、M_1组(低危组)和M_2组(高危组),比较3组患者总生存时间。结果 184例患者中M_0组53例,M_1组61例,M_2组70例。3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为28(6~68)个月。M_0组接受与未接受~(125)I粒子植入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1、3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_1组接受与未接受~(125)I粒子植入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1、2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_2组接受与未接受~(125)I粒子植入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0、2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NAR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可有效延长伴MVI的HCC患者的总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1.
3背景 ·肝癌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凭借先进的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护理,肝癌切除术可为患者提供治愈和长期生存的机会。术后较高的复发率仍然是导致患者预后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方案。方法:回顾分析163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n=83)与对照组(n=80),观察组接受肝癌切除术联合全脾切除术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肝癌切除术治疗。结果:(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两组患者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观察组WBC、PL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R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前,两组患者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观察组C现、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切除术联合全脾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方案,该方案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集束电极射频消融 (radiofrequencyablation ,RFA)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 .方法 :利用RF - 2 0 0 0 TM 肿瘤射频治疗系统 ,在B超或CT引导下对 4 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5 3个肿块进行肝穿刺射频热凝治疗 ,利用B超及CT检查以了解RFA治疗效果 ,并进行随访 .结果 :RFA治疗后 6 5 3% (32 /49)的肿块血供消失 ,6 6 0 % (35 /5 3)的肿块完全凝固性坏死 .其中直径小于 3cm的 2 0个肿块 (另 4个治疗前即无血供 )全部血供消失 (10 0 % ) ,2 4个肿块均呈完全凝固性坏死 (10 0 % ) .直径为 3~ 5cm的 11个肿块中 9个血供消失 (81 8% ) ,8个完全凝固性坏死 (72 7% ) ,而直径大于 5cm的肿瘤则治疗后肿块血供完全消失及完全凝固性坏死率均较低 .肿瘤直径 <5cm的患者生存期较长 .结论 :集束电极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创伤小 ,疗效可靠 ,安全 ,肿瘤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的关系。方法:1992年在PHCC高发地区江苏省海门市建立了90236例的前瞻性研究队列。其中HBsAg(+)14338例,HBsAg(-)75898例,对每一研究对象进行一项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外周静脉血10ml,检测HBsAg及其它相关研究指标,每年随访1次队列成员的生命状况至2003年终止。比较两组人群PHCC死亡密度和PHCC发病年龄的差别。计算相对危险度(RR)、归因危险度(AR)、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应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计算HBsAg(+)在PHCC发生中的风险率比(HR)。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PHCC死亡密度比较RR=15,63,AR:725.32(1/10万人年),AR%=93.60%,男性HR:22,3,95%CI为18.7~26.6,女性HR:37.2,95%CI为19.1~72.5。PHCC年龄组死亡密度的分析结果表明感染HBV可促使PHCC发病年龄提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伴和不伴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2 81例伴肝硬化和 14 7例不伴肝硬化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验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不伴肝硬化的肝癌患者相比 ,伴有肝硬化的肝癌患者起病隐匿、HBV感染率更高 (85 1%vs 6 7 3% ,P <0 0 1) ,AFP以及AST升高明显 (P <0 0 5 ) ,手术切除机会少。结论 :伴肝硬化的肝癌与HBV感染有更强的相关性 ,监测AFP对发现肝硬化癌变意义大 ,而早期B超对不伴肝硬化的肝癌诊断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刘荆 《黑龙江医学》2014,38(4):387-388
目的 探讨精准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肝切除术,观察组采用精准肝切除术.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输血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白蛋白及胆碱酯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00%,显著高于观察组(8.00%)(P<0.01).结论 精准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伴癌综合征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伴癌综合征的发病率及与AFP水平和肿瘤体积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1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根据有无伴癌综合征表现分为伴癌组与非伴癌组 ,分别比较两组AFP水平及肿瘤体积大小。结果  1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 ,3 6例 ( 19.8% )出现伴癌综合征表现 ,其中 3 1例有一种 ,5例有两种。伴癌组平均AFP值及肿瘤体积大小与非伴癌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原发性肝癌可出现一种或多种伴癌综合征 ,AFP水平及肿瘤体积大小可作为原发性肝癌发生伴癌综合征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肝癌患者乙肝病毒标志与肝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癌患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情况及肝癌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调查227例肝癌住院患的HBV标志物及肝功能变化。结果 在HBsAg阳性肝癌患中,抗—MBe阳性占63.8%;肝癌患经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后均可引起肝功能损害加重,且外科手术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比介入治疗更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种方法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升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感染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而且以HBsAg、抗—HBe、抗—HBc阳性模式为主,在肝癌阶段仍有部分患HBV处于复制活跃状态;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肝癌均可引起肝功能损害的加重,以外科手术治疗引起ALT升高更显。  相似文献   

19.
作为原发性肝癌的治愈性治疗手段之一,肝脏移植已经成为肝脏外科的一项重要技术。在我国,大部分肝癌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失去单纯外科手术切除的机会,需要个体化综合治疗才能提高疗效,其中,肝脏移植也是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中晚期肝癌,如何降低肝移植术后的肝癌复发和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需要在术前、术中、术后给予个体化综合治疗。而对于肝移植后的复发性肝癌,谨慎开展免疫检查点阻断剂的临床研究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人原发性肝癌 (H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环氧合酶 -2 (COX -2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 ,研究 17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COX -2的蛋白表达。结果 :HCC组织中COX -2不表达或低表达 ,组织分型 :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三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癌旁组织中COX -2随炎症活动指数 (HAI)积分增加而表达增强 ,按临床分型癌旁组织炎症型HCC要明显高于硬化型HCC和单纯型HCC(P <0 .0 5 )。同时癌旁组织炎症型HCC也明显高于自身癌组织 (P <0 .0 5 )。而其它两型癌和癌旁COX -2表达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COX -2表达主要与肝内炎症有关 ,对HCC的发生和发展无确切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