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VA\PAN渗透汽化复合膜的制备与分离性能研究(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出了PVA/PAN渗透汽化复合膜,活性分离层PVA的厚度为1-10μm并将其用于乙醇-水混合物的分离,结果表明,热处理条件能显著影响PVA/PAN复合膜的渗透通量,渗透选择性和分离指数。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的热处理温度和时间。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聚乙烯醇(PVA)与马来酸(MA)酯化交联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PVA与MA在浓硫酸催化下,高温脱水酯化交联。利用红外光谱(IR)、拉伸强度分别表征了交联膜的化学结构及力学性能。在沸水中测定了PVA交联膜的耐水性,将PVA与聚丙烯腈(PAN)制成PVA-PAN交联复合膜用于渗透汽化法分离乙醇—水混合物。研究了交联度与复合膜渗透汽化特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将壳聚糖(CS)和聚乙烯醇(PVA)混合物涂到聚丙烯腈(PAN)底膜上,通过交联制成壳聚糖复合膜。研究了膜对乙醇/水溶液的渗透汽化性能,讨论了料液浓度、温度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S-PVA/PAN膜具有优异的渗透选择性能。当料液乙醇含量为95wt%,温度为60℃和70℃时,渗透通量分别为310g/(m2·h)和433g/(m2·h);分离因子为116和127。渗透通量与温度呈Arrhenius关系  相似文献   

4.
STUDY ON PERVAPORATION-ESTERIFICATION REACTION COUPLED MEMBRANE PROCES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活性分离层厚度为1~10μm的PPVA/PAN渗透汽化复合膜,并将其用于乙醇/水恒沸混合物的分离及乙酸和正丁醇酯化制乙酸正丁酯的酸催化反应过程.实验中发现,所制备的复合膜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抗溶剂性,并具有非常高的水渗透选择性和适宜的通量.在所考察的工艺条件下,乙酸的转化率和乙酸正丁酯的收率在较短的操作时间内即可达到或接近100%.  相似文献   

5.
渗透汽化—酯化反应耦联膜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活性分离层厚度为1-10μm的PPVA/PAN渗透汽化复合膜,并将其用于乙醇/水恒沸混合物的分离及乙酸和正丁醇酯化制乙酸正丁酯的酸催化反应过程,实验中发现,所制备的复合膜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抗溶剂性,并具有非常高的水涌透选择性和适宜的通量。在所考察的工艺条件下,乙酸的转化率和乙酸正丁醌的收率在较短的操作时间内即可达到或接近100%。  相似文献   

6.
以乙醇水溶液为分离对象,研究了聚丙烯酸(PAA)与聚酰胺羧或聚乙烯醇(PVA)共混膜的渗透蒸发分离性能,以及均相,非均相缩醛反应对PVA膜分离因素α和渗透通量J的影响。实验发现,戊二醛交联PVA膜的α提高 到49.5(乙醇含水C1=10%,温度为55℃);增加非均相缩甲醛反应时间,PVA/PAA共混膜的α先下降而后趋于不变,同时J存在一最大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PVC/PBA(聚氯乙烯/聚丙烯酸丁酯)和PS/PBA(聚苯乙烯/聚丙烯酸丁酯)两种LIPN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动态力学等性能的测定,比较了它们的相容性和阻尼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VC/PBALIPN的相容性和阻尼性能较PS/PBALIPN更好  相似文献   

8.
导电性聚酰胺/聚苯胺共混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化学方法制备了导电聚苯胺包覆的共聚聚酰胺微粒(PA/PANI-HCl),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和紫外/可见(UV/Vis)光谱表征了其结构.电导率测试表明,PA/PANI-HCl的电导率服从逾渗规律,逾渗阈值为17%.由于共聚聚酰胺(PA)的熔点低,PA/PANI-HCl在130℃时有良好的热塑性,可制成导电性共混高分子材料,但热处理却使电导率下降了1~2个数量级.对PA/PANI-HCl脱掺杂得到的PA/PANIEB,在间甲酚中有良好的溶解性,而且当聚苯胺含量低于10%时,能全部溶解于间甲酚.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聚乙烯醇均质膜进行了加热处理,发现膜的结晶度提高,用经过不同温度加热处理的PVA膜渗透汽化分离乙醇水溶液,发现膜的结晶度适度提高,使膜的分离系数提高,而透过速率下降。  相似文献   

10.
采用Brabender塑化仪,双辊开炼机研究了几种刚性有机填料SAN对PVC/CPE共混体加工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这几种SAN均有缩短PVC/CPE塑化时间,改善熔融塑化行为的效能,但不同流动性的SAN作用有所差异。不同加工方法--密炼混合和双辊开炼的塑化机理和改性效果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PU与PVAc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蓖麻油聚氨酯(PU)与聚醋酸乙烯酯(PVAc)在室温下生成的互穿网络聚合物(IPN)。通过FT-IR和凝胶含量的测定,说明此种IPN是接枝型IPN。考察了该IPN的各种组成对带锈铁板的附着力、柔韧性、冲击强度以及搭接剪切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U/PVAc=50/50(w/w,质量比)时,IPN的剪切强度最大,在此条件下合成的IPN涂料是带锈铁板的良好涂料。  相似文献   

12.
常林开  余守志 《河南科学》1999,17(4):370-373
用动态机械法(DMA)研究了聚氨酯/聚丙烯酸酯互穿事物网络(PU/PEAIPN)的动态机械特性,并分别与单纯的聚氨酯(PU)和聚丙烯酸乙酯(PEA)的动态热机械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玻璃化温度以下,PU/PEAIPN的DMA曲线振幅小于单纯的PU和PEA;当完全进入高弹态后,IPN的DMA曲线振幅大于单纯的PU和PEA。PU/PEAIPN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别比PU和PEA提高16.2和30.1度  相似文献   

13.
聚酰胺/硅胶吸附剂吸附分离茶多酚的红外光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室温下聚酰胺/硅胶吸附剂( P A/ Si O2)对茶叶中茶多酚的分离提取原理.红外光谱表明, P A/ Si O2 中 P A 分子的酰胺基- O‖ C- N H- 是通过氢键吸附茶多酚分子的活性基团,而酰胺基对咖啡因分子没有吸附作用. P A/ Si O2 中 Si O2 表面羟基 O H 是吸附咖啡因及茶多酚分子的活性基团.由于氢键的作用,茶多酚和咖啡因分子之间也能相互吸附. P A/ Si O2 对氨基酸类物质不起吸附作用,因而容易将其分离.  相似文献   

14.
PVC/SBS共混体系的增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反应性挤出接枝的方法,在PVC/SBS动态硫化过程中引入顺丁烯二酯矸(MAAN),“就地”产生增容,以改装PVC与SBS间的相容性。用IR,SEM,DSC和力学方法对PVC/SBS共混体系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此过程可以获得满意的共混效果,可以实现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5.
根据正颌外科的临床需要,采用自然头颅位拍摄X线头影测量片,以通过鼻点的真正垂直线为基准平面,充分反映颌面部畸形部位和有助于正颌手术设计的16个角度及10个距离为测量项目,对20名广东籍面容端正、咬正常成年女性的X线头影测量片统计分析,获得了一系列可运用于临床使用的正常标准值,其中:SN/VP(84.5±3.6)°、NA/VT(5.5±2.1)°NB/VP(5.3±1.1)、NP/VP(4.0±2.1)°、EL/VP(18.8±3.8)°。并建立了一套新的具有颅颌面畸形分析、设计模似手术及术后面型预测等功能的正颌外科计算机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6.
光合细菌Chromatium vinosum可溶性氢酶小亚基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光合细菌C.vinosum可溶性氢酶由52kDa和21.5kDa两个亚基组成。该酶大亚基N-末端氨基酸序列为:SRTITIEPVTRXEGHAR,小亚基N末端氨基酸序列为:STQPKITVATXLDG。根据大、小亚基N-末端氨基酸序列设计两套引物,Primer1:5’gAT(gTgAT(g/C)gTgAT(g/C)gT(g/A)Cg3’和Primer2:5’AgC AC(C/g)CAgCC(C/g  相似文献   

17.
掺杂C60的PVK及其共聚物的光电导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自由基共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乙烯基咔唑/丙烯酸丁酯(NVC/BA)的共聚物,发现NVC能和BA进行较好的共聚合反就投料比和共聚产物中的各单元组成比接近。通过TEM观察。加入的共聚单体BA可以大大改善了聚乙烯基咔唑(PVK)的成膜性能。也对掺有C60的PVK的均聚和共取物的光电导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C50的加入可以大大增进PVK的光电导性能,并且随着C60的增加光电导性能增强;共聚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三元丙烯酰胺共聚物驱油剂PVAA的合成及性能测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与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三元共聚物驱油剂PVAA,用正交试验法确定了聚合体系主要成分的配比,并测试了共聚物水溶液的耐盐性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PVAA的耐盐性、耐热性均好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制备了用于有机蒸汽正庚烷/氮气分离的PDMS/PS,PDMS/PAN,PDMS/PVDF复合膜.研究了PS,PVDF基膜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对复合膜的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DMS/PS复合膜的渗透速率和分离因子均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降低,PDMS/PVDF复合膜在393.2K下有最佳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冲击试验、动态力学分析(MMA)、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研究了聚氯乙烯/丁腈橡胶/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PVC/NBR/SBS)三元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和性能,并且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NBR-29对PVC和SBS有较好的增容作用,与SBS一起对PVC有协同增韧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