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昊 《烹调知识》2000,(7):44-44
餐具中无论是刀子、叉子、汤匙还是盘子,都是手的延伸。例如盘子,它是整个手掌的扩大和延伸;而叉子则更是代表了整个手上的手指。由于文明进步,这许多像形的餐具退步合并简单化,例如,在中国最后就只剩下筷子和汤匙。有时还有个碟子。而在西方,到现在为止,在进餐时仍然摆了满桌的餐具,例如大盘子、小盅子、浅碟、、吃沙拉用的叉子、又肉用的叉  相似文献   

2.
中餐公宴进食方式改革势在必行,已成关注者的共识。但关于如何使用筷子的意见却仍不尽相同。本文针对“左右开弓”——左右手各执一筷同时进食的改革建议,从10个方面发表了否定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筷箸史趣     
正"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这是南宋女词人朱淑贞的《咏箸》诗。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筷子古代叫"箸"或"筋",具有挟、挑、拨、拌、扒等功能,是中国汉民族的主要进食工具。古往今来,小小一双筷子,发生过不少引人入胜的趣事。筷子是何人发明、何时产生,历史上并无记载。在中国东北地区,人们传说筷子是大  相似文献   

4.
张老侃 《四川烹饪》2011,(12):60-61
一日三餐最离不开的,同时也是最平常不惹眼的还数筷子。而用餐前最先跑到餐桌上各就各位的,也是筷子。瞧它们摆在那儿,既无声又无趣,没人愿意对它们多看几眼。然而,一旦遇上老外,在那些使惯了刀叉勺子进食的老外眼里,一双双刻板呆傻的筷子可能就变成了古灵精怪的滑稽演员。它们跳跃舞蹈,翻筋斗,在老外的手指间调皮捣蛋地玩耍着,戏弄着,怎么也不肯驯服,不听使唤。  相似文献   

5.
餐叉趣谈     
天然的餐具——手指 在享受正式西餐时,人们总有些忐忑。在艰难地用刀叉去鱼骨时,人们又会在心里暗暗感叹为何我们不宁为了优雅而折磨自己。人们得小心翼翼地注意不能用叉子扎着食物进口,而应该把食物徐徐铲进口中。如果你不是左撇子,只有在食用某道不用刀的菜时,才可以用右手握叉进食。为了不显得没有教养,人们从小就被教育了解这些基本的用餐礼仪,没谁想过,就在几个世纪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还认为用叉子把食物扔地嘴里就如同用干草耙把草扔进谷仓一样粗俗不堪。  相似文献   

6.
筷子与刀叉似乎已成为中、西饮食文化的象征了.在进餐方式上,中、西之间为何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差异?在讨论筷子和刀叉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世界上三大进餐方式.用筷子 筷子最早起源于中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1月6日,据加拿大电视网(CTV)报道,温哥华两名华裔少年发明了一种智能餐具,可扫描食物中的细菌、过敏原和营养成分。智能餐具由16岁的马德琳·刘和安吉拉·王设计,可用于叉子、勺子和筷子等多种形式,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食物中的分子。马德琳·刘称,不同种类食物的分子以不同方式振动,由此创造出其独特的"光学签名",智能餐具据此与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识别和确定食物中的特定分子。  相似文献   

8.
《中国食品》2016,(5):144
正据外媒报道,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电叉子,可通过电流刺激舌头味蕾,增强食物的咸味,因此有望代替食盐。据悉,这种电叉子的金属部分是一个电极,而握柄的部分是另一个电极。当使用者用电叉子将食物送入口中时,就会形成电路回圈,并透过电击舌头的味蕾使人感受咸味。而当使用者把叉子从口中移走时,回圈就会断开。研究人员明治大学博士中村裕美(Hiromi Nakamura)称,低血压病人用这种电叉子吃饭,可以  相似文献   

9.
正据加拿大电视网(CTV)报道,温哥华两名华裔少年发明了一种智能餐具,可扫描食物中的细菌、过敏原和营养成分。智能餐具由16岁的马德琳·刘和安吉拉·王设计,可用于叉子、勺子和筷子等多种形式,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食物中的分子。马德琳·刘称,不同种类食物的分子以不同方式振动,由此创造出其独特的"光学签名",智能餐具据此与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识别和确定食物中的特定分子。马德琳·刘在其朋友和亲属遭受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过敏和感染后萌发了设计智能餐具  相似文献   

10.
第三点,上菜速度快,宜多不宜缺。特别是刚开餐20—30分钟内,人们进食速度相当快,但半小时过后,进食速度相对降低。人们话语多起来,这时可控制上菜。按科学饮食观念,最好量是人饱食光。但我们受几千年食俗观念束缚,如果那样,不是认为客人贪食,就是主人小气、吝啬。因此,我们见客人撂下筷子时,大部分盘中略有余菜较为恰当。  相似文献   

11.
下篇:烹坛竹器多竹与中国饮食文化的密切联系,还鲜明地体现在几千年来国人日常炊事饮食用具多以竹制成等方面。远的不说,就拿我们天天吃饭常用的筷子来说吧。筷子在古汉语里又作“箸”、“筋”,字即从竹。在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琳琅满目的餐具大家族中,中国筷子可谓一枝独秀,别领风骚。究其由来,似乎可以说,竹筷凡与人们熟食的历史一样悠久。远古先民“茹毛饮血”,是用手抓进食的。直到学会用火之后.我们的祖先才从生食转向熟食,为了避免烫伤手指,以竹或木棍为筷代手亦随之出现,从而揭开了饮食文明史的新篇章。竹筷在先秦时期已…  相似文献   

12.
《中国食品》2016,(4):144
正据加拿大电视网(CTV)报道,温哥华两名华裔少年发明了一种智能餐具,可扫描食物中的细菌、过敏原和营养成分。智能餐具由16岁的马德琳·刘和安吉拉·王设计,可用于叉子、勺子和筷子等多种形式,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食物中的分子。马德琳·刘称,不同种类食物的分子以不同方式振动,由此创造出其独特的"光学签名",智能餐具据此与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识别和确定食物中的特定分子。马德琳·刘在其朋友和亲属遭受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过敏和感染后萌发了设计智能餐具的灵感。幽门螺旋杆菌可经口口相传,进而感染胃部并导致溃疡。  相似文献   

13.
《美食》2009,(10):46-46
中日友好医院耳鼻喉科程靖宁医生介绍,卡住鱼刺后,先要立即停止进食,减少吞咽,儿童要尽量避免哭闹,以免将鱼刺吸入喉腔。其次,低头大弯腰做猛咳动作,或用一只筷子刺激咽后壁,诱发呕吐。如果仍无效,可用汤匙等压住舌头的前部,举起手电筒用镊子夹出鱼刺。  相似文献   

14.
叶予 《食品开发》2013,(1):76-76
据台湾“中央社”消息.狼吞虎咽、暴饮暴食难控制体重,而新款智慧型叉子可侦测吃东两的速度,若吃太快可震动提醒放慢吞食的节奏,有助控制体重。这款名为HAPIfork的餐具内建感应器,可侦测使用叉子吞咽食物的速度与频率。  相似文献   

15.
《中国酒》2001,(5)
不用说戒酒,即使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别人想劝许世友少喝一点酒也很难做到。后来许世友的病情加重,常常出现肝昏迷的症状,已完全不能进食,他在昏迷中仍然忘不了酒。他的亲属取过一瓶茅台酒,用筷子蘸了蘸,在他的口中滴进二三滴。奇迹出现了,茅  相似文献   

16.
《美食》2009,(10):79-79
日前,中国烹饪协会向全国餐饮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发出倡议,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广大餐饮企业一方面要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通过向公众有偿提供一次性筷子的手段减少消费者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另一方面要做好公共筷子消毒工作,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的筷子。  相似文献   

17.
餐饮奇闻     
《中国烹饪》2012,(9):127-127
八旬老者办家庭迷你筷子展 82岁高龄的江沛扬痴迷于筷子和筷子套的收藏,他在自己的家中客厅里,将收集到的筷子和筷子套展示出来,办了个迷你的家庭筷子展。这次展示的筷子套大部分来自国内,也有少数来自迪拜、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老人家提到筷子套如数家珍,和筷子套的渊源要追溯到1979年,当时他在广东省轻工进出口公司担任样宣科科长,经常到国内外出差做展览设计。  相似文献   

18.
正筷子材质多样,其中竹筷子不易变形,使用广泛。竹筷子可分为非一次性和一次性。非一次性竹筷子最好选择刷过一层生漆、表面看起来光亮的筷子。这样的筷子和"裸筷"均为原木色,但是"裸筷"因为外面没有保护层,很容易磨损开裂,且食物残渣易留在缝隙中,滋生细菌,有害健康。一次性筷子首先观察筷子是否有霉变,如果发现竹筷有非本色的斑点,有的甚至是黑  相似文献   

19.
生活小贴士     
冷热水巧煮鸡蛋;苏打粉与醋混合除锅污垢;叉子巧做蒜泥;粗瓷碗底成为磨刀利器;  相似文献   

20.
如何选择筷子现在的筷子可谓花样繁多,竹的、钢的、瓷的、雕花的、彩漆的、卡通的、异形的,究竟哪种筷子最健康呢?竹筷子应是经济实惠的就餐首选。质量好的竹筷子,无毒无害,遇高温也不会变形,且价格便宜。其次是木筷子,但需是本色筷子,那些彩漆木筷不建议使用,因为涂料中的重金属铅以及有机溶剂苯等物质遇高温、油脂会溶解在食品内,对身体产生很多健康隐患。五颜六色的塑料筷子,还是尽早扔掉吧,其质感比较脆,受热之后容易变形,产生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另外,现在流行的银筷子、陶瓷筷子、不锈钢筷子虽然对健康没有太大影响,但较重,用起来手感欠佳。金属筷子导热性强,夹食过热的食物时,容易烫嘴,老人、孩子要避免使用。陶瓷筷子易碎,不建议作为常用餐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