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索降低腹部外科脓毒症患者并发MODS的死亡率的综合治疗措施。方法  (1)整体治疗MODS时 ,在“炎性介质、细菌、内外毒素、微循环、免疫功能、营养代谢、基础疾病、脏器功能”等方面进行兼顾和并治 ,并相应实施 14条具体治疗措施 ;(2 )提出了短程联合应用山莨菪碱、地塞米松为主的综合救治方案 ;(3)提出并应用了“分阶段代谢营养支持”治疗 ,减少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4)采用自制的“解毒固本汤”配合治疗 ,以改善免疫紊乱状态、调控炎性介质等。结果 按KnausW A教授MODS的诊断标准 ,本组共 5 3例 ,应用传统常规疗法的 31例患者 ,2 2例死亡 ,死亡率为 70 96 %。采用采用综合救治新策略的 2 2例患者 ,死亡 8例 ,病死率为 36 36 %。两组经t检验 ,P <0 0 1。结论 腹腔严重感染致MODS治疗困难 ,病死率高 ,采用综合救治新对策疗法能降低MODS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治疗外科疾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 (1)提出了短程大剂量联合应用大黄、山其菪碱、地塞米松为主的综合救治方案;(2)整体治疗与营养支持配合治疗。结果 216例MODS患者共有297个器官衰竭,死亡率为50%(108例)。其中应用传统常规疗法147例,死亡83例,病死率56.46%;采用综合救治方案69例,死亡25例,病死率36.23%。结论 腹部外科疾病并发MODS及MOF病因复杂,治疗困难,死亡率高,采用大黄、山其菪碱、地塞米松为主的综合救治新方法能降低MODS及MOF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腹部外科脓毒症368例的临床救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降低腹部外科脓毒症患者病死率的综合治疗措施。方法整体治疗时,在“炎性介质、细菌、内外毒素、微循环、免疫功能、营养代谢、基础疾病、脏器功能”等方面进行兼顾和并治,相应实施14条具体治疗措施。提出了短程山莨菪碱联用地塞米松为主的综合救治方案;提出并应用“分阶段代谢营养支持”治疗,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自制的“解毒固本汤”配合治疗,以改善免疫紊乱状态、调控炎性介质等。结果本组腹部外科脓毒症368例患者,总计死亡46例,死亡率为12.50%,死亡46例均为并发MODS的患者。结论腹部外科脓毒症治疗困难,死亡率高,采用综合救治新对策能降低腹部外科脓毒症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重度颅脑外伤并发MODS的临床救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外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病机制与综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0年来我院NICU中收治的重度颅脑外伤并发MODS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97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救治过程中出现MODS43例(发生率为21.83%),其中死亡28例(病死率65.12%);发生肺功能障碍28例(发生率65.12%)。此外,广泛脑实质的损伤、脑疝的发生,入院时的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是发生MODS的危险因素;脑干与下丘脑的损害是MODS发生的始动因素。结论:及时有效地缓解颅高压,恢复脑干功能是治疗的首要问题;而肺部并发症的合理治疗是控制MODS的重要环节;综合救治策略仍然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救治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5 2例MODS终末阶段患者的各器官累及率、病死率及器官累及数、年龄、创伤和手术的关系 ,以及选择性采用有机组合的综合治疗的优点和可行性。结果 :本组患者总病死率5 3 8% ,2、 3、≥ 4个器官衰竭的病死率依次为 14 2 %、 41 6 %和 80 7%。 >6 0岁、有创伤和手术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 <6 0岁、非创伤非手术病人 ,分别为 6 9 2 %对 48 7%和 5 7 1%对 30 % (P<0 0 1)。结论 :MODS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合理、有效 ,可以降低病死率。高危病人及时转入加强医疗病房 (ICU)严密监护 ,早期预防、早期诊治可望减少MODS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联用地塞米松治疗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拟收集和分析300例腹部外科疾病患者术后并发MODS的防治情况.山莨菪碱用法为每次0.33 mg/kg、每日3 次,地塞米松用法为每次0.33 mg/kg、每日3次,采用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方法,连用3 d.评价联用山莨菪碱和地塞米松治疗需手术MODS患者的治疗方案是否能使MODS抢救成功率进一步提高,病死率降低.结果:已统计的71例中,常规治疗组26例,死亡13例,病死率为50.0%;地塞米松组22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22.7%;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联用组23例,死亡4例,病死率为17.4%.结论:已有的71例资料显示,山莨菪碱联用地塞米松能遏制患者的危重状态,为紧急手术和下一步的治疗赢得时间,降低病死率,且对重要脏器无损伤作用,其机制待前瞻性研究的300例患者资料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急性肾功能衰竭伴多脏器损害(MODS)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我院1996~1998年合并肾衰的多脏器损害病人17例,采用碳酸盐法血液透析及综合病因治疗,观察治疗后转归情况.结果:17例经治疗后存活12例,死亡5例,总死亡率30%.随衰竭脏器增多,死亡率逐渐增多.其中2个脏器损害8例,死亡2你,存活6例,死亡率25%;3个脏器损害5例,存活3例,死亡2例,死亡率40%;5个脏器损害2例,存活1例,死亡1例,死亡率50%.结论:血液透析在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排除水钠潴留、毒素蓄积,控制心衰、肺水肿的同时延缓了MODS病情进展,提高了MODS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检验“四大一支持”综合疗法对腹部外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救治效果。报道10年间明确诊断为腹部外科MOF的患者59例,提出了腹部外科MOF的临床特点、触发因素、首发器官、各个脏器衰竭发生频度、死亡原因和病死率及其MOF的预防和现代救治措施。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腹部外科MOF的触发因素为严重感染、败血症、重度复合创伤和急诊腹部外科大手术等;腹部外科MOF治疗的关键是要切实作到早期识别、早期检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救治结果存活13例,死亡46例。作者提出MOF一旦发生要给予强有力的“四大一支持”综合措施的新疗法,本组11例MOF患者实施“四大一支持”综合疗法,同时去除了致死性的病因,获救治成功。该疗法具有实用和有效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报道11年间明确诊断为腹部外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患者68例,提出了腹部外科MOF的临床特点、触发因素、首发衰竭器官、各个脏器衰竭发生频度、死亡原因和病死率及MOF的预防和现代救治措施.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腹部外科MOF的触发因素为严重感染、败血症、重度多发伤和急诊腹部外科大手术等.腹部外科MOF治疗的关键是要切实做到早期识别、早期检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救治结果存活17例,死亡51例.作者提出MOF一旦发病要给予强有力的“四大一支持”综合措施的新疗法.本组18例MOF患者实施“四大一支持”综合疗法,15例获救治成功,该疗法具有实用、有效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急性脑梗死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MODS)的相关因素及病死率。方法:调查721例脑梗死患者,应用队列研究方法对MODS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721例脑梗死患者中,118例发生MODS,发生率为16.4%。12个因素参与MODS发生的单因素分析,与MODS发生有显著关系的是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延迟≥4h、甘露醇、高渗性葡萄糖、肺炎。118例MODS患者衰竭器官分布:最高为肺75例(63.4%),依次为胃肠49例(41.5%),肾功能衰竭45例(38.1%),循环系统34例(28.8%)等。118例MODS患者,死亡39例,病死率为33.0%,无MODS组603例中死亡48例(8.0%),两组病死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8.55,P<0.01);MODS累及器官的个数与病死率有关。年龄小于60岁组的发生MODS数量明显少于60岁以上者(P<0.05)。结论:MODS的发生与多因素有关,器官损伤数目越多,预后越差。充分认识MODS发生的危险因素,,治疗中应早期进行有关器官的功能监测,有利于防止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血液净化技术在危重病人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危重病人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血液净化治疗的经验。方法:采用血液透析(HD)治疗者69例,持续性非卧床腹透析(CAPD)治疗者45例,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CAVH)治疗者2例。结果:应用HD治疗者69例,治愈52例(75.4%),死亡17例;应用CAPD治疗者45例,治愈32例(71.1%),死亡13例;HD和CAPD两种透析方法,治愈率和病死率两者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应用CAVH治疗者2例,死亡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结:血液净化技术是治疗危重病人ARF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必须注意综合治疗,在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的基础上,加强对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正确评估和对其它“易衰竭器官”进行保护,以防止MODS的发生,对降低危重病患者ARF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is a major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It is being encountered frequentl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owing to advancements in organ-specific supportive technologies to survive the acute phase of severe sepsis and shock. It is now believed that MODS is the result of an inappropriate generalized inflammatory response of the host to a variety of acute insults. The pathologic mechanisms of MODS were reviewed, and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sequence and severity of organ dysfunction were discussed in depth. In the early phase of MODS, circulating cytokines cause universal endothelium injury in organs. In the later phase of MODS, over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 the interstitial space of various organs is considered a main mechanism of parenchyma injury. The difference in constitutive expression and the upregulation of adhesion molecules in vascular beds and the density and potency of intrinsic inflammatory cells in different organs are the key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sequence and severity of organ dysfunction. By activating the intrinsic inflammatory cell in a distant organ, organ dysfunctions are linked in a positive feedback loop through circulating inflammatory mediators. Antagonists targeted at adhesion molecules may alleviate the severity of endothelial damage. And nonsteroidi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or steroids administered judiciously in the early phase of MODS may retard the progress of multiple organ failure.  相似文献   

13.
钟强  黄忠 《华西医学》2012,(4):54-56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及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其中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者46例(90.20%),多器官功能障碍36例(70.59%),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者治愈好转20例,未合并者治愈好转13例。死亡18例。结论引起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因素是多器官功能障碍,早预防、早发现、综合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有助于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妊高征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高征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的诱因及防治。方法:对52例妊高征并发MOD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均存在2个或2个以上器官或系统的功能障碍,导致MODS的主要因素为重度妊高征并发产后出血及胎盘早剥。器官功能障碍以肾脏为最多,肺和凝血功能障碍也是常见的启动器官。结论:妊高征并发MODS处理的关键在于治疗原发病,控制诱因。降低产科MODS死亡率主要在于适时终止妊娠,严密的动态监测,早期的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5.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   总被引:80,自引:17,他引:63  
目的 调查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病死率及病死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 1991至 1996年的 10 5 6例危重病患者 ,利用队列研究方法对MODS病死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0 5 6例危重病患者中 ,339例发生MODS ,病死率 49 3%。 1991~ 1996年 6年期间MODS病死率无明显变化 ,以年龄 ( >6 0 )和APACHEⅡ评分 ( >2 0分 )对病死率进行调整 ,调整率 6年间均无显著变化。 16个因素参与统计学分析 ,结果显示器官衰竭数目、免疫功能低下、转入时的APACHEⅡ评分、非手术、感染性休克等因素与MODS患者的病死关系显著 (P <0 0 5 )。发生 2个器官功能衰竭者病死率 17 8% ,3个器官衰竭者为 47 1% ,4个器官衰竭者为77 0 % ,而发生 5个或 5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者 ,病死率为 87 9%。结论  90年代以来MODS病死率依然很高 ,充分认识MODS病死的危险因素 ,并积极调控机体炎症反应 ,防治感染性休克发生 ,可能是降低MODS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新生儿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的预后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9年 1月~ 2001年 12月收治的危重新生儿, MODS诊断参考全国小儿急诊学组拟定 MOF诊断标准.结果全组 252例危重儿, 137例出现程度不等的器官功能损害, 84例为 MODS,死亡 32例, MODS死亡率 38.1% (32/84).发生肺、心、脑、胃肠道、肾、肝及血液方面功能不全构成比及相关病死率分别为 32.1%、 20.6%、 15.7%、 13.2%、 11.1%、 5.6%、 1.7%和 26.1%、 30.5%、 35.6%、 13.2%、 62.5%、 18.8%、 60.0%. 1~ 5个器官功能不全时病死率分别为 1.8%、 15.0%、 41.7%、 77.8%、 100%, P<0.05.产伤、严重窒息、早产儿及胎粪羊水污染者易发 MODS.结论 MODS 在 NICU中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预后与发生衰竭器官的严重度、数目有关,围产因素影响 MODS的发生,故提倡围产保健,早期有效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蜂毒所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疗效。方法23例重症蜂蜇伤患者入院后每天行CBP治疗,其中1例联用血浆置换(PE)。此外,所有患者静脉滴注甲泼尼龙1 g/d,连用3~7 d。结果20例患者治疗2~5 d后溶血得到控制,脏器功能逐渐好转;1例合并腹膜炎者腹痛消失;8例合并消化道出血者出血停止;3例死亡,病死率13%。结论静脉注射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CBP是抢救蜂毒所致MODS有效措施,对并发症消化道出血及腹膜炎也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危重烧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危重烧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的改进措施。方法:根据烧伤发病时间将133例MODS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原Fry和山本保博等提出的多器官衰竭(MOF)诊断标准及单纯液体复苏为主的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以Sauaia和王今达等提出并经作者改进后的MODS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比较2组间MODS发病率、确诊时间、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差异。结果:修订后的MODS诊断标准较MOF标准的确诊时间提前;治疗方法改进后,组间治疗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原MOF的诊断标准已不适用于MODS的早期诊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引入和观察有利于MODS的早期诊断。在治疗中应果断去除“二次打击”的致病因素,坚持早期液体复苏和“二抗三同步”治疗方法,有利于提高MODS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急性重型胰腺炎并发SIRS和ARDS及其预后(附126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提高急性重型胰腺炎(ASP)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认识。方法 分析了126例ASP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人至少符合修订后SIRS诊断标准。结果 126例ASP患者中符合修订后SIRS2项标准者35例(27.8%),3项者43例(34.1%)。4项者48例(38.1%);SIRS2项者合并ARDS3例(8.6%),3项者合并ARDS21例(4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