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问题的日益严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内的推广,建筑节能设计越来越引起我国广大建筑工作者的重视,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是降低建筑能耗的必经之路.随着"绿色文化"的广泛传播,绿色建筑也相应产生.绿色建筑,意在把绿色理念赋于建筑,使建筑富有生机,富有活力,使建筑和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使建筑和生态系统联系在一起.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才能适应现代城市生态建设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绿色建筑成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是指,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依相存,注重人的恬静以及人与天然环境的和谐的建筑。鼓励和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的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建筑业发展的潮流,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是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绿色建筑不能给我们带了的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和居住空间,并且在当今社会许多资源的不可再生利用的情况下,更能减少资源浪费,为了与时俱进,应加大绿色设计理念的创新,把绿色建筑落到实处。本文主要介绍了绿色建筑以及设计理念的概念,并就现存主要设计理念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3.
高层建筑的建造和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重视对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探讨,进一步完善高层建筑设计理念是推动高层建筑设计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生态建筑"发展到今天的"绿色建筑"概念.更强调了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绿色建筑"一可持续发展观念已成当务之急.这观念的确立是全民的、全社会的.  相似文献   

4.
李娜 《经贸实践》2016,(14):1-3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我国开始积极构建能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不断推进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绿色建筑的设计开发和评价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为了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将绿色建筑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首先需要关注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不断推广和传播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开发理念,将绿色建筑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其中经济性作为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问题,对绿色建筑进行经济性的评价对实践和理论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谈绿色建筑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消费结构升级,可持续发展的被人们逐步认识,生态建筑设计已经成为新的设计理念,而要真正实现绿色设计则必须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手法和手段,并实现多层次合作关系同时介入,并达成共识、贯彻始终。本文论述了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及其关系,从多角度论述了绿色建筑的设计要点,并对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6.
地域性绿色建筑源自于对绿色建筑与地域建筑设计理念的综合思考,两种设计理念均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相比较而言,绿色建筑更注重利用绿色技术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地域建筑则更加注重自然与文化的因素,而这些都是当代建筑设计应该考虑的因素。文章从两者的思想发展及关系出发,分析地域性绿色建筑的影响因素,既需要考虑地域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也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更需要社会的大力宣传与推广和人们在思想和行动上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绿色建筑和建筑智能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绿色智能化建筑具有的典型特点、绿色智能建筑的可持续设计理念、智能化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等,并提出只有降低建筑能耗、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才能实现经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长期发展的结果.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的居住、工作、生活的空间,应该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保的建筑,要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即建材的生产和运输、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到拆除建筑原材料回用的整个过程)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和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不但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绿色建筑在市场发展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在建筑设计领域之中,采用绿色建筑概念进行设计与分析不仅能够满足建筑物的各种使用功能,而且还可以为使用者提供健康基础,也符合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本文就绿色建筑概念入手,从绿色建筑设计的各项作用综合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人口众多的广大农村,必须发展绿色建筑,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文章围绕绿色建筑的标准,分析了在新农村发展绿色建筑,应结合当地情况因地制宜,以节能技术为主导,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提高建筑的功能、效率与舒适性水平;同时分析了新农村发展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以及发展绿色建筑给使用者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效益。  相似文献   

11.
绿色--作为新世纪环保的主旋律,正日益被广大民众所关注."绿色建筑"以节能、环保、健康舒适和效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绿色建筑"在建筑领域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本文就当前形势的发展阐述了绿色生态建筑的特征、设计方法、推广难点,以及发展"绿色建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取得长远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措施。同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设计也是中国城乡改造的一个亮点。它利用绿色建筑设计水平,推进节能绿色建筑。通过节约资源,缓解生态环境和人口资源间的矛盾,从而达到自然与建筑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绿色建筑室外环境的营造一直是困扰建筑师和业界专家的难题。从绿色建筑场地植物系统配置的原则、设计方法以及景观设计等层面对绿色建筑的小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并赋予它新的生命,进而指出绿色建筑与植物系统的处理方法,以裨益于相关研究与设计的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绿色建筑将成为应对生态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发展绿色建筑是当务之急。对乌鲁木齐华源集团博瑞新村住宅小区绿色建筑进行经济效应、环境效应、社会效应实证研究。通过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绿色建筑评价的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把模糊性很强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定量化,为乌鲁木齐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依据。研究对于乌鲁木齐减少资源浪费,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城市来说,时常出现由于建筑工程施工以及建筑设计不当而造成城市污染和资源浪费。我们应从建筑的设计施工出发,改善建筑工程的现状,减少因城市建筑工程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如今,人们提出了绿色施工的概念,绿色施工概念的提出,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体现,也是我国建筑工程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对我国目前市政工程中的绿色施工发展现状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一些有益建议,希望对于绿色建筑的推广以及应用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面临能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多重危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从建筑维护结构方面对绿色、节能建筑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能源日益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准确地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来衡量绿色建筑的建设水平,对于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与运营管理四个阶段建立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绿色建筑评价模型并对建筑进行评价,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提供新思路,为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面对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为解决绿色建筑推进难问题,以绿色建筑供给侧为切入点,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探究绿色建筑产业链供需双方的创新关系,探讨政府与供给端动态演化过程的目标策略选择。通过对绿色建筑供给侧动态博弈模型与需求侧进行比较分析,将绿色建筑推进阶段分为起步、发展、成熟3个阶段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在绿色建筑推进的起步阶段,政府应对绿色建筑开发商给予补贴,对传统房地产商实行高税收政策,迫使传统房地产商转型升级;在发展阶段,政府对房地产商进行减税以化解过剩库存;在成熟阶段,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实现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面对世界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枯竭、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引领人类社会各领域、各层次发生深刻变革,"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建筑"之路.绿色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人类的建筑从最初的遮风避雨、抵御恶劣自然环境的掩蔽所到今天四季如春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与自然的隔离及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  相似文献   

20.
重形态分析、轻客观量化的传统设计教学模式与当今社会的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随着绿色建筑设计思想的普及,如何在设计教学中强化量化思维,完善教学模式,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反思与总结传统设计教学中的弊端,结合绿色建筑的核心设计原则,尝试性的探索了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产生并形成量化思维的方法与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