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与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AIDS合并结核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探讨AIDS合并结核病临床特征与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方法 对95例AIDS并发结核感染的病例CD4 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检测,同时选择30例近期入院的HIV阴性肺结核病人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检测,AIDS合并结核病与HIV阴性肺结核病CD4 T淋巴细胞水平对比分析;AIDS合并结核中PPD、结明试验、结核分型与CD4 T不同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IDS合并结核病与HIV阴性结核病CD4 T淋巴细胞水平相比,二者有显著性差异;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与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影象学表现;PPD、结明试验、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率、结核病分型有相关性,CD4<100/mm3与CD4>100/mm3相比,影象学中斑片实变影、多发空洞、多发结节、纵隔和(或)腋下淋巴结肿大有显著性差异;单发空洞,胸腔积液的机率,无显著性差异。CD4<100/mm3与CD4>100/mm3相比,PPD、结明试验、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Ⅱ、Ⅴ型结核发生率有明显差异。结论 AIDS患者合并结核病发病率高,尤其以肺外结核和血型播散性结核多见,CD4 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100/mm3时,临床表现不典型,胸部影象学表现多样化及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试验、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HIV感染/AIDS者结核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7年1—7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常州地区3家社区医院,以其10年累计登记的HIV感染/AIDS者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475例,平均年龄(44.44±13.85)岁,其中,男378例(79.58%),女97例(20.42%);HIV感染者273例(57.47%),AIDS患者202例(42.53%)。收集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信息及临床相关信息;采集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检测HIV病毒载量,并选取CD4 +T细胞计数>200个/μl者采用QuantiFERON ®-TB Gold (QFT)检测结核感染情况;分析研究对象结核感染情况,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核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对象中CD4 +T细胞计数>200个/μl者有429例,结核感染率为10.02%(43/429)。单因素分析显示,CD4 +T细胞计数>200个/μl者中有结核病接触史者结核感染率(30.30%,10/33)高于无接触史者(8.33%,33/396);CD4 +T细胞计数>500个/μl者结核感染率(13.15%,33/251)高于CD4 +T细胞计数为200~500个/μl者(5.62%,10/1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分别为16.30、6.55,P值均<0.05)。进一步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 +T细胞计数>200个/μl的HIV感染/AIDS者中,有结核病患者接触史者结核感染风险是无接触史者的4.61倍[调整OR值(95%CI值)为4.61(2.00~10.63)];CD4 +T细胞计数>500个/μl的HIV感染/AIDS者结核感染风险是CD4 +T细胞计数200~500个/μl者的2.47倍[调整OR值(95%CI值)为2.47(1.17~5.21)]。结论 免疫水平低下的HIV感染/AIDS者结核感染检出率低;结核病患者接触史、免疫水平是HIV感染/AIDS者结核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老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感染患者病原分布及CD4检测结果。方法感染门诊和感染病区就诊的老年AIDS患者,观察疾病的分布状况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 1 296例老年AIDS患者中,单纯HIV感染398例,合并感染898例,单纯感染与合并感染病原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385.80,P=0.000 173)。在合并感染病原中,HIV合并结核病(TB)420例,占46.77%,HIV合并青霉菌感染280例,占31.18%,多重感染198例,占22.05%,合并感染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实验室各项检测指标中,CD4在0100个/ml230例,101100个/ml230例,101200个/ml 287例,201200个/ml 287例,201300个/ml 277例,301300个/ml 277例,301400个/ml 198例,400个/ml以上的304例。CD4越低,合并感染概率越大,治疗效果越低。结论老年AIDS患者合并感染比较多,病情比较严重,CD4的改善具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艾滋病(AIDS)并发肝脓肿患者临床特点并观察在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2013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诊治的74例肝脓肿患者,其中39例有AIDS基础病,均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抽脓法(PA)和置管引流法(PCD)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AIDS患者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者占56.4%,显著高于非AIDS组的31.4%(P<0.05);AIDS组和非AIDS组白细胞(WBC)计数分别为7.2×109/L和10.6×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3.7%和78.8%(P<0.05);血清C反应蛋白(CRP)分别为62.8 mg/L和120.9 mg/L(P<0.05),降钙素原(PCT)分别为0.3 ng/ml和0.4 ng/ml(P>0.05);AIDS组合并肝外感染者占71.8%,显著高于非AIDS组的48.6%(P<0.05);AIDS组脓液培养病原菌难度大,种类多,而非AIDS组则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AIDS组和非AIDS组脓肿大小分别为9.4±3.6 cm和9.0±3.1 cm(P>0.05);,AIDS组和非AIDS组治愈率分别为87.2%和94.3%(P>0.05),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AIDS并发肝脓肿患者有其特殊的临床特点,采用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即“艾滋病”)并发胸部结核患者的高分辨CT(HRCT)征象及其与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就诊或住院治疗,并经病理及实验室检查证实或临床确诊的AIDS并发胸部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35例。收集研究对象HRCT征象及CD4 +T淋巴细胞计数资料。将研究对象CD4 +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Ⅰ、Ⅱ级(Ⅰ级:CD4 +T淋巴细胞计数<100×10 6/L;Ⅱ级:CD4 +T淋巴细胞计数≥100×10 6/L),分析研究对象CT征象与不同免疫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研究对象继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及纵隔淋巴结结核总的发生率分别为66.8%(157/235)、31.9%(75/235)、63.8%(150/235)。CD4 +T淋巴细胞计数Ⅰ、Ⅱ级研究对象中,纵隔淋巴结结核发生率分别为51.9%(122/235)和11.9%(2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59,P=0.048)。CD4 +T淋巴细胞计数Ⅰ级AIDS并发继发性肺结核患者,HRCT征象中实变影、实变伴空洞、多发空洞的发生率分别为55.4%(87/157)、17.2%(27/157)、10.2%(16/157),均高于CD4 +T淋巴细胞计数Ⅱ级者[分别为13.4%(21/157)、3.8%(6/157)、1.9%(3/1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6.47、8.22、7.47,P值分别为0.014、0.004、0.045);继发性肺结核发生于上叶前段、右中叶、左舌段的比率[分别为26.1%(41/157)、24.2%(38/157)、27.4%(43/157)] 均高于CD4 +T淋巴细胞计数Ⅱ级者[分别为5.7%(9/157)、3.2%(5/157)、3.8%(6/1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0.78、5.40、6.79,P值分别为0.037、0.045、0.039)。 结论 AIDS并发胸部结核以继发性肺结核和纵隔淋巴结结核为主,其HRCT征象与CD4 +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损坏程度有关,CD4 +T淋巴细胞计数越低,胸部HRCT征象越复杂、越不典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梅毒及其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2016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93例感染苍白螺旋体(TP)梅毒患者中,单纯梅毒感染61例,TP合并CHB患者21例和TP合并CHC患者11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84例。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梅毒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45RO+和CD8+CD45RA+细胞百分比及CD4+/CD8+细胞比值分别为(52.2±8.5)%、(40.3±5.7)%、(18.1±3.9)%、(12.4±3.7)%和(1.2±0.3),均显著低于健康人[分别为(69.1±7.6)%、(50.7±6.9)%、(20.6±4.7)%、(16.2±4.3)%和(1.9±0.5),P<0.05],而外周血CD8+、CD4+CD45RA+和CD8+CD45RO+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32.4±7.3)%、(24.7±6.5)%和(8.7±1.5)%对(26.2±5.4)%、(21.8±6.2)%和(5.4±1.1)%,P<0.05];三组外周血CD8+、CD4+CD45RA+、CD4+CD45RO+、CD8+CD45RA+和CD8+CD45RO+细胞百分比及CD4+/CD8+细胞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合并CHB组和TP合并CHC组患者外周血CD8+、CD4+CD45RA+和CD8+CD45RO+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TP组(P<0.05),而TP合并CHB组和TP合并CHC组患者外周血CD4+/CD8+比值、CD4+CD45RO+和CD8+CD45RA+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TP组(P<0.05),TP合并CHB组与TP合并CHC组患者外周血CD8+、CD4+CD45RA+、CD4+CD45RO+、CD8+CD45RA+和CD8+CD45RO+细胞百分比及CD4+/CD8+细胞比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梅毒患者存在显著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合并CHB或合并CHC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更明显,其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SARS患者血清中ADA、β2-微球蛋白和SA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测定严重急性呼吸困难综合征(SARS)病人血清中腺苷脱氢酶(ADA)、β2-微球蛋白(β2-MG)和唾液酸(SA)含量,评价其机体的免疫反应状况及组织损害程度。方法 对105例SARS患者测定血清中ADA、β2-MG和SA水平;检测方法,ADA采用速率法,β2-MG采用散射比浊法;SA采用酶法,同时与肺结核和普通型肺炎血清作比较。结果 (1)SARS病人血清中ADA水平明显低于肺结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在SARS患者的WBC计数大于5.0×109/L与低于5.0×109/L2组中其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01),(2)β2-MG,SARS病人明显高于肺结核和普通型肺炎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同时在SARS病人中,年龄越大其水平越高。(3)SARS病人血清中SA水平明显高于结核和普通型肺炎病人,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在SARS患者中WBC计数小于3.0×109/L其水平较高。结论 检测ADA、β2-MG和SA含量可作为评价SARS病人机体的免疫反应状况和组织损害程度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调节性T细胞对结核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及其在结核病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从健康对照和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CD4+CD25+调节性T细胞,观察其对结核患者外周血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增殖反应和细胞因子IFN-γ及IL-10分泌的影响。结果 体外消除CD4+CD25+调节性T细胞没有显著影响健康对照PBMC对BCG抗原的增殖反应,但可以显著增强结核患者PBMC对BCG抗原的细胞增殖反应、细胞因子IFN-γ及IL-10的分泌。分离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能显著抑制结核患者CD4+CD25-T细胞对BCG抗原及抗-CD3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IFN-γ分泌;CD4+CD25+调节性T细胞也抑制BCG刺激的CD4+CD25-T细胞IL-10的分泌,但不影响抗-CD3刺激的IL-10分泌。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通过抑制结核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促进肺结核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徐州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676例肺结核患者和体检中心的4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贝克曼库尔特公司FC500型流式细胞仪,以荧光微球为参照,分别检测外周血CD4+、CD8+、B和NK细胞的绝对数。结果 肺结核患者免疫细胞CD4+、CD8+、B和NK细胞数量低于健康对照者(t=6.25,5.12,5.05,4.37;P值均为0.00);痰菌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免疫细胞CD4+、CD8+、B、NK细胞数量低于痰菌阴性的肺结核患者(t=4.07,3.70,2.75,2.71;P=0.00,0.00,0.01,0.01);老年肺结核患者免疫细胞CD4+、CD8+、B细胞数量低于年轻患者(t=4.04,2.60,5.25;P=0.00,0.01,0.00),554例初治肺结核患者经过2个月化疗后,其中510例单纯采用标准化抗结核治疗方案的患者CD4+、CD8+、B和NK细胞数量增加无统计学意义(t=1.19,1.04,0.39,1.82;P=0.23,0.30,0.70,0.07),44例合并免疫治疗的肺结核患者除NK细胞数量增加无统计学意义(t=0.80;P=0.42),CD4+、CD8+、B数量增加(t=2.15,2.17,3.12;P=0.03,0.03,0.00)。结论 肺结核患者免疫细胞的表达水平降低,痰菌阳性以及老年肺结核患者降低尤为明显,对于免疫细胞表达水平降低的肺结核患者,在化疗的基础上配合免疫治疗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PLC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腔镜组34例和开腹组34例,分别在不同方式下行肝肿瘤切除术。采用免疫浊度法检测血清IgG、IgA、IgM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和bFGF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和CD8+T细胞百分比。结果 术前,两组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 d,腔镜组CD3+、CD4+、CD8+T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7.2±5.6) %、(46.9±7.2)%和(28.4±5.3) %,与开腹组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51.9±3.2) %、(41.2±6.4) %和(33.6±2.3) %,P<0.05】;血清VEGF、aFGF和bFGF水平分别为(18.4±5.1) ng/ml、(5.3±4.2) pg/ml和(6.5±4.3) pg/ml,显著低于开腹组【分别为(31.9±5.7)ng/ml、(8.7±5.2) pg/ml和 (8.4±6.9) pg/ml,P<0.05】;两组肝功能指标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PLC患者比,可能因为创伤小而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QuantiFERON-TB Gold In-Tube,QFT-GIT)试剂盒检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出现假阴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7—10月间于湖南省胸科医院住院并通过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细菌学、病理、诊断性治疗等手段单独或联合确诊的1287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07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QFT-GIT检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造成假阴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072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QFT-GIT结果显示假阴性188例(17.5%),真阳性884例(82.5%)。QFT-GIT真阳性结果中40~岁与60~92岁年龄组的患者分别占32.1%(284/884)和23.0%(203/884),复治患者占18.3%(162/884),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的患者占11.0%(97/884),培养阴性患者占72.5%(641/884)、白蛋白<35g/L的患者占9.6%(85/884)、淋巴细胞计数<0.6×10 9/L的患者占1.8%(16/884);QFT-GIT假阴性结果中40~岁与60~92岁年龄组的患者分别占36.7%(69/188)和38.8%(73/188)、复治患者占31.4%(59/188)、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的患者占20.7%(39/188)、培养阴性的患者占86.2%(162/188)、白蛋白<35g/L的患者占19.1%(36/188)、淋巴细胞计数<0.6×10 9/L的患者占7.4%(14/1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31.819、16.085、13.574、16.651、14.072、18.109,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0~岁年龄组(OR=1.972,95%CI=1.306~2.976,P=0.001)、60~92岁年龄组(OR=2.782,95%CI=1.832~4.224,P<0.001)、复治(OR=1.741,95%CI=1.174~2.581,P=0.006)、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OR=2.043,95%CI=1.314~3.176,P=0.002)、痰培养阴性(OR=3.354,95%CI=2.066~5.446,P<0.001)、白蛋白<35g/L(OR=2.777,95%CI=1.721~4.481,P<0.001)、淋巴细胞计数<0.6×10 9/L(OR=3.662,95%CI=1.679~7.987,P=0.001)为QFT-GIT假阴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40~岁年龄组、复治、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培养阴性、白蛋白<35g/L和淋巴细胞计数<0.6×10 9/L是造成QFT-GIT检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出现假阴性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2月至2015年11月在北京胸科医院、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湖南省胸科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河北省胸科医院、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科住院的207例糖尿病并发肺结核及95例单纯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糖尿病并发培养阳性肺结核患者组141例(简称“Ⅰ组”)、糖尿病并发培养阴性肺结核患者组(简称“Ⅱ组”)66例、单纯糖尿病患者组(简称“Ⅲ组”)95例。应用全血T-SPOT.TB 试剂盒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对MTB菌株早期分泌性靶抗原6(ESAT-6)和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的免疫反应。结果 T-SPOT.TB检测在Ⅰ组、Ⅱ组、Ⅲ组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2.9%(131/141) (95%CI:87.3%~96.5%)、86.4% (57/66)(95%CI:75.7%~93.6%)、48.4% (46/95)(95%CI:38.0%~58.9%)。Ⅰ组的T-SPOT.TB检测阳性率高于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9.91,P<0.01);Ⅱ组的T-SPOT.TB检测阳性率高于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4.33,P<0.01)。Ⅰ组的T-SPOT.TB检测阳性率与Ⅱ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31,P=0.129)。以肺结核临床诊断为金标准,T-SPOT.TB检测糖尿病并发肺结核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度分别为90.8%(188/207) (95%CI:86.0%~94.3%)、51.6%(49/95) (95%CI:41.1%~62.0%)、80.3%(188/234) (95%CI:74.7%~85.2%)、72.1%(49/68) (95%CI:59.9%~82.3%)、78.5%(237/302) (95%CI:73.4%~83.0%)。结论 T-SPOT.TB检测糖尿病并发肺结核具有较高的阳性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以作为糖尿病并发肺结核的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HIV/AIDS合并肺结核死亡病因分析,提高对该双重感染的诊疗水平。方法对308例HIV/AIDS合并肺结核中54例死亡患者的死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D4+≥200/mm362例,死亡2例,CD4+100~199/mm370例,死亡8例,CD4+50~99/mm382例,死亡17例,CD4+<50/mm394例,死亡27例。抗结核治疗组268例,死亡35例,未抗结核治疗40例,死亡19例。真菌为主要死因的28例,细菌主因10例,结核病主因6例,卡氏孢子虫感染主因5例,以其他病毒为主因2例,其他死因3例,呼吸道感染为最多。结论抗结核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当CD4+较低时,病死率明显增高,且以真菌感染为主,是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主要死因。因此,及早抗结核治疗及HAART治疗、提高病人免疫、控制其他病原体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是治疗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配体在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2018年3—12月就诊于河北省胸科医院的活动性肺结核(PTB组)患者106例(其中痰涂片抗酸染色阴性组 31例,痰涂片抗酸染色+~++组 39例,痰涂片抗酸染色+++~++++组 36例),肺部恶性肿瘤(PMT组)患者89例(其中小细胞肺癌12例,腺癌37例,鳞癌35例,大细胞癌3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其他肺部良性疾病(PBD组)患者82例(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36例,肺脓肿13例,真菌感染15例,支原体感染12例,错构瘤6例),健康对照(HC)组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组血清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和CXCR3配体[IFN-γ诱导的单核因子(CXCL9),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CXCL10),干扰素诱导的T细胞α趋化剂(CXCL11)]水平。结果 PTB组CXCL9、CXCL10、CXCL11的含量[650.28(220.00,881.21)pg/ml;390.00(200.05,500.29)pg/ml;150.33(80.12,320.00)pg/ml]分别与PMT组[120.21(33.50,244.28)pg/ml;58.00(30.25,85.56)pg/ml;35.52(20.27,44.50)p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124.21,155.03,118.68;P值均为0.000);与PBD组[45.52(15.25,86.55)pg/ml;55.56(26.75,86.28)pg/ml;31.53(20.50,45.25)p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194.93,159.84,124.71;P值均为0.000);与HC组[50.11(28.32,81.22)pg/ml;50.28(32.27,70.62)pg/ml;11.46(5.28,30.39)p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184.68,183.53,208.18;P值均为0.000)。PTB组IFN-γ[13.00(8.50,18.25)pg/ml]与PMT组[15.11(8.50,18.00)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0.05,P=0.509);与PBD组[13.02(9.90,18.28)p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17,P=0.940);与HC组[10.86(7.01,12.00)p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0.19,P=0.000)。PTB组血清CXCL9、CXCL10、CXCL11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0,0.680,0.778。 结论 血清CXCR3配体可能有助于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其中CXCL11和CXCL9较CXCL10评价作用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稳定期肺结核并发食管下段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泰安市肿瘤(结核病)防治院收治的34例稳定期肺结核并发食管下段癌患者(A组),以及同期310例单纯食管下段癌患者(B组),均行常规食管下段癌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除率、术后低氧血症、延迟发热、心律失常、肺部并发症、切口不愈、吻合口瘘、手术死亡率、生存率等在2组患者间的差异。采用DP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 ˉ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为小样本数据,采用校正χ 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3.4±0.4)h]、出血量[(181.0±71.4)ml]、手术根治性切除率(94.1%,32/34)与B组[分别为(3.1±0.4)h、(165.0±80.5)ml、93.5%(290/3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7,P=0.055;t=0.73, P=0.241;χ 2=0.06, P=0.810)。A组患者术后低氧血症(17.6%,6/34)、手术延迟发热(32.4%,11/34)、肺部并发症(23.5%,8/34)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分别为6.5%,20/310;16.1%,50/310;10.3%,32/310)(χ 2=4.01,P=0.045;χ 2=4.47,P=0.034;χ 2=3.99,P=0.045);但心律失常(8.8%,3/34)、切口不愈(2.9%,1/34)、吻合口瘘(5.9%,2/34)、手术死亡率(2.9%,1/34)的发生率与B组(分别为6.1%,19/310;2.9%,9/310;3.9%,12/310;1.0%,3/3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6,P=0.810;χ 2=0.28,P=0.599;χ 2=0.01,P=0.915;χ 2=0.03,P=0.860)。A组1年生存率(94.1%,32/34)、2年生存率(67.6%,23/34)与B组(分别为93.9%,291/310;74.8%,232/3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10,P=0.748;χ 2=0.49,P=0.482),但3年生存率A组(20.6%,7/34)明显低于B组(42.9%,133/310)(χ 2=5.43,P=0.019)。A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肺结核病情进展及播散情况。 结论 手术治疗稳定期肺结核并发食管下段癌的可行性、安全性较好,未出现肺结核病情进展及播散情况,可作为首选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经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的142例临床资料完整的初治住院患者,按照是否并发AIDS分为并发组(AIDS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42例)和未并发组(未并发AIDS的颈部淋巴结结核,10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结果 并发组患者在男性[66.7%(28/42]、年龄[41.69(34.75,47.00)岁]、咳嗽[26.2%(11/42)]、乏力[16.7%(7/42)]、发热[38.1%(16/42)]等方面均明显高于未并发组[分别为44.0%(44/100)、30.64(22.00,32.75)岁、9.0%(9/100)、1.0%(1/100)、8.0%(8/100)](χ 2=6.867,P=0.009;Z=-5.300,P=0.000;χ 2=7.223,P=0.007;χ 2=10.867,P=0.001;χ 2=13.339,P=0.000),而CD4 + T淋巴细胞计数[152.50(69.25,241.75)个/μl]明显低于未并发组[598.00(452.00,748.00)个/μl](Z=-8.081,P=0.001)。在CT扫描表现上,并发组在淋巴结短径>2cm[47.6%(20/42)]、淋巴结融合[71.4%(30/42)]、淋巴结完全性与不完全性坏死并存型[45.2%(19/42)]、累及≥3个区[59.5%(25/42)]、累及≥4个区[33.3%(14/42)]等方面均明显高于未并发组[27.0%(27/100)、53.0%(53/100)、4.0%(4/100)、31.0%(31/100)、11.0%11/100)](χ 2值分别为5.679、4.136、37.056、10.075、10.170,P值均<0.05);在形态规则[16.7%(7/42)]、边界清楚[16.7%(7/42)]、不全性坏死[33.3%(14/42)]方面均明显低于未并发组[50.0%(50/100)、52.0%(52/100)、90.0%(90/100)](χ 2值分别为13.677、15.205、48.459,P值均=0.000)。结论 AIDS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以男性、40岁以上患者多见;临床表现不典型,CD4 +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CT表现多见淋巴结短径>2cm、融合、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病变常累及≥3个分区的淋巴结,且多为并存型坏死。  相似文献   

17.
石倩  陈志 《中国防痨杂志》2020,42(10):1087-1091
目的 探讨风湿性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的免疫学指标特点。方法 搜集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全军结核病研究所明确诊断为风湿性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117例(观察组),采用系统抽样方法随机选取同时期诊断为单纯肺结核患者117例(对照组)进行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和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差异。结果 结核抗体38kD+16kD(1kD=相对分子质量1000)和结核抗体38kD的检测中观察组患者阳性率[分别为6.84%(8/117)、21.37%(25/117)]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39/117)、71.79%(84/1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5.59、59.78,P值均为0.000)。观察组患者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为57.26%(67/117)与对照组患者阳性率[55.56%(65/1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P=0.792)。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中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513.00(339.75,844.50)个/μl,CD4+/CD8+值的M(Q1,Q3)为0.96(0.74,1.53),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CD4+细胞绝对计数[M(Q1,Q3)为380.00(320.00,503.00)个/μl]和CD4+/CD8+值[M(Q1,Q3)为0.91(0.74,0.9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1,P=0.035;Z=4.90,P=0.000)。而观察组外周血CD8+细胞计数[M(Q1,Q3)为377.50(193.00,528.50)个/μl]低于对照组[M(Q1,Q3)为475.00(410.00,524.00)个/μ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P=0.023)。结论 风湿性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及外周血CD8+细胞计数低于单纯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高于单纯肺结核患者,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与单纯肺结核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表现为磨玻璃样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型肺癌(简称“GGO型肺癌”)并发陈旧性肺结核与实性结节(subsolid-nodule,SN)型肺癌(简称“SN型肺癌”)并发陈旧性肺结核的不同临床特点,以达到早期识别及治疗磨玻璃样影肺癌并发陈旧性肺结核的目的。方法 收集我院自2008年1月 至 2018年2月确诊并符合入组标准的 45 例肺癌并发陈旧性肺结核的患者,将GGO型肺癌并发陈旧性肺结核的患者设为研究组(简称“GGO组”,共16例),SN型肺癌并发陈旧性肺结核患者设为对照组(简称“SN组”,共29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表现、CT扫描表现、手术方式、病理类型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年龄:GGO组平均年龄(51.0±6.1)岁,SN组(59.6±8.4)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 P<0.001)。(2)结核病史:GGO组平均(19.5±2.6)年, SN组平均(23.3±3.1)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 P<0.001)。(3)确诊时间:GGO组平均(382.0±27.0)d,SN组平均(9.5±5.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69, P=0.000)。(4)区域淋巴结是否转移:GGO组16例(100.0%)均未见局部淋巴结转移(N0);同侧支气管周围和(或)同侧肺门淋巴结及肺内淋巴结有转移(N1) 0例(0.0%);同侧纵隔内和(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N2) 0例(0.0%)。SN组16例(55.2%)未见N0;N1 9例(31.0%);N2 4例(1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99, P=0.003)。(5)肿瘤与结核病灶的位置关系:GGO组同叶4例(25.0%),异叶12例(75.0%);SN组同叶18例(62.1%),异叶11例(3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28,P=0.038)。(6)病理类型:GGO组 鳞癌1例(6.3%),腺癌14例(87.5%),大细胞癌 1例(6.3%);SN组鳞癌12例(41.4%),腺癌15例(51.7%),腺鳞癌2例(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78,P=0.029)。(7)手术方式:GGO组行肺叶切除11例(68.8%,11/16),肺段切除1例(6.2%,1/16),肺楔形切除2例(12.5%,2/16),肺叶加楔形切除2例(12.5%,2/16);SN组全部行肺叶切除(100.0%,29/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5.66,P=0.000)。结论 GGO型肺癌与SN型肺癌并发陈旧性肺结核相比较,具有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病年龄低,确诊周期长,肿瘤分布与结核病灶无明显相关,纵隔淋巴结肿大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手术方式多样及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等特点,为肺癌并发肺结核的一种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和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异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住院并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74例(NTM肺病组)和初治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100例(肺结核组)的HRCT表现,比较两组病变分布及HRCT表现。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CT分型比较,NTM肺病组结节-支气管扩张型(51.4%,38/74)多于肺结核组(14.0%,14/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8.316, P=0.000);肺结核组结节-肿块型(21.0%,21/100)多于NTM肺病组(8.1%,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392,P=0.020)。肺结核组病变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上叶者(82.0%,82/100)明显多于NTM肺病组(59.5%,4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817,P=0.001); NTM肺病组优势部位位于中叶和(或)舌叶者(16.2%,12/74)较肺结核组(5.0%,5/100)患者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069,P=0.014)。比较HRCT表现,肺结核组支气管扩张的发生率(61.0%,61/100)较NTM肺病组(93.2%,69/74)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3.403,P=0.000);且NTM肺病组支气管扩张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中叶和(或)舌叶者(39.1%,27/69)多于肺结核组(13.1%,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138,P=0.001);而肺结核组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上叶者(70.5%,43/61)多于NTM肺病组(39.1%,2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813,P=0.000);肺结核组实变影(86.0%,86/100)较NTM肺病组(67.6%,50/74)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465,P=0.004)。NTM肺病组空洞位于肺周边邻近胸膜增厚者(95.1%,39/41)较肺结核组(61.8%,42/68)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4.909,P=0.000)。NTM肺病组中结节<1cm者(88.5%,54/61)较肺结核组(54.9%,50/91)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9.059,P=0.000);肺结核组中多种大小不等的结节混合存在者(31.9%,29/91)较NTM肺病组(8.2%,5/61)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784,P=0.001)。肺结核组并发胸腔积液(34.0%,34/100)较NTM肺病组(20.3%,15/74)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963, P=0.047)。 结论 NTM肺病和肺结核HRCT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及相异性。CT分型、支气管扩张的分布及优势部位、实变的发生率、结节的大小对鉴别诊断有意义,紧密结合临床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