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脉输注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给药方式.据统计,我国住院患者静脉输注给药方式的使用比例高达70%以上,高于国外20%~30%[1].长期以来, 我国静脉输液的配置均为临床护士根据医嘱,在病区开放或半开放状态下操作完成,这种配液方式存在着极大的静脉用药安全隐患.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 PIVAS) 是在符合GMP 标准并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洁净环境下,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包括全静脉营养液、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在内的静脉滴注药物的配置、管理, 为临床医疗提供用药服务的机构.  相似文献   

2.
细胞毒性药物在配制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辛明珠  刘莉  钟就娣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4):2275-2277
目的探讨静脉使用的细胞毒性药物(又称抗肿瘤药物或化疗药)在混合配制和临床输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从化疗药物输注溶媒的选择、溶解的方法、配制时限、给药间隔、给药速度、用药顺序以及输液装置的选择等多方面来分析这些因素对病人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护士在细胞毒性药物的配制和输注的各个环节中均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并加以纠正,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增加细胞毒性药物的毒副作用,对病人的健康构成威胁。结论护理工作中应重视细胞毒性药物的配制和输注方法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正确选择适宜的输液溶媒、溶解方法、配制时间;采取最佳的输液速度、输注顺序和输液装置,可大大提高细胞毒性药物的疗效、降低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3.
一般护理     
900883临床静脉翰液的正确配制/李磊才实用护理杂志,一1989,5(一。),一40~42,39 临床静脉输液用药时要注意稀释液的选择,。.9%氯化钠PH值为5.3~7,5%葡萄糖及10%葡萄糖溶液PH为4左右(浓度越高PH值越低),青尽素、红霉素类抗生素作静脉输入时,如病人无钠盐摄入禁忌症,宜选用。.9帕氯化钠作稀释液,对抗菌效价影响小。溶液配制后放置时间越长效价影响越大,致敏机会亦增加,抗生素应现用现配。抗生素作静脉应用应遵循溶液少,浓度高,分次给药的原则。·配制溶液时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维生素C是较强的还原剂,不能与维生素K3,青霉素混合.青霉素…  相似文献   

4.
正静脉输液治疗是医疗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见效快、刺激小等优点。由于输液时液体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因此液体配制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和病人的用药安全。在传统的治疗室配制静脉用药时,存在药物可能被空气中的微粒污染及配制有细胞毒性药物时对人体有危害等缺点~([1]),而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但建立一个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耗资大,在广大基层医院难以推广~([2])。为此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密闭式配药装置,该装置较好地解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配置抗菌药物存放时间的现状,对抗菌药在PIVAS流转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2013年5—6月每周三和周四PIVAS集中配置的抗菌药物进行调查,共计1 026袋。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抗菌药使用方法、抗菌药流转使用环节等,由调查员现场调查,收集输液记录单资料。结果 PIVAS配置的抗菌药存放时间较长为(1.88±1.08)h,护士在输注抗菌药物时采取单一速度40~60滴/min,给药间隔时间不合理。结论缩短抗菌药存放时间,合理控制给药间隔时间,实现抗菌药物集中配置和高效运作,需要临床、护理和药师的有效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静脉输液专业化发展的状况,并提出合理建议。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北京地区59所医院静脉输液状况。结果①静脉输液专业化队伍建设情况:43所(72.88%)医院成立了静脉输液小组,47所医院中的198名护士接受过静脉输液专科护士培训。②静脉穿刺工具的使用情况:头皮钢针的使用率为94.92%;静脉留置针为100.00%;PICC为93.22%;CVC为74.58%;静脉输液港为38.98%。③静脉输液药物配制的相关问题:16所(27.12%)医院成立了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仅7所医院由配液中心完成全肠外静脉营养液的配制。④静脉输液相关的职业防护:39所(66.10%)医院尚未实行肿瘤化疗药物的集中配制和供应;其中10所(16.95%)医院未使用生物安全柜。结论北京地区静脉输液专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专业化队伍的建设、静脉输液药物配制及职业防护方面仍存在不足,提示护理管理部门及相关医疗机构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推动北京地区静脉输液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静脉输液操作中存在问题分析与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是为患者配药、给药的直接操作者,在发挥药物最佳效应、保证用药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保证合理安全的使用药物,充分发挥药物疗效,现对护士在静脉输液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相应管理对策。1静脉输液过程中护士操作存在的常见问题1.1配制静脉药物的环境不符合卫生学要求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对静脉输液的要求是配液房间、配液人员、配液所需物品等必须严格消毒[1],但实际上临床科室药物配制所用的治疗室消毒很不规范,配液时门窗不关闭,人来人往,有时房间达数人,护士配液前无洗手消毒的习惯,治疗室空气…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静脉输液是临床中的最常见的给药方式,有诸多优点,但临床中滥用静脉输液的危害已引起广泛的关注。输液微粒已成为静脉输液中最大的危险因素,能够引起局部组织肉芽肿、静脉炎和坏死等,已有较多的报道,导致此类现象的原因有多种,药物配置环境、药品包装材料、医疗方案、药品质量等,加大了医疗风险[1-4]。为减少静脉注射给药导致局部组织炎性的发生,我科从2014年以来,调查了静脉输液过程中发  相似文献   

9.
静脉输液的缺陷与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给药是抢救病人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具有其它给药方式不可替代的优点,但它会引起静脉炎、输液渗漏、发热反应、血管栓塞、肉芽肿等。为了对病人的健康负责,保证用药安全,医护人员必须认识其缺陷并提出预防对策。1静脉给药的缺限1.1引起静脉炎由于静脉中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大的药物或因在静脉内放置时间过长、刺激性较大的塑料导管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1],或由于个体差异对外来异物的抵抗能力差及对药物等刺激的敏感度过强所致,也可由于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引起局部静脉的损伤感染。头皮针穿刺引起的静脉炎为17.9%…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静脉药物配置环节近似错误的发生率及分布特点,为完善管理机制,确保输液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该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4 530例近似错误登记资料,按发生时间、药物种类、发生人群及发现人群4个维度进行分类和分析,并探讨对策。结果配置环节共发生近似错误4 530例,错误发生率为1.26‰。按发生时间分类:配置前2 752例(60.8%)、配置过程中1 778例(39.2%);按药物种类分类:配置过程中普通药物1 756例(98.76%)、全胃肠外营养16例(0.9%)、抗肿瘤药6例(0.34%);按发生人员分类:排药药师3 183例(70.26%)、配置护士1 168例(25.78%);按发现人员分类:配置护士3 133例(69.16%)、成品复核药师1 397例(30.84%)。结论静脉药物经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配置,经过多重环节核对,但近似错误仍有一定的发生率,需优化管理机制,提高安全意识,确保成品输液安全。  相似文献   

11.
赵莉 《全科护理》2016,(25):2659-2661
从静脉用量总剂量、输液速度、浓度方面总结影响小儿静脉输液给药精准性的影响因素.建议通过加强护理安全与法制意识的教育、药物知识的学习、规范药物配制换算、加强工作责任心及健康教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等措施提高小儿静脉输液用药的精准性,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对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建立与体会总结如下。 1国内外静脉药物配置服务现状 静脉输注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住院患者静脉输注给药方式的使用比例高达70%以上,高出国外20%~30%:一直以来,输液的配置都是由护士在治疗室敞开的环境里进行的,对药物质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44例钙化灶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儿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局部发生钙化灶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将88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随机选择静脉穿刺,将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按1:2比例配置后静脉滴注,每次1~2ml/kg,速度≤2ml/min,1次/d,钙剂输完后,接其他液体继续输液,连续滴注5d。观察组选择粗直、易固定静脉,建立单独输液途径,将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按1:5比例配置后静脉滴注,每次1~2ml/kg,速度≤1ml/min,连续滴注5d,滴注前后均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洗针头,输完后不再输其他液体,不和其他药物配伍应用。观察两组不同静脉选择、药物浓度、滴注速度是否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引起患儿产生钙化灶的概率。结果:两组不同静脉选择、药物浓度、滴注速度、是否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引起患儿产生钙化灶的概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早产儿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时应选择粗直静脉,降低药物浓度及滴注速度,不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并进行精心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钙化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配制及静脉穿刺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对策,以减少静脉输液过程中安全隐患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4380例次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配制及静脉穿刺过程中安全隐患发生的原因。结果药物配制过程中发生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为:微粒污染(30.6%)、环境不符合标准(16.8%)、操作不当(12.6%);静脉穿刺过程中发生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为:没有落实查对制度(20.4%)、服务态度欠佳(14.2%)、操作不当(5.4%)。结论加强静脉输液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是确保患儿的治疗得以安全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改进输液配置过程,逐步建立全肠道外营养和肿瘤化疗药物等静脉液体配制中心(室),实行集中配制和供应。方法:例举开放环境中行静脉药物混合配置现状、出现的问题和危害及强化监管,实施PIVAS在医院药学中的意义。结果;PIVAS提升了药学服务、延伸了临床药学。结论:加强监管可使PIVAS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降低静脉输液配置过程所致的感染,提高输液质量,为住院患者提供安全、合理的用药方案。方法针对静配中心配置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并优化相应的感染管理措施,控制静脉输液配置过程中所致的感染,有效提高输液质量。结果通过对配置各环节的管理和有效的感染控制,医院感染发生例次为0次,发生率为0%,减少了输液配置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提升了静脉药物配置质量,临床科室对配置中心输液质量中的批次合理性、配置环境(操作台)、配置质量、化疗药品包装的满意度提升到96%~100%。结论加强静配中心院感控制对降低输液反应发生率、预防医院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每日一次(quaque die,qd)液体是患者住院期间的静脉给药长期医嘱,包含所有给药次数及给药时间的静脉用药,是临床上对住院患者每日静脉给药的通称[1]。目前许多医院已设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并使用打印机直接打印输液卡,但在基层医院还是由护士手工抄写输液卡,在病区治疗室完成静脉药物配置。qd液体摆放是静脉给药工作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而摆药正确是给药的前提。为了减少和杜绝qd液体摆放缺陷,保证静脉给药安全,本次研究对  相似文献   

18.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配制药物时常常碰到如:头孢甲肟,头孢吡肟,头孢米诺,头孢美洛,头孢孟多等一些脂溶性难溶解抗菌药物.上述药物粉针剂的配制具有以下特点:(1)溶配耗时;(2)低温难溶;(3)要反复震荡;(4)升温溶解快,可提高配制速度.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配制此类药物时经常采用将溶媒加入到粉针剂西林瓶中后水浴加热助溶.此法存在以下不足:(1)西林瓶壁厚,水温不好控制;(2)温度过高易破坏药效;(3)过低溶解效果不好,抽吸困难;(4)药物粉针剂广泛使用导致待水浴的西林瓶过多;(5)水浴后摆放及抽吸给实际工作带来不少麻烦,配制操作依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9.
黄梅华  李一云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3):1215-1216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氯丙咪嗪所致的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将258例静脉滴注氯丙咪嗪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29例。实验组输液前后推注生理盐水5ml,对照组直接静脉给药,对两组静脉炎发生率进行比较,同时对258例静脉滴注氯丙咪嗪患者进行年龄、性别、药物浓度、用药时间、血管性疾病、过敏体质(药物过敏史)等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实验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X^2=36.96,P〈0.001)。静脉滴注氯丙咪嗪所致的静脉炎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无关,而与过敏体质(药物过敏史)、血管性疾病、药物浓度、用药时间有关。结论输液前后推注生理盐水5ml、掌握好患者的药物浓度、用药时间,可以减少静脉滴注氯丙咪嗪时所致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临床静脉输液配制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付昌群 《当代护士》1999,(11):33-33
医院为了治疗或抢救病人常采用静脉输液的给药方法。随着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的种类不断增多,导致临床药物应用中调换频繁,化学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也随之增加。静脉输液体内药物的合理配伍是护士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现将输液配制中不合理的配伍而发生一些影响药效的变化及护士在用药中的作用与同行其同磋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