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诺尼亚含油气盆地隶属于中欧油气区,分析了潘诺尼亚盆地区域地质概况、构造特征及演化特征。研究了盆地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其成藏规律,盆地的油气分布及运移情况,并指出中生界沉积序列的基底推覆体构造为最可能的勘探目的层。  相似文献   

2.
阿拉伊盆地是在强烈褶皱的古生代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隶属于特提斯构造带北缘盆地群,是经过不同时期、多次构造运动改造而形成的复合-叠加型盆地。系统分析了阿拉伊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侏罗纪-古近纪的断陷-坳陷发育阶段,是盆地广泛遭遇特提斯洋海侵的时期,期间形成的陆相-海相沉积层序构成了该区重要的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古近纪末期的构造运动在盆地形成大量逆冲断层和背斜、断鼻构造,这些背斜、断鼻构造成为盆地内主要圈闭类型。新近系地层胶结致密,可作为区域性盖层,利于油气保存。  相似文献   

3.
里奥-德雷盆地发育泥岩底辟和生长断层2套断裂体系。盆地发育5条相互平行的南北向泥岩底辟构造带;底辟活动起始于渐新世,活跃于中新统,终止于上新世;泥岩底辟断裂体系的发育与因南大西洋拉张而产生的一系列北东-南西向区域走滑断层相关。生长断层断裂体系可被进一步划分为主动和被动2类,分别受水平拉张和垂向重力滑动控制,主动断裂起始于中新世,由北部斜坡带向南部泥岩底辟带推进,由此产生的小型断陷,形成了中-上新统地层的局部沉积中心;伸展背景下的被动断裂主要发育在盆地北部的缓坡区,从始新统至中新统均有发育,由于活动强度不大,对后期地层发育影响不大。以北东-南西向区域走滑断层为界,盆地可划分为南、北2个构造带,北部构造带包括内陆伸展构造带、中部过渡构造带和南部泥岩底辟带3个次级构造带;南部构造带则包括火山隆起带以及凹陷构造带2个次级构造带。盆地西南部的泥岩底辟区,长期处于构造斜坡之下,为烃源岩发育提供了最有利空间;泥岩底辟和生长断层在该区带同时发育,可有效沟通深部烃源岩和上覆沉积储层,是油气运聚的有利通道,综合评价认为此区带是盆地最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带。  相似文献   

4.
涠西南凹陷基底灰岩潜山自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多幕、多重性质的构造运动,平衡剖面技术与地球物理手段相结合,对涠西南1号断层带储层发育有利区带进行预测。通过盆缘向盆内,结合露头和钻井信息进行地层对比,分析了凹陷自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发育史。研究认为,涠西南1号断层带与2号断层带构造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1号和2号断层是印支期所形成的逆冲断层,在后期(新生代)负反转回滑所形成。缝洞类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印支期挤压和新生代张裂所形成的构造缝;另一类是印支期挤压和新生代张裂所形成的古地貌后的岩溶作用形成的缝洞。通过建立三维岩溶模式、地震属性等手段,对两类缝洞的发育情况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长岭断陷因具有重大的油气资源潜力而成为当前勘探研究的热点目标,断陷内的多个地区均获得了勘探突破。通过系统开展地层划分对比与构造精细解释,分析了长岭断陷构造格架特征,明确了断陷内的次级断陷以单断箕状半地堑为主,以及同期半地堑和不同期半地堑2种组合类型。结合不同断裂系统在统一应力场中的演化规律,恢复原型盆地,划分长岭断陷演化机制及变形序列。  相似文献   

6.
柴西地区构造带与阿尔金断裂近垂直,与昆仑山山前断裂近平行,以基底逆冲断层、压扭性断层、反转断层为主要构造要素发育的强变形带构成不同尺度构造单元的边界.通过精细的构造解析,认为狮子沟构造带的滑脱层与细砂山组沉积是伸展体制转向挤压体制的关键.柴西地区中、新生代经历了裂陷伸展与挤压收缩交替变化的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侏罗纪裂陷、白垩纪坳陷、古近纪弱裂陷、新近纪-第四纪挤压收缩等构造演化阶段.根据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狮子沟构造带的分层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7.
对宽扎盆地陆上区域地质特征和已发现油气的分布规律分析后认为:Cabo Ledo转换断层以北地区盐隆区与地堑广泛接替分布,盐间和盐上油气成藏基本要素匹配关系良好,盐间早白垩世盐隆形成的背斜、断背斜及碳酸盐岩台地、盐上古近系地堑中的龟背斜具有广泛勘探前景,是新一轮勘探工作中最具现实意义的油气潜力区;Cabo Ledo转换断层以南地区盐挤构造特征明显,由于地层剥蚀严重,背斜顶部几乎没有渐新世以后沉积的地层,翼部残留的是始新世地层,该区盐上含油气系统不发育;宽扎陆上盆地盐下油气成藏潜力巨大,但勘探风险较高,有利勘探目标为同裂谷阶段断陷拉伸作用形成的地堑。  相似文献   

8.
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边缘与周边构造单元交汇部位研究基础上,确定了平湖运动和花港运动分别是盆地构造迁移从西部坳陷带跃迁到东部坳陷带、从东部坳陷带跃迁到冲绳海槽盆地的关键运动时刻。西湖凹陷边缘带构造交汇部位T02、T04界面附近均存在东侧沉降、西侧相对隆升的"跷跷板"特征,显示出先反转抬升,后改造沉降的"反转-改造"模式,分别是平湖运动和花港运动的反映。在2期关键构造运动的影响下,盆地结构特征具有显著自西向东迁移特征:在垂向上,新生代以来的主要构造运动先后在盆地东、西部坳陷带奠定了裂陷、拗陷-反转构造层垂向叠置的构造格局;在横向上,新生代以来的主要构造运动奠定了东海陆架盆地、钓鱼岛隆褶带和冲绳海槽盆地三坳两隆的构造格局,主要构造活动自西向东迁移,盆地结构自西向东依次变新,该迁移特征与同期太平洋板块的后退式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9.
鹤山凹陷发育于南海北部陆架边缘的洋陆过渡壳之上,对其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通过二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综合分析了凹陷的结构特征、构造演化历史、古地貌和烃源岩特征。研究表明:根据凹陷结构特征,可将其划分为北部断陷区和南部断坳区2部分;构造演化可划分为4阶段,即陆缘断拗期、洋壳扩张期、洋壳停滞期和陆缘斜坡期;鹤山凹陷恩平组沉积期为较局限的沉积环境,有利于主力烃源岩的形成;珠海组沉积期,三角洲砂、泥岩及深水浊积扇砂、泥岩是有利储盖组合;差异沉降作用导致鹤山凹陷初次掀斜形成一系列近EW向断层,在鹤山凹陷北部形成背斜型和断背斜型圈闭,是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0.
基于前人区域研究成果与收集到的近年最新地震、钻井等资料,对北-南巴拉望盆地构造-沉积充填演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北-南巴拉望盆地烃源岩、储集层和圈闭等油气地质特征和成藏条件。研究表明,北-南巴拉望盆地新生代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裂陷期、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漂移期、中中新世前陆期及晚中新世-第四纪拗陷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其中始新世-早渐新世发育三角洲-滨浅海沉积体系,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滨浅海沉积体系,中中新世-第四纪发育三角洲-正常开阔海沉积体系。北-南巴拉望盆地发育始新统-下渐新统和上渐新统-下中新统2套烃源岩、下中新统碳酸盐岩和下中新统砂岩2类主要储层以及中中新统-第四系区域性盖层,发育生物礁和构造2类油气藏,具有“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2类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1.
南薇西盆地油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分析了南薇西盆地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及油气地质条件。研究表明:南薇西盆地构造演化可以分为3个主要阶段;沉积环境总体上表现为海侵和海扩的过程;盆地普遍发育中始新统、上始新统-下渐新统、上渐新统-中中新统共3套烃源岩层系;主要发育中始新统、上始新统-下渐新统、上渐新统-中中新统、上中新统共4套储层;盖层主要以局部泥岩交互层为主。南薇西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较大,估算的盆地地质资源量中石油为8.76×10~8t、天然气为13382×10~8 m~3。  相似文献   

12.
以新的成盆动力学机制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对原型盆地类型及演化特征的全新认识,认为油气成藏受到了古构造演化的约束和控制。以苏北-南黄海南盆地的金湖、高邮、溱潼、海安凹陷为研究对象,讨论了构造演化对烃源岩分布以及对成烃演化史的制约和影响。对烃源岩分布的影响体现在改造和建设2方面;对成烃演化史的影响表现在对地温梯度、烃源岩埋藏深度和时间等因素的控制上。  相似文献   

13.
平衡剖面技术主要用于对地震构造解释结果进行几何学检验和对构造变形进行定量分析。阐述了平面剖面技术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平衡剖面的制作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WA斜坡带构造演化分析。结果表明,该斜坡带的形成演化可以划分为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和馆陶组至今4个阶段,其构造演化情况如下:从纵向上来看,沙二段至今构造运动强度基本呈较弱-强-弱-较弱的变化规律;从横向上来看.沿构造走向由北东向南西方向构造运动整体强度基本呈强-弱-弱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15.
邢厚道  杨山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382-5384
通过对城市边缘区概念的辨析,城市边缘区的演化过程和城市边缘区特点的剖析,揭示了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是城市核心扩散的直接后果。  相似文献   

16.
17.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油气运聚演化特征,以准噶尔盆地南北向挤压大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PetroMod软件先进的"Block"功能,采用附集法对剖面进行了烃源岩成熟度与油气运聚模拟,在剖面上充分考虑了快速沉积、异常超压、挤压逆冲及剥蚀作用等对烃源岩热演化历史的影响。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在侏罗纪进入成熟阶段,现今热演化程度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侏罗系烃源岩在古近纪至第四纪进入成熟阶段;盆地的昌吉凹陷及玛湖凹陷等地区发育侏罗系和下二叠统为中心的两套超压系统;并揭示了准噶尔盆地油气自早侏罗世开始运移,至白垩纪达到高效运移阶段,主要聚集在构造高点及断裂带附近。该认识对准噶尔盆地成藏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综合利用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等技术方法,对南华北盆地太康-蚌埠隆起山西组致密砂岩储层进行孔隙结构的定量研究,储层主要发育细-小孔(≥5μm)和微孔(<5μm)2类孔隙.利用分形理论研究了岩样的分形维数,获得不同孔径范围分形维数,发现孔隙结构具有多重分形特征.其中,细-小孔结构更复杂,表面更粗糙,大小分布更不均匀.以孔隙结构特征为基础,定量计算机械压实、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等各个关键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的影响.对蔚参1井山西组砂岩储层孔隙演化史定量分析得到初始孔隙度为38.53%.早成岩阶段A-B期以快速压实、胶结减孔为主,经压实后损失孔隙度26.17%,损失率68.10%,保留下来的孔隙度为12.36%.中成岩阶段AB期以压实、胶结减孔和溶蚀增孔为主,该阶段胶结作用减孔7.21%,溶蚀作用增孔2.87%,孔隙度降为8.02 %,此时砂岩储层已经致密化.随后山西组地层再次经历燕山期的抬升剥蚀和喜山期的构造沉降,孔隙演化基本进入定型期,最终稳定在2.85%.  相似文献   

19.
东秦岭山阳-柞水盆地泥盆系的沉积构造背景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对其准确认识对于进一步确定加里东运动的性质十分重要。对东秦岭山阳-怍水盆地泥盆系“刘岭群”中沉积构造研究和古流向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东秦岭山阳柞水盆地的泥盆系处在南秦岭被动大陆边缘向北秦岭活动大陆边缘俯冲的关键地带,且主要受南秦岭被动大陆边缘控制,其沉积背景为浅海相、滨浅海相;古流向为正北方向。  相似文献   

20.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构造演化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的拼合时间,根据藏北地区中部侏罗纪生物礁发育的层位和其变化规律及含礁地层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认为该缝合带中段拼合于中侏罗世末期或晚侏罗世初期(沙木罗组沉积期之前),生物礁的生长代表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拼合后的残留盆地浅海相沉积。研究表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洋盆裂谷阶段(~P1)、初始洋盆和成熟大洋阶段(T~J2)、洋内俯冲(J2~J3)、残余洋盆阶段(J2~J3)、洋盆消亡闭合阶段(J3~K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