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嘉绒藏族传统村落作为我国村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本文以卓克基西索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形态演变过程,提取不同形态要素划分管理单元并提出保护发展建议,帮助嘉绒藏族传统村落规划方式得以改进.  相似文献   

2.
李军环  王纯  靳亦冰 《新建筑》2022,(3):151-155
嘉绒藏族聚居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引生了该地区特有的各类事件,形成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制。文章从事件空间的视角出发,对传统民居形态的关注从“几何空间”转向“经验空间”,以人为主体,强调事件中人的行为活动和体验感受对空间的影响。以此分别对嘉绒藏族独特的围火空间、平面空间及垂直空间的演化进行梳理解读,剖析不同事件导向下的空间演化机制及其深层影响要素,并探寻发展变化中传承与延续的内核,为新时代的传统村落更新营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李军环 《城市建筑》2011,(10):36-39
本文以嘉绒藏族传统民居聚落整体空间与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在对嘉绒藏族传统聚落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嘉绒藏族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深层的各种影响因素与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4.
白涛 《城市建筑》2014,(11):268-268
本文所研究的嘉绒藏族地区传统“聚落”是特指的嘉绒藏族地区的嘉绒藏寨这一独特的聚落形态。其聚落形态拥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对于传统聚落的形态研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拉雅 《中华民居》2014,(3):66-71
正"我出生在这片构成大地阶梯的群山中间,并在这里生活、成长,直到36岁时,方才离开。所以选择这个时候离开,无非是两个原因。首先,对于一个时刻都试图扩展自己眼界的人来说,这个群山环抱的地方时时会显出一种不太宽广的固守。但更为重要的是,我相信,只有在这个时候,这片大地所赋予我的一切重要的地方,不会因为将来纷纭多变的生活而有所改变。有时候,离开是一种更本质意义上的切近与归来。我的情感就蕴藏在全部的叙述中间不断离开,又不断归来。"——阿来  相似文献   

6.
马尔康市大藏乡春口村与其他文化区聚落相比具有独特的地域特性,其村落空间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反映出神圣的场所精神.以地域文化作为切入点,以别具特色的嘉绒藏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及其在空间上的映射进行深入地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在其影响下传统村落场所精神的传承,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曾渊  郭龙 《建筑与文化》2023,(4):216-218
文章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嘉绒藏族传统民居挑厕改造为例,从建构形式、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功能适应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总结其空间属性与居民生活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适应性改造的可能。希望在保留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基础上,让居住者获得干净卫生的如厕环境,减少挑厕对当地人居生活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现代化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嘉绒藏族"是古老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民居的主要形式是碉楼,而这些碉楼是以石木复合承重结构为主的。文章通过对马尔康卓克基镇西索村实地调研和测绘;对边混式碉房、全混式碉房以及顶混式碉房三种石木混合承重结构从特点、传力、构造以及搭接方式等方面进行图文详细说明,为后期的嘉绒藏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侍明成 《城市建筑》2022,(6):89-91+128
嘉绒藏区的民族建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承载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在国家政策不断改良和全球化进程中,该地区经历了生活模式和经济结构的重构与转型,其建筑营建活动面临着适应性的转变。本文以嘉绒藏区民族建筑的典范西索村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相关的研究基础上,借助生物基因图谱的相关原理,以微观的视角对影响西索村形成与发展的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整体看待影响其生成生长的限定因素,构建相应的建筑基因图谱。以符合当下的生态可持续为准绳,将嘉绒藏区民族建筑的营建置于动态的调控中,为嘉绒藏区民族建筑适应性转变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王展 《世界建筑》2022,(8):81-85
本文分析嘉绒地区传统民居的形式和功能特征,总结其共性,提炼其中的绿色建筑技术元素,并提出这些元素对现当代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的疆域跨多个气候、生态和文化地域,不宜用同一套设计逻辑实现全部的绿色建筑设计,因此,应研究和借鉴传统民居建筑的技术与工艺,形成因地制宜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皇甫苗华 《园林》2021,(2):88-93
以批判性地域主义为指导,从批判性、场所性、地域性和现代性的角度剖析了嘉绒藏寨公共空间的现存问题,面对辩证思考不足、文化内涵欠缺、场所感丧失、现代诉求被忽视的问题,提出了更新思维模式、传承嘉绒文化、塑造场所精神、增补现代功能的策略,以使公共空间既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满足藏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能真正成为地域文化传承的动态...  相似文献   

12.
卢嘉  陈瑜 《建筑与环境》2009,3(4):150-151
在社会高度文明化的今天,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是内外环境相互融合的产物,良好的外部空间加上丰富的建筑内部空间,对建筑使用者本身乃至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融合、要考虑同城市的联系、要适应城市整体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加发挥新建筑的作用,使城市不断充实完整,丰富城市的生活,增加城市的活力,这是建筑设计应具有的一个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13.
嘉绒藏族是藏族社会中的重要文化组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村落选址与布局能映射出当地独特的宗教文化,而对于嘉绒藏族选址及布局的研究较为少见。嘉绒藏族主要分布在以马尔康市为中心的四土地区,因此文章选取了以马尔康市为代表的7个国家级嘉绒藏族传统村落,经过资料收集与实地踏勘以及GIS数据处理,归纳总结出了嘉绒藏族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特征与规律,结合村落演变与当地宗教信仰与文化特征,总结出了宗教场所对村落整体布局的影响,最后得出了村落选址与布局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4.
所谓的"村、寨"就是"聚落"的的表现形式之一,或可以说是聚落的一种称谓形式,当地绵延了数千年的聚落空间和建筑空间形制仿佛是从环境中自然生长出来,在河道旁、山麓中自由摆放,而这样看似自然的状态中可能拥有我们不易发现的"计划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嘉绒藏区小金县藏寨向花村、夹金村灾后重建规划为例,从藏寨的总体轮廓景观、绿地景观、节点景观和地域建筑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尝试从嘉绒藏区传统藏寨和藏居中提取创作灵感,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创造有地域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嘉绒藏区景观体系,试图探寻一条适宜于嘉绒藏区旅游藏寨景观生态重建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6.
普昊  宋远  胡昂 《华中建筑》2022,40(5):162-166
选取截至目前入选国家历史文化村镇的14个藏族聚落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入手,通过14个藏族聚落的空间要素占比与波动分析,以及聚落精神文化中心的平面与剖面图式的分析,探究藏族聚落的空间文化意涵.并结合所得结论为藏族历史文化村镇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厦门市养老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老年人的实际生理条件、心理条件、养老设施硬件条件等要素制作出问卷,对厦门地区若干家老年公寓和养老院进行实地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资料整理和研究提出了养老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养老建筑室内的空间形态、物理环境、自然环境和室外空间环境类型和功能等方面探讨了养老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营造的必要性及如何营造出符合老年人心理和身体需求的内外空间环境,从而试图寻求一些给老年人带去精神享受的营造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8.
从住居学的角度,将住居的组成要素对甘南传统藏族住居空间形态的影响及其当代变异导致的住居空间形态演 变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实地调研,运用住居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不同住居形式从住居生活功能到住居文化功能的发 展中,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论证甘南藏族住居空间形态演变的物质基础和规律。为更进一步探索甘南藏族 民居的发展提供不同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9.
安玉源  刘璐 《中外建筑》2023,(11):92-97
文章以甘南藏族自治州拉卜楞镇藏族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中凸空间模型与视域模型两种句法分析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镇内四户典型民居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拉卜楞镇藏族传统民居围绕庭院、走廊等过渡空间呈现出“强世俗,弱神圣”的空间形态,但受到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这种强弱性在不同民居中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并依据分析结果,为拉卜楞镇藏族传统民居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行为空间视角下对藏族大学生的典型性民俗文化行为进行提取。将具体的藏文化活动进行客观量化,并基于SD法分析评价各空间的使用现状,进行需求与现状的对比偏差分析,以此深入了解藏族大学生校园日常活动空间的现存不足及使用需求。最后,文章从空间的建立与改善、学校的制度与管理等方面为其进行民俗文化空间的优化提供参考意见,以解决校园文化休克问题,实现民族文化的和谐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