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有很多少数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史籍往往疏于记载,或纪而不实,有的甚至有诬蔑之词。有些诗人文士,或宦游其地,或谪居其所,见闻所及,撰写了不少有关各民族生活习惯的竹枝词。殊方异俗,虽然现在已有很大变化,而为历史事实,对民俗学、民族学、古史、古地理,都是重要的研究资料。这些作者都是封建社会的人物,受时代的限制。有些看法,不免失于偏颇;一般说来,还是有参考价值的。有的作家与少数民族相处既久,感情融洽,写得非常亲切;有的以民胞物与为怀,反对把少数民族视同化外,这些都是好的。现按民族区分,将这些竹枝词略按作者先后次序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唐代刘禹锡在巴渝仿作《竹枝词》,其体裁被历代诗人喜欢利用,至清代,文人创作《竹枝词》达到极盛状态,仅歌咏西北地区的作品就多达几十部(组),份量大者往往百余首一组,小者也有十余首,可谓五彩缤纷。但就甘肃地区来讲,份量最大的莫过于《甘肃竹枝词》。 《甘肃竹枝词》凡一百首,作者是叶礼,①作于道光二年(1822)夏天。关于作者,史无记载,只知他自号为“龙眠山民”,可能是安徽桐城人,漫游西北,考察民俗风土,查阅史书资料,有感而作竹枝诗一百首,以歌咏甘肃行省之山川地理、民族物产、风俗社会。因为当时的甘  相似文献   

3.
竹枝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诗体.所谓竹枝词,又称柳枝词、竹枝歌,原是四川东部夔州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曲调宛转,节奏轻快,可与舞蹈、音乐相结合.歌者歌竹枝词时,往往手执竹枝,边唱边踏步,有时则伴以舞蹈动作,故名“竹枝”或“柳枝”.竹枝词源远流长,大约起源于战国时期,正如当时两湖地区民间流传的“九歌”一样,在东川一带的民间极为流行.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有一段时间辗转于巴山楚水一带任地方官.由于比较接近民间,刘禹锡很注意向民歌学习,因而写过一些竹枝词,开文人写作竹枝词的先河.鲁迅曾经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指出:“唐朝的竹枝词和柳枝词之类,都是无名氏的作品,经文人的采录和润色之后留存下来的.”“偶有一点为文人所见,往往倒吃惊,吸入自己的作品中作为新养料.”刘禹锡是一个善于向民歌学习、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的诗人,他写的十一首竹枝词可谓首首佳妙,字字珠玑.和刘禹锡同时代的诗人,例如他的好友白居易也写过一些竹枝词.此外,李涉、皇甫松等亦有竹枝词问世.宋  相似文献   

4.
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我们常说,云南省的基本特点是地处边疆,民族众多,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全省三千二百万人口,少数民族有一千零三十二万。三十九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中,山区占百分之九十四。少数民族中有七百多万人住在山区,国境线四千多公里,边境地区的居民主要是少数民族。这些数字至少说明我省山区、边疆、民族几乎形成“三位一体”,民族问题在我省从来就是一个举足轻重、事关全局的大问题,云南办任何事情都很难离开民族。为说明这  相似文献   

5.
盛唐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 ,写过风格独特的边塞诗《使至塞上》 ,这是一首传颂千古的诗作。它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沙场走马向居延”[1] 的豪情 ,“充沛着慷慨的报国精神”。[2 ]但是 ,由于时代的隔膜 ,千百年来 ,人们也许是对全诗没作历史的、深入实际的探讨 ,或者是对具体诗句、意象的误解 ,致使众多的注解、译释、评论、鉴赏 ,曲解了诗人的感情 ,进而损害了诗篇的思想意义 ,更贬低了它的美学价值。如有的说诗人是写“塞外荒凉的景象”[3 ] ;有的说是写“诗人内心的愤激与抑郁”及“孤寂的情绪”[4] ;有的说是写“诗人的失意情绪”[5] 。凡…  相似文献   

6.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历史上,我省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对内维护社会安定,保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对外抵御外部势力入侵的乡规民约,并有相应的一套制订和实施的形式。这种旧的乡规民约,有的叫寨规,有的叫乡规,有的叫“榔规”,有的叫“款约”,称谓各异。就其社会功能来说,有着习惯法的性质。它在少数民族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省少数民族除个别外,大都没有文字,这些旧乡规民约,少量的借用汉字刻写在石碑上保存下来。如贵定甘塘《乡规碑》(一八五零年立)、黎平高增《款碑》(一六七二年立)、剑河  相似文献   

7.
鲍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和诗人。关于他的作品,历代文人都有所评述。尽管历史局限和世界观不同有褒有贬,但对其在中华文学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几乎是赞誉一致的。为了加深对这位著名诗人的认识和理解,本人认为有对他的乐府诗再评价之必要。以企发掘中华民族之传统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此,撰写拙文,不避续貂之嫌,以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8.
历史跳跃与生产力跳跃异同说──云南少数民族发展理论探讨杜玉亭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但与内地和沿海先进地区相比,云南少数民族后进地区又成了第三世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  相似文献   

9.
晚清著名的爱国诗人丘逢甲曾经写过一百首台湾竹枝词,现流传于世的仅存四十首。这些竹枝词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真挚朴实。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描写了台湾的史地风情,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作品虽以咏风土为主,但作者把题材范围扩大到咏怀史迹、针砭时弊等方面,从而寄托了作者爱乡爱国的深情,艺术价值颇高。  相似文献   

10.
《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作为李白的一首自传体抒情长诗,记述个人经历和评价历史事件,与实际多有出入。诗人的创作活动都受到特定的对象、环境、动机的影响,突破事实本身的限制,寻求艺术上的平衡。这说明经过诗人主观改造过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并非一一对应,诗人的创作过程也是对历史进行个人化重构的过程。藉此可以深化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及李、杜基本分野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2015,(12)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休闲娱乐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枝词的娱乐性也随之逐步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竹枝词对丰富的民俗活动的娱乐化书写,一是游戏式的创作心态及竹枝词的戏作。竹枝词的娱乐性特征还与竹枝词可唱的娱乐化传统密不可分。这些都是竹枝词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文学特征,这说明竹枝词的研究,除了将其视为史料外,更应当立足于文学本身,发掘其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子今 《晋阳学刊》2003,(3):110-112
竹枝词作为原本发生于民间的文学形式,唐代以后逐渐为文人所重视,以其清新生动的风格增益了诗坛的活力。竹枝词不仅具有特殊的文学价值,而且被看作研究社会风俗史和地方文化史的宝贵资料。康熙时代许七云的《上党竹枝词二十一首》,就以对上党风土民情真切细致的描绘,而具有珍贵的社会史料价值。许七云,字耕华,别字画林,安徽桐城人,康熙诸生,著有《芋畹诗集》六卷,《越游草》一卷,《池阳游草》一卷。许七云有《绍兴竹枝词》《漳州竹枝词》、《西江竹枝词》等,是作者游历各地感受四方风情的记录。《芋畹诗集》卷五有《上党竹枝词二十一首》,可…  相似文献   

13.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在开发祖国西南边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云南的历史进步和繁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过程中,创造了璀璨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改革开放30年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外来文化吸收、融合、创新、发展,同时在政府引导下,呈现出去粗取精的发展趋势。但在新的发展背景之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值得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近代著名的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又是杰出的爱国诗人。他在青少年时期的诗作,就有热爱台湾,热爱祖国的思想,《台湾竹枝词》即是一例。一、《台湾竹枝词》的写作、湮没及其发现《台湾竹枝词》的写作时间,据丘琮《丘公逢甲年谱》所载,为清光绪三年(1877年)。“是年,应童子试,受知於台抚兼学使丁日昌,补弟子员。赴试时,沿途尚须潜斋公背负。试古学,全台第一。以公年最幼,送卷最早,丁中丞特命作全台竹枝词百  相似文献   

15.
论民国时期国内学者对云南少数民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认为对云南少数民族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繁荣于抗日战争时期.本文评述了这一历史阶段以杨成志为代表的国内学者致力于云南少数民族研究的主要原因是为配合当时政治局势而行。研究的内容主要有语言、宗教、经济、婚姻制度、民族关系和神话传说。其特点是①结合现实,为开发云南,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抗战力量服务.②运用社会学、人类学观点进行研究。③注重实地调查.④涌现出一批致力于云南少数民族研究的机构和知名学者。  相似文献   

16.
《渔阳曲》是闻一多的一首未入集长诗,大约作于1924年下半年.诗作借用汉魏名士祢衡以一阕鼓曲《渔阳掺挝》击鼓骂曹(操)的历史故事,抒写了诗人自己的一腔愤懑.这是一首刊发后作者几乎没有再提及,后来的学者们也很少关注的诗作.分析评介这首诗的专文似未见,提及、论及这首诗的文章,自20年代以来,亦不过寥寥数篇.冷落当然并不是没有缘由的.如果从诗歌艺术美的角度着眼,这首多少显得有些冗长与沉滞的诗作,或许难以列入以严谨、精炼,讲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闻一多新诗代表作之中——虽然在闻一多的格律诗艺术发展历程中,这首诗自然有其独特的地位(这一问题若展开分析需较多篇幅,兹不详述);但如果变换一个角度,从了解一位活跃于“五四”时期和20年代的著名诗人心灵奥秘着眼,那么,《渔阳曲》却是一首十分重要的诗作.对于这首诗作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再发现与再认识,可能会为我们进一步了解闻一多,以及与他有着相似阅历的同时代诗人作家的文化心态,提供一个独异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正> 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的各种称呼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各少数民族的族称,有自称,有他称,在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往往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称呼。下面我们先对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称呼作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最广泛、最深刻、最真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陕南有这样一首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诗歌作了千万卷,不流千年存万古。”这便是人民对杜诗的公正评价。《又呈吴郎》便是这样一首深刻反映了劳动人民疾苦,具有强烈而鲜明的人民性的好诗。 这首诗写于诗人流亡川东,由襄西草堂迁居东屯之后。当时正值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而尖锐。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唐王朝的扩边政策,以及大地主  相似文献   

19.
王辉斌 《天府新论》2010,(5):150-155
《竹枝词》之于明代乐府诗坛,与宫词类乐府、拟古乐府鼎足而立,代表着明代乐府诗的最高成就。明代参与《竹枝词》创作的诗人之多与诗作数量之多,均前无古人。而明代《竹枝词》所涉及的地域之宽广,题材内容之丰富,亦均前无古人。明代诗人更是整百诗的大型连章体《竹枝词》的首创者。在乐府诗史上,明代《竹枝词》由于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使命,而导致了清代"地方性《竹枝词》"的更加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20.
云南二十几个少数民族的源和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境内有二十二个少数民族和一些尚未识别的民族集团,是我们国家多民族的缩影。本文根据大量的文献考古资料,介绍云南境内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源流,他们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同化和异化过程。以云南境内两个最大的少数民族为例,彝族和彝语支各族由同一祖先异化为哈尼、傈僳、拉祜、纳西等许多个民族,是同源异流;而白族则由历史上的几个族体结合而成一个民族。灿烂的滇人文化以后不见了,文明的“庄蹻遗裔”究竟是谁的先民?本文试图对西汉时期“西南夷”的众多族称在两千多年发展过程中的来龙去脉,进行初步探讨,现予以公开发表,旨在引起学术界共同讨论,弄清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族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