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有轨道交通车站高峰客流预测方法简化了车站高峰形成过程,基于默认假设,即车站高峰小时与所属线路高峰小时一致进行预测,忽略了车站与线路间存在的高峰偏差现象,造成部分车站高峰客流量被低估,导致车站能力设计不足,站台拥挤风险增加。从车站高峰形成机理出发,基于用地发生率模型,考虑不同目的出行行为的差异化,对客流属性进行划分,引入不同目的的出行时间概率分布函数,建立站点尺度的高峰小时与高峰客流预测模型框架。该模型真实反映了车站高峰与高峰偏差现象形成的这一复杂过程,可解释性强、符合实际,且能适用于建成环境、车站特征和轨道交通网络服务等变化情形下的车站高峰客流预测。验证结果显示:1)提出模型较传统模型提升了43%~47%的车站预测精度(高峰客流相应的MAPE值下降了5.7%~6.38%,高峰时间相应的APE值下降了23~50 min),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更稳定、更准确的预测结果,能为车站设计和运营方案制定提供更可靠的决策依据;2)各类出行目的的峰值和峰尺度存在差异,按不同比例叠加后,会产生不同的叠加曲线。揭示了车站高峰客流形成机理为不同用地产生的不同出行目的客流时间分布叠加曲线的高峰。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综合比选仿真软件的基础上,介绍Anylogic软件的仿真建模技术流程,对仿真过程中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以北京地铁宣武门站为例,建立车站2D、3D展示模型,利用仿真数据分析、评估地铁4号线换乘2号线的制约瓶颈,提出宣武门站优化建议。验证了Anylogic软件在车站仿真评估应用中的可行性,并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评估优化工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结合车站站台客流类型、客流集散流程和客流集散影响因素,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客流集散模型。采用Anylogic软件建立站台客流集散仿真流程和仿真模型。以北京地铁4号线北京南站站为工程背景,对其站台客流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站台客流集散模型能有效刻画高峰时段内站台客流的集散变化规律,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行性。进一步探讨了高峰时段内基于不同发车间隔和不同上下行时间差的站台客流集散变化规律以及疏散仿真试验。形成了一种可操作的站台客流集散动态分析方法,可为城市轨道交通运力配置和车站客流组织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时,大多数城市采用预测的城市高峰小时客流作为设计客流.但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的高峰出现时段与城市高峰小时不完全一致,导致某些车站设计客流偏小.为研究城市高峰小时客流与车站高峰小时客流的差异,通过引入车站高峰客流偏差系数,合理确定车站设计客流.以西安市地铁为例,运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建立预测车站高...  相似文献   

5.
TransCAD在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重要性及预测方法,探讨在TransCAD软件平台上建立步行、常规公交和轨道联合网络,运用"四阶段"法实行交通预测,实现对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对传统的"四阶段"客流预测方法优缺点的分析,对交通出行方式分担率预测模型进行改进,提高客流量预测的准确性,为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尺寸及其它设施的设计提供依据.研究结论:在交通出行方式分担率的预测模型中,引入"出行者收入水平"这一概念,重新定义了交通出行方式阻抗函数,优化了传统的"四阶段"客流预测方法.以北京地铁1号线五棵松车站为例,对该车站高峰小时进出站客流进行了预测,将预测得到的客流量与实际客流量进行了对比,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是一种快捷、有效的客流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各类用地与客流的拟合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因素对客流的时空影响,为制订相关土地利用政策、合理组织站点客流提供依据.基于西安地铁4号线乘客出行特征数据,建立基于地理加权回归(GWR)的车站客流回归模型,量化分析了用地属性对车站客流的时空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因素对早高峰出站客流、晚高峰进站客流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观音桥站改造设计过程中引入客流仿真模拟技术,对车站改造前后的客流密度分布、出入口疏散时间等进行仿真模拟,论证了观音桥站增建1个小站厅及2个出入口后,站内客流拥挤程度降低,出入口整体疏散时间减少,车站疏散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Anylogic仿真软件,从流畅性、时效性及舒适性3个方面,对地铁车站进行客流优化研究,以地铁车站乘客平均排队人数、平均逗留时间及区域密度3项指标分析和评价客流组织方案。具体以兰州地铁西站什字站为例,建立乘客进出站流线及列车进出站的人?车混合仿真模型,对兰州地铁西站什字站站厅和站台的客流进行研究,分析站内客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瓶颈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从设备配置和管理措施2个方面进行客流优化。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服务设施设计,研究车站服务设施对客流集散的影响,基于随机服务理论描绘车站客流集散过程,并利用设施服务强度、设施协调度和设施服务水平等级对集散情况进行评估。以轨道交通车站内各类服务设施为建模对象,考虑设施服务及客流到达规律,基于随机服务理论,分别构建服务型设施、通过型设施、集散型设施随机服务模型,并通过Simulink仿真平台建立车站客流集散随机服务网络模型,通过行人跟随实验获得的实测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同时模型还可通过更改到达和服务分布、服务台等参数,实现对不同车站的仿真,无需重新建模,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1.
论述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形式、规模及内部设施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是提高车站客流集散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前提.从乘客交通流的微观仿真理论出发,对比传统静态评价方法,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及能力评价的动态仿真方法;通过对仿真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证明动态仿真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及设施能力评价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列举了折返站典型的配线和信号平面布置型式。通过总结各信号系统供货商的折返能力仿真计算数据,从折返能力的角度提出了如何选择折返站的型式,并提出了进一步通过折返能力的信号平面布置方案,供工程设计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政府投资和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这种单一模式不能满足资金需求。探索了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积极吸引国内外民营资本能够有效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介绍了公私合作(PPP)融资模式的特点和运作程序。在对比分析国内外应用实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中实施PPP融资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杭甬客运专线绍兴新柯桥车站设计为实例,介绍了轨道交通车站布设方案的综合评价案例.方案评价中不仅要对车站土建工程造价进行分析,还要对本项目引起的相关改拆建造价、项目区块内土地价值等进行综合比选后作为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区一体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区空间形态特征及一体化设计中重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行政中心站站区一体化设计方案,对地下空间的功能整合、一体化交通设计、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等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据相关研究显示,国内现行规范所规定的汽车撞击力往往小于实测值,为保证轨道交通车站的结构安全,探索易于实际工程采用的等效汽车撞击力计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鉴《铁路桥涵基本设计规范(TB10002.1—2005)》中的船只撞击理论模型,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出相对保守的等效车辆撞击荷载计算方法。经与其他文献记载的实测资料对比,该计算方法所得出的计算结果与工程实测值比较吻合,具备一定的工程价值,在轨道交通车站防撞计算中,可以按此公式进行结构安全校核。  相似文献   

17.
叶峰  苗彦英 《都市快轨交通》2010,23(5):62--65,71
目前,我国一些轨道公司开始以欧盟RAMS标准为依据,进行安全过程控制的探索,在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RAMS标准的初衷是仅应用于机电系统,并非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全过程.有鉴于此,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RAMS流程,将系统按任务划分为策划、初步隐患分析、制定各子系统安全要求、详细隐患分析、各子系统执行安全计划、系统安全调试、系统安全验收、系统安全试运营、系统安全运营、退役和报废共10个阶段,这一流程划分继承了RAMS理念中核心的风险管理和全过程控制的优点,规范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过程控制,规定了建设过程中必须进行的强制性工作,采取超前预防模式,实现了系统安全过程控制和安全评价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暗挖法修建地铁车站具有不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管线搬迁少、建筑拆迁量小、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国内外修建地铁车站采用的各类暗挖工法,并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选择暗挖工法应考虑的因素。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既有施工设备、车站自身特点及周边环境等因素来选择具体的暗挖工法。  相似文献   

19.
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行列,而车站建筑消防设计始终是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关注的焦点。由于设计人员对现行规范中未予明确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实际执行中做法不统一。故在《地铁设计防火规范》正式颁布前,结合多个车站建筑消防设计项目,通过五个方面的剖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寻求设计上的合理完善,规避事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