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舌尖微循环变化和特点,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微循环的客观指标。方法临床上诊断为SLE的患者46例,采用卧式微循环显微镜检测、摄影。观察其舌尖微循环中的舌乳头状态、血管状态及微血管周围状态等。结果大部分活动性SLE患者舌尖微循环可见不同程度的微血管袢增多、迂曲,微血管周围有渗出及出血。结论SLE患者活动期的微循环状态是以血瘀为主的病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不少学者发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决定糖尿病予后的主要因素,是糖尿病并发病理损害的基础。其主要特征是组织缺氧,基底膜增厚及微循环异常。微循环异常与血管壁病变互相影响,可以不断加重微血管的病变。为了解糖尿病患者的外周微循环变化规律,我们于1979年4月20日至10月19日,对50例糖尿病病人进行了左手无名指甲皱微循环的初步观察,并与基本相同的年龄组“中老年100例正常人甲皱微循环观察”一文的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管炎作为最基本的病理表现贯穿整个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微血管的改变加速SLE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微循环障碍这一重要的发病环节,使得SLE患者出现全身多系统、多器官损伤的表现。本文就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经络实质的微循环学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通过对经络与微循环的对比认为,古人描述的十四经脉是微循环集中开放的区带,络脉是较细小的微循环集中开放的区带及经脉区带以外的微循环。穴位是微循环密集开放的集中点。经络现象是人体微循环系统与包围微血管的肌肉、支配微循环的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功能表现。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并发器官损害的病理基础,是决定糖尿病预后的主要因素。引起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体内代谢紊乱造成的血液及血管的改变。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情况、凝固性质、血液有形成份的粘弹性和变形以及血管的粘弹性等。因此,观察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可能是探索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的一个途径。对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微循环障碍和进一步作出相应  相似文献   

6.
微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惠铭 《中华医学杂志》1997,77(12):938-939
微循环金惠铭作者单位:200032上海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一、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微循环徐州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在家兔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对20只家兔球结膜微血管口径、流速、流量等参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银杏提取物组在结扎即刻、30分钟、再灌注30分钟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疏血通脉胶囊对小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制备疏血通脉胶囊含药血清,采用血清药理学和活体肠系膜微循环观察法,观察疏血通脉胶囊含药血清对去甲肾上腺素(NA)致肠系膜微循环障碍模型小鼠的肠系膜微血管管径和肠系膜微血管血液恢复流动的影响。结果疏血通脉胶囊含药血清能扩张小鼠肠系膜微血管管径,缩短微循环障碍模型小鼠肠系膜血流恢复时间。结论疏血通脉胶囊具有改善小鼠微循环障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微循环是身体最小的功能单位,它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生存并保证脏器的正常功能。多种病理刺激均可使微循环受到影响并进而引起病理生理上的连锁反应;所以微循环是涉及多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近二十多年来,微循环的基础研究进展较快,从而带动了临床研究的发展。本文就老年内科主要常见病的国内外概况作一简要综述。一、老年心血管病的微循环改变: 1.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反应性及运动性改变早就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高血压的甲皱及球结膜微循环改变主要为细动脉、毛细血管的管径缩小,异形管绊增多并有迂曲,有的可出现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对器官内微血管构筑型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随着微循环学的日益发展,微血管铸型技术成为推动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血管铸型.探讨器官内微血管的立体构筑型式.为微循环的形态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途径。本文就血管铸型的制作、扫描电镜成像原理以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患者甲襞微循环观察三水市芦苞医院内科(528139)刘文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并发许多脏器病变的病理基础,是决定病人预后的主要因素。通过甲襞微循环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患者毛细血管拌形态,血液流态和袢周状态。作者对12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甲襞微循环检...  相似文献   

11.
微血管是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直径在100μm以下的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的主要病理特征。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血液成分的改变,使管腔狭窄;血液流速减慢或血栓形成,使全身或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1]。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常伴有微循环障碍,可以见于全身任何部位,不仅发生在肾脏和视网膜,也  相似文献   

12.
报告290例头痛患者甲皱微循环改变与475名正常人对照,结果表明,患者的微血管袢的形态、微血流流态及周围组织改变等十三项指标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正常人(I<0.01)。 微循环的改变是一种病理现象,它与性别及头痛类型无关,其发病机理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致的阵发性血管机能不稳定。应用疏通微循环药物,有助于本病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疏血通脉胶囊对小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制备疏血通脉胶囊含药血清,采用血清药理学和活体肠系膜微循环观察法,观察疏血通脉胶囊含药血清对去甲肾上腺素(NA)致肠系膜微循环障碍模型小鼠的肠系膜微血管管径和肠系膜微血管血液恢复流动的影响.结果 疏血通脉胶囊含药血清能扩张小鼠肠系膜微血管管径,缩短微循环障碍模型小鼠肠系膜血流恢复时间.结论 疏血通脉胶囊具有改善小鼠微循环障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体组织、细胞只有在正常微循环血流灌注条件下,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红细胞变形性是保证微循环灌流的重要条件,微循环毛细血管直径很小,红细胞在全身血液循环运行时,要多次经过这些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必须经过变形才能保证微循环的正常灌流,变形性较低的红细胞在通过某一条微血管时会发生堵塞,导致局部的血流停滞,出现微血管扩大、瘀血,最终组织缺血、缺氧。体内外各种影响红细胞变形性的因素均会影响微循环的灌注。细胞变形性降低还会导致全血黏度,加大血流阻力,阻碍血液循环,对代谢活跃的器官(心、脑、肺)影响更加明显。研究红细胞的变形对微循环的影响,对揭示某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足患者微循环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清  孙美华 《医学综述》2009,15(1):155-156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甲襞微循环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比较单纯糖尿病患者(47例)和糖尿病足患者(39例)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糖尿病足组患者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管襻模糊、迂曲、畸形、管径异常、血流缓慢,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襻积分及总积分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糖尿病足患者甲襞微循环变化并及时予以处理对糖尿病足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兔高胆固醇血症初期的病理生理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胆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HC)是心血管疾病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早的病变环节之一。目前对HC损害大血管及其机制的资料丰富.认识比较深入,但对HC初期微血管、微循环的改变缺乏相关的文献资料。由于探讨HC初期微血管、微循环变化对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因而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病理生理学领域已有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甲襞微循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多种并发症的发病基础,影响糖尿病的预后,而微循环障碍又影响着微血管病变。我们通过对DM患者甲襞微循环的检测发现DM病人存在甲襞微循环的异常,且与正常人的甲襞微循环间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微循环异常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微循环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对细胞和组织的功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甲襞微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可客观地反映全身微循环的病理生理变化.本文旨在探讨潜艇水下远航前后艇员微循环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用XQX-lA型微循环显微镜分别于出航前一天和返航后第二天检测57名艇员甲襞微循环,根据田牛氏的综合定量评价.结果 对微循环观测指标进行评分.结果 返航后和出航前比较,微循环发生了明显代偿性改变,血流速度减慢,RBC聚集;微血管呈扩张状态;管周有轻到中度的渗出现象.甲襞微循环各项积分值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水下长时间潜航可引起艇员徽循环发生代偿性改变,微循环检测对评判艇员的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长航后注意改善微循环对艇员健康的恢复将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2。无再流的病理生理机制产生无再流的病理生理机制虽不完全清楚,但其结局是因微循环损伤或微循环功能障碍,使微血管血流受阻已被公认。目前,推测产生无再流的机制有:  相似文献   

20.
烧伤时微血管超微结构的研究多偏重于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形态学的变化,用电镜研究烧伤后微血管内凝血的机理报道不多。我们以前的工作证实,血栓形成是导致烧伤皮肤微循环血流淤滞的重要因素,它对烧伤的程度、修复和预后均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查明烧伤后皮肤微血管中血栓形成的超微结构基础,我们对兔耳窗部皮肤烧伤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