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研究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 (TT MS)的制备工艺及理化性质。方法 :水 /油水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 ,并测定粒径及包封率。结果 :可制备包封率达 90 %以上的微球 ,改变工艺条件 ,可在 30~ 30 0 μm范围内控制微球的粒径。结论 :研究了微球制备工艺的影响因素 ,成功地制备了疫苗微球。  相似文献   

2.
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TT-MS的制备工艺及理化性质。方法:水/油水复乳溶剂挥发达制备微球,并测定粒径及包封率。结果:可制备包封率达90%以上的微球,改变工艺条件,可在30~300μm范围内控制微球的粒径。结论;研究了微球制德工艺的影响因素,成功地制备了轩微球。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乳酸-羟乙酸聚合物为载体材料,制备包含促卵泡激素和干细胞因子的长效缓释微球,并考察微球质量相关参数,探讨影响微球粒径和包封率的因素.方法使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观察微球形态,计算微球粒径、回收率、包封率和载药量等相关参数.用不同分子量和浓度的乳酸-羟乙酸聚合物制备微球,观察微球粒径及包封率的变化.结果所得微球形态呈圆整规则的球形,粒径呈正态分布,主要分布在6~12μm范围内,再分散性好,促卵泡激素的包封率为85.5%,载药量为33.7 m IU/mg.干细胞因子的包封率为87.1%,载药量为4.6 ng/mg.PLGA分子量增加,微球粒径增加,PLGA浓度升高,微球粒径及包封率也升高.结论复乳-溶剂挥发法工艺简单,重现性好.所制促卵泡激素和干细胞因子微球粒径均匀,包封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制备川芎嗪PLGA微球并考察其物理化学性质及体外释药性.方法 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川芎嗪PLGA微球,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对微球的外观形态、粒径及粒度分布、包封率和载药量等理化性质进行了检测.结果 以优化处方制备的川芎嗪PLGA微球为圆球形,粒度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为(10±2.2)μm,包封率为(81.36±1.15)%,载药量为(8.2±0.43)%,药物体外释放可延长至768h,释药特性符合Weibull方程,经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证明,形成了新的物相,表明载药微球确已形成.结论 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川芎嗪PLGA微球包封率和栽药量高,粒径均匀,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环磷酰胺聚乳酸微球,并检验微球的体外缓释效果。方法 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药微球,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制备工艺,用生物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态,并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粒径。用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环磷酰胺聚乳酸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性能。结果 微球呈球形,直径为(12.67±3.67)μ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5.38%和62.5%,累计释放时间为108h,累计释放率为84.07%。结论 本研究成功制备环磷酰胺聚乳酸微球,为制备可生物降解载药微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米雷  袁志根  谭赞  艾缘  付三清  刘益锋 《西部医学》2019,31(8):1170-1173,1177
目的 优选正丁苯酞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微球的制备工艺,并对制备微球的性能进行检测。 方法 使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正丁苯酞-PLGA微球,以载药量、包封率为观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优选制备工艺,并观察体外释药性能。采用生物显微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并测量粒径。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为投药量15 mg,PLGA 50 mg,聚乙烯醇质量分数为 2%,搅拌转速为700 rpm。正丁苯酞的载药量 (14.49±0.56),包封率 (82.89 ± 1.46)。所制备的微球光滑圆整、粒径均一,平均粒径约为 (23.6±0.87)nm。体外释药实验表现为突释。结论 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初步制备了正丁苯酞 PLGA微球,优选的制备工艺条件稳定,制备方法重现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添加剂对聚乳酸-聚乙二醇酸(PLGA)包裹牛血清白蛋白(BSA)制备的BSA-PLGA微球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BSA-PLGA微球,显微测量微球粒径,以微量BCA法测定微球的蛋白含量并计算包封率,进行体外释放,测定微球的累积释放量。探索添加剂PEG6000、Tween-20、Trehalose对微球粒径、包封率、突释量和累积释放量的影响。结果:加入添加剂制备的微球,粒径增大,突释降低,载药量、包封率、累积释放量均有所提高,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通过加入适当种类和浓度的添加剂,可以得到较高包封率和累积释放量、较小突释、适当载药量和粒径的BSA-PLGA微球。  相似文献   

8.
曹景强  刘李继  石坚  张朝跃 《当代医师》2013,(11):1522-1525
目的制备出包含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缓释微球,并对微球的体外释放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复乳一溶剂挥发法(W/O/W)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制备人血白蛋白(HSA)微球,单因素法考察微球的粒径和包封率的影响因素。再通过正交设计出实验优化方案,再对优化微球进行性质和体外释放的研究。结果(1)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工艺稳定。(2)PLGA浓度、分子量、聚合比对微球释药速率和缓释周期有重要影响。(3)微球的粒径和载药量对突释效应有明显影响。(4)优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缓释微球成圆球形,形态规则,粒径呈正态分布。微球在体外可缓释25d以上,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本实验制备出的优化rhEGF缓释微球形态良好,粒径分布均匀,重现性好,具有良好的体外释放性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用于肝动脉栓塞的可显影碘化油-氟尿嘧啶(iodized oil-5-fluorouracil,iodized oil-5-Fu)聚乳酸(polylactide acid,PLA)微球。方法选择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可降解性的聚乳酸为载体,加入阳性造影剂碘化油,采用复乳法制备可显影碘化油-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以外观、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设计确定可显影碘化油-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工艺。结果显微镜下微球球形圆整,粒径分布均匀,扫描电镜下微球表面有孔,平均粒径约100μm;载药量(10.78%±0.14%),包封率(63.34%±0.545%),微球显影效果好。结论以可生物降解的PLA材料可制备显影效果好的氟尿嘧啶微球,并且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培酮生物可降解微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可缓释半个月的利培酮生物可降解微球,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为骨架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并考察微球性质厦在体内外释放情况。结果:微球形态圆整,表面光滑。粒径主要分布在50-70μm范围内.收率为71%,包封率为78%,跨距为0.45。体外释放结果可采用双指数模型拟合(r=0.9858)。微球在家兔体内可稳定释放16d,突释现象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该方法制备的利培酮微球能产生长时间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1.
布比卡因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制备布比卡因聚乳酸缓释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以聚乳酸为载体,采用W/O/W乳剂-扩散溶剂挥发法制备布比卡因聚乳酸缓释微球,考察了微球的粉粒学特征,并进行了体外溶出研究.结果:差热分析表明,布比卡因在载体中以分子状态存在,与聚乳酸形成了包嵌的微球体;其体外释药曲线可用Higuchi方程拟合,t1/2=22.76 h.结论:布比卡因聚乳酸缓释微球体外具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制备载有幽门螺杆菌重组蛋白(BIB蛋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微球和PLGA-壳聚糖复合微球,优化微球制备参数,并分析两种微球在体外胃、肠液中的释放性能。  方法  采用双乳化-溶剂挥发法(W1/O/W2)制备BIB-PLGA微球和BIB-PLGA-壳聚糖复合微球;通过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水相/油相(W1/O)比例、PLGA质量分数、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PVA)浓度等对微球外观、粒径、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 PDI)、包封率和载药率的影响,确定最优参数,采用BCA法测定蛋白浓度,计算微球累计释放率。  结果  本研究的最佳参数条件为:W1/O为1∶2,PLGA质量分数5%,PVA质量分数0.2%。BIB-PLGA微球包封率(78.20±1.73)%,载药率(10.58±0.23)%,粒径(2.11±0.08) μm,PDI(0.35±0.18);BIB-PLGA-壳聚糖复合微球包封率(78.87±1.30)%,载药率(15.50±0.25)%,粒径(2.28±0.52) μm,PDI(0.39±0.54)。BIB-PLGA微球和BIB-PLGA-壳聚糖复合微球在体外胃、肠液中均能缓慢释放,BIB-PLGA-壳聚糖复合微球的缓释效果更明显。  结论  采用双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BIB-PLGA微球和BIB-PLGA-壳聚糖复合微球载药率和包封率都较高,粒径可控,外观分散,对胃肠液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TT-MS)的体外释放规律,考察附加剂对药物释放的影响。方法: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体外释放试验进行了84 d,测定释放量,考察: (1)聚乳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微球载药量;(3)微球粒径;(4)附加剂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体外释放有显著的长效作用,释放模型为零级释放,释放速度与前面提到的4种影响因素直接相关。结论:所研究的聚乳酸微球可望发展成为疫苗控释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两种乳化技术制备的爱普列特微球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开发爱普列特控释微球,评价两种方法制备的微球的物理特征。方法:通过加入少量水溶性高聚物PVA和电解质NaCl,分别应用水-油-水双乳化技术和油-水乳化技术喷液干燥法制备爱普列特微球,并测定了微球的密度、粒径、比表面、含水量和释放度等特征数据。结果:两种制备方法得到的微球的物理特征不同。结论:适当应用PVA和NaCl,可以帮助改善微球中药物的释放度;高密度微球用水-油-水乳化技术制备,而低密度微球用油-水乳化技术制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聚己内酯为载体制备姜黄素微球以期延长姜黄素的释放时间,研究聚合物分子量对缓释性能的影响,探讨药物释放动力学行为。方法采用水包油(O/W)乳化和溶剂挥发法相结合制备载药微球,采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表征微球的形态和粒径,UV-VIS分光光谱仪在426 nm处测定微球的载药率、包封率及药物释放行为。结果制备得到粒径〈10μm的微球,聚己内酯分子量越大,姜黄素释放时间越长,且药物释放满足Fickian扩散方程。结论聚己内酯能有效延长姜黄素的释放时间,可以通过调节聚己内酯的分子量来调节药物释放行为。  相似文献   

16.
正交设计优化苦参碱聚丙烯酸树脂微球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苦参碱聚丙烯酸树脂Eudragit RS100微球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o/o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以包封率为优化指标,选择药物和Eudragit RS100的重量比、Eudragit RS100在内相的浓度、司盘-80在外相的浓度、搅拌速度为因素,每个因素各取3个水平,按L9(34)正交设计优化制备工艺。结果优化制备工艺为药物和Eudragit RS100的重量比为1:1,Eudragit RS100的浓度为10%,司盘-80的浓度为2%,搅拌速度为350r/min。结论采用正交实验完成了苦参碱微球的制备工艺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银杏叶内酯微球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银杏叶内酯微球,采用以微球的粒径,载药量,体外释放等为评价指标,进行工艺筛选.结果 银杏叶内酯微球粒径为(56.62±0.39)μm,载药量为(80.66%±0.90%),银杏叶内酯微球在pH为7.4的溶液中均匀缓慢释放2周.结论 本研究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微球的粒径均一,包封率高,在pH 7.4的磷酸盐缓冲盐中可匀速释放2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化甲巯咪唑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处方工艺。方法采用O/O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通过Draper/lin小中心复合因子设计试验考察药物和PLGA的重量比、PLGA在内相的浓度、司盘-80在外相的浓度3个影响因子对微球的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的影响。根据最佳数学模型绘制效应面,通过重叠等高线图确定最优处方工艺。结果3个影响因素和3个考察指标之间存在定量关系,优化处方工艺为药物和PLGA的重量比为0.08∶1,PLGA的浓度为40%,司盘的浓度为5%。优化处方各指标的预测值和目标值非常接近。结论采用因子设计-效应面法完成了甲巯咪唑微球的多目标同步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球的制备工艺、聚合物降解、微球释放及小鼠皮下单剂量注射后的体内免疫应答水平.方法:采用正交设计,复乳法制备疫苗微球,测定PLGA及微球的理化性质和微球的体内免疫应答水平.结果:聚乙烯醇(PVA)浓度是影响微球粒径的的显著因素(P<0.05);HBsAg释放主要靠微球中PLGA的溶蚀;将3种处方的微球混合单剂量免疫小鼠,抗体应答水平与现行的铝佐剂疫苗相当.结论:将不同释药行为的HBsAg-PLGA微球混合作为单剂量控释给药疫苗,具有很好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溶剂挥发法制备的氟比洛芬聚丙烯酸树脂RL/RS微球的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氟比洛芬为主药,司盘-80为乳化剂,硬脂酸镁为抗黏剂,丙酮-液状石蜡挥发法制备氟比洛芬微球。通过紫外分光光度仪、电镜扫描及差热分析研究微球的性质,并于pH 7.2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测试体外释放。结果制备的微球为白色、流动性好的粉末;用显微镜观察微球为圆形的球体,直径为50~190μm;差热分析表明,药物具有稳定性且药物与聚合物间不存在反应;体外释放度测试显示,微球能稳定地在pH 7.2磷酸盐缓冲溶液中释放,药物4 h累积释放量约50%,12 h不少于80%。结论溶剂挥发法制备的微球工艺稳定,得到的氟比洛芬聚丙烯酸树脂RL/RS微球呈现缓释特性,微球体外释放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