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方法 测定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IMT)、尿酸与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水平,按颈总动脉的平均IMT、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尿酸水平,对颈总动脉内膜异常患者,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统计颈总动脉IMT和尿酸、空腹血糖、TG、TC之间的关系. 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77±51)、(313.±46)、(365±47)μmol/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动脉硬化组中颈总动脉IMT与尿酸、TG呈正相关(R=0.6478,P<0.01). 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平均IMT与尿酸呈正相关,提示血尿酸升高是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与否对血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性的影响。方法研究人群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在北京市石景山区横断面调查的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队列。纳入标准为问卷调查资料完整并完成颈动脉超声图像的采集且未应用过任何降压药物,研究人群(n=2 569)以最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0.9 mm为分界点分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组(n=1 597)及非增厚组(n=972),分析血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结果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性别、年龄、BMI、目前吸烟饮酒状况、血肌酐、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降糖降脂药物使用、心血管疾病患病情况等因素后,总体人群各项血压指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平均动脉压)均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呈显著正相关(收缩压:β=0.009,P0.000 1;舒张压:β=0.002,P0.000 1;脉压:β=0.007,P0.000 1;平均动脉压:β=0.009,P0.000 1);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0.9 mm组各项血压指标依然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呈显著正相关(收缩压:β=0.006,P=0.000 1;舒张压:β=0.001,P=0.000 1;脉压:β=0.005,P0.0001;平均动脉压:β=0.005,P=0.023 8),而非增厚组中各项血压指标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均无明显相关。结论本研究发现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的人群中血压指标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显著相关,非增厚人群中无显著相关。提示血管壁增厚影响血压的作用机制在二者相关性机制方面可能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中国自然人群高血压类型及高血压病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方法 2002年9月对北京石景山区43~73岁农村居民1198人进行心血管病随访和危险因素横断面调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人群分为理想血压、正常血压、正常高限血压、1期高血压、2期高血压和3期高血压6组。结果 (1)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或高血压病程的延长,IMT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调整年龄、体重指数、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和是否吸烟,收缩压、舒张压与IMT的回归系数在0.001左右,病程时间与IMT的回归系数为0.002(P<0.01)。调整血压,病程时间与IMT之间的关联失去统计学意义。(2)斑块:检出率随着血压水平升高,或病程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调整年龄,与理想血压组相比,2期高血压组男性检出斑块的危险是3.0(95%CI:1.1~8.5),3期高血压女性是7.0(95%CI:2.7~18.3);与无高血压病史者相比,病程在6年以上的男性OR值为2.4(95%CI:1.4~4.2),女性为2.7(95%CI:1.7~4.1)。调整血压类型,6年以上病程的女性OR值为2.1(95%CI:1.1~3.8),其他组均失去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是自然人群罹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维持良好的血压状态可能会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入选患者132例,其中脉压〈65mmHg(1mmHg=0.133kPa)的患者62例(A组),脉压≥65mmHg患者70例(B组),通过颈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测量血压。观察两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IMT的变化。结果脉压≥65mmHg组IMT明显高于脉压〈65mmHg组,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年龄有关,随着脉压的增加,颈动脉IMT增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背景]有证据表明,空气污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且交通源颗粒物是此相关性极其重要的归因。[目的]研究居住在马塞诸塞州大波士顿地区的老年男性长期炭黑暴露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标准化衰老研究参与者进行首次CIMT测量之前,评估他们住址处的一年平均炭黑暴露水平。使用混合效应模型评估炭黑水平估值与CIMT之间的相关性,计算重复的结果测定指标。在二次分析中,研究居住在主干道附近或住宅100 m内的日均交通流量是否与CIMT相关。[结果]2004—2008年间,共有380名参与者(97%自述为白种人)接受了首次访问。每隔1.5年,分别有340名(89%)参与者接受了二次访问,260名(68%)参与者接受了三次访问。第一次检查时,参与者的年龄(均数±标准差)为(76±6.4)岁,CIMT(均数±标准差)为(0.99±0.18)mm。根据完全校正的模型,一年平均炭黑暴露每增加1个四分位数间距范围(0.26μg/m3),CIMT增加1.1%(95%CI:0.1%~1.7%)。[结论]在老年男性中,根据空间分辨暴露估值得出的年平均炭黑浓度与CIMT相关。本文的结果表明,长期空气污染暴露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入选患者132例,其中脉压<65mmHg(1mmHg=0.133kPa)的患者62例(A组),脉压≥65mmHg患者70例(B组),通过颈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测量血压。观察两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IMT的变化。结果脉压≥65mmHg组IMT明显高于脉压<65mmHg组,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年龄有关,随着脉压的增加,颈动脉IMT增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颈总动脉的B超图像中,由计算机自动定位颈总动脉正常内中膜组织位置。方法:编制Matlab程序,在采集的B超样本图像中进行实验。基本算法思想为在颈总动脉水平径向位图像中,搜索各像素列,探查像素自上而下的灰度值变化,当检测到长距离低像素(<5)而后出现高、低和更高的像素值变化时,认为找到了内中膜位置。进行多点探测,取最佳位置。结果:选取5幅正常颈总动脉的水平径向位B超图像,程序运行结果均能够准确定位内中膜位置。结论:利用计算机在颈总动脉超声图像中自动定位正常内中膜位置是可行的,为进一步实现内中膜厚度测量、动脉硬化斑块分析的自动化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超声检测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76例临床怀疑或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58例)和正常对照组(18例),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所有患者的双侧颈动脉(OCA)内径、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及其数量,计算颈动脉几何形状改变.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内径、IMT、颈动脉半径和IMT的比值(R/IMT)均和年龄增长显著相关.结论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结构与弹性特征改变与年龄增长显著相关.超声检测的CCA斑块、IMT可较准确的预测冠心病危险性.超声检测的CCA结构及弹性特征的变化可与预测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但预测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对颈总动脉的影响以及与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186例,平均年龄79.82±6.04岁,根据动态脉压水平分为高脉压组(脉压≥60mmHg)和低脉压组(脉压〈60mmHg),测定颈总动脉内径(CCA)、内膜-中膜厚度(IMT)以及血浆CRP水平。结果高脉压组CCA、IMT及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25±0.72mm、1.32±0.15mm和73.53%)高于低脉压组(分别为7.97±0.74mm、1.01±0.19mm和59.52%)(P〈0.05)。高脉压组CRP水平(5.72±2.89mg/L)高于低脉压组(3.81±2.56mg/L)(P〈0.05)。IMT与动态脉压及CRP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2(P〈0.05)和0.41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脉压促进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其机制可能与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2月住院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50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均行血清尿酸(SUA)、甘油三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血压、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以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间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对以上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 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P 0. 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将实验组中的IMT分为IMT增高组和IMT正常组,IMT增高组的尿酸水平和IMT值显著高于IMT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6; P=0. 000)。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的相关性。急性脑梗死发生风险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过程随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 选择101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同期5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Cys C水平,超声测定CIMT,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高血压组Cys C与CIM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92±0.21) mg/L比(0.85±0.20) mg/L、(0.91 ±0.16) mm比(0.65±0.1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多元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在总的人群还是在高血压组或对照组,Cys C均与CIMT呈正相关(r=0.412,0.443,0.315,P< 0.01).结论 血清Cys C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程度相关,提示Cys C有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s

Although carotid artery structural variations have been detected by ultrasou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angle between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 and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designated angle α, an ultrasound-detectable carotid artery structural variation, is related to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a surrogate marker for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Methods

A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e measured angle α in routine carotid artery ultrasounds from 176 subjects (130 men) with atherosclerotic disease/risk factors that attended Kouseiren Hospital in Kagoshima City, Japan between August 2007 and April 2009. We evalua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ngle α and CCA- or ICA-IMT.

Results

Angle α was weakly correlated with age bu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ICA-IMT. The correlation was stronger in subjects with an ICA-IMT ≥ 0.5 mm than in those with an ICA-IMT < 0.5 mm (Right side r = 0.475 vs. 0.246, Left side r = 0.498 vs. 0.301, respectively). Upon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ngle α and serum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were independent explanatory variables for ICA-IMT.

Conclusion

Angle α is related to ICA-IMT in subjects with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or risk factors in this study.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10.1007/s12199-015-0453-7)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7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血尿酸和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按颈动脉IMT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及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血尿酸水平。对颈动脉内膜异常患者,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统计颈动脉IMT与血压、血尿酸、空腹血糖、TG之间的关系。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颈动脉IMT与血尿酸、TG呈现正相关(P均<0.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与血尿酸呈正相关,提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可协助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意义。方法使用美国产PHLIPS型号IUZZ高频超声对200例老年人,其中160例为高血压患者(脉压差≤45mmHg者为A组,脉压差〉45mmHg者为B组),另外40例为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史,无全身重大疾病史,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的正常对照组(C组),观察其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 B组其颈动脉内径、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大于A组(P〈0.001),高血压病1级、2级、3级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高血压可使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增加,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且损害随血压及脉压增高而加重,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检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意义。方法使用美国产PHLIPS型号IUZZ高频超声对200例老年人,其中160例为高血压患者(脉压差≤45mmHg者为A组,脉压差>45mmHg者为B组),另外40例为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史,无全身重大疾病史,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的正常对照组(C组),观察其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B组其颈动脉内径、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大于A组(P<0.001),高血压病1级、2级、3级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可使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增加,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且损害随血压及脉压增高而加重,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检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4(plasma retinol-binding protein 4,RBP4)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ics,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ommon carotid artery,CCA-IMT)的关系。方法 2002年1月—2008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门诊确诊为T2DM的患者217例,依据CCA-IMT差距的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三组,甲组(下三分位组)73例、乙组(中三分位组)72例与丙组(上三分位组)72例。正态分布的资料用x±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资料用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用One-Way ANOVA及LSD检验;RBP4与其他指标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丙组患者的年龄[(57.6±7.8)岁]高于其余两组(P0.05),三组患者其余的临床资料及一般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等无差异;丙组患者血浆RBP4[(25.22±3.54)μg/ml]浓度显著高于甲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血浆RBP4与BMI、SBP、FBS、PBS、FINS及HOMA-IR呈正相关(r=0.155、0.122、0.192、0.179、0.586、0.624,P0.05)。结论 T2DM患者的血浆RBP4水平与CCA-IM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青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颈动脉结构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科663例年龄在18。45(38.ol-4-5.78)岁的青年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按每分钟静息心率水平分为3组:A组(<70次,n=163).B组(70次≤心率<80次,a=268),C组(≥80次,n=232)。超声检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动脉内径,观察颈动脉血管壁斑块发生情况;对比各组颈动脉结构相关参数,进行方差分析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 (1)3组患者人院时SBP、DB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DBP高于B组(P结论 青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增快可出现血压增高、颈动脉内径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大动脉顺应性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方法 64例MS患者和56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测定所有人选者颈动脉-股动脉的脉搏波速度(PWV)、颈动脉IMT,同时检测其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并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结果 MS组PWV和颈动脉IM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颈动脉IMT与年龄、腰围、收缩压、脉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PWV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P〈0.01);PWV与年龄、收缩压、脉压、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颈动脉IMT、体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MS患者PWV及颈动脉IMT均明显升高,已经存在大动脉顺应性的减退;MS患者大动脉顺应性的变化与年龄、血压、肥胖及血脂紊乱有关,且PWV与颈动脉IMT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