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安徽省中小学生结核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安徽省中小学生结核病健康教育项目实施中相关群体的结核病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状况,为开展有针对性的结核病健康教育,以及提出适合本地区人群的结核病防治工作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地理特点选择安徽省望江、长丰两县作为研究现场,每县抽取4所学校(2所中学、2所小学)。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以专题小组讨论方式对两县的医务、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及学生进行访谈。结果各类调查对象对结核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不同,学生及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结核病的发生、传播及诊疗情况缺乏了解,而接受过培训的医务工作者总体知晓情况较好;调查对象获得结核病知识的渠道不尽相同,电视媒体及当地卫生部门发放的宣传品为主要获取途径;对结核病患者,各类调查对象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排斥心理或行为;针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方式,各群体的建议较一致,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小学生较易接受播放动画等,对中学生发放宣传画及宣传册等效果较好。结论针对地区特点,应采取适合人群的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并有机整合,进一步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2.
吕军  郑昊  付琳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4):557-561
  目的  探讨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角色的潜在类别,及其与学业成绩和屏幕使用时间的关系,为制定预防性措施和干预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罗湖区29 099名中小学生,采用Olweus欺负/受欺负问卷进行调查。使用潜在类别分析探讨欺负/受欺负角色。  结果  潜在类别分析发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角色共存在3种潜在类别:未卷入组(23 537名,80.9%)、受欺负组(4 613名,15.9%)和欺负-受欺负组(949名,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比于男生,女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均有更低风险为欺负-受欺负者(OR值分别为0.83,0.74,0.47);小学和初中阶段,转学生更可能为受欺负者(OR值分别为1.21,1.21),在高中阶段更可能为欺负-受欺负者(OR=2.65);所有学段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可能为受欺负者(OR值分别为0.98,0.98,0.98),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业成绩较差可以预测欺负-受欺负者(OR值分别为0.97,0.98);所有学段视屏时间较长的学生更可能为受欺负者(OR值分别为1.06,1.04,1.08)(P值均 < 0.05)。  结论  成绩较差及视屏时间较长的中小学生更可能卷入欺负/受欺负事件。应针对中小学制定家校合作的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学生卷入欺负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探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校园欺负行为与自感班级氛围的关联性,为开展校园欺负干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方便选取的上海市23所、北京市4所和广州市7所民办随迁子女小学中,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共调查四年级学生4 089名,家长3 964名.利用自填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最近1个月的欺负卷入情况、自感班级氛围、年龄、性别和父母文化程度等.结果 最近1个月卷入欺负的学生比例为19.9%,男、女生自感班级氛围总分分别为(11.50±2.20)(11.91±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0,P<0.0l).不同欺负行为角色的班级氛围总分及其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未卷入欺负的学生感知到的班级氛围最和谐,既受欺负又欺负别人的学生感知到的班级氛围最不和谐.班级氛围(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班级组织)是仅受欺负、仅欺负别人和既受欺负又欺负别人行为独立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高年级学生校园欺负行为与自感班级氛围密切相关.应加强针对改善班级氛围的干预措施,减少校园欺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1996年日内瓦世界卫生大会(WHA)正式通过了WHA-49.25号决议,将暴力定义为“暴力是指蓄意滥用权力或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导致身心损伤、死亡、发育障碍或权力剥夺的一类行为”,严正指出暴力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1].每年全世界有160多万人因他杀或自杀而死亡.暴力是世界上15~44岁人群的重要死因,因暴力导致的死亡占男性死亡总数的14%,女性的7%[2].2014年全球预防暴力状况报告指出,暴力不但会导致受害者遭受生理、精神和行为健康、性和生殖卫生、慢性病等严重后果,而且还对卫生和刑法系统、社会和福利服务以及社区经济生活造成严重负担[3].暴力根据施暴者的特征可以分为自我暴力、人际间暴力、集体暴力3种类型[4].校园暴力属于人际间暴力的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暴力是指蓄意滥用权力和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的一类行为[1].校园暴力通常情况下是指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暴力行为,对学校或师生财物实施的暴力行为,以及师生对社会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2].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还是农村,校园暴力在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上都呈上升趋势[3],已成为被关注的社会问题.相对于校园暴力,校园欺侮行为[4]是攻击性行为的一种类型[5],是当前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该研究对中小学校园语言和躯体的欺侮或暴力行为(以下统称“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期望能够掌握这些行为的发生概况,探索其危险因素,为下一步干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黎亚军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2):1843-1847
目的了解河南省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行为的发生状况及其与早餐食用的关联性,为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欺负/受欺负问卷和早餐食用问卷,于2019年2—3月抽取河南省45个样本县(市、区)793所中小学样本校103 106名中小学生进行在线调查。结果河南省中小学生身体、言语、关系、网络欺负行为的报告率分别为4.5%,9.4%,4.6%,3.3%;受欺负行为的报告率为11.5%,25.2%,16.0%,14.5%,不同性别、学段、学校所在地、寄宿状况、学业成绩、学业负担的学生之间欺负/受欺负行为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37~5 511.09,P值均<0.01)。不经常吃早餐的学生比例为15.4%,不同学段、寄宿状况、学业成绩、学业负担的学生之间早餐食用频次差异均有统计意义(χ2值分别为945.45,21.96,3 591.83,3 208.41,P值均<0.01);欺负/受欺负者中不经常吃早餐的比例均高于未卷入者(χ2=1 589.99~2 602.78,P值均<0.01)。...  相似文献   

7.
了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高年级学生校园欺负行为的流行现况,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法,方便抽取上海、广州、北京3地34所随迁子女小学,对共4 047名四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2.1%的学生曾经卷入过校园欺负,仅受欺负、仅欺负他人、既欺负他人又受欺负的比例分别为25.6%,7.2%和29.3%;19.9%的学生现在卷入了校园欺负,仅受欺负、仅欺负他人、既欺负他人又受欺负的比例分别为10.1%,4.0%和5.8%;男生、生活在广州或北京、无兄弟姐妹、家庭经济较差者曾经卷入校园欺负的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47,118.90,7.86,27.04,P值均<0.05).言语欺负是最常见的欺负和受欺负形式(15.2%,36.2%);教室是最常见的校园欺负地点(54.2%).曾经受欺负者选择忍受类应对方式的比例高于未受欺负者(P值均<0.05).38.3%的旁观者没有采取行动制止校园欺负行为.结论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群体中校园欺负行为普遍存在,而学生选择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和采取行动抵制校园欺负的情况不容乐观.校园欺负干预不仅要关注欺负、受欺负者,还要重视旁观者,营造反对校园欺负的学校氛围.  相似文献   

8.
了解北方某城市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流行情况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开展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该城市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4 008名,进行欺凌行为匿名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学校类型、家庭类型等学生欺凌行为报告率差异.结果 该市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报告率为12.9%,其中男生为17.6%,女生为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038,P<0.01).欺凌他人的报告率为6.5%,被他人欺凌的报告率为10.4%.欺凌行为的报告率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高,在初中阶段达到峰值,随后出现下降(x2=14.023,P<0.01).职业中学学生通过手机、网络散布谣言的报告率高于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学生(x2值分别为12.003,7.519,P值均<0.01).单亲/重组家庭学生发生欺凌他人和被他人欺凌的报告率均较高(x2值分别为9.785,14.136,P<0.01).住宿生中被殴打、关黑屋,被破坏物品,威胁、强迫和遭受网络欺凌的比例均高于非住宿生(x2值分别为11.802,5.356,11.793,4.881,P值均<0.01).1.0%的学生同时有4种及以上欺凌他人的行为,1.5%的学生同时遭受4种及以上的欺凌.结论 应动员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建设安全校园,预防欺凌行为的发生,并针对高危人群开展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9.
近20多年来,欧美国家掀起了对校园欺负的研究热潮,从心理学逐渐拓展到教育学、社会学乃至公共卫生等诸多学术领域,研究的问题不断广泛和深入,涉及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欺负者、受欺负者,更是包括各种类型的旁观者和成年监护入.有学者对近二三十年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后发现,全球范围内校园欺负行为的报告率发生了小幅度下降,主要归因于各种反校园欺负干预的实施[1-2];但也说明校园欺负行为正逐渐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也有可能是传统的肢体、语言欺负形式转向电子媒介的网络欺负等更隐蔽性的欺负形式.  相似文献   

10.
了解汕头市中小学生不同暴力角色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情况,为制定并实施针对性校园暴力干预措施和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汕头市5 435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不同暴力角色(施暴者、受害者、施暴-受害者、既不是施暴者又不是受害者)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情况.结果 男生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得分(19.13±4.447)低于女生(20.37±3.414);不同年级学生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62,P>0.05),但以初中生对施暴行为的认知得分最低,且暴力行为检出率最高;不同暴力角色中,施暴-受害者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最差,其次为受害者(F=7.524,P<0.01);进一步对性别进行分层,女生不同暴力角色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17,P>0.05);男生不同暴力角色对校园施暴行为认知得分由低到高排序依次为施暴-受害者、受害者、施暴者以及既不是施暴者又不是受害者(F=16.520,P<0.01).结论 男生及施暴-受害者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情况较差.应给予他们更多关注,采取合理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城市民办农民工学校小学生的校园欺负行为发生现状,并探究与其校园社会心理环境因素的关联。 【方法】 在上海市5所民办农民工小学中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整群抽取四、五年级共511名学生,利用自填问卷方式了解其现在和曾经的欺负与被欺负行为、自感校园社会心理环境及烦恼等情况。 【结果】 曾经有过被欺负经历的学生比例达28%,现在(本学期)受欺负的报告率为5.5%。不同卷入欺负事件类型的学生的“不安全感”、“自感学校斗殴频繁”、认为“教师歧视成绩差学生”的比例均显著高于与未卷入欺负行为学生,且烦恼得分也显著高于未卷入学生。 【结论】 城市民办农民工学校小学生的欺负行为与校园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应加强校园良好人际关系的干预,减少和杜绝校园欺负行为。  相似文献   

12.
比较2017年与2008年辽宁省城市中学生被欺凌行为变化情况,为开展相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和2008年分别在辽宁省的沈阳、鞍山、阜新市开展问卷调查,2017年调查学生2 842名,2008年调查学生3 052名.结果 与2008年相比,2017年男生被欺凌行为报告率下降的仅有被恶意取笑(P>0.05),上升明显的是被威胁/恐吓(P<0.05),被打/踢/推/挤/关因身体缺陷/长相被取笑被索要财物被有意排斥/孤立均有上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017年女生被欺凌行为报告率下降较多的是被恶意取笑(P>0.05),被打/踢/推/挤/关略有下降(P>0.05);而因身体缺陷/长相被取笑被有意排斥/孤立被威胁/恐吓被索要财物均有上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除外被恶意取笑,辽宁省城市中学生其它5种被欺凌行为的报告率普遍上升,尤其是男生的被威胁/恐吓.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小学生上下学交通方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国中小学生上下学交通方式,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数据,对我国中小学生上下学交通情况进行分析。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采用面对面询问方式进行资料收集,调查问卷为《一年回顾性身体活动调查表》中交通方式部分,内容包括中小学生上下学采取的交通方式和平均每天上下学时间。结果共11113名中小学生完成了调查表,其中男生5878人,女生5235人。中小学生上下学的主要交通方式是步行,占73.4%(8152人),其次为骑车、坐车及多种交通方式,分别为15.1%(1682人)、6.1%(674人)和5.4%(605人)。小学生、农村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以步行交通方式为主,初中生、高中生/中专生、城市学生采取步行和骑车交通方式的比例均较高。中小学生平均每天上下学的时间:步行为36.5±27.0分钟,骑车为43.5±28.6分钟,坐车为43.2±34.5分钟。初中生、高中生/中专生骑车上下学时间较长,农村学生和低收入家庭学生步行和骑车时间均较长,高中生/中专生、城市学生坐车上下学时间较长。结论我国中小学生步行和骑车上下学比例较高,年龄、地区和家庭收入影响中小学生的交通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父母婚姻状况与中小学生受欺凌情况及自伤行为的关系,为预防中小学生的自伤行为提供干预支持。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南阳、安阳和新乡市11 107名中小学生,采用自编中小学生欺凌状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中男生的受欺凌报告率(18.1%)高于女生(9.8%),女生的自伤行为报告率(3.9%)高于男生(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5.56,4.64,P值均<0.05);受欺凌程度(r=0.44)和受欺凌种类数(r=0.42)与自伤行为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父母婚姻关系与自伤行为呈负相关(r=-0.11,P<0.01);父母婚姻状况对受欺凌程度(β=-0.01)、种类数(β=-0.05)与自伤行为水平之间的关系均有负向调节作用(P值均<0.01)。结论 父母婚姻质量在中小学生受欺凌影响自伤行为中起调节作用,父母婚姻质量越低,受欺凌子女自伤行为风险越高。应关注受欺凌青少年的父母婚姻质量,从而更好地避免受欺凌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海市中小学生受校园欺侮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市36所中小学校采用"学生健康状况及健康影响因素调查表"对8 874名四年级至高三年级中小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上海市中小学生受校园欺侮报告率为4.7%,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小学生报告率最高,其次为初中学生,高中生最低。各类校园欺侮中,被别人恶意取笑报告率最高为2.6%;1.7%的学生曾遭受2种以上类型的校园欺侮;经常遭受家长打骂、有网络成瘾倾向、曾经有烟酒行为、重组家庭等为受校园欺侮的危险因素。【结论】本市中小学生中均存在校园欺侮行为,心理/言语类欺侮是主要欺侮类型。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及欺侮类型,结合相关危险行为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将校园欺侮的干预纳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干预体系,实施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6.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nutrition and diet related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Seoul. The subjects included were 439 (male 236, female 203)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the 4th to the 6th grade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using SPSS 12.0 program. The average obesity index (OI) was 104.98 and 99.82 for male and female subjects,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percentage of underweight, normal, overweight and obese of subjects was 33.7%, 32.8%, 12.3%, and 19.4%, respectively. The percentage of the underweight group of female subjec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ale subjects. The percentage of the obese group of male subjec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emale subjects. The average score of nutrition knowledge, nutrition attitude and dietary behavior was 6.8, 7.44, and 7.34, respectively. Dietary behavior of male subject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arents'' education levels, monthly household income and nutrition attitude. Dietary behavior of female subject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onthly household income, nutrition knowledge and nutrition attitude. Dietary behavior of female subject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obesity index (OI). Proper nutrition education and intervention are require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nutrition knowledge, nutrition attitudes and dietary behaviors.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中小学教师情感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自编的教师情感能力问卷,对黑龙江省虎林市,上海市徐汇区和浦东区,浙江省杭州市、温州市,广东省广州市,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福建省福州市,北京市朝阳区等地的608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教师情感能力平均值为4.92。在性别上,情感能力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0,P>0.05);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情感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1,P<0.01);不同教龄教师情感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69,P<0.01)。中小学教师的情感能力在职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77,P<0.01)。结论中小学教师情感能力在教龄、职称及所获得荣誉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