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云南的哀牢蟾蜍和新疆绿蟾蜍的核型、C-带和Ag-NORs。新疆绿蟾蜍2n=44(36M+8SM),NF=88,除Nos.7,8,13,14四对是SM外,其余诸对均为M,一对随体和Ag-NORs位于12q ter,C-带位于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随体位置也显示C-带,并有少数不稳定的端位和插入型C-带。推测它可能是来自欧洲绿蟾蜍的老四倍体类型。哀牢蟾蜍2n=22(20M+2SM),NF=44,其中只有No.7为SM,一对Ag-NORs和随体位于6q ter,但该区域不着染C-带;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显示不同程度的C-带正染;本种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染色体。最后,文中讨论了蟾蜍属的核型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2.
云南三种角蟾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树深  费梁等 《遗传学报》1993,20(1):26-32,T001
本文研究了云南三种角蟾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显示宽头大角蟾,其2n=26(16M 8SM 2T),NF=50,5 8,No.10为T,次缢痕和Ag-NORs位于1p per,该区域同时还呈现C-带正染,其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有强弱不等的C-带染色;大花角蟾的核型2n=26(16M 8SM=2ST),NF=50,5+8,No.6为ST,次缢痕和Ag-NORs位于5q pes,全部着丝点均有C-带正染;凹顶角蟾5n=26(16M 4SM 6T),NF=46,6 7.No.11-13为T,次缢痕和Ag-NORs位于5q per,全部着丝点及周围均有浓C-带正染。三个种均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染色体,最后讨论了角蟾属核型演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两种髭蟾的Ag—NORs,C—带及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树深  费梁 《遗传学报》1990,17(3):211-215
本文叙述和比较了峨眉髭蟾和哀牢髭蟾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两者有下列相同方面:2n=26(6+7)、除No.3为SM外,其余诸对概为M,次缢痕和Ag-NoRs位于6q,并都表现出异形现象,No.1长臂有长度异形,但所增染色体片断不呈现C-带正染,C-带正染主要是在各对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另外No.2短臂近着丝区域亦为正染。这些表明二者之间有很大的核带型同源性。但是二者间在核型的某些对应染色体之间,在相对长度(6对)和臂比值(2对)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故可推测其机制是相互易位和臂间倒位。另外,哀牢髭蟾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分布在云南的3种齿蟾(乡城齿蟾、景东齿蟾和棘疣齿蟾)的核型、Ag-NORs和C-带,结果表明2n=26(6+7).NF=52,一对次缢痕和Ag-NORs位于6 q,该区域同时被C-带正染,其余C-带位于各对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这些特征表现出3种齿蟾的核型同源性和原始性。齿蟾属内种间各对应染色体对在相对长度和臂比值的差异显著性测定表明其核型演化途径可能是臂间倒位和相互易位。3种齿蟾具有染色体数目和Ag-NORs的变异和异形现象,其中乡城齿蟾的一个多余染色体呈现C-带正染,因此可能是B染色体,是锄足蟾科中首次报道。三种齿蟾均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染色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分布于云南境内的两种Leptolalax——L.ventripunctatus和L.alpinus的常规Giemsa核型、C-带和Ag-NORs作了研究,结果表明L.ventripunctatus的2n=22,20M 2T,NF=42,1对Ag-NORs位于5(?),并呈现异形现象,该区域亦显C-带正染;L.alpinus 2n=24,14M 4SM 6T,NF=42,1对Ag-NORs位于No.8短臂端部,并有随体联合现象。两种的着丝点区域均呈现C-带正染。  相似文献   

6.
河南花背蟾蜍的核型、C-带和Ag-NORs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了分布于河南新乡的花背蟾蜍(Bufo raddei)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河南产花背蟾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2条,核型公式为2n=22(20m 2sm),全部为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NF=44。Ag-NORs具有多态现象。C-带核型显示22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均正染,No.1染色体近着丝粒处有不恒定插入型C-带,No.4染色体具有恒定近端部插入型C-带,随体部位被正染的仅占所观察细胞的15%。  相似文献   

7.
中华大蟾蛛与花背蟾蛛间有性杂交胚胎核型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采用胚胎细胞分离及空气干燥法,以痘同发育时期的杂种胚胎为材料,分析了杂种胚胎的核型。结果表明:中华大蟾赊与花背蟾赊间正反组合的杂种胚胎染色体数目均为22条,可配成11对,均由中华大蟾蛛和花背蟾蛛的单倍体组成.枢个组别中,随体显现率,中华大蟾蛛的第6染色体高于花背蟾蛛的第4染色休.从囊胚期到蛾鲜期,杂种胚胎中期相中均有畸变的染色体出现,大多表现为双k4痕及着丝点异位,畸变率为3.8-12%.  相似文献   

8.
孙爱群  田应洲  李松 《四川动物》2008,27(2):233-235
对红点齿蟾Oreolalax rhodostigmatus的核型、Ag-NORs与C-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n=26=20m 6sm,NF=52,一对Ag-NORs位于No.6染色体长臂上,各号染色体均具着丝粒区C-带,将红点齿蟾的核型、Ag-NORs、C-带与同属的几种齿蟾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大头蛙的核型、C-带和Ag-NORs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树深 《遗传》1991,13(5):22-23
本文报道了云南产大头蛙(Rana kuh1ii)的核型,其2n=22(20M+2ST), NF=42;除No.11外,其余各对均显示着丝点C-带;一对Ag-NORs和SC位于10q。未发现与性别有关的异型染色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纳特竖蟾(Eupemphix nattereri Steindachner,1863)巴西3个产地标本的核型,均为2n=22,由1对端部和10对中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仅一对NORs位于No.11染色体对长臂端部,而其位置有别于常见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近着丝点位置.该NORs的位置为r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所确认.各染色体对中,着丝点C-带明显,插入或端带偶见.某些标本的No.8同源染色体对间C-带的大小随异染色质化的程度不同而变化.居于较小的实验标本量,这种在3个产地的雌或雄性标本之一中观察到的C-带异型现象可能为种下细胞地理学变异,亦或为细胞学意义的性染体分化.3产地之一的标本核型的No.11着丝点C-带异染色质化的程度较高.CMA3染色检测到部分GC-rich区域,DAPI染色未显示任何AT-rich区.成功获得BrdU复制带,并将其与滑背蟾类动物(leiuperid)中近缘属及物种进行对比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纳特竖蟾的核型与斑符泡蟾种组(Physalaemus signifer group)难以相互区别,而与肿肋蟾属(Pleurodema Tschudi,1838)极为相似.核型数据支持形态学上将纳特竖蟾、二光肿肋蟾[Pleurodema diplolister (Peters,1870)]和短头肿肋蟾[P.brachyops(Cope,1869)]划为同一分支的观点[动物学报 53(2):285-293,2007].  相似文献   

11.
十一种无尾两栖类分带核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超文  董永文 《遗传》1992,14(4):29-32
本文比较研究11种无尾两栖类的c带型和人Ag-NORs,并报道三种核型(淡肩角蟾,秦岭雨蛙和湖北金线蛙),结果:(1) 弹琴蛙仅大型染色体着丝点区C带正染,其余10个物种的所有染色体均有明显的着丝点C带,并分别具有数目不等的端部C带或插入型C带。其中天台蛙的C带尤为发达。(2) 中华大蟾蛛有3对Ag-NORs,大树蛙两对,其余9个种均显示1对。(3)新报三种核型中,淡肩角蟾租湖北金线蛙2n=26,N.F=52。淡肩角蟾由6对大型的和7对小型的染色休组成,湖北金线蛙大小型染色体分别为5对和8对。秦岭雨蛙2n=24,含大小型染色休各6对,其N.F=48。三个物种均未见有异型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12.
大绒鼠的分带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G带、C带和银染核仁组织者(Ag-NORs)等技术,对大绒鼠(Eothe nomys miletus miletus)的核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2n=56,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皆为单臂染色体。X染色体的长度接近于No.1染色体,Y染色体的长度相当于14号染色体。G分带可鉴别每对染色体的特征,C-带核型中全部着丝点C带均显示不同程度的阳性。Y染色体整条呈阳性。Ag-NORs有5对,分别分布于1、2、6、14和27号染色体的着丝粒附近。通过核型分析,对大绒鼠的分类地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福建大头蛙的核型及带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骨髓细胞蒸气固定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了福建大头蛙(Limnonectesfujianensis)黄山居群的核型、C 带和Ag NORs。结果表明,福建大头蛙核型为2n =2 2 =2 0M 2SM ,NF =44,次缢痕位于No 1 0q ;各染色体均有着丝粒C 带,3p、9q出现插入型C 带;Ag NORs位于1 0q。  相似文献   

14.
小山蛙和中国雨蛙的核型及其C—带和银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建民 《遗传学报》1989,16(1):42-48
采用骨骼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法和BSG及Ag-NORs显带技术,研究了小山蛙(Rana minimus)和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的常规核型、C-带和Ag-NORs。小山蛙2n=26,有5对大型和8对小型染色体。第6对染色体短臂近着丝点处具次缢痕,并为C-带染色阳性,银带显示此次缢痕处,即是标准NORs。C-带显现于几乎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区,插入型C-带少且弱,无端位带。中国雨蛙2n=24,有6对大型和6对小型染色体。次缢痕在第10对染色体长臂上,亦为C-带染色阳性,并与银染显示的标准NORs相一致。C-带分析表明,亦以着丝点C-带为主,插入型C-带少,无端位带。本文初步讨论了蛙科和雨蛙科的核学特征以及它们间的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五种高山锄足蟾的核型、Ag-NORs和C-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树深  费梁  叶昌媛 《动物学报》1990,36(3):315-323
作者用核型、Ag-NORs和C-带,对分布于川、滇两省的二属(齿突蟾、齿蟾)五种(胸腺齿突蟾、圆疣齿突蟾、凉北齿蟾、秉志齿蟾、疣刺齿蟾)锄足蟾作了属间和种间关系的比较分析,并讨论了它们的核型演化机制。结果表明:(1)齿突蟾和齿蟾两属间在核型和带型上都有明显的差异,演化途径主要的可能是含有重复DNA染色体片段的相互易位或臂间倒位;(2)属内不同种之间带型无显著差异,但某些对应染色体对间,其相对长度和臂比值差异明显,十分可能是常染色质片段的易位和臂间倒位所致;(3)凉北齿蟾有染色体数目变异多态现象;(4)五种锄足蟾均未发现异形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16.
鼷鹿云南亚种(Tragulus javanicus williamsoni)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以染色体分带技术,发现鼷鹿云南亚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32。全部为双胃染色体,NF=64。所有染色体着丝点区分布有C带,多数染色体的端部或两端也有C带。某些染色体还有插入C带。Y染色体C带阳性,有一Ag-NORs。文章对鼷鹿云南亚种染色体独特的C带分布以及和核型进化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西双版纳地区两种水蛙的核型、C带和Ag-NOR研究Th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西双版纳地区黑带水蛙(Hylarana nigrivittata Blyth)的核型,2n=26(18M+8SM),NF=52,5+8,Nos.2、3、8、9为SM,C带位于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Ag-NOR一对,位于12qinter,有异形现象。黑耳水蛙(H.varinus Boulenger)的核型2n=26(24M+2SM),NF=52,5+8,No.8为SM,Nos.2、3、10为M或SM,C带亦主要出现在各染色体的着丝类区域,但No.10者较弱,一对Ag-NOR位于10qinter,有异形现象。黑耳水蛙有染色体数目变异。除大多数分裂相为26外,尚有27或28者,后者多一个或一对小M,C带或深或浅正染。  相似文献   

18.
佴文惠  陈玉泽 《兽类学报》1998,18(3):192-195
采用复制带、C带和硝酸银染色等分带技术研究了水貂的核型和带型。结果表明,2n=30,枝型为10(M)+16(SM)+2(A),XX(M)。C-带显示该水貂的一些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比较丰富,从着丝粒区域延伸到两臂上,No.5染色体着丝粒结构异染色质有些弱化;X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较常染色体的丰富。Ag-NORs有3个,分布在No.8染色体的次缢痕区域和一条No.2染色体长臂接近着丝粒的区域。  相似文献   

19.
星丽鱼和天使鱼的核型及银染和C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肾细胞作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Howell的方法(银染)和Sumner的方法(C带),制作染色体标本。报道了星丽鱼(Astronotus ocellatus)、天使鱼(Pterophyllum scalare)的核型及银染和C带。结果显示,这两种热带淡水观赏鱼的2n均为48。星丽鱼的核型公式为2n=2m+26sm+16st+4t,NF=76,其染色体经快速银染后表明,在sm1的随体上出现银染位点;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均显示出一个深浅不同的C带,随体所在位置均深染。天使鱼具有异形性染色体,其核型公式为♀:2n=4m(X)+12sm+12st+20t,NF=64;♂:2n=3m(x)+12sm+12st+21t(Y),NF=63。银染点位于sm3的短臂末端和X染色体的短臂末端;多数染色体为着丝粒C带。在两种鱼中均未见到Ag-NORs联合现象。  相似文献   

20.
经甫树蛙的染色体组型、C带和Ag-NORs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别用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制作法、BSG技术和一种快速、简便的Ag-NORs显带技术,首次研究了经甫树蛙的染色体组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经甫树蛙2n=26,有5对大型和8对小型染色体,次缢痕在No.11染色体长臂末端,为C带负染;银染表明,此次缢痕处即是经甫树蛙的“标准NORs”经甫树娃的C带结构异染色质主要是着丝点型和插入型的。文章初步讨论了树蛙属的细胞分类、经甫树蛙次缢痕、Ag-NORs和C带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