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的短跑训练是以专项力量练习为基础,辅之以专门性练习和途中跑,从而形成合理的短跑技术。专项力量训练被作为改进技术的重要内容,其更加符合现代短跑运动项目的特性和关键技术的要求。 人体在短跑中运动动力主要来源于支撑腿、摆动腿、骨盆转动(送髋)等各个关节肌肉快速收缩产生的肌拉力作用于地面,使人体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而身体的其它环节肌肉的快速收缩与动作的到位,则是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大连工学院和辽宁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最新研制成功的“六分量压电晶体生物力学测力平台”,对短跑途中跑支撑时期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实测。重点叙述了支撑时期前撑阶段、临界点、后蹬阶段支撑反作用力力值,时值的大小和变化关系。途中跑支撑反作用力的实测结果,对了解短跑运动的动力结构特征,以及对短跑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大连工学院和辽宁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最新研制成功的“六分量压电晶体生物力学测力平台”,对短跑途中跑支撑时期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实测。重点叙述了支撑时期前撑阶段、临界点、后蹬阶段支撑反作用力力值,时值的大小和变化关系。途中跑支撑反作用力的实测结果,对了解短跑运动的动力结构特征,以及对短跑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些同志对途中跑前支撑阶段支撑反作用力在跑动中起动力还是阻力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我认为开展这一问题的讨论对短跑的教学与训练以及技术的改进都将起着积极的作用。为此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供参考。人体任何运动状态的改变,都要受到力的作用。在跑的过程中,人们通常把使人体产生向前加速度的力称为动力。把阻碍人体向前运动的力叫做阻力。长期来不少有关跑的动力分析文章都把后蹬时的支撑反作用力作为推动人体  相似文献   

5.
短跑是典型的速度——力量项目,其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项力量的有效发展。传统的短跑理论认为:跑的动力主要靠后蹬所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为了加大跑的动力,支撑腿的髋、膝、踝3个关节要尽可能的蹬直。因此,在训练中就得出了应尽可能发挥伸膝肌肉的力量。由于受上述观点的影响,在力量训练中则过分强调以杠铃为主要手段的力量训练来发展伸膝肌群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跑是人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基本活动能力,在跑的教学训练前,基本上没有跑的技术传授,特别是短跑,即使通过多年的学校体育课教学,由于动作自幼小形成运动性动力定型,纠正错误动作又比新授正确动作困难得多,加之许多学校还缺乏严格的体育课教学,所以学生进入大学后短跑姿势仍然五花八门,不正确动作层出不穷。如何在较短时间的短跑教学中取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谈点个人看法。一、短跑教学中的主要矛盾短跑是人体内力(肌拉力)和外力(主要是支撑反作用力)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短  相似文献   

7.
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生物力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志强 《体育科学》2005,25(7):88-95
研究目的:深入认识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动作系统中各环节协同的关系,完善短跑技术和专项力量训练理论。研究方法:采用生物力学测试、系统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结论:优秀运动员支撑摆动技术的主要运动学趋势,是支撑腿和摆动腿的髋角、膝角和踝角在支撑过程中均较小,两大腿的剪绞速度更快、幅度更大;短跑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两大腿以髋为轴的剪绞—制动;积极着地是合理的短跑技术的基础;途中跑中前支撑段的技术效果是提高和保持最高跑速的主要影响因素;跑的主要动力是体后支撑阶段与人体运动方向相同的支撑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两大腿的剪绞—制动力量和支撑腿膝、踝关节的低位趋等长力量,是短跑专项力量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运用运动学、动力学同步测试分析的方法,揭示了不同水平短跑运动员支撑过程中支撑反作用力和人体运动学参数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以认识短跑途中跑技术和支撑反作用力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者发现,优秀短跑选手的蹬地动作可以很不充分,刘易斯足离地时的腾角仅为143°。笔者研究证明后蹬反作用力不能成为跑的唯一或主要动力。L.Wastr提出了决定跑速的因素不是快速蹬地而是有力伸髋的新观点。朱谦则认为跑的技术不是蹬地而是趴地,提出了把后蹬改为后趴的短跑新技术。这些研究结果至少对跑的蹬地技术提出了质疑。因此,研究短跑途中跑腿运动的正确技术究竟是什么?对跑的技术教学和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短跑地面支撑反作用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跑时,作用于脚上的地面反作用力包含了有关跑的力学的大量信息。伴随短跑技术改变的地面反作用力的改变与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直接的关系。从短跑时地面支撑反作用力的时间―力值曲线、冲量、压力中心变化以及支撑反作用力与肢体各环节的作用等方面,对以往研究进行了总结评述,并探讨了未来的可能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1.
论人体运动的动力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对人体运动的动力来源提出了新的理论,即“人体的任何肢体和身体总重心能够主动发生各种位移运动的动力,只能是人体的相应肌肉在肢体的末端环节不固定和固定于地面与其它物体条件下发生收缩产生的力矩。人体走、跑、跳的动力只能或主要是支撑腿或起跳腿的相应肌肉在足固定于地面条件下发生收缩产生动力矩”。否定了“人体走、跑、跳的动力是蹬地或动支撑反作用力”的传统观念。在此发表,以期引起行家的争鸣。  相似文献   

12.
对短跑新技术理论的综述与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短跑途中跑中,髋是人体水平加速的关键环节,支撑腿膝、踝关节的主要作用是坚固的支撑,使髋的动力作用得以实现;摆动腿的折叠前摆(屈髋)和支撑腿的快速后摆(伸髋)在时空上的密切配合,使整个支撑阶段都具有使人体产生水平加速的动力作用,是途中跑的技术关键;以髋腰肌为主的屈髋肌群及股二头肌为主的伸髋肌群,是人体水平加速的主要原动肌;前支撑段是人体水平加速的重要动力阶段.  相似文献   

13.
笔者参加了几所中学田径运动会的裁判工作,看到很多参加短跑比赛的学生,用脚跟先着地跑或全脚掌着地跑。显然,这种跑时脚着地的方法是不正确的。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在教跑的教材过程中,应该强调让学生学会前脚掌着地跑。大家知道,根据牛顿定律,跑步脚着地时,对地面产生一定的作用力,而地面对人体也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由于跑时脚的着地点是在身体重心投影的前面,因此这种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对跑速会起阻力作用。另外,这种反作用力还会使下肢、内脏、胸部等受到一定的震动。因此,进行短跑时,应该采用正确的脚着地方…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六三年,我们开始研究,在短跑途中跑的技术训练中,究竟什么是主要的?经过一段摸索,我们认为,从掌握跑的技术过程来看,重点应摆在“着地”,并按照跑的动作的合理性(力的规律)与“经济性”(放松省力)的全面要求,试搞了一个“鞭打功”的训练方法。经过多年来的训练实践,我们初步认识到,这个方法对于新队员的技术训练很有帮助。(一)众所周知,在途中跑的过程中,通过后蹬所获得的反作用力,是推动身体向前的基本动力。但是,当后蹬力增大以后,如果后蹬角(身体总重心与支撑脚支点中心之联线与地面所成之角)不变,则跑的步幅虽有增长,但总重心上下起伏也随之增大,因而步频也必然减慢。因此,腿部力量越强,越需要缩小后  相似文献   

15.
主要对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田径》一书中的短跑途中跑支撑技术部分内容提出质疑。认为脚着地后,踝、膝、髋关节不应主动弯曲,做退让工作,而应主动支撑。并以这一动作环节为契机,探讨了跑的原理和现代跑的技术特点所形成的原因。认为支撑效果在短跑中仍起决定性作用。缩小腾空移动距离,相对增加支撑距离,是提高速度的根本所在。其中身体中轴肌群发力,摆动腿积极下压,小腿积极后扒一次完成整个支撑动作是跑的动作结构  相似文献   

16.
1.摆腿技术在现代短跑技术中的重要性传统的短跑技术强调后蹬作用的重要性,认为后蹬产生的反作用力是跑动唯一的动力,因此短跑运动员要加强后蹬技术的练习,提高后蹬力,以获得更多的前进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世界短跑成绩有了巨大的进步,取得这种进步的重要技术变化是改变了后蹬是唯一前进动力的观点,代之以强调摆动技术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途中跑成績相等的情况下,起跑和疾跑的技术水平往往是决定百公尺赛跑勝負的关键。目前我院短跑成績还是很差,巩固在十一秒正的只有几个人,一般都在十一秒三和十一秒五之间;当然,除了途中跑的成績不够理想外,起跑和疾跑的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点,下面是把我們在教練中一些体会和經驗介紹出來供大家参考,有不安之处,希望讀者指正。一、起跑器的安置:起跑器的裝置主要是配合起跑的姿势和兩足推蹬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我认为目前一般优秀短跑运动員所采用起跑器的安置方法基本上是正确的,起跑器与起跑綫以及起跑器之间的距离应該是隨  相似文献   

18.
跑,实际上就是反复的腾跃。跑的一个周期可分为支撑阶段和缓冲阶段。在支撑阶段一条腿要承受比体重多二至三倍的支撑反作用力。利用支撑反作用力,使人体产生位移,而力的大量堆积,便是引起中长跑运动员运动创伤的主要原因。支撑反作用力的大小,是由跑的速度、跑的方法、下肢的力量、柔韧性、鞋的质量、路面的软硬等条件来决定的。一、跑的距离跑的量越大,负荷就越大。根据日本体协的调查,凡是受过伤的中长跑运动员,一周的  相似文献   

19.
短跑运动控制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短跑最高速阶段下肢的生物力学模型,探讨短跑运动下肢肌肉在多关节运动中协调、控制功能的生物力学机制,为短跑技术分析、技术最佳化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三维红外高速摄像系统(300 Hz)、三维测力台(1 200 Hz)采集8名高水平短跑运动员在塑胶跑道上全力跑动时的数据.使用环节互动动力学分析短跑最高速时一个步态周期的运动学、动力学数据.研究结果: 1)触地初期,地面反作用力通过膝关节和髋关节前方,在膝、髋关节处产生伸膝、屈髋力矩的外力矩(EXF),此时肌肉力矩(MUS)的主要作用是对抗地面反作用力产生的外力矩(EXF).此时,膝、髋关节处最大MUS分别为203.40±93.60 Nm和455.24±198.72 Nm;蹬伸末期,在髋关节处出现较大的由大腿加速度和髋线加速度产生的惯性力矩(INT),在离地后小腿后摆运动中起到积极作用;2)摆动初期,小腿的后摆主要是惯性力矩引起的;摆动末期肌肉力矩(MUS)与惯性力据(INT)出现最大值,膝关节处为249.32±38.81 Nm、194.01±30.90 Nm,髋关节处为650.81±101.06 Nm、410.80±78.67 Nm.结论:支撑期,肌肉力矩(MUS)和地面反作用力产生的外力矩(EXF)是主要控制下肢运动的主要力矩.支撑末期,大腿加速度及髋线加速度在髋关节处产生较大的惯性力矩(INT),为离地后小腿的积极后摆提供帮助;腾空期,摆动腿的运动主要受肌肉力矩(MUS)和惯性力矩(INT)控制,其中,惯性力矩(INT)主要由小腿的角加速度产生的,两力矩相互作用,以控制与完成下肢的目标动作.  相似文献   

20.
对短跑途中跑三维支撑反作用力的实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前言本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不少国家的学者通过高速摄影和图像解析,在短跑的运动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动力学方面,虽然也开展了研究工作,但由于受到测试仪器的限制,进展较慢,成果并不多见。可以说,在我国也还刚刚处在起步阶段。此前,我们曾在实验条件下,用瑞士产小型测力平台测试了跑的14个单个动作和4个组合动作的用力情况,获得了每一动作支撑反作用力的三维曲线,为研究跑的动力学特征提供了实验材料(见《辽宁体育科技》1982年第二期)。本文在运动现场专对途中跑支撑反作用力进行了实测。在获得空间直角座标系三个分力(Fx-前后的水平分力;Fy-左右两侧的水平分力;Fz-垂直向上的分力)的基础上,对力的大小、力作用时间及其规律作简要分析,从而为跑的动力学研究、提高短跑的竞技效果、发展短跑运动技术提供依据。测试仪器、对象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