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青海某铁多金属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测试了其土壤重金属元素(As、Cd、Hg、Pb、Cu、Zn、Cr、Ni)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中除Cd元素外,As、Hg、Pb、Cu、Zn、Cr、Ni元素含量平均值均未超出土壤环境质量Ⅲ级标准(GB 15618—1995)限值;(2)研究区土壤质量较好,重金属元素污染轻微,Cd和Pb元素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Cd元素达到中等程度的潜在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2.
以贵州某铝厂废弃场地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共采集26个土壤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其Cd、Ni、Cr、Cu、Pb、Hg和As的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As和Cr平均含量超出《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中第一类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平均含量是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的38.5倍和3.85倍,超标率均为100%,其中Cr污染最严重,处于重度污染水平。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N值为27.54,表明研究区土壤处于重度污染,其中以Cr污染贡献最大。研究区土壤中As、Cd、Pb、Hg和Ni等5种重金属的变异系数均大于30%,为强变异,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Hg的地累积指数在2~3之间,处于重度污染水平;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结果表明,Hg的潜在生态风险很高,极强和很强生态风险样品点数分别占总样点数的30.8%和53.8%,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处于较强的生态风险程度。  相似文献   

3.
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进行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是监控土壤环境质量和预防土壤污染的前提。本工作对南京某铁矿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采用Hak 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铁矿区土壤8种重金属(Cd、Cr、Cu、As、Hg、Ni、Pb和V)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单一重金属评价结果表明,Hg是矿区土壤中潜在生态危害最为严重的元素,其次是Pb和Cd。Hg、Pb和Cd对土壤污染的贡献率之和高达92.72%,Cr、Cu、As、Ni和V的危害程度为轻微。多种重金属潜在危害很强、极强的土壤样品占样品总数的54.76%,影响面积达56.63%,主要分布于采矿厂、废石场、选矿厂排水口等区域,与矿区的采选布局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金矿区尾矿渣周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小秦岭金矿区内选取姚青村、来福沟和毛沟三个具有代表性研究区,采集研究区内尾渣堆及渣堆周围农田样品30个,测定了重金属Cr、Ni、Cu、Cd、Zn、As、Pb含量。对土壤样品重金属测定结果分别采用地累积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As不是矿业活动污染的典型金属;姚青村和来福沟重金属典型污染物为Cu、Zn、Cd、Pb。采用地累积污染指数法评价,姚青村和来福沟的Pb属于极严重污染,而Cr、Ni均属无污染。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评价,毛沟研究区属轻微生态危害,姚青村和来福沟生态风险程度均属极强,贡献率大的元素主要为Pb和Cd。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某工业园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风险状况,系统采集了园区周边农田15个表层土壤,通过测定土壤的pH及重金属Pb、Cu、Zn、Cd、Cr、Ni,并借助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分析方法,及内梅罗指数法及Hakanson潜在风险评价指数法等评价方法,进一步揭示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潜在风险。研究结果表明:Pb、Cu、Zn和Cd的平均含量超过了我国农用地风险筛选值,Cd的平均含量甚至超过管制值,该地区土壤已不适合作为农用地用途;距离工业区较近的土壤中重金属浓度较高,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来源与工业园关系密切;内梅罗综合指数污染法评价表明所有采样点的土壤均为重度污染,各金属元素的潜在风险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Cd>Pb>Cu>Ni>Cr>Zn,其中Cd是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贡献最大的金属元素。人体健康风险评估表明,Pb、V和As对人体造成非致癌风险的很显著,As存在很大可能的致癌风险。周边工矿活动等人为活动对土壤的重金属贡献份额达71.99%,自然源贡献为17.06%。整体来看,研究区土壤呈现极高生态风险水平,应当对该区域土壤污染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定量评价钒尾矿库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等3种方法结合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尾矿库周边土壤存在重金属Cd、Ni、As、Cr、Cu、Zn、Pb含量积累和超标情况,Cd的超标率最大,Ni、As 次之。总体上,尾矿库周边土壤中Cd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为Ni、As,其它重金属元素贡献较小。生态风险评价表明,Cd、Ni为主要生态危害元素,Cd以较高风险为主,Ni为中度风险。该钒尾矿库对周边土壤的影响不容忽视,应加强重金属污染的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7.
以新疆准东煤田五彩湾矿区周围土壤为研究目标,采集了100个表层土壤样本,采用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综合风险指数对研究区土壤中Zn、Cu、Cr、Pb、Hg和As等6种重金属元素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并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MF)解析土壤中6种重金属的来源和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Zn、Cu、Cr、Pb、Hg和As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69.60 mg/kg、23.42 mg/kg、59.15 mg/kg、22.37 mg/kg、0.033 mg/kg和6.71 mg/kg,含量浓度的大小为Zn>Cr>Cu>Pb>As>Hg, 6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值均未超过国家一级标准和国家二级标准,其中,Zn、Pb、Hg和As超出了新疆土壤背景值,分别超出了1.01倍、1.20倍、1.15倍和1.94倍;分析地累积指数大小可知,土壤中Zn、Cu、Cr、Hg和As元素处于轻微污染状态或未污染状态,Pb元素处于中高度污染状态;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结果显示:重金属Zn、Cu、Cr、Hg和As均未被污染,Pb处于强度风险状态;综合风险指数结果表明:Hg元素的综合风险指数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准东煤田露天矿区降尘、土壤中Zn、Cu、Cr、Pb、Hg、As 6种重金属元素为研究对象,采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进行生态风险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降尘重金属含量普遍高于土壤重金属,As为超标最严重元素,Pb为超标最轻微元素,且不存在生态风险;Cr、Hg、As为降尘、土壤中生态风险都较高的元素,降尘重金属生态风险较土壤更为严峻,相关分析表明Zn、Cu、Cr具有良好的伴生性,燃煤是As的主要来源;研究区内大气-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主要为Cr、Hg、As,其他元素应做好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9.
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对废弃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分析,并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生态危害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内梅罗指数法筛选Zn、Pb、Cd、As是主要污染因子,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16.30、9.48、20.16和7.07,属于重度污染;除点位11、12和14以外,其他11个点位的污染程度均为重度污染。地累积指数法筛选出Zn、Pb、Cd三种元素,未污染的元素为Ni、Hg、Cr、Ag,主要的污染点位是点位1、2、3。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主要污染因子为Cd、Hg两种元素,轻度污染的元素为Zn、Pb、Cu、As、Ni、Cr,主要的污染点位是点位1、2、3。  相似文献   

10.
研究矿区废弃排土场土壤重金属分布及污染状况可为矿区污染整治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测定粤北某废弃矿区排土场土壤中Cr、Cd、Pb、Hg、As共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应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险指数法对排土场风化土壤污染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As-Cr、As-Cd呈正相关关系,有机质与Hg、As、Cr、Pb呈正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差异。Cd污染地质累积指数达到了偏中度污染水平,Hg为无污染水平,Cr、Pb为极重污染水平,重金属污染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为CrPbAsCdHg;就潜在生态危险单项指数而言,各研究区Pb均达到极重度潜在生态危险水平,Hg、Cr、As达到轻度潜在生态危险水平,Cd达到偏重潜在生态危险水平,潜在生态危险强弱顺序为PbCdAsHgCr,两种方法的污染分析与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区主要污染物为Pb,对环境的污染最为严重,应加强对Pb污染的预防与治理。  相似文献   

11.
泉州市主要工业区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泉州市工业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方法对泉州市主要工业区土壤中Cd、As、Pb、Zn、Cu、Hg、Ni和Cr等重金属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应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这些工业区土壤重金属通过皮肤暴露途径所引起的健康风险作出评价.结果表明,工业区土壤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以Zn、Cu、Pb污染最为严重.土壤重金属的含量空间分布并不均匀.土壤重金属非致病风险大小为:Pb> As> Cu> Cr> Cd> Zn> Hg> Ni,均小于致癌风险阚值1,对人体不会造成健康危害.致癌风险Cd> As,均低于致癌风险阈值,表明Cd和As不是主要的致癌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石煤矿区开采会引起矿区及周边土壤、水体重金属污染.对陕西蒿坪石煤矿石煤及周边土壤重金属Cd、Cr、Cu、Zn、Pb进行了测定,并对石煤进行了浸出毒性试验,运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了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石煤中Cr、Cd、Zn含量高于中国煤和世界煤,而Pb和Cu含量与中国煤和世界煤接...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生态地质单元对土壤重金属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参考生态地质单元三级分区标准,在红安县划分出8个生态地质单元,筛选金沙湖长英质变质岩缓丘陵(JSH)、永佳河基性—超基性岩低丘陵(YJH)和觅儿寺第四系缓丘陵(MES)3个重点生态地质单元,系统采集740件表层土壤样,开展8种重金属(As、Cd、Cr、Cu、Hg、Ni、Pb、Zn)分布特征及来源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生态地质单元内土壤重金属含量的数理统计特征差异较大,YJH生态地质单元土壤的As、Cr、Cu、Ni、Zn, MES生态地质单元土壤的Cd、Hg、Pb的平均含量和中位数相对较高;JSH、YJH、MES生态地质单元土壤的超标重金属分别为Cd、Cr、Ni, Cd、Cr、Cu、Ni、Zn, As、Cd、Cr、Cu、Ni、Pb、Zn,并分别表现出存在少量Cd、Cr、Ni轻微污染,以Cd、Cu、Ni轻微污染为主,以Cd、Cr、Cu、Ni轻微污染为主的特征。综合超标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认为不同生态地质单元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不同,YJH和JSH生态地质单元土壤的Cr、Cu、Ni可能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基性—超基性岩及萤石矿...  相似文献   

14.
王莹  董霁红 《煤炭学报》2009,34(5):650-655
为了保证矿区充填复垦场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利用,采用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矿区充填复垦地中Hg,Cd,As,Cu,Pb,Cr和Zn等7个污染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充填复垦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潜在的生态危害性.结果表明: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的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32.20,处于很高的污染程度,其生态风险指数为443.21,潜在生态风险为较高;比照地的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21.85,处于较高的污染程度,其生态风险指数为344.65,潜在生态风险为较高;而粉煤灰充填复垦土壤的综合污染程度为17.06,处于较高的污染程度,其生态风险指数为256.96,潜在生态风险为中等.研究区土壤整体处于受污染状态,主要受到Cd和Hg的污染.  相似文献   

15.
准东露天煤矿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选择准东露天煤矿为研究区,对煤矿周围111个点进行了土壤样品的采集以及室内试验分析,采用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及GIS插值方法分别对Zn、Cu、Cr、Hg、As和Pb六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污染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与插值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高低顺序为CrZnAsCuPbHg,从重金属含量平均值来看Cr、As和Hg含量分别超过了新疆背景值的1.3倍、13.0倍和3.1倍,国家二级标准值的1.0倍、4.0倍和3.0倍。土壤中Hg的变异系数较大,煤炭开采活动对Hg的影响比较明显。从相关性来看0.01水平上Zn和Cu,Cr和Pb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5、0.36,Zn和Cu被认为来自于土壤母质,Cr和Pb被认为主要来自于人为因子,Hg也是主要来自人为因子,As是来自于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土壤Hg和As含量分别为重度和中度污染,而Zn、Cu、Cr、Pb含量比较低。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了Cr、Zn、As、Cu和Pb处于低风险,Hg处于极重的生态风险。从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情况来看煤田、工业区、生活区及周围地区、卡拉麦里山的南部和靠近沙漠地带土壤重金属含量比较高。  相似文献   

16.
选择新疆准东煤田五彩湾露天煤矿区域作为研究区,对研究区周围的不同采样点的土壤样品进行采样及室内试验分析,测定了土壤中0-10cm、10-20cm、20-30cm三层土壤中的Hg、As、Zn、Cu、Cr、Pb六种重金属的含量,采用了多元统计分析、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GIS空间插值和降尘重金属分析等方法对六种重金属在该区域的污染程度,空间分布特征,污染范围和等级,污染来源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从重金属含量上看,Hg、As、Cr三种元素的均值含量超过了新疆背景值,分别约为背景值的3.0倍、2.8倍和1.6倍。其中Zn和Cu相关性成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较高,根据主成分分析可以确定这两种元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Hg元素主要来源受人为因子影响,As、Cu、Cr元素不仅来源于土壤母质,也受人为因子影响。综合污染评价表明,Hg和As处于重度污染,其中Hg污染程度极重,Cr处于中度污染,Cu,Zn和Pb处于轻微污染状态。潜在生态风险表明,Hg处于较高生态风险,其他元素生态风险较低,该区域的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较高。从空间分析看,重金属高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矿区周边,公路附近和两个工业园区附近的区域,煤矿开采,运输,煤化工生产和能源工业等人类对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采用改进的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泗河干流及支流7个表层沉积物中的Hg、As、Cd、Pb、Cr、Ni、Cu、Zn和Mn共9种重金属不同赋存形态含量,阐述了不同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并运用污染因子法(Cfi)和风险评价指数法(RAC)对重金属的环境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泗河表层沉积物中Hg、Cd和Mn的平均含量均高于环境背景值,表现出明显的累积效应。沉积物中Cr和Ni以残渣态为主,除残渣态外,Cd、Mn和Cu可提取态比例较高,铁锰氧化物结合态Pb比例较大,Hg则以腐殖酸结合态为主,而As和Zn的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及腐殖酸结合态均占有一定比例。运用污染因子法计算的不同重金属在沉积物中滞留时间由长至短依次为:Cr>Ni>Zn>Pb>As>Cu>Hg>Mn>Cd,Cd、Mn和Hg在沉积物中滞留时间较短;各种重金属RAC值依次为:Cd>Mn>Cu>Zn>Pb>Hg>As>Ni>Cr,Cd和Mn表现出高风险水平,Cu为中等风险水平,而Hg、As、Pb、Cr、Ni和Zn除了个别点位为中等风险外,大多为低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8.
马边老河坝磷矿资源丰富,矿业活动频繁,对矿区内水土环境影响不明。为查明老河坝磷矿区内矿山环境及水体、土壤内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以老河坝磷矿区水土环境为研究对象,对地表水及表层土壤的重金属元素(Cd、As、Cu、Cr、Pb、Zn)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开展了生态污染程度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水质较好,重金属及磷元素污染程度较低,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的相关指标。土壤中金属元素平均值与四川省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Cd元素超标8.75倍, Pb元素超标3.36倍, Zn元素超标1.94倍, As元素超标1.48倍, Cu元素超标1.36倍,P元素超标7.47倍。与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Cd元素超标10倍, Pb元素超标4.40倍, Zn元素超标2.48倍, As元素超标1.88倍, Cu 元素超标2.12倍,Cr元素超标1.42倍。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显示,马边老河坝磷矿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依次为Cd>As >Pb >Cu>Zn>Cr,Cd元素危害最大,其次是As、Pb和Zn,为中度生态污染风险。累积指数法显示,马边老河坝磷矿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依次为Cd>Pb>As>Zn>Cu>Cr,Cd、Pb污染程度为中度。综上所述,马边老河坝磷矿重金属污染对水体影响小,而土壤重金属污染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
对广西珊瑚尾矿样中重金属As、Cd、Cu、Pb、Zn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试,以国家土壤质量Ⅲ级标准作为参比值,利用地累积指数法、综合污染评价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珊瑚尾矿的污染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地累积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法评价结果显示,珊瑚尾矿研究区Cd、As污染较为严重,较国家土壤质量Ⅲ级标准值超标倍数均值>40倍,Zn和Cu元素为轻微污染,Pb无污染,重金属污染程度相对大小为:Cd>As>Zn>Cu>Pb;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重金属污染程度相对大小为:Cd>As>Cu >Zn >Pb。综合上述三种评价方法表明,珊瑚尾矿中:Cd和As对综合污染指数的贡献最高,说明珊瑚钨矿区Cd和As为主要污染因子。  相似文献   

20.
辽宁矿区尾矿废弃地及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平  王恩德  魏忠义  杨朝强 《金属矿山》2008,38(2):118-121,135
辽宁省金属矿区及其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尤其是尾矿库及其周边土壤污染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采集了辽宁典型矿区尾矿及其周边的土壤样品,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Cu、Zn、Pb、Cd元素,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分析Hg、As元素,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分析Cr元素,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重金属污染评估。结果表明:辽宁省金属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以Zn、Pb两种重金属为主,同时伴生着Cd、As、Cu 3种重金属的复合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