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兰坤  徐丹  陈俐  过伟峰 《新中医》2011,(5):176-177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塞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的病证。本病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高,是严重危害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群生命健康,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的重大疾病。本病治疗棘手,许多患者难以达到满意疗效。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临床各科疑难杂症的研究,对缺血性中风证治经验颇丰。笔者根据周教授的临床治疗经验,结合临床部分案例,略作探析,以供同道临证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 陆永昌教授从医治学几十载,在中医内科杂病治疗方面颇有造诣。近10余年,他致力于中风病的研究,成绩卓著。他遵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尤重视对中风先兆证的防治。有幸侍诊师侧,举其验案一则,以飨大家。  相似文献   

3.
4.
刘月  方邦江 《光明中医》2016,(17):2476-2478
方邦江教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急诊医学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方师从医30余年,先后师从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等医学大家,熟谙中医典籍,在中医中药诊治中风方面颇有见地。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侍诊左右,受益良多,现谨将方师运用中医药治疗中风疾病验案2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王新志教授治疗脑血管病验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峥亮 《光明中医》2010,25(11):1981-1983
<正>王新志教授,河南郑州人,现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院长、脑病一区主任,脑病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是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河南省优秀专家、享受省政府  相似文献   

7.
符为民教授从事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5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中风病急性期过程中,符为民教授强调"痰瘀热互阻"为其主要病机,治疗以"祛瘀化痰,通腑泻热"为法,坚持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遣方用药,并擅用虫药以达通络熄风之效,对中风引起的脑水肿灵活运用活血利水之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特色,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深入探讨符为民教授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中医学术思想.本文从病因病机、立法创新、用药特色等方面介绍符为民教授治疗中风病急性期临证经验特色.  相似文献   

8.
陈宝贵(1949—),男,汉族,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获得者,天津市名中医。曾侍诊中西汇通学派创始人张锡纯的入室弟子柳学洙10余年。临证中依据五神藏  相似文献   

9.
齐鲁名医浦家祚教授业医40余载,精研经典,勤于临证,经验丰富,造诣颇深。特别对脑血管病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笔者在“中医研修”学习中,有幸拜浦老为师,学习他的治学思想及临证经验,受益匪浅。现将浦师诊治中风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诊治思路中风,  相似文献   

10.
结合中医传统经典理论,参考相关流派及各医家的不同观点,结合多年跟师体悟,整理郭蓉娟教授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归纳总结其治疗情志病的经验和遣方用药规律。在接诊情志病患者时,导师注重审症求因,借助现代医疗手段精准定位,推行叙事医学理念与平行病历的书写。在情志病治疗方面,导师提倡心身并调,结合现代心理学方法进行语言疏导和认知重构,临证用药不拘泥于单一脏腑,将调畅全身气机贯穿治疗始终,并身体力行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在情志病防治方面,导师认为应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调理脾胃为治疗之本,擅于重用生黄芪。郭蓉娟教授治疗情志病经验丰富,以治未病思想为主导,古今结合,心身并调,脾胃为本,特色鲜明,疗效显著,其经验值得进一步挖掘和传承。  相似文献   

11.
中风先兆证是中风病发病前的一系列症候群,历代医家均有研究。本文通过整理明清以前部分文献,试对中风先兆证的相关概念、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治法用药进行归纳探讨。1中风先兆证的相关概念关于中风先兆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素问.调经论》有"气血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1]的记载,  相似文献   

12.
1中风先兆证的相关概念关于中风先兆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素问·调经论》有“气血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1]的记载,将中风先兆证称为“微风”,这是对现代中风先兆证临床表现的早期认识,也是中风病内风致病从气血的最早论述。宋·方勺的《泊它编》:“风淫未疾,谓  相似文献   

13.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足内翻、下垂是中风后主要后遗症之一,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现代医学对本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阐述了中风后足内翻、下垂的基本特点,并针对其特点设计了相应的综合防治对策,旨在提高患者对踝关节的控制能力,克服足内翻、下垂,进一步改善步态,恢复其功能.  相似文献   

14.
李红香 《吉林中医药》2011,31(2):175-176
《黄帝内经》中已有中风先兆症状的描述,称为"微风",其后历代经典均有中风先兆相关名称记载,中络、小中、中风先兆、小中风等。关于中风先兆证的防治,文献中论述颇多,历代医家均有心得。《黄帝内经》首次提出针刺疗法,孙思邈利用针、灸、药相结合的方法,金医家张子和提出吐法预防中风。清.叶天士详细论述中风先兆症状以及治则治法,至此中风先兆防治理论基本完善,为后世诸多医家所认同。  相似文献   

15.
王行宽,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授教师,湖南省名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39年生于江苏省镇江市,1965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分配到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工作至今.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急诊医学分会委员、湖南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中医药学会资深委员等,为国家新药审评委员,湖南中医学院内科学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16.
郭淑云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师承首批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临证四十余年,在治疗呕吐、呃逆等某些消化系统病症及杂症方面常以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佳效。现对此学术思想进行探讨,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7.
痞满是由于脾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从痞满的病因病机、辨治经验、用药特色等方面阐述李廷荃教授治疗痞满的学术思想和个人经验.李教授有三点辨治经验:致中和,调脾胃升降;整体调摄,身心同治;诊法合参,重视舌诊.李教授还善用对药:人参、干姜;半夏、厚朴;枳实、八月札、莪术.举验案两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中风为各种原因引起脑脉痹阻,脑络不通,进而脑髓神机失用而导致偏瘫失语,甚至神志昏蒙的临床综合征,相当于中医中风-中经络范畴。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多端,其根本的病机环节为"瘀"阻脑络形成脑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19.
朱良春老师善用张锡纯效方治疗中风急证和中风后遗症 ,其独到之处乃善用乌梅敛肝舒脾 ,颇能提高疗效。法宗锡纯而用药独擅 ,方本平淡而效出意外 ,其画龙点睛之妙 ,其用药之技巧 ,非粗工所能及。邓铁涛先生指出 ,“中医学的精髓出自临床实践 ,……而实非出自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是中医药学最重要的实验室。”90年代以来 ,中医教育和科研的西化之深已积重难返 ,中医学术 (尤其是临床愈病之简便廉验之术 )和中医临床“人才观”的西化令人深思 (职称加学位即谓人才 ) ,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 ,面临人才、学术、西化的今天 ,每一个风风雨雨过来的老一辈中医学家无不忧心忡忡矣 ,吾辈能为明天中医学术的辉煌而奋斗而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20.
吴嘉瑞  张冰 《新中医》2010,(2):107-108
<正>颜正华教授(1920-)是我国首批国医大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和中医药教育家,我国高等教育中药学科创始人之一。他治验甚众,尤擅长呼吸、消化等内科病证的诊治。笔者依据多年来跟随颜教授应诊之体会,对其哮喘治验进行整理,希冀为继承发扬颜教授学术思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