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8 毫秒
1.
背景:传统的镇痛方法虽然能够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疼痛,但是预后较差,药物依赖性较强。因此,临床上研究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镇痛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探讨加巴喷丁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对于全膝关节置换的镇痛效果。方法: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的48例患者进行研究,均采用全身麻醉方式,且麻醉前行股神经阻滞,置换后连接镇痛泵。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多模式镇痛,试验组采用加巴喷丁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采用静息、活动目测类比评分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分,观察患者置换后生活质量、膝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结果与结论:两组置换前静息痛和活动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置换后疼痛随着时间延长目测类比评分降低,试验组置换后1,3,7 d以及1个月静息痛和活动痛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置换后3-7 d膝关节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及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7%,46%,P0.05)。提示在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实施加巴喷丁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理想,尤其是48 h内急性疼痛者,能够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背景:镇痛治疗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行有效功能锻炼、提高围术期生活质量的保证。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联合应用氨酚曲马多和静脉自控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0-09/2011-09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70例,多模式镇痛组使用静脉自控镇痛的同时口服氨酚曲马多至置换后第7天;对照组仅使用静脉自控镇痛。 结果与结论:多模式镇痛组置换后的前3 d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功能锻炼开始后两组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多模式镇痛组置换后第7天膝关节活动度和治疗总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可见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应用氨酚曲马多结合静脉自控镇痛能提高功能锻炼的质量和治疗满意度,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背景:围全膝关节置换期疼痛处理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成为关节外科医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的:比较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在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康复的效果,探索相关的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 方法:随机选取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40例,按照镇痛方案的不同分为硬膜外镇痛组和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每组20例。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单侧膝关节置换并进行术前宣教和塞来昔布给药。置换后硬膜外镇痛组通过留置导管连接0.2%罗哌卡因、2 mg/L芬太尼止痛泵镇痛;股神经阻滞镇痛组通过股神经阻滞导管间断注射0.2%罗哌卡因镇痛。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6,12,24 h和2-7 d每天的疼痛程度,以及2-7 d每天的膝关节活动度。 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2-7 d,2组患者每天的静息痛和活动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均呈下降的趋势,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小于硬膜外镇痛组患者。置换后2-7 d,股神经阻滞镇痛组和硬膜外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都逐渐升高,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大于硬膜外镇痛组。结果说明虽然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都能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但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近期的运动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镇痛,能加快患者关节功能的康复,且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能有效控制疼痛。  相似文献   

4.
背景:髋膝关节置换是临床上常见的手术,相对比较复杂,风险也相对比较高,使得患者置换后镇痛效果并不理想。围置换期疼痛处理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问题,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已经成为关节外科医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在髋膝关节置换后多模式镇痛中的效果。 方法:从重庆市东南医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髋膝关节置换患者中选择80例进行分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置换后不使用塞来昔布镇痛,试验组置换后采用塞来昔布镇痛。观察两组患者置换后1-5 d的疼痛情况,记录止痛泵撤除时药物所剩剂量及阿片类止痛药物使用情况,统计患者使用镇痛药物后的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在镇痛疗效方面,试验组镇痛方案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95%,85%,P < 0.05);试验组95%对镇痛满意,显著高于对照组65%(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当天、置换后第4,5天手术切口疼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试验组置换后第1,2,3天手术切口疼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置换后止痛药物剩余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 < 0.05),阿片类药物使用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显著低于对照组18%(P < 0.05)。提示髋膝关节置换后多模式镇痛下使用塞来昔布镇痛效果理想,能够减少止痛药物使用剂量,药物不良反应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疼痛控制是每个骨科医生都需要面对的难题,近年来镇痛技术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各有缺点。目的:观察多模式镇痛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0例,男5例,女25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围手术期采用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股神经阻滞、关节周围注射罗哌卡因等多途径镇痛;对照组: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和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镇痛。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疼痛程度和膝关节的活动度。结果与结论:采用多途径镇痛特别是膝关节周围浸润注射可以使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膝关节活动度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应采取有效的镇痛措施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围手术期采用多途径镇痛可以有效减轻人工全膝关节患者术后疼痛,加大患膝近期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6.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围置换期多模式镇痛方案较多,但是尚无最理想的方案。目的:探讨多模式及超前镇痛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因重度骨关节炎行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共120例,按照不同镇痛方案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30例。对照组置换前和置换术中均无相应镇痛措施,超前镇痛组置换前口服塞来昔布,鸡尾酒镇痛组置换过程中行鸡尾酒关节周围注射,多模式联合镇痛组置换前口服塞来昔布+置换过程中行鸡尾酒关节周围注射,各组置换后均应用静脉自控镇痛泵。分别测量4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静息、活动状态下的目测类比评分及膝关节KSS评分,并记录置换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在置换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静息、活动状态下的目测类比评分及膝关节KSS评分方面,超前镇痛组、鸡尾酒镇痛组和多模式联合镇痛组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多模式联合镇痛组均优于超前镇痛组及鸡尾酒镇痛组(P均0.05),而超前镇痛组和鸡尾酒镇痛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4组患者中置换后2周内出现的恶心、呕吐例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未出现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切口坏死感染情况。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前超前镇痛、置换过程中局部注射镇痛、置换后应用静脉自控泵的联合镇痛效果比较理想,不良反应并未增加,且操作简单安全。目前多模式联合镇痛已为大家所接受,但真正做到全膝关节置换后无痛,尚需更多努力。  相似文献   

7.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围置换期急性疼痛广泛存在,阻碍了早期康复锻炼,增加并发症发生。虽然有研究者提出一系列的新方式并证实了其有效性,但滥用药物及神经阻滞的并发症无法避免,寻找一种安全而有效的镇痛方案成为当前关节置换的重要课题。 目的:观察包括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5/2011-05常州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80例,分为2组,对照组(n=38),接受股神经阻滞或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实验组(n=42),采用包括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案。 结果与结论:在置换后6 h,12 h,24 h,2 d,3 d内,实验组较对照组疼痛评分降低(P < 0.05)。但在置换后第4,5天两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置换后短期内疼痛减轻明显,置换后主动、被动屈膝90°时间明显缩短,且助行器辅助下地行走时间明显提前(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由于引流合理使用,未见伤口感染或延迟愈合出现。提示多模式镇痛方案可作为一种安全镇痛方案,能显著减少置换后疼痛。  相似文献   

8.
背景:积极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极大改善了膝关节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围置换期急性疼痛广泛存在,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概率,阻碍了患者的康复锻炼,因此围置换期疼痛处理成为当前膝关节置换的重要课题。 目的:观察比较包括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关节周围镇痛、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与关节周围镇痛联合等方案在患者膝关节置换后镇痛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合理有效的镇痛方案。 方法:随机选择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在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膝关节置换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组、关节周围镇痛组、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关节周围镇痛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5例,在膝关节置换中对患者实施不同的镇痛方案。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6,12,24,36 h,与其他3组比较,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关节周围镇痛组各时间段的静息痛、活动痛疼痛评分及镇痛药物用量均显著降低(P < 0.05),置换后麻醉剂的使用时间间隔明显长于其他3组(P < 0.05)。置换后3 d,与其他3组比较,内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关节周围镇痛组患者置换后的主动抬腿时间、主动屈膝90°时间显著缩短(P < 0.05),而膝关节活动度较好。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关节周围镇痛组患者在3组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P < 0.05)。结果提示帕瑞昔布钠联合关节周围镇痛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镇痛方案,能显著减少膝关节置换后疼痛,减少麻醉用量,患者置换后不良反应降低,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并促进患者早期康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种模式联合镇痛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早期减轻疼痛和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2011年至2013年采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50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自控静脉镇痛(PCIA)。术后记录并比较静息状态下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Rameasay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副反应和杜冷丁使用频次。结果治疗组早期患肢疼痛VA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Rameasay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膝关节活动度ROM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发生副反应和使用杜冷丁的频次小于对照组。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多模式镇痛可以减轻早期患肢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可降低副反应发生率和杜冷丁使用率。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不使用止血带行全膝关节置换可以减少围术期总失血量。而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不使用止血带会影响围术期出血量,尤其是隐性失血。目的:探讨止血带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关节外科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全膝关节置换,试验组39例患者全程不使用止血带,对照组41例患者全程使用止血带。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隐性失血百分比、术后输血率、手术时间、术后3 d膝关节肿胀度、术后换药次数及切口延迟愈合率。结果与结论:(1)试验组术后隐性失血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两组围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输血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2)试验组术后3 d膝关节肿胀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两组术后换药次数、切口...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 驱血:是一种与止血带配合使用的技术,将患者患肢消毒后,将患肢抬高于心脏水平,保持片刻或应用驱血带、驱血器等方式使手术肢体软组织内的血液驱离肢体,以达到减少术中创口出血以及术中备血、输血的目的,给手术医生提供清晰的术野,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全膝关节置换:是针对重度膝骨关节炎的最终治疗方式,能非常有效地减轻病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其围术期出血量多,术后功能康复缓慢,而膝关节疼痛、并发症、肿胀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功能锻炼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表明合适的驱血方式可减轻上述不利因素。 背景:目前挤压驱血法广泛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有研究表明,挤压驱血法有加重术后早期疼痛及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此临床上急需一种能替代它的更加安全有效的驱血方法。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使用抬腿驱血法和挤压驱血法对临床效果的影响。 方法:将拟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置换过程中对照组采用挤压驱血,试验组采用抬腿驱血。术后比较2组患者的主要观察指标: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肿胀度、C-反应蛋白、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及术后并发症等;次要观察指标:止血带使用时间、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SF-36评分等。 结果与结论:①术后第1,7天及第1,3个月,试验组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②术后2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及膝关节肿胀度均有升高,但试验组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③在术后并发症方面,术后对照组在张力水泡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上高于试验组(P < 0.05),且对照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试验组(P < 0.05);④2组止血带的使用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随访第1,3,6个月评估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及SF-36评分,结果显示较术前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说明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抬腿驱血可减轻术后早期疼痛反应,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及患膝软组织损伤,减少皮肤张力性水泡、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符合快速康复的理念要求。因此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抬腿驱血是一种比挤压驱血更加安全有效的驱血方法。 ORCID: 0000-0002-7376-5202(尹健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来连续股神经阻滞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广为使用,但是临床上对于该镇痛模式的效果尚存在较大的争议。 目的:对比连续股神经阻滞和常规静脉自控镇痛方法在人工全膝关节围置换期的镇痛的效果。 方法: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骨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50例,原发病均为膝关节骨关节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试验组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置换后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不良反应及镇痛满意度评分等。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患者置换后4,12,24,48,72 h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置换后48-72 h内镇痛辅助药物应用率为4%,显著低于对照组24%(P < 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显著低于对照组48%(P < 0.05);试验组置换后镇痛满意率为88%,显著高于对照组60%(P < 0.05)。试验组置换后2,3,4 d及出院时的患肢膝关节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置换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 0.05)。提示连续股神经阻滞多模式镇痛在人工全膝关节围置换期镇痛效果理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理想的镇痛方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股神经阻滞作为一种新兴疼痛控制方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应用尚未见广泛开展。 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期镇痛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接受单侧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7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多模式镇痛方式,即置换前3 d口服塞来昔布+术中术区局部“鸡尾酒疗法”注射+自控静脉镇痛泵;另外,治疗组患者置换后则于患侧行股神经阻滞。 结果与结论: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后48 h内,治疗组吗啡使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1周内,治疗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与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3个月HSS评分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膝关节表面置换后应用股神经阻滞技术可有效缓解置换后疼痛并促进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同时可降低吗啡用量,从而有效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镇痛效果满意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验证30 min短时冷冻治疗结合镇痛药物治疗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缓解效果是否优于单独使用镇痛药物。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收52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对照组在疼痛发作期仅给予镇痛药治疗;观察组在疼痛发作期采用镇痛药联合冷冻治疗,记录患者疼痛评分及疼痛管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两种治疗方法在患者疼痛评分变化和疼痛管理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在第一个疼痛发作期采用镇痛药物联合冷冻治疗患者的疼痛管理满意度相比,在第二个疼痛发作期采用镇痛药物联合冷冻治疗的患者疼痛管理满意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止痛药物结合短时冷冻治疗相比于单纯给予止痛药物没有显著减少疼痛感或提高患者的疼痛管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Artifici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can effectively eradicate the late knee pain, correct deformity, improve joint function, but the use of patella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recovery, and it is easy to caus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Therefore, patellar lateral shift, instead of patella minimally invasive therapy,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which increased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operation.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atellar turnover and patellar lateral displacement on knee function  recovery and complication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METHODS: A total of 80 knees of 40 elderly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knee osteoarthritis were selected. All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0 knees of 2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patellar lateral shift operation, while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patellar turnover. Curative effects, the recovery of knee joint function and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1 week, 3 months, 6 months and 1 year after arthroplasty.  RESULTS AND CONCLUSION: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90° flexion time in the knee was detect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replacement (P > 0.05). Active straight leg raising time was shorter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ssive range of motion was detectabl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6 months after replacement. Active and passive ranges of motion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various time points (P <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isual Analog Scale pain scores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These results verified that patellar lateral displacement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s conducive to early knee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surgery, and it is safe and reliable.   相似文献   

16.
高质量的围术期疼痛管理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的快速康复和改善功能恢复都十分重要。随着区域麻醉技术的发展和超声在麻醉镇痛领域的应用,股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和收肌管阻滞等区域麻醉技术以其可靠的镇痛效果和较少的全身不良反应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比例逐渐提高。局部切口浸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重要的临床需求都是改善功能锻炼期间的镇痛效果和充分保留下肢运动功能。临床实践一直在探索一种安全、持久、有效和无运动神经阻滞的镇痛方法,或多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因此,现阶段仍鼓励为TKA患者提供多模式镇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