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参栽培史上,长期以来,如何解决老参地(凡属栽过人参或播种过人参的土壤通称为老参地)再利用重复种参问题,一直是发展人参业生产的老大难问题。而且随着森林采伐量的逐步减少,林参争地矛盾显得日益突出。直到60年代人们仍沿袭较为传统的林参33年轮作的办法,其周期超过一代人的时间。为此,近三十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  相似文献   

2.
人参连作是根本解决林参矛盾发展“两高一优”田园参业的好途径花振波,赵汝胜,花旭(白山市林业局)通常人们认为:人参忌连作。如在育苗或栽参过后的老参地上再重复栽参,表现为“烧须、多病、低产”,日本人称为人参连作障碍。所以,人参生产一直沿用毁林栽参的传统办...  相似文献   

3.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p)是名贵的药用植物,在吉林省已有二、三百年的栽培历史。近年来,人参栽培面积逐年扩大,因人参不能连作,老参地不能利用,许多人在生产上仍沿用“毁林栽参”的旧方法,即将大片森林砍掉,烧荒开地,棚下种参,通常栽参一亩须毁林三亩以上,对森林资原破坏极为严重。长此下去,将使生态环境失去平衡,给子孙后代带来可怕的灾难。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的人参栽培已发展到30多个县,现有老参地面积约45万亩,栽培人  相似文献   

4.
老参地问题虽被人们注重已久,但目前还不能实行连作,仍需要伐林开垦新土,显见,林与参的矛盾将会日渐突出。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事业,参场、林场、农村社队的人参生产面积不断扩大,弃用的老参地相应也越来越多。因此,参后还林的生产和研究工作愈发显得重要。为了探讨老参地土壤养分状况和物理性状上的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程度,参后还林的效果,以及适宜造林树种问题,试图给参后还林工作提供点滴依据。1982年我们在辉南森  相似文献   

5.
平菇通常指糙皮侧耳,是一种大型可食用真菌。群众把它誉为“山珍”享有素中之肉的美称。平菇栽培,从前在室内,设施复杂,成本高,1985年露地畦栽试验成功后才推广开来。尤其是林区老参地栽培平菇,既解决了老参地的土壤改良向题,又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一举两得。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采用改进式床栽参方法,较好地保持了土壤中的水分,同时调节了土壤温度和养分循环,使其满足人参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改进式床栽参比常规栽平均增产66.7%,优质参率达79%,保苗率91%,发病率仅为4%。  相似文献   

7.
以森林土,种植西洋参1、2、3、4年的农田土,种植西洋参4年后休地1年的老参地土以及老参地轮作大豆、角瓜1年后的土样为试材,研究西洋参不同栽培模式下对土壤全效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土栽培的西洋参全效氮、磷、钾含量均在种植第3年时达到最高,分别高于对照森林土18.74%、22.46%和3.53%。种植西洋参4年后的老参地分别轮作大豆、角瓜1年后,可有效增加土壤中全效氮、磷、钾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细辛菌核病属于浸染性病害,主要侵染3年生以上细辛根部。新移栽的细辛发病率较高,特别是老参地栽细辛对于细辛菌核病的防治尤为重要。近几年黑龙江省细辛栽培不断扩大,因病害防治方法不力危害率达10~25%,有些地区已成为毁灭性的病害。下面就该病的病症,发病条件,防治方法等作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延边州农田栽参技术水平,全面分析了延边地区农田栽参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规范移山参栽培,提高人参产区的移山参产品产量及质量,通过调查、比对、筛选,编制出了《移山参规范化生产操作规程》。该规程涉及定义与术语、环境选择、种(栽)标准、种子催芽与种栽培育、栽培方法、生产管理、病虫鼠害防治、采收、质量检验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选择最佳造林时期和提高成活率,研究了高寒冷凉造林区不同土层相对含水量日变化和年变化,以及树坑挖掘后坑壁和坑底土壤相对含水量变化。结果表明:深层土壤60 cm处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日变化和年变化平缓,浅层土壤地表和20 cm处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日变化和年变化起伏不平,不同时刻和不同月土壤相对含水量由高到低的排序均为土层60 cm40 cm20 cm地表。苗木栽植期(3-5月),不同土层地表、20、40、60 cm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在11.84%~13.08%、20.52%~25.16%、22.17%~26.65%、28.62%~29.16%之间变动,鉴于地表土层干燥和栽植坑挖掘后水分散失严重的负面影响,栽植苗木时应早栽、快栽和深栽。  相似文献   

12.
一、根本情况我场人参秋栽改春栽已有十几年的经验。通过生产实践看:1、春栽人参比秋栽出苗早、出苗率能达到98%左右。2、春栽比秋栽减少一次越冬防寒的工作量,使费用降低。3、春栽比秋栽病害减轻,参苗通过  相似文献   

13.
参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不同土壤、不同坡度及不同条件的参地,采用治理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单一治理方式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效果不甚明显,应提倡综合治理。1 采用工程措施防治参地水土流失在陡坡、土壤疏松、土壤容重较大地区及作业道极易产生沟蚀现象,而且沟头前进速度较快,生物措施短期内效果不佳,采用工程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方法应因地制宜,石头方便的地方用石头垒砌侵蚀沟头或沟沿保  相似文献   

14.
陇南市武都区是全国最大的花椒基地,但由于多年重茬连栽,导致土壤恶化,杂菌滋生,花椒栽而不活,活而不壮。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从调整土壤pH值入手,分析了花椒主要病虫害症状及生活史,施肥并管理并重,成活率达到93%,且生长健壮。  相似文献   

15.
杉木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年龄、不同生长代数杉木林地及立地条件相同的檫树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析表明,①随杉木年龄的增加,林地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及微生物总量表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而氨化细菌数则随年龄的增力。而增加,②细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量檫树林地明显高于杉木林地,但各类菌的组成比例均无明显不同,③头栽杉木林地土壤的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量及氨化细菌分别是二栽林地的1.52、1.42、1.47和2.79倍,但真菌数量两类林地无差异,从各类菌所占比例来看,只有真菌比例二栽林地有增加的趋势,细菌、放线菌两类林地间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柱参生长地土壤、岩石中的铜、锌、铁、锰、钼含量分析,说明柱参之所以生长在石柱地区是与石柱花岗闪长岩所风化的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高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华东地区如何提高植树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一、因地植树因地植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因地选树”,即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气候、土壤等),选择较适宜的造林绿化树种;二是“因树选地”,即根据所栽树种的生态习性,选择合适的造林绿化地块。黄淮之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吉林省集安、抚松、长白、靖宇等主产参区的调查,现提出培育大支头人参的技术要点。1 使用“隔年土”在栽种人参前一年翻耕晾晒的栽参备用土称为“隔年土”。用“隔年土”栽参是确保人参优质高产的先决条件。因为经过冬春的冻融交替和风吹日晒雨淋,能充分熟化、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蓖麻、乌桕、油莎豆3种能源植物为研究对象,设计单一植物栽培和两两混合栽培6种处理,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和化学法分别分析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及土壤酶活性情况。结果表明:栽培模式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对31种碳源的平均利用率(AWCD),其总体趋势为:乌桕与油莎豆混栽乌桕与蓖麻混栽蓖麻与油莎豆混栽油莎豆单栽蓖麻单栽乌桕单栽;不同栽培模对土壤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有影响,且混合栽培模式下土壤酶活性均高于单一植物栽培的。可见,油料植物混合栽培不仅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碳代谢能力和提高土壤酶的活性,还有利于土壤的健康。  相似文献   

20.
1土壤管理 1.1栽前整地:板栗多栽于山地丘陵地区,缺肥少水、土壤瘠薄,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做好栽植前整地。整地时应按等高线修筑围山转水平沟,沟面宽1-1.5m。外高里低,埂高30~40cm,埂面40~50cm,沟与沟之间水平沟距4~5m,每隔3-4m栽植一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