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房间隔缺损(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近几年来,介入性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成为治疗继发孔型ASD的新方法[1]。我院分别于2001年7月和2006年7月开始采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股静脉插管介入治疗ASD和经胸小切口置入封堵器方法闭合ASD,均取得满意的效果。本文探讨两种路径的病例选择及手术情况。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1年7月~2007年9月我院心内科、心外科收治的ASD患者61例,男25例,女36例;年龄3~63岁,平均27.8岁。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均确诊为单纯继发孔中心型ASD,缺损口直径最大34mm,最小10mm,…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纯应用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RT-3D TEE)引导内科介入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方法 继发型单孔ASD患者20例,缺损范围10~34mm.对全部患者仅使用RT-3D TEE作为引导工具,植入Amplatzer封堵器闭合ASD,并在封堵后即刻及术后1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 ASD患者在单纯RT-3D TEE实时三维图像引导下成功置入封堵器,仅有1例患者在封堵器上缘处可探及纤细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时分流消失.结论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可以仅在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完成,给操作医生一个全新的操作视角,减少了X线对患者及术者的辐射损伤,但就目前阶段需要严格筛选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中央型房间隔缺损微创外科封堵术,评价TEE在该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胸超声心动图筛查选取中央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37例在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外科行微创外科封堵术。全身麻醉状态下术前TEE再次筛查手术适应证患者,观察ASD的位置、大小、形态、各切面残余径线,准确定位,术中检测封堵全过程,术后即刻评价封堵效果。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复查,观察有无封堵器移位脱落,有无残余分流及其他并发症。结果术前经TEE再次筛查发现1例下腔型ASD,随改为体外循环下修补;36例患者行微创外科封堵术,其中术中封堵失败1例,后改为体外循环下修补,封堵成功率为97.2%(35/36);余35例患者应用TEE与TTE所测ASD大小各参数无明显差异,在TEE引导下封堵成功,术后即刻评价发现有2例出现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3个月复查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余34例封堵器位置固定、完全闭合,闭合率为97.1%(34/35),右心大小及功能明显改善,各瓣膜功能及心功能正常,无严重传导阻滞发生。结论TEE应用于继发孔中央型ASD微创外科封堵术,术前准确筛查定位,与术中所置封堵器大小及位置相吻合,术中全程监测,不影响手术视野,引导封堵器的放置,术后即刻评价疗效,为心外科医生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4.
万金香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8):1154-1155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先心病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前、术中、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ASD4例、VSD14例、PDA7例TTE检查条件符合而行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治疗。结果:24例封堵成功,1例VSD封堵失败。结论:TTE在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对术前病例的选择、术中指导监测、封堵器型号的选择和术后随访疗效评价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评价经皮右心导管 Amplatzer ASD封堵器或国产类似 AmplatzerASD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 (ASD)术后右心形态、肺动脉压力及左心功能变化。方法 全组患者 2 0例 ,男 7例 ,女 13例 ;年龄 7~ 5 1岁。采用经皮右心导管 Amplatzer ASD封堵器或国产类似 Amplatzer ASD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 (ASD) ,于术前 1天、术后 1周及 3个月分别进行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ASD封堵术后 1周及 3个月的随访中 ,右心房长径、横径 ,右心室前后径、长径、横径较术前均有明显缩小 (P<0 .0 5~ 0 .0 1) ;肺动脉压力明显降低 (P<0 .0 1) ;左室射血分数 (L VEF)较术前无明显变化 ,结论 在 ASD封堵术后随访中发现 ASD封堵术能消除异常分流的同时 ,可有效的改善右心高负荷状态 ,降低肺动脉压力 ,能有效地改善右心系统的几何形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食管超声引导下非体外循环经胸微创封堵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5月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患者65例,其中ASD 18例,VSD 47例。对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手术死亡。中转体外5例。封堵成功患儿均于术后4 h内撤离呼吸机,监护室滞留1 d,术后3~5 d出院。复查心脏超声仅1例膜周VSD有轻微残余分流,随诊观察6个月后自行闭合。余患儿均无残余分流。1例术后心包积液,行心包穿刺后痊愈。1例患儿术中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3 d恢复。全部病例均无溶血发生。结论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无需体外循环及输血,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值得推广。食管超声对缺损结构的准确反映和正确引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张纯  李治安  顾虹 《中国医药》2011,6(6):657-659
目的 进一步证实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平价小儿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继续发性房间隔缺损患儿87例,术前采用TTE测量右房、右心室大小、ASD大小、残缘情况.采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右心室侧壁三尖瓣环处舒张期和收缩期运动速度,术中采用TEE监测完成ASD封堵术,术后即刻评估效果,6个月后进行TTE复查.结果 87例ASD患儿中,TEE诊断为下腔型ASD合并部分型肺静脉引流1例,未实施封堵术.1例因TEE测量缺损范围较大,不适合封堵治疗,改用开胸手术修补.其余85例均封堵成功.TEE测量ASD大小5~28mm,平均(16.3±7.2)mm,与ASD伸展径[6~33.1 mm,平均(17.2±8.2)mm]具有较好相关性(r=0.55,P<0.01);与术前TTE测量ASD大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E所测值与ASD伸展径亦具有良好相关性(r=0.50,P<0.01).12例(16.7%)在术后10 min复查超声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6个月超声复查均无残余分流.术前.TTE测量舒张末期右心室横径(37.7±5.1)mm、前后径(26.8±4.5)mm,与术后6个月复查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6.4±2.8)mm和(17.6±4.3)mm,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右心室横截面积分别为(35.4±4.8)cm2和(21.7±4.2)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形态得以恢复.结论 在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封堵小儿ASD时,超声心动图在术前诊断、术中监测及术后随访评估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心脏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当出现双向分流时,往往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前对肺动脉压控制及右心功能改善,术中麻醉的用药和管理、满意的畸形纠治,以及术后的呼吸管理和防治心功能不全,一直是临床致力解决的问题。现将32例此类病例的麻醉处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1月至12月患者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4个月~12岁,平均4.3岁,体重4.5~27kg,平均9.6kg,≤2岁者18例,>2岁者14例。单纯室间隔缺损(VSD)16例,室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ASD)5例,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VSD ASD PDA3例,完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TE筛选27例继发孔型ASD患者,经TTE引导进行封堵术。结果 27例患者成功进行了Amplatzer封堵术,24例无残余分流,3例残余分流(<2mm),术后1个月复查分流消失。结论 TTE在ASD介入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彤  兰炳炎等 《云南医药》2001,22(3):183-185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伞经导管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管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治疗效果。方法 ASD7例及PDA3例,均在透视及食道超声心动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伞治疗。术后24小时、1月、3月分别行TTE、心电图及X线检测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7例ASD及3例PDA封堵伞置入全部成功。ASD病例术后24小时TTE显示4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3例完全闭合;PDA病例术后即刻经逆行主动脉造影及24小时TTE显示3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术后1月所有病例TTE显示完全闭合,无残余分流,术后随访3月,X线检查全部病例显示肺血减少,TTE示惦记主室缩小。结论 Amplatzer封堵伞是治疗继发孔型房缺及管型动脉导管未闭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方法,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成功率高,近、中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心脏病 (简称先心病 )是小儿心血管系统常见的疾病 ,其发病率约占活婴 8‰~ 14‰ ,心内直视术为治疗该病的最佳选择 ,而术后的监护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基础。本文对我院 1998— 2 0 0 0年的 116例小儿先心病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的监护进行总结和分析 ,旨在加强与提高对小儿心脏病术后的监护水平 ,提高治愈率。1 临床资料本组男性 60例 ,女性 5 6例 ,年龄 4.5个月~ 14岁 ,≤ 3岁者占 3 1% ,体重 4.5~ 5 2 kg,≤ 10 kg占 2 2 %。116例中 ,房间隔缺损 ( ASD) 4 1例 ,单纯室间隔缺损( VSD) 4 7例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 ( PH)…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在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组49例先天性心脏病ASD患者,在彩超引导下行经导管以深圳先键科技XJFS型ASD封堵器封闭房间隔缺损。结果41例患者一次放置封堵成功;4例二次封堵成功;2例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并发房壁穿孔,1例并发急性脑梗死;2例封堵失败转心脏外科手术。结论利用ASD封堵器封闭房间隔缺损,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病例选择、封堵器放置、判断对瓣膜有无影响、及时发现并发症以及术后即时观察疗效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彩超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术中监测以及术后疗效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心脏彩超检查筛选52例先心病患者,在心脏彩超配合X线监测下行介入封堵术,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1例;室间隔缺损(VSD)1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3例。结果 51例患者成功置入封堵器,术后6个月复查无残余分流。1例ASD因术前评估测量有误,封堵失败。1例VSD术后出现三尖瓣中至大量反流。结论心脏彩超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监测评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吴轶凡  张玉兰  耿庆围  李青 《天津医药》2006,34(11):821-822,I0002
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及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过去的治疗方法为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而新近经皮导管Amplatzer封堵器(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ASO)闭合ASD及VSD的介入治疗方法可替代传统开胸直视修补缺损的治疗方法,是治疗ASD及VSD的常用方法之一。准确确定缺损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随心动周期的动态变化对临床诊断、治疗及术后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 time 3-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对术前ASD、VSD结构形态及术后ASO形态进行初步研究.旨在评价此项技术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静  陈明  丁云川  尹帆  余源  刘超  王庆慧 《云南医药》2004,25(5):428-429
目的 通过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VSD)及房间隔缺损 (ASD)并存的超声漏诊的分析 ,探讨其可能的原因及避免措施。方法  14 8例经手术证实的VSD合并ASD患者。常规进行M型与二维、脉冲、连续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就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诊断与手术结果符合的VSD合并ASD者 5 3例(ASD1 0± 0 6 1cm) ,漏诊ASD (0 6 0± 0 38cm)者 95例 ,诊断符合率 36 % ,漏诊率 6 4 %。其中 ,卵圆孔未闭(PFO) (0 5± 0 0 7cm)漏诊 80例 (5 4 % ) ,占所有漏诊ASD84 %。结论 检查者的疏忽、ASD较小、压差较小、二维图像差及功能上闭合的PFO是ASD漏诊的原因。而仔细检查、准确测量、联合应用各种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介入治疗幼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 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 年2月—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40例确诊为继发孔型ASD患者 (年龄≤2岁) 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3例, 女27例,心脏超声显示单发ASD 37例, 多发ASD 3例, 合并肺动脉瓣狭窄1例, 动脉导管未闭1例, 合并肺动脉高压6例, 患儿 ASD直径 (10.6±2.0) mm。采用经皮介入治疗, 建立轨道后, 输送系统沿股静脉、 下腔静脉、 右心房, 通过房间隔缺损送至左心房, 释放封堵器。结果 40例患儿中38例成功封堵, 另2例封堵器位置不满意收回, 改为择期手术。选择 ASD封堵器直径 (12.0±2.1) mm, 输送鞘7~9 F。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术中予Plug2封堵成功; 合并肺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同时行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 压差明显下降后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所有患者术后无残余分流, 随访2个月~ 3年, 未见封堵器移位及ASD再通, 术后肺动脉压均降至正常, 右房、 右室有不同程度缩小, 复查心电图无异位心律失常、 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幼儿继发孔型ASD经导管介入治疗安全, 可靠, 并发症少, 值得推广应用。术中应根据 ASD大小、 边缘情况选择合适封堵器以减少残余分流、 瓣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总结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护理效果。对128例ASD、VSD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完善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术中配合良好,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做好ASD、VSD介入治疗的全过程护理,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促进术后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郑铁  郭可泉  王坚刚  孟旭 《中国医药》2010,5(7):598-599
目的 探讨微创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小切口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失败后转外科修补手术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行微创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小切口继发孔ASD封堵术268例,其中封堵术失败后需再行外科修补手术者12例,包括术中封堵器脱落6例,术中封堵失败3例,术后封堵器脱落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残余漏1例.外科修补手术于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出封堵器,修复缺损.结果 外科修补手术探查继发孔ASD直径平均为(28.6±6.2)mm,大于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值[(24.3±4.1)mm,P<0.01].术中探查证实,6例术中封堵器脱落患者缺损为下腔型4例、中央型2例 术后1例封堵器脱落患者缺损为中央型 术中3例封堵失败患者中筛孔状缺损1例,下腔型2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为中央型 1例残余漏患者缺损为中央型,但边缘菲薄.外科修补术后所有患者均恢复窦性心律,无手术死亡,无残余分流.结论 微创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小切口继发孔ASD封堵术失败后应及时采取外科修复手术治疗,这样可有效治疗封堵术失败后的并发症.而这种急诊手术并没有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可以对患者先尝试封堵,不成功再行外科修补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右心导管介入方法治疗的46例房间隔缺损的大小、残缘的情况及所选Amplatzer封堵器的型号,术中、术后监测封堵器放置情况及房水平是否存在残余分流、二尖瓣及三尖瓣启闭情况,右房壁及主动脉管壁完整性,右心负荷变化及右室壁运动改善情况.结果:45例ASD损患者封堵成功,1例封堵失败.结论:TTE在ASD损封堵术前筛选病例、术中监测、术后随访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ASD损封堵术不可缺少的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借助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评估完全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m,UCG)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术后心脏结构与大小的近、中期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外科在UCG引导下行经皮ASD封堵术的102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超声心动图资料,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1月、术后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收缩峰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和右室内径(RVd)大小及变化.结果 在完全UCG引导下经皮ASD封堵术后1月、术后3个月中LVEF与LAd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中LVEDd、RVd与肺动脉收缩峰压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完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能有效改善房间隔缺损患者近、中期心脏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