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动脉硬度指数(ASI)能否检测动脉硬化早期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用 YF-1血管硬度测量仪测量61例高血压病人的 ASI,并用高频超声测量其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反应(FMD)和硝酸甘油诱导的血管舒张功能(NID)。结果 ASI 与 FMD 呈负相关:r=-0.340(P<0.01),ASI 中度升高组和重度升高组的 FMD 值低于正常组(P<0.05)。ASI 正常组、轻度升高组、中度升高组和重度升高组的 NID 差别不大(P>0.05)。结论 ASI 是一个早期发现动脉硬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评价氯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2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基础FMD及最大血流速度(Vmax).予以口服氯沙坦50mg/d,8周后复查FMD及Vmax,同时观测血压变化.结果口服氯沙坦8周后肱动脉血管内径无明显变化,而FMD由(4.64±3.72)%增大到(7.68±6.12)%,加压前Vmax、加压后Vmax较服药前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MD的增大与血压降低并无相关性.结论肱动脉FMD可以作为评价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的有效方法;口服氯沙坦8周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且这种改善与血压降低不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动脉硬度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时124例高血压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组和非内膜中膜增厚组,用TF-1血管硬度测量仪测量其动脉硬度指数,同时测定血压参数、血脂、血糖等临床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组和非内膜中膜增厚组临床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组较非内膜中膜增厚组具有较高的动脉硬度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硬度指数是一个较好的预测心血管病危险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壁肥厚与硬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弹性大动脉和肌性动脉管壁肥厚与硬度改变有有关论证,并提出了在血压缓慢升高的过程中动脉顺应性“自动调节”新观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内皮脂肪酶(EL)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关系。方法入选初诊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EH组,n=132)和血压正常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n=118)为受试者,测量两组研究对象的身高、体质量、血压,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EL的水平,用超声技术检测FMD,分析EL与FMD的相关性。结果EH组血浆E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68.3±50.7)比(235.0±24.9)μg/L,P<0.05],FMD显著低于对照组[(7.2±2.1)%比(12.3±2.4)%,P<0.05],而且,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增加,EL水平逐步升高,但是FMD逐渐下降(趋势均P<0.05)。对EH组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FMD与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和EL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校正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等因素后,EL是FMD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测定肱动脉舒张功能评价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价值与局限性。方法用高分辨率二维超声测定反应性充血时血流介导肱动脉舒张功能(FMD)技术对67例老年T2DM患者(DM组)血管内皮功能进行评价。结果DM组肱动脉基础内径及基础流速与正常对照(NC)组无统计学差异,加压反应性充血后均可见血管扩张,血液流速增加,DM组加压后肱动脉内径增加及流速增加显著低于NC组;单因素线性相关性分析FMD与病程、TG、ISI和年龄呈负相关(P〈0.05或P〈0.01),而与BMI、TC、FPG、HbA1c、Fins不相关。结论FMD对评价老年T2DM患者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有一定的价值,但要综合考虑病人的年龄、性别、种族、病程、血脂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进一步了解动脉硬度指数(ASI)定量检测动脉硬化程度的可靠性.方法 用YF-1血管硬度测量仪测量87例高血压病人的ASI,并用高频超声测量其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结果 (1)ASI与IMT呈正相关:r=0.395,P<0.01, ASI正常组(0~70)、轻度升高组(71~120)、中度升高组(121~180)和重度升高组(>180)的IMT值依次为(0.74±0.13)、(0.88±0.12)、(0.94±0.12)和(0.97±0.15)mm,后3组与正常组的IMT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2)0级斑块组ASI值为(120.1±57.7)、1级斑块组ASI值为(124.1±48.3)、2级斑块组ASI值为(158.6±49.8)和3级斑块组ASI值为(204.7±47.0), 2级斑块组和3级斑块组的ASI高于0级斑块组(P<0.01),3级斑块组的ASI高于1级斑块组(P<0.05).结论 ASI是一个较好的检测动脉硬化的指标.其应用价值尚需较大规模临床人群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评价氯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2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基础FMD及最大血流速度(Vmax)。予以口服氯沙坦50mg/d,8周后复查FMD及Vmax,同时观测血压变化。结果:口服氯沙坦8周后肱动脉血管内径无明显变化,而FMD由(4.64±3.72)%增大到(7.68±16.12)%,加压前Vmax、加压后Vmax较服药前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MD的增大与血压降低并无相关性。结论:肱动脉FMD可以作为评价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的有效方法;口服氯沙坦8周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且这种改善与血压降低不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了解动脉硬度指数(ASI)定量检测动脉硬化程度的可靠性。方法用YF-1血管硬度测量仪测量87例高血压病人的ASI,并用高频超声测量其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结果(1)ASI与IMT呈正相关:r=0.395,P<0.01,ASI正常组(0~70)、轻度升高组(71~120)、中度升高组(121~180)和重度升高组(>180)的IMT值依次为(0.74±0.13)、(0.88±0.12)、(0.94±0.12)和(0.97±0.15)mm,后3组与正常组的IMT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2)0级斑块组ASI值为(120.1±57.7)、1级斑块组ASI值为(124.1±48.3)、2级斑块组ASI值为(158.6±49.8)和3级斑块组ASI值为(204.7±47.0),2级斑块组和3级斑块组的ASI高于0级斑块组(P<0.01),3级斑块组的ASI高于1级斑块组(P<0.05)。结论ASI是一个较好的检测动脉硬化的指标。其应用价值尚需较大规模临床人群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和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与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将6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有无颅内血管狭窄分为两组,颅内血管狭窄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进行对比分析,并进一步分析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与颅内血管狭窄数量的相关性。结果 颅内动脉狭窄组有50例,对照组有17例,年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高血压病、糖尿病、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与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相关,且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rs-0.869,P0.000)与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rs-0.490,P0.000)分别与颅内血管狭窄的数量存在负相关关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可作为评估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因素,以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值为2.95%时诊断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的可能性最大。结论 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存在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的降低,且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可能对颅内血管狭窄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微量白蛋白尿(MAU)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心血管事件及死亡,但MAU与AASI的相关性尚不明确。目的探讨MAU与血压昼夜节律、AASI等动态血压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筛选无糖尿病和其他致MAU阳性因素的高血压患者400例,其中MAU阳性患者(MAU组)98例,随机抽取302例MAU阴性患者中30例为对照组(NMAU组),分别测定其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血脂、肾功能,并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MAU测定,计算AASI和昼夜节律,进一步在MAU组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AU阳性率为24.5%(98/400)。MAU组患者高血压病程、总肌酐、夜间脉压、AASI水平显著高于NMAU组(P<0.05)。MAU组中77例患者的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呈非杓型改变,占78.6%,明显高于NMAU组的60.0%(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MAU与AASI具有明显的相关性(β=0.75,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MAU阳性与动态血压脉压增加、昼夜节律改变、AASI值增大相关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伴动脉硬化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我院年龄≥60岁住院患者149例,平均年龄72.7±10.1岁,其中10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40例非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完善骨密度、四肢多普勒超声及相关生化检验等,将高血压组患者按照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以1900 cm/s为界分为高低两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患者股骨颈、大转子、髋关节全部骨密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BaPWV≥1900 cm/s组患者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及髋关节全部骨密度较BaPWV<1900 cm/s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偏相关性分析示:控制年龄因素后左侧BaPWV与左侧髋关节大转子及髋关节全部骨密度仍呈负相关(r-0.191和-0.19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载脂蛋白B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增加,且其动脉硬化与髋部骨密度存在相关性,同侧动脉硬化程度增加的患者髋部骨密度下降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3.
Hypertensive patients have strong evidence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We aim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arterial stiffness parameter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The study population included 109 hypertensive patients (63 females, 46 males). Arterial stiffness measures including pulse wave velocity, augmentation index, and central aortic pressure were applied. Augmentation index and central aortic pressure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1 and P = .03, respectively) in women. The higher augmentation index and central aortic pressure values were observed in women than in men. These data offer new evidences for the role of sex hormon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 in women.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动脉硬度指数(ASI)预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的价值。方法用我们研制的YF1血管硬度测量仪测量248例高血压病人的ASI,并进行了危险因素调查。结果①高血压并发症组的ASI(162.2±53.3)比单纯性高血压组(136.0±50.7)高(P<0.01)。②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和极高危组的ASI逐渐增大,任意两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177例无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的Framingham危险积分与ASI有较好的相关性(r=0.435,P<0.01)。结论ASI是一个较好的预测心血管病危险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4~2008年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住院患者的动态血压数据及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调整性别、年龄、降压治疗、24 h脉率及平均动脉压前后,242例患者中非杓型(n=103)、反杓型(n=42)和超杓型(n=12)与杓型患者(n=85)相比,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和24 h脉压均显著升高,而年龄、血糖、尿酸、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与动脉硬化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动脉硬度指数(ASI)预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的价值.方法用我们研制的YF-1血管硬度测量仪测量248例高血压病人的ASI,并进行了危险因素调查.结果①高血压并发症组的ASI(162.2±53.3)比单纯性高血压组(136.0±50.7)高(P<0.01).②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和极高危组的ASI逐渐增大,任意两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177例无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的Framingham危险积分与ASI有较好的相关性(r=0.435,P<0.01).结论ASI是一个较好的预测心血管病危险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中Ⅲ型胶原合成与动脉僵硬度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入选的住院高血压病患者158例进行血清Ⅲ型胶原前多肽(PⅢNP)和生化指标包括血脂、空腹餐后血糖、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测定,并测定以下动脉僵硬度指标:大动脉弹性指数(C1)、小动脉弹性指数(C2)、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cf).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所选生化指标、血清PⅢNP与动脉僵硬度指标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WVcf与血清PⅢNP呈正相关(r=0.167, P<0.05),血清PⅢNP与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患病年数、血脂、血糖等无相关性(P>0.05).PWVcf还与年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SBP)、合并糖尿病、空腹和餐后血糖相关;C1、C2与血清PⅢNP无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SBP明显相关;(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WVcf仍与患者血清PⅢNP水平有关(P<0.05),与年龄、SBP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动脉管壁Ⅲ型胶原的沉积增加可能在大动脉功能异常中发挥作用,且其作用并非由于增龄所致,但其对小动脉顺应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中Ⅲ型胶原合成与动脉僵硬度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住院高血压病患者158例进行血清Ⅲ型胶原前多肽(PⅢNP)和生化指标包括血脂、空腹餐后血糖、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测定,并测定以下动脉僵硬度指标:大动脉弹性指数(C1)、小动脉弹性指数(C2)、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cf)。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所选生化指标、血清PⅢNP与动脉僵硬度指标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WVcf与血清PⅢNP呈正相关(r=0.167,P<0.05),血清PⅢNP与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患病年数、血脂、血糖等无相关性(P>0.05)。PWVcf还与年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SBP)、合并糖尿病、空腹和餐后血糖相关;C1、C2与血清PⅢNP无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SBP明显相关;(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WVcf仍与患者血清PⅢNP水平有关(P<0.05),与年龄、SBP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动脉管壁Ⅲ型胶原的沉积增加可能在大动脉功能异常中发挥作用,且其作用并非由于增龄所致,但其对小动脉顺应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