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地震前兆形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定点地面倾斜观测数据,考察0斜率所蕴含的5级以上地震的前兆信息,基于这些前兆信息和地震序列前兆信息构造了4种预报地震规则.提出了一种检验地震预报有效性的方法,并用于研究4种预报规则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综合0斜率和地震序列中的前兆信息,可以提高预报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国多年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就地震发生的机理、预报研究的基本途径以及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和失报问题做了探讨;分析了地震短临预报前兆、测震学应用的局限性及地应力转移和追踪;提出了今后地震预报工作的9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先梅 《科技资讯》2006,22(8):183-184
油水井前兆异常是由于地层应力状态发生变化所致;油水井前兆异常对地震具有明显的反映能力,地震预报实践表明,利用这些异常可为地震监测和预报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杭州科技》2012,(5):65
应用数字化,地磁、形变、地电、流体等观测技术,依据预报要求建立台网,采集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化学等数据,准实时汇集处理。提取异常,遴选前兆相关参数,提供地震短临分析预报基础。目前我国已建成了1个国家地震前兆数据中心,5个国家学科中心,31个区域前兆台网,600个地震前兆台,3套前兆流动观测系统,2个地震前兆台阵,  相似文献   

5.
讨论地震前兆有它自已的孕震物理模型,地震孕育全过程分为加载、相持、卸载、短临和临震5个阶段;多次震例证明,破坏性地震的孕震物理模型是会重复和再现的;提出了追踪地震前兆信息,循序渐进预报地震的分析方法,对地震预报的阶段性进行了实用性的划分,有希望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预报。  相似文献   

6.
热红外遥感在地震监测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测中的应用已取得了一定实效,利用这一技术成功预报了一些地震,并对地震的前兆热信息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热红外异常发生的机制主要为地球放气说和应力致热学说.通过分析和总结临震热异常特征,介绍了几种热异常提取方法和判定方法,表明随卫星遥感技术的进步和研究工作的深入,热红外遥感应能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十五"以来,宿迁市完成地震前兆台网数字化改造,实现前兆仪器观测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分析能力,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观测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的越来越多。预测预报对资料观测资料的质量和类别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下的台网布设已经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求。以宿迁市前兆台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现存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策略,以促进宿迁市地震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地震水文地球化学前兆水氡异常在地震观测预报中的应用,展示地球化学方法在地震前兆预报方法乃是地震预测、预报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和光明前景。通过对怀4井水氡异常的分析,发现地震水文地球化学前兆水氡异常在地震观测预报中能够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发生在海城、唐山和汶川的强烈地震事件的分析, 指出地震预报的不确定性问题, 主要在于前兆现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探测和识别的困难。单一的小震前兆并不具有普遍的预报意义。如果根据多种前兆现象进行综合判断, 则可能对短期的地震预报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分析表明, 地震前兆观测手段的选择可能更加重要。同获取地震前兆实体信息的地面常规观测手段相比, 获取孕震区虚体(光子、电磁波) 信息的空间遥感观测手段, 特别是其中的微波遥感观测手段, 具有视野大、时效快、同步性强以及全天候工作等诸多优点。在采用波束开关方法的条件下, 微波遥感观测能以很高的灵敏度发现大气以下孕震区微波辐射 的变化, 对于做出短期的临震预报可能更有意义。最后, 以物信论的观点探讨了微波遥感观测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红碧 《今日科技》2006,(12):28-28
日前,常山地震前兆观测站测震仪器安装调试成功,正式并入浙江省地震前兆台网试运行。该观测站的试运行标志着常山市已具备地震前兆监测能力,为地震专家分析地震前兆信息、预测地震提供了科学依据。地震前兆观测手段主要有磁电观测、形变(含重力)观测和地下流体观测三类,常山市观测站属于后两类。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全国布设了由40台4分量钻孔应变仪组成的分量应变监测网络。位于四川姑咱地震台的应变仪先后记录了汶川和芦山强震孕震过程中的潮汐畸变应变异常现象。这些异常变化基本满足地震前兆的3项判据,故被初步认证是这两次强震孕育过程中的应变前兆。本研究对相关记录资料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后续强震预测和预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制多分量地震监测系统AETA(acoustic & electro-magnetic testing all in one system)。在云南、四川、西藏、河北、北京、广东等地区的现场实验表明, 该系统能够满足大区域密集布设中高灵敏度、低成本和易布设的需求。同时, 若干点的实验观测数据和均值、振铃率、峰值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映震效果。目前正在中国西南部、首都圈、台湾海峡等地区密集布设, 系统地开展映震效果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和新划定的3.6版汶川地震区,再次探讨了与2008年汶川地震有关的若干科学问题,包括该震是否为主震?该震、2013年芦山MS7.0地震、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之间关系?该震是否存在复发周期?该震发生前是否存在显著物理前兆?该震与紫坪铺水库之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并非汶川地震区当前地震周期主震,未来将发生MS8.0~8.3标志性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有直接联系且均与汶川地震密切相关,两者同为下一次标志性地震前的两次显著预震;汶川地震区标志性地震及其未来主震是否存在复发周期目前尚不能作出明确判断;在汶川地震前,由于自1995年12月18日后其震源体的物理状态长期保持近似不变,故不可能观测到显著的中长期与短临物理前兆;紫坪铺水库对汶川地震孕育过程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4.
1Introduction Chinaisacountrywithhighearthquakedisaster.Thego vernmentalwayskeepsaneyeonseismicresistantbuilding.Thepublishedseismiczonationmapprovidestheruleforcon structionseismicresistantfortification .Fortheconvenientuse ,theseismicresistantfortificationruleofseismiczonationmapandbasiccontentandmeaningisbrieflyintroduced .Forthosekeyprojectsofsuperhighorsuperlongconstruction ,forexample ,largedam ,nuclearpowerplant,largepetrochemi calplantetc .,duetohighinvestmentandhighsocietyinf luence…  相似文献   

15.
 SeisComP3 软件系统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款免费的、部分开源的地震实时监测与自动处理系统。根据地震监测、大地震海啸预警等工作需求,本研究组应用SeisComP3 系统提供的实用工具进行辅助功能开发,实现地震数据的实时汇集、共享与自动处理,为大地震海啸预警提供及时、可靠的地震基本参数。同时,基于SeisComP3 系统地震自动定位结果和实时波形数据,应用W 震相方法快速反演海啸强震震源机制解,为海啸数据模拟程序提供实际发震断层面参数解,提高后续海啸数值预报的准确性。实际应用表明:SeisComP3 软件系统为海啸业务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保障和科技支撑,促进了海啸预警预报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The Sumatra-Andaman earthquake on December 26, 2004 is the first well recorded gigantic earthquake (moment magnitude MW 9.3) by modern broadband seismic and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networks. The rich seismic and geodetic recordings have documented unprecedented details about the earthquake rupture, coseismic and postseismic deformations. This is a report of detailed images of the rupture process using the first-arriving compressional waves recorded by the China National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CNDSN). An improved imaging condition was employed to account for the sparse distribution of the CNDSN stations. The resulting imag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major rupture features reported by previous seismic and geodetic stud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earthquake rupture initiated at offshore of northwestern Sumatra and propagated in the north northwest direction at a speed of 2.7 ± 0.2 km/s. The rupture continued for at least 420 s and extended about 1200-1300 km along the Andaman trough with two bursts of seismic energy.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不同版本的历史地震目录的收集和整理,利用已掌握的历史地震资料,结合地震学、地震地质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湖北省历史地震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整理和修订。我们收集了湖北省区域内地震地质资料和1990年以来发生地震的现场考察资料,结合当地经济、地质和建筑特点对有感区域的地震烈度进行了重新判定,通过选取多个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对烈度-震级的对应关系进行重新标定,并利用经验公式对地震目录中部分历史地震的震级、时间等参数进行了修订。本文最终提取并重新确定了15个遗漏的历史地震,另对3个历史地震做出地震参数的校改建议,研究结果对新的地震区划工作和历史地震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提高微地震定位的可靠性是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中的关键环节,现有的震幅叠加网格逐次剖分定位方法在处理高频微地震信号时容易出现定位失常。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基于网格逐次剖分定位算法的基础上对定位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极快速模拟退火与网格逐次剖分联合的微地震定位算法。该方案首先采用极快速模拟退火算法在三维目标区域内搜寻能量聚焦较高的圆形区域,然后再利用网格逐次剖分方法在区域内寻找能量聚焦最大值点。合成数据实验表明,当微地震信号频率在100Hz~200Hz时,其定位可靠性与计算效率明显优于现有的网格逐次剖分算法。  相似文献   

19.
王明振  李珊  高霖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9):7865-7869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自运行以来微震活动性相对较为频繁,对库区范围内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不利影响。基于库区多年地震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了库区地震发生情况,并采用概率地震危险性方法对库区地震震级-频度关系模型、库区震级分布概率、库区地震发生次数概率等地震活动性规律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库区地震震级以微震及极微震为主,且地震类型以构造"触发型"水库地震为主。当采用泊松分布时,震级变化对地震发生次数概率计算的准确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可为库区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和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地下核燃烧假说的重要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震东 《前沿科学》2012,6(3):23-48
本文提供了多方面证据论证地下核燃烧假说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第一,氡增多和汞增多是确定无疑的地震前兆,对这两种地震前兆的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地内存在着铀、钍元素的核裂变燃烧.第二,通过对五种现象的分析,因为它们都要用氢聚变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所以地球内部也存在着核聚变燃烧.第三,地震前地表及浅层热异常是被大量观测结果证实的地震前兆,这种地震前兆也只有用地下核燃烧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第四,地震前兆成带性、大区域前兆场、映震灵敏区和映震灵敏井、震源附近流体、地壳中高导低速层控制强震、地热带和地震带密切相关、地震引起地面沉降等地震研究中发现的七种对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地震理论来说都无法解释的现象用地下核燃烧假说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第五,活断层表面现象和板块运动表面现象的成因用地下核燃烧也都得到了清楚的解释.本文提出,用“地壳视运动”来代替“地壳运动”才是对这种现象的科学表述.此外,还要加上我们以前已经提供的证据.第六,在非洲加蓬的奥克洛铀矿发生过公认的地下核裂变燃烧.第七,通过对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观测资料的分析,证明了该地区地下是一个天然的聚变裂变混合反应堆.第八,通过对我国2008年汶川大地震观测资料的分析,证明了在汶川大地震震源的下面存在着一个异常高温区.这么多的证据足以证明,地下核燃烧假说是能够成立的.从而,建立在地下核燃烧假说基础上、由中国人提出的地质学的宇宙线环境学说和地震学的宇宙线环境学说就有了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