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四合院保护理念及政策方法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北京在经历了建国初期所有制变更和出自发展生产的需要而对历史建筑的扰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对传统建筑及其文化的浩劫,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开发建设对胡同四合院的破坏之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认识到北京四合院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四合院及其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
浅析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宁  宋靖  孙伟 《山西建筑》2010,36(20):32-34
简要介绍了北京四合院的形成和类型,从儒家思想的体现,建筑环境学理论研究,民俗民风三方面探讨了北京四合院的文化特色,并阐述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以期指导人们加深对我国传统建筑的了解,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建筑艺术文化。  相似文献   

3.
北京四合院是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要保护古都风貌,必须认真保护北京四合院.以南池子试点改造为例,对比西方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结合北京四合院的现状,分析了四合院保护过程中的难点及其对策,初步探索了北京旧城保护的出路,试图为保护北京四合院提供另外一种思路,希望对四合院的保护、修缮提供具体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阎少华 《世界建筑》2005,(9):112-116
北京四合院,在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的冲击下,正在一片呼吁保护声中渐渐地淹没消失在新北京城中.但在北京人的心里,它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将永远成为北京城市和文化的根源与经典.人们最终一定会将其精神融入现实生活及其载体——建筑中去,使北京本土居住文化得以传承。易郡力求通过对北京地方气候及其相关的居住心理和材料应用的研究来传承人们记忆中的四合院,创造全新的赋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形态——新北京四合院。易郡对本土气候的关注不仅唤起了过去的记忆,而且使建筑更加低排放和低消耗,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广西土木建筑》2010,(5):125-125
北京四合院是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北京四合院以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及围合的院落为基本单位,可以向纵深和两侧任意发展,适合各种不同家庭居住。在建筑格局上,北京四合院不仅体现了以家长为中心的封建家庭秩序,也有着高度的私密性和亲和性,而这种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宜居模式也和西方建筑有着截然不同的建筑理念。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体会张一、熏陶与影响北京的传统建筑艺术,从以“大式”为蓝本的宫殿寺庙大尺度建筑到以“小式”为主的民居、四合院等,离不开以汉族文化为依据的“明”、“清”式的艺术和构造,基本上是四梁八柱的木框架结构。为了防寒、保温,屋面厚重,厚墙填充,向...  相似文献   

7.
李卫伟 《建筑》2008,(19):60-62
北京四合院建筑是北方四合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映,由于工作原因,我几乎走遍了北京城内外的四合院,对其建筑意境、寓意及文化底蕴感触颇多。  相似文献   

8.
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与整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一批价值较高的历史风貌建筑。既有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庙堂,又有近代西洋古典建筑,中西合璧,中西荟萃,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规定,历史风貌建筑是指建成50a以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人文价值,反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历史风貌建筑区是指历史风貌建筑集中成片,街区景观较为完整、协调的区域。  相似文献   

9.
<正>北京四合院是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北京四合院以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及围合的院落为基本单位,可以向纵深和两侧任意发展,适合各种不同家庭居住。在建筑  相似文献   

10.
北京四合院的砖雕(上)北京市第二房屋修建工程公司古建筑研究咨询部马炳坚蒋涛唐婧持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砖雕艺术,是随着建筑的发展,砖质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而出现的。从已发掘的墓葬看,我国自东汉时起,已经开始在墓穴建筑中使用砖材,并在砖材料上镌刻花纹,称为“纹...  相似文献   

11.
继承传统是一种文化艺术行为和文化行为。尽管传统形式有着无限的魅力,但完全照搬昔日的形式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营造居住环境的过程中,选择北京四合院的风格和样式不应是简单的抄袭或者拓写。任何一种建筑形态总是与发生在其中的行为方式密切相关的,是人的一种行为意向。人们也是要融入自己对当下生活和文化的体验。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我国大力推广民族传承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建筑,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日益受到重视,划为城市保护范围,从而推进了一些新型四合院工程的开发和建设。为了保护北京地区的传统风貌,保护四合院建筑,新东城和新西城两个新建区对于保存比较好的、比较完整的四合院逐步开展修复工作,而内城区中具备新改建条件的地区已经复建了一些传统四合院,正在逐步恢复古都原有的风貌特色。在北京四合院的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新建、翻建还是修缮,为了保存北京四合院特有的建筑格局和传统风貌,需要我们认真的去完成每一项设计以及每一个施工细节,注重传承我国的历史文化,同时满足时代特点,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处理和解决一些古建筑传统技术与现代建筑材料的结合使用问题,并解决部分传统施工工艺和现代材料的变化和技术处理的方法,同时符合现行规范的规定,并保持着传统四合院形式的布局和外观形式,也保留原有四合院建筑的特有传统风貌,最后建造完成一个合格的北京四合院工程。为了继承和弘扬文化遗产和保护古都风貌,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传承四合院的工艺和特征,保留原有四合院的特色,满足现代的使用功能,为今后四合院的传承和发展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3.
王秀静 《建筑》2009,(21):61-63
作者通过对阎锡山两种不同思想的分析,推断出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的建筑群体形式是建立在四合院基础之上,建筑形式兼容了西方建筑特征,最终体现出国民师范在民国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特有的四合院建筑类型,从而说明在近代学校中国传统建筑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楚天舒 《建筑》2008,(16):77-78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是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在中国,除了传统的老北京的地上四合院以外,在陕西境内的张庄村,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地下的四合院形式—地坑院。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传统建筑四合院的特点,并从儒家思想与建筑布局,风水思想与功能以及民俗文化与细部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北京四合院在建筑文化上的体现,从而阐述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北京旧城经过了多年的保护与更新,旧城保护政策亦日趋完善,但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仍限制着四合院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北京旧城仍有大面积的四合院亟待更新改造。为了更好地发展北京旧城,北京市政府在总体规划中提出了疏解中心城人口与功能的政策。在这样的前提下,研究四合院的更新改造,有利于旧城风貌和四合院的保护以及居民生活的改善,具有比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的归纳、整理,梳理了北京旧城四合院更新改造和人口疏解的发展情况及一系列相关政策,总结了四合院  相似文献   

17.
冯雨乔 《山西建筑》2011,37(23):25-26
结合北京四合院改造、保护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概述了北京四合院保护中的问题,总结了保护取得的进展,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四合院的保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为保持老北京的建筑风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赵知敬:早在1982年确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时,四合院保护就被提了出来.在市文物局的文件中曾说过,保护四合院与保护故宫同等重要.我赞成这个观点.四合院是中国人独有的居住方式,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而且四合院有南北差异.南方的四合院院子比较小,北方的四合院开阔大气.四合院具有很大的保护价值,不仅它的历史性、稀缺性、文化性、保险性和特殊性,是京味文化的标志之一,而且其建筑风水理念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环境学,它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了北京的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人们对幸福、美好、高贵、吉祥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高梅 《中华民居》2011,(10):78-87
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类型之一,不仅建造工艺考究,而且十分注重装饰。北京四合院建筑的装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四合院建筑大多是砖墙、木梁架组成,或部分使用石构件,装饰的主要手法之一就是雕刻。在北京四合院建筑的雕刻装饰艺术中,以砖雕、石雕、木雕等雕刻装饰手法为主,且广泛的应用在建筑物室内外的各种构件上,即满足其结构要求和使用功能,又兼具观赏效果,达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20.
正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内涵。四合院在老北京是一种四处可见的传统建筑形式,是中国北方四合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独有青睐,从古代的宫殿,庙宇到平民的住宅都广泛使用四合院。所谓四合,"四"指东南西北四面,"合"指四面房屋连接围合,形成"口"字状。通常四合院的整体形态呈方形,显得古朴、典雅、庄重、大方,这种布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