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经津液辨证论治消渴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渴又名消瘅、三消、消,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特征,类似于西医学的糖尿病。传统上,中医多以“三消”论治消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病机多主为阴虚燥热。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消渴的病机、辨证方法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有从脾论治者,有从肾论治者,有重  相似文献   

2.
浅谈糖尿病从肝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可分三消,历代医家多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治疗原则。但从临床实践看,在发病前,患者多由不同程度的精神刺激导致肝失疏泄、气机失调,从而发病,故应从肝论治。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其特点,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临床上以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疲乏等为其特征。中医临证多以上、中、下三消分证论治,也又以阴阳气血分证论治的。笔者通过借鉴前人有关论述并结合临床实践,重点阐述其发病与脾的关系,对糖尿病从脾论治作一浅析,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从气虚论治初探湘潭市中医院(411100)张赛,艾建畸主题词糖尿病/中医病机,糖尿病/中医药疗法,补气,滋阴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其病机主要是燥热偏盛、阴津亏耗。消渴治疗之大法是“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医对糖尿病认识的逐步深入,传统的“三消”辨证法已远远不足以应对糖尿病不同分型及各个阶段的证候特点,从而众多文献报道糖尿病中医从肾论治、从脾论治、从肝论治乃至从五脏论治,或从虚、从瘀、从毒论治等等。笔者也曾一度困惑于其中,不得其要,有幸从师于我国著名的中医学专家吕仁和教授于门诊诊病,而受益匪浅。吕老从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和肾脏病的中医临床、  相似文献   

6.
韩旭  倪青 《环球中医药》2020,13(3):507-510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郁”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五脏功能失调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内经》中的“五郁”理论可以为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和防治策略提供新思路。根据“五郁”理论探讨“郁证”,以细化五脏中的病因病机。从“木郁达之”论治,顺应木性,解除肝郁,以调达通畅;从“火郁发之”论治,顺应火热,透达心郁,以开郁除积;从“土郁夺之”论治,来顺应土性,攻伐脾郁,以消除壅滞;从“金郁泄之”论治,顺应金性,疏泄肺郁,以宣散枢机;从“水郁折之”论治,顺应水性,分消肾郁,以制约冲逆。以五脏为中心因势利导,探讨糖尿病治法,对其临床防治糖尿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辨治范畴,通常按上消、中消、下消辨证论治,其中年老体弱及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多以下消论治.  相似文献   

8.
从脾论治糖尿病12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脾论治糖尿病124例临床观察上海市中医门诊部糖尿病专科范征吟,叶信莉,陆小菁(200041)关键词:糖尿病,脾糖尿病属消渴范围,先人多以三消论治。近代发展有以疏肝、化瘀、补肾为主的治疗。笔者采用健脾法治疗糖尿病124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一...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痹证”、“痿证”范畴。中医治疗本病多以“三消”立论,但临床上有部分糖尿病患者缺乏典型的三消证候,难以用“三消”辨证来指导临床,故此分型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现在临床上多采用“三型辨证”理论口。(简称“三型”)。  相似文献   

10.
温阳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论治消渴病多以阴虚燥热立论,采取滋阴清热之法,药物多用人参、花粉、生地、麦冬、玉竹等益气养阴清热之品。然而古人对阳虚所致消渴亦有所涉及,早在《灵枢·本脏》云:“肾脆,则善病消瘅”,指出肾虚是本病的发病原因,为后世从肾阳虚治疗消  相似文献   

11.
消渴证治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消渴证”分三消,即上、中、下消,上消在肺,中消在脾,下消在肾,其病理则均为阴虚火旺,前人对本病治疗一般以滋阴清热为主,从肺脾肾三脏论治。施今墨老先生在医书中提到三消之证多虚,肾藏精主水,为水之本,故其病本则在肾。病本在于肾虚,主张从肾论治。受其启发,结合我多年临床经验,以增液汤合生脉散,再加苍术配玄参,黄芪配山药,从肺、脾、肾三脏入手,尤以脾肾为重点,着重从先后天两方面,以滋养培本论治,屡见奇效。  相似文献   

12.
从肝论治消渴(糖尿病)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疾病,是多因子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现已突破了传统的三消分治及以肾为中心脏腑的论治框架,提出了许多新论。笔者认为从肝论治消渴更能提高疗效,经研究而提出“以肝为中心调控脏腑气血津液”辨治消渴之论,以供同道参考。1以肝为中心辨治消...  相似文献   

13.
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合并肢体病变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喜燕 《四川中医》1993,11(9):19-20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由于病程较长,病变机理错综复杂,合并症较多。历代医家多从三消论治,偏重于清热益气滋阴之法。而现代临床与研究表明,三消论治已不能完全适应临症需要,必须突破三消分证之法,不拘泥阴虚为本之论。鉴于糖尿病往往有着血瘀的病理变化,而血瘀又是产生合并症的主要原因,众多学者又提出了从瘀论治的观点。近几年来,本人运用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DM)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诊治消渴病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的论述。自《内经》后,历代医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治疗上分上中下三消。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才逐渐突破传统“阴虚燥热”之说,对其病因病机见仁见智,提出如“气虚致消”、“脾虚致消”、“瘀血致消”、“肝郁气滞”、“痰浊阻络”、“毒邪伤络”等一些较之以往不同的学说,这些学说中尤以“脾虚致消”说在近年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接纳。本文试主要从病因病机、现代研究角度探讨脾胃与糖尿病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5.
耿献琳 《光明中医》2000,15(5):10-1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 ,然二者不能等同 ,中医受历史条件所限 ,只得以症测病 ,以症辨证。历代医家 ,近代名医多从“三消”立论 ,以阴阳论述病机。实践证明 ,糖尿病 ,一部份病员有“三消”症 ,还有相当一部份并无“三消”可言 ,而以血液等检测方法来确诊。其治若以“消渴”之论去套治 ,不以辨证为其要 ,则治之无功矣 ;愚以为 ,单从“三消” ,“阴阳两虚”而论治 ,不足以指导临床辨治 ;分型过多既不切合实际又过于繁琐。笔者临证 40余载 ,所治其病难以计数 ,今从实践总结治疗六法 ,尽管不能概其全貌 ,然以此为准 ,进行灵活辨治 ,足资可用矣 ;…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共同标志 ,近年来患病率不断上升 ,其中患病人群中 90 %以上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 NIDDM)。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的范畴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朱秀峰主任医师在诊治中医内科杂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见解 ,笔者在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工作期间有幸得其指点 ,兹将其诊治糖尿病的经验浅述如下。1 抓主证不必拘泥于三消分治历来中医学界是根据糖尿病的“三多”症状的轻重不同进行分型论治 ,即烦渴多饮为上消 ,多食易饥为中消 ,尿频量多为下消。朱老认…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传统治疗方法多以“三消”论治。但这种治疗方法已不适于非胰岛素依赖型即 型糖尿病的辨证施治 ,因典型病例往往三多、三少症状并存 ,三消难以截然分开 ,而有些患者甚至未出现三多症状 ,因其他合并症就诊时发现 ,或于体检时通过测血而确诊 ,该型临床床症状不明显或根本无症状 ,所以难以用传统的“三消”辨证来指导临床。而缑桂林副主任医师经 30多年临床观察研究 ,总结出从五脏来辨证论治 型糖尿病 ,疗效确切 ,现总结如下。祖国医学认为 ,糖尿病乃由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素体阴虚等多种因素引起 ,但《灵枢》云 :…  相似文献   

18.
三焦辨证起源于《黄帝内经》《难经》,成熟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学消渴病分上、中、下三消,多从肺、胃、肾三焦论治。随着中医学理论发展及消渴病古今演变等,当代中医学诊治糖尿病,已与古时诊疗消渴病的方法有所不同。通过文献研究法,系统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应用三焦辨证治疗消渴病的经验,总结现代糖尿病中医诊疗对三焦辨证的发展,以期为糖尿病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许淑英  杨若濒 《光明中医》2000,15(5):F003-F004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 ,有“消瘅”、“消中”、“食焦”等名。中医历来从阴虚燥热论治 ,又分为上、中、下三消。我们在临床中 ,经常见到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脾胃症状 ,对此类糖尿病患者加以辨证治疗后均取得良好的疗效。1 辨证分型标准1 1 脾阴虚胃燥津伤 :参照有关文献拟定[1,2 ] :食欲不振或饥不欲食 ,痞闷腹胀 ,便结 ,体瘦 ,倦怠 ,口干渴涎少 ,舌红少津 ,苔少或无 ,脉细数。1 2 脾气虚湿盛胃呆 :参照有关文献拟定[1,3] :食少 ,腹胀 ,大便溏薄 ,神疲 ,肢体倦怠 ,舌淡胖边有齿痕 ,脉弱。1 3 脾胃湿热 :参照有关文献拟定[1,3] :呕…  相似文献   

20.
毛玲 《天津中医药》2001,18(5):21-21
糖尿病,中医多以"消渴”病进行辨证施治.历代医家虽有"三消”之分,治以滋阴清热生津止渴为本,但临床观察糖尿病病人多具有神疲乏力、不耐劳累、日渐消瘦或虚胖无力等脾气虚的征象.故笔者认为糖尿病当从脾论治,据此笔者于1998年至2000年运用健脾益气法为主,治疗糖尿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兹略述其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