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毛织物高锰酸钾丝光防缩整理工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氧化法对羊毛织物进行丝光防缩处理。以无环境公害的高锰酸钾为氧化剂,对不同氧化条件下的丝光防缩效果进行对比试验,得出最佳的丝光防缩处理工艺条件。试验中对处理的羊毛织物的减量率、强力损失及反应过程中织物对高锰酸钾随时问变化的吸尽率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只要将高锰酸钾的用量、反应温度及溶液的pH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就能够达到较好的丝光防缩效果。同时,这种方法还能够避免传统的氯化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2.
谢峥  唐昱 《印染》2004,30(4):49-50
为了销售可机洗的羊毛服装,必须对羊毛进行防缩处理,使纯羊毛和羊毛混纺织物中的羊毛毡缩最小。在应用合成聚合物的Hercosett羊毛防缩法之前,羊毛防缩处理的最重要的发展之一是羊毛的氯化处理,但由于人们日益加强的环境意识,有关法规得到修订,因此在废水中会产生高毒性的AOX(可吸附有机卤化物)的羊毛氯化处理应用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3.
羊毛的无有机卤化合物防缩整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90%以上的羊毛防缩处理是用氯(游离氯或次氯酸盐溶液)或者氯化剂(如二氯异氰脲酸,DCCA)。目前工厂中最常用的羊毛防缩工艺,是用氯-赫科塞特(Chlorine——Hercosett)法连续处理毛条和散毛,用氯化剂DCCA法分批处理织物和服装。由于这些处理,废水中必然会有可吸附有机卤化合物(AOX),而且任何一种氯化防缩处理的羊毛,本身就含有AOX,其中一部分会在以后的染色或其他湿处理时浸出。而AOX对环境的危害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严重关注,敦促在工业废水中引入AOX限量及至从废水中消除AO…  相似文献   

4.
酶变性处理在羊毛改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了通过羊毛改性赋予羊毛纤维防缩性能的几种方法:物理方法有羊毛拉细、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法;化学方法有鳞片减量法和树脂增量法,其中减量法中的生物酶处理法具有对纤维损伤程度小、符合环保要求的特点.重点讨论了生物酶在羊毛改性中的作用机理和生物酶处理对羊毛染色性能、服用性能以及织物强力的影响,并对目前羊毛酶处理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羊毛织物防缩整理应用研究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叙述了羊毛织物的毡缩成因和毡缩机理,详细介绍了防缩整理的主要方法,包括氯化,树脂处理法、氧化,树脂处理法、单独树脂处理法、酶处理法以及等离子体、臭氧和超声波处理法等,最后介绍了防缩整理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树脂防缩剂对羊毛织物处理后的染色缩率、水洗缩率、染色性能和机械缩呢缩率的影响,证实了所选防缩剂的防缩处理对羊毛织物有很好的防缩效果,羊毛染色及水洗加工对其影响较小。羊毛织物经防缩剂处理前后,织物的染色缩率、水洗缩率、染色性能和机械缩呢缩率等方面产生明显差异。实验结果还表明:当选用150 g/L树脂防缩剂M-1处理时,防缩处理和未处理的羊毛织物独自染色后K/S值相差不大,但二者同浴染色时发生了竞染,且K/S值有很大差别;缩呢后二者的经纬向缩率也相差很大。为此,采用印花的方法将防缩剂印制到粗纺羊毛织物上,经染色、缩呢等后续加工,开发出了面料表面具有颜色深度差异化,或呢面收缩差异化而呈现凹凸立体感的浮雕效果等独特风格的新颖粗纺羊毛织物。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现有的氯化防缩和抗起球技术,并对不同方法整理后羊毛织物的抗起球性和手感进行比较,指出了现有的氯化防缩和抗起球技术的不足。同时,采用一种不产生AOX污染的复合助剂替代二氯异氰尿酸盐(DC)对羊毛纤维进行防缩改性,并将抗起球整理与防缩整理一浴进行。结果表明,防缩剂KJ-2与复合蛋白酶B对羊毛织物进行防缩与抗起球一浴法整理,可以达到传统氯化的机可洗防缩效果,抗起球性得以提高,并保持了较好的手感;整理过程中不产生AOX污染,节能环保。  相似文献   

8.
羊毛纤维表面具有鳞片结构,如果不做任何处理,则织物在洗涤时收缩很大,而真丝绸本身轻薄、易收缩、易起皱,如何有效地提高此类织物的防缩防皱效果,一直是染整工作者不懈努力解决的难题。介绍了热反应型水溶性聚氨酯羊毛防缩剂DM-3501在羊毛和真丝织物上的防缩防皱整理,表明该产品在此类织物上应用具有优异的防缩防皱效果。  相似文献   

9.
探讨电解活性水联合生物酶处理羊毛工艺,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筛选较优的活性水联合生物酶处理羊毛防缩工艺。分析了pH值、活性水处理时间以及处理温度等试验因素对羊毛织物毡缩性能的影响,获得电解活性水应用于织物防缩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并与氯化处理羊毛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电解活性水联合生物酶处理羊毛防缩工艺可以实现羊毛的防缩处理,活性水和生物酶之间产生协同作用,达到优良效果。活性水处理阶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水初始浓度、pH值=5.0、处理时间30 min;生物酶处理阶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生物酶浓度为1.5%、pH值=7.5~8.5、处理时间为30 min,得到羊毛针织物的面积收缩率为1.56%。  相似文献   

10.
不同防缩方法对羊毛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莉  刘玉森  王洋 《纺织学报》2010,31(8):21-25
为深入了解和掌握不同防缩整理方法对羊毛各项性能的影响,选用过氧化氢、次氯酸钠、高锰酸钾、壳聚糖、过氧化氢/壳聚糖和次氯酸钠/壳聚糖等6种防缩处理工艺,分别对羊毛纤维及织物进行防缩处理实验。测试防缩处理前后羊毛纤维的断裂强力、摩擦性能、表面形态和织物缩绒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比研究各种防缩方法对羊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纤维损伤、织物缩绒性和环保性能等方面综合比较,在所选用的6种防缩方法中,过氧化氢/壳聚糖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羊毛生物法防毡缩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采用天然生物材料壳聚糖和生物酶对羊毛织物进行防毡缩处理,通过对脂肪酶、蛋白酶处理浓度、不同处理方法比较试验,探讨了一种纯生物羊毛防毡缩处理技术。研究表明,脂肪酶可有效去除羊毛表面的类脂层;壳聚糖先于蛋白酶处理,可对羊毛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经适当的蛋白酶处理后,羊毛的鳞片尖角变钝,使羊毛具有一定的防毡缩性能。  相似文献   

12.
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对羊毛织物正反面吸湿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研究了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对羊毛织物正反面吸湿性的影响.羊毛织物经氦气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后,测定未处理织物和处理织物正反面完全吸收水滴的时间,通过比较织物对水滴吸收时间来研究常压等离子射流对织物正反面的处理效果,阐述了在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羊毛织物过程中,功率、处理时间和气体温度对等离子体刻蚀在织物中渗透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预氧化处理与树脂整理对羊毛织物进行防缩整理的特点,选用高锰酸钾和二氯异氰尿钾盐DCCA分别对羊毛织物先进行预氧化处理,再结合树脂整理,确定了该防缩方法的最佳工艺,使羊毛织物达到了符合标准要求的防毡缩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于佳  辛斌杰  卓婷婷  周曦 《纺织学报》2021,42(1):112-117
为研究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铜/聚吡咯/羊毛复合织物的导电性能,拓展羊毛织物在柔性传感器领域的应用,利用等离子体气相沉积技术对羊毛进行去鳞片化处理,依次对羊毛织物预处理300、600、900、1200 s,然后在羊毛织物表面原位聚合构建聚吡咯膜层,并用磁控溅射沉积铜薄膜增强纤维表面的导电网络;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  相似文献   

15.
微波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羊毛的染色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讨论了用空气微波低温等离子体对羊毛进行处理,通过依次改变空气微波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的气体压力、功率和时间三因素优化出了处理羊毛的最佳工艺条件,并通过上染速率曲线测试了处理后羊毛的上染性能,同时用电镜照片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谷氨酰胺转胺酶改善羊毛织物性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微生物发酵生产的谷氨酰胺转胺酶(MTG)作为羊毛织物的酶整理剂,探讨了MTG在羊毛织物防毡缩和强力损伤恢复中的作用。对所用的羊毛纤维进行了氨基酸分析,从理论上为MTG的作用提供了依据。经过高锰酸钾和蛋白酶预处理后再利用MTG处理,与对照样相比,织物强力提高了30%,毡缩率从处理前的9.35%下降至2.30%。与树脂整理方法比较,结果表明强力不及树脂整理方法,毡缩率达到了与之相当的效果,并且处理液的COD值只有树脂整理的1/3。  相似文献   

17.
利用MTG酶提高精纺羊毛织物易护理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分析了谷氨酰胺转胺酶对羊毛纤维的作用机理,探讨了采用谷氨酰胺转胺酶处理羊毛织物的方法。对采用谷氨酰胺转胺酶处理后的精纺羊毛织物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其尺寸稳定性、抗皱性、压烫性能等织物易护理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羊毛织物的保暖性能和织物的厚度变化,以及通过纤维形态结构的电镜分析等手段,研究了热传导与羊毛织物保暖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羊毛具有优良保暖性能,不同的染整加工处理对其保暖性有不同影响;蓬松处理增加羊毛织物的静止空气蓄存,由降低羊毛织物的热传导性而提高其保暖性;聚氨酯处理使羊毛表面形成聚合物膜和在一些纤维孔穴缝隙中填充高分子物,其结果一方面使对流下降,另一方面则使静态空气减少和热传导性增加,综合效果使羊毛的保暖性下降.  相似文献   

19.
L. Benisek 《纺织学会志》2013,104(3):140-145
Isopolytungstates and heteropolytungstates improve the flame-resistant effect of the fluorozirconate application on wool. Wool treated with isopolytungstates discolours on exposure to light, whereas with some heteropolytungstates no discoloration occurs. The zirconium–tungsten applications are suitable for wool treated by chemical shrink-resist treatments, which has a slightly decreased flame-resistance owing to partial degradation of the fibres. Fully washable and flame-resist wool can be achiev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resins with a similar or higher LOI value than wool and by treating the fibre with zirconium and tungsten complexes.

Wool-bleaching is compatible with a zirconium after-treatment. The zirconium and titanium complexes are compatible with mothproofing and water- and oil-repellent agents, and in some cases a one-bath application is possible to achieve various multi-purpose finishes.  相似文献   

20.
Wool fibres are subject to a variety of industrial chemical treatments prior to finishing processes. The influence of such treatments on subsequent enzymatic treatments is still poorly characterised, but its importance is paramount to achieve maximal efficiency of enzymatic action on the fibres. The effect of such treatments on wool fibre structure and their significance on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enzymes transglutaminase and tyrosinase to their target amino acids within wool proteins was investigated. These enzymes are of great interest due to their potential as protein cross‐linkers and their capability to covalently graft beneficial compounds onto proteins. The accessibility of target amino acids was assessed using specific peptides tagged with fluorescent probes, followed by epifluorescence or confocal microscopy. Differences in the action of the different chemical pretreatments were found, with a treatment with permonosulphuric acid resulting in the greatest level accessibility to both enzymes, followed by chlorination and plasma treatments. This was confirmed by the increase in tensile strength of treated wool observed in the enzyme‐treated yarns. This work illustrates that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se enzymes to their target aminoacids in solid substrates such as wool is key for their action and to achieve the desired property modifications. The techniques used have the advantage of permitting the visual monitoring of the diffusion of the active enzymes through the wool fibre structure and to relate this to the extent of enzymatic reaction. Crucially, this will allow an informed choice of the best wool processing stage at which to introduce such enzyme treat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