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对肉用绵羊瘤胃pH、氨态氮和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选用(47.21±1.01)kg安装有瘤胃瘘管的杜泊羊(♂)×小尾寒羊(♀)杂交1代肉用公羊12只,采用12×4不完全拉丁方设计,试验分4期进行,每期16 d,分别饲喂NFC/NDF为0.25、0.34、0.36、0.52、0.60、0.80、0.87、1.13、1.30、1.58、2.17和2.49的12种饲粮.结果表明:随着NFC/NDF的增加,试验羊瘤胃pH极显著线性降低(P<0.01),氨态氮浓度极显著线性增加(P<0.01),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及丁酸比例呈显著三次曲线变化(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中的丙酸、戊酸和异戊酸比例极显著线性增加(P<0.01),乙酸比例和乙酸/丙酸极显著线性降低(P<0.01).由此可见,饲粮NFC/NDF对瘤胃pH、氨态氮和挥发性脂肪酸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白酒糟(产自贵州美酒河流域)对黔北麻羊瘤胃发酵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6只年龄、体重基本一致的黔北麻羊为试验动物,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将其分成3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和试验2组以白酒糟分别替代基础饲粮中20%、40%的精料。试验期45 d,分3期,每期15 d,包括10 d预试期和5 d正试期。正试期采集血浆和瘤胃液样品,测定瘤胃液pH、缓冲力、氨态氮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瘤胃液微晶纤维素酶、羧甲基纤维素酶、纤维二糖酶、木聚糖酶活性以及血浆葡萄糖、尿素氮、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肌酐含量。结果显示:1)3组黔北麻羊瘤胃液pH、缓冲力差异不显著(P0.05);氨态氮浓度均处于正常范围,试验1组氨态氮浓度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5)。2)试验1组瘤胃液木聚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瘤胃液微晶纤维素酶、羧甲基纤维素酶、纤维二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3)试验1组瘤胃液乙酸浓度最高,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5);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也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2组(P0.05);3组瘤胃液丙酸和丁酸浓度、乙酸/丙酸差异均不显著(P0.05)。4)各组血浆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白酒糟替代40%以内精料不会对黔北麻羊瘤胃发酵与血浆生化指标产生不良影响,相比较而言,以20%水平较优。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饲用甜高粱(Sorghum bicolor)青贮影响小尾寒羊瘤胃代谢的机理,本研究选取小尾寒羊母羊8只,体重26.6kg左右,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只,分别饲喂甜高粱青贮(sweet sorghum silage,HG)和玉米(Zea mays)青贮(corn silage,HY),精饲料及苜蓿(Medicago sativa)颗粒按动物体重的1%及0.5%补饲,于采样期第1(D1)、7(D7)、30天(D30)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液pH、氨态氮(ammonia nitrogen,NH3-N)浓度以及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浓度。结果表明,生长期小尾寒羊玉米青贮采食量(520g·d-1)显著高于甜高粱青贮(310g·d-1)(P0.05);在整个适应期,饲粮处理、饲喂时期及其互作对两组试羊瘤胃液pH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瘤胃液NH3-N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D7期瘤胃液NH3-N浓度最高,D1期最低,在D30期,HG组瘤胃液NH3-N浓度显著高于HY组;饲粮处理对瘤胃液支链脂肪酸(异丁酸和异戊酸)有显著影响(P0.05),在D7、D30期,HG组支链脂肪酸显著高于HY组;饲粮处理和饲喂时期的交互作用对乙酸∶丙酸(A∶P)有显著影响(P0.05),D7期HG组A∶P高于HY组,而在D30期,则相反。综上,小尾寒羊瘤胃内环境对不同青贮型饲粮适应性存在差异,饲喂1个月后,HY组采食量及瘤胃液乙酸∶丙酸高于HG组,但瘤胃液NH3-N、支链脂肪酸浓度低于HG组。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通过饲喂不同粗蛋白质水平的日粮,研究其对羔羊瘤胃发酵参数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从而得出一个合适的日粮蛋白质水平。试验选用120日龄的杜泊(♂)×小尾寒羊(♀)杂交一代羔羊18只,随机分成3个处理,公母各半,饲喂代谢能为10.5MJ/kg、粗蛋白水平分别为10.4%、13.0%、15.7%的全混合日粮(A、B、C组),试验期60d。结果表明,随着日粮粗蛋白水平增加,各组羔羊干物质采食量及日增重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营养成分表观消化率均有升高趋势;瘤胃pH及氨态氮浓度随蛋白质水平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A组羔羊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B、C组(P0.05),B、C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日粮蛋白质水平的提高,乙酸/丙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日粮蛋白质水平对日粮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产生影响,但乙酸/丙酸比没有差异,没有改变瘤胃的发酵类型;对于断奶羔羊日粮蛋白质水平13.0%为宜。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秦川牛肉用补饲尿素(非蛋白氮)对瘤胃发酵环境的影响,试验选用3头饲养条件一致且装有瘤胃瘘管的秦川肉牛(公牛),正常饲粮预饲25d,随后每25d为一个饲养阶段,每个饲养阶段逐步对其日粮添加不同水平尿素0%(干物质百分比,对照组)、0.5%(A组)、1.0%(B组)、1.5%(C组)和2.0%(D组),每个饲养阶段中每5d采集一次瘤胃液,检测分析pH、氨态氮、微生物蛋白以及挥发性脂肪酸等瘤胃发酵关键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尿素添加水平的提高,瘤胃液pH先下降后上升,B组pH最低,与其余各组差异显著(P0.05);随着尿素添加水平的提高,各处理组(除D组外)总挥发性脂肪酸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B组最高,与其余处理组差异显著(P0.05)。A组和B组挥发性脂肪酸与对照组均差异显著(P0.05),两处理组之间除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差异显著外(P0.05),其余四项挥发性脂肪酸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随尿素添加水平的提高,四个处理组NH3-N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D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随着尿素添加水平的提高,微生物蛋白量除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余三个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B组最高,与其余处理组差异显著(P0.05)。秦川肉牛日粮中添加尿素可以有效提高瘤胃氨态氮、微生物蛋白、乙酸、丙酸等,且日粮中添加量1%(干物质百分比)为最适安全添加量,可提高秦川肉牛饲养效率,降低饲养成本。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牛至油对绵羊瘤胃发酵特性和饲粮营养物质瘤胃降解率的影响。试验选用4只平均体重为(40.83±4.11) kg的4周岁新疆细毛羊×杜泊羊杂交的安装永久瘤胃瘘管的绵羊,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添加牛至油),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15%、0.030%和0.045%牛至油的试验饲粮。试验共分为4期,每期12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2 d。第1天于早餐采食后2、4、6及10 h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液pH、挥发性脂肪酸、总氮、氨氮和尿素氮浓度,第2天利用尼龙袋法测定基础饲粮的营养物质瘤胃降解率。结果表明:1)添加牛至油对饲粮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瘤胃降解率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 2)添加牛至油对各组在各时间点的绵羊瘤胃液pH、总氮、氨氮和尿素氮浓度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 3) 0.030%和0.045%组绵羊瘤胃液4 h的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0.015%组绵羊瘤胃液0、2、6 h乙酸比例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6 h的乙酸/丙酸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而2 h丙酸比例显著高于除了对照组外的其余各组(P0.05)。由此可知,饲粮中添加牛至油不影响饲粮营养物质的瘤胃降解率,对瘤胃氮浓度也无显著影响,但会影响瘤胃内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以添加0.015%牛至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研究旨在探讨桑叶粉不同添加水平对湘东黑山羊瘤胃pH、氨态氮(NH3-N)浓度、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及其组成等发酵参数的影响。采用4×4拉丁方设计试验,选取4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体重(20.0±2.5)kg的湘东黑山羊为试验动物,试验分为4组,试验Ⅰ组为对照组,饲粮中不添加桑叶粉,试验Ⅱ、Ⅲ、Ⅳ组分别添加5%、10%和15%的桑叶粉。结果表明,山羊采食不同水平饲料桑叶粉配制的饲粮后,各组瘤胃液pH无显著差异(P0.05);瘤胃内NH_3-N浓度随着饲粮桑叶水平升高而呈降低趋势,试验Ⅳ组的NH_3-N浓度显著低于其它三个试验组(P0.05);试验Ⅲ组的TVFA和乙酸产量显著高于其它三个试验组(P0.05),乙酸/丙酸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桑叶粉对于山羊瘤胃发酵具有积极作用,以10%添加量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研究复合益生菌制剂对绵羊瘤胃发酵及瘤胃周转率的影响.选用4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体况相近的哈萨克绵羊,采用前后自身对照设计,分为对照期和试验期(每天每只羊1.2万亿个),每期18d.试验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后,瘤胃液pH显著降低,氨态氮质量浓度有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著,甲烷质量浓度略有升高,但差异不显著;2)饲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使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质量浓度、乙酸质量浓度及乙酸/丙酸的比例显著升高,瘤胃液丙酸质量浓度没有变化,丁酸的质量浓度有升高趋势但差异不显著;3)饲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后,绵羊瘤胃周转率和瘤胃相对稀释率有所升高,但无显著影响.在哈萨克绵羊饲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可以改善瘤胃发酵环境,提高瘤胃发酵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青贮饲用油菜对山羊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24只3月龄左右宜昌白山羊[平均体重(14.83±0.32) kg,公母各半]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饲喂含有青贮饲用油菜的全混合饲粮,对照组饲喂含有青贮全株玉米的全混合饲粮,预试期7 d,正饲期90 d。试验结束时,每组屠宰6只羊,取瘤胃液测定pH、氨态氮、瘤胃液菌体蛋白质、挥发性脂肪酸等指标,并采用16S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瘤胃中菌群结构。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山羊的平均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和料重比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山羊瘤胃液pH值、氨态氮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山羊瘤胃液菌体蛋白含量和异丁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瘤胃菌群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相对丰度大于0.1%的菌门,分别有15和14个,两组中共有的菌门按照丰度排序依次是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螺旋体门和Saccharibacteria,但各菌门丰度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属水平上,两个组山羊瘤胃液中普雷沃氏菌属的微生物含量均最多。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的菌群Prevotella_1丰度从21.10%减少到16.66%,模糊分类群丰度从1.95%增加到3.19%(P<0.05)。综上所述,饲喂青贮饲用油菜能保持山羊瘤胃内环境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稳定,维持瘤胃正常发酵。  相似文献   

10.
旨在研究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水平饲粮对3~6月龄断奶公犊牛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选取2~3月龄健康、平均体重为(94.38±0.25)kg的断奶公犊牛3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头。分别饲喂粗蛋白质水平相近,NFC/NDF分别为1.35(A组)和0.80(D组)的2种全混合饲粮。试验期105d,其中预试期15d,正试期90d。试验开始后,每组挑选6头体重相近、健康的犊牛,分别在120、150和180日龄晨饲后2h口腔采集瘤胃液,测定其pH、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浓度和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1)饲喂不同NFC/NDF水平饲粮对犊牛瘤胃液pH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2)NH3-N和乙酸浓度及乙/丙比A组显著低于D组(P0.05),而丙酸浓度则A组显著高于D组(P0.05);3)A组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皆显著低于D组(P0.05);4)门水平上,拟杆菌门占序列总数的比例A组显著高于D组(P0.05),属水平上Christensenellaceae_R-7和Prevotellaceae_UCG-003所占比例D组显著高于A组(P0.05);5)随着日龄的增加,犊牛瘤胃液细菌多样性指数除Shannon指数外,其他指标皆组间差异显著(P0.05),微生物组成无显著变化(P0.05)。综上所述,饲喂不同NFC/NDF水平饲粮,显著影响了断奶犊牛瘤胃中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富度,影响属水平上微生物的组成,继而对乙酸和丙酸产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测定饲粮中添加γ-聚谷氨酸(γ-PGA)对小尾寒羊瘤胃发酵参数及菌群结构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检疫合格、体重(37.1±0.5)kg的3月龄小尾寒羊公羊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 g/(只·d)的γ-PGA,预试期14 d,正试期7 d,正试期第7天晨饲2 h后通过瘤胃液采样器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并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测定瘤胃液中菌群结构。结果表明:试验组小尾寒羊瘤胃液氨态氮(P<0.01)、乙酸浓度(P<0.05)高于对照组,但两组试验羊的瘤胃液pH、丙酸、丁酸、乙酸/丙酸及微生物蛋白间无显著差异;饲粮中添加γ-PGA可提高小尾寒羊瘤胃菌群多样性(P<0.01);在门水平上,试验组小尾寒羊瘤胃液中软壁菌门、螺旋菌门、未注释细菌门及蓝藻门的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P<0.01),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拟杆菌门和互养菌门的相对丰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属水平上,饲粮添加γ-PGA后小尾寒羊瘤胃液中普雷沃式菌属的相对丰度提高了8.2%,并且可提高小尾寒羊瘤胃内解琥珀酸菌属的相对丰度(P<0.01)。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γ-PGA能够极显著提高小尾寒羊瘤胃乙酸、氨态氮及菌群多样性,对其纤维素降解菌的生长影响显著,可提高拟杆菌门和互养菌门的相对丰度,还能够提高普雷沃式菌属的相对丰度。  相似文献   

12.
选取泌乳期奶牛12头,采用重复4×4拉丁方试验设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A组),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300(B组)、400(C组)、500(D组)mg/(头·d)莫能菌素,探讨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莫能菌素对奶牛瘤胃发酵相关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莫能菌素可提高瘤胃液pH值,显著降低瘤胃液微生物蛋白(MCP)、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含量以及乙酸/丙酸的值,增加丙酸含量(P0.05),对氨态氮(NH3-N)和丁酸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C组较对照组T-VFA和乙酸的降低程度最大,分别降低了22.71%和28.59%(P0.05);D组的MCP和乙酸/丙酸值较对照组降低程度最大,分别降低了33.99%和31.15%(P0.05;D组中丙酸的含量增加最多为9.63%(P0.05)。综上所述,奶牛饲喂400~500mg/(头·d)的莫能菌素更有利于促进瘤胃内丙酸型发酵。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饲粮中添加硝酸钙对湖羊瘤胃动态发酵和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采用交叉试验设计,选择安装有永久瘤胃瘘管湖羊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3只,每只一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添加3%硝酸钙的饲粮。试验分2期进行,每期15 d,其中过渡期10 d,正试期5 d。在正试期的前2天采用动态pH监测系统对湖羊瘤胃pH 进行24 h 动态监测。在正试期的后2 d采集食后0、1、3、5 h和7 h的瘤胃液和血清,用于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和氨态氮浓度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硝酸钙组湖羊瘤胃液中乙酸/总酸的比例和氨态氮浓度显著升高(P < 0.05)|丙酸/总酸的比例显著降低(P < 0.05)|且处理与时间对湖羊瘤胃液乙酸/总酸、乙酸/丙酸和氨态氮浓度可产生显著的交互作用(P < 0.05)。硝酸钙提高湖羊瘤胃pH且pH低于5.60和5.80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湖羊(P > 0.05)。此外,硝酸钙组湖羊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降低(P < 0.05),且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随采食时间延长而降低(P < 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硝酸钙使湖羊瘤胃发酵朝乙酸型转变,且与时间有显著交互作用,有助于维持湖羊瘤胃内环境稳定,但饲粮添加3%硝酸钙会显著降低湖羊的抗氧化能力。 [关键词] 湖羊|硝酸钙|瘤胃动态发酵|血清抗氧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玉米作为淀粉来源的低淀粉饲粮条件下不同瘤胃降解淀粉(RDS)水平对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以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各组分别以不同RDS水平饲粮作为发酵底物,体外产气法测定培养48 h时产气量和瘤胃发酵参数以及24 h时瘤胃微生物区系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RDS水平的提高,体外培养48 h时产气量、潜在产气部分和产气速率呈线性升高(P0.05),快速发酵部分产气量呈线性下降(P0.05),干物质消失率呈线性升高(P0.05);2)随着饲粮RDS水平的提高,体外培养48 h时发酵液微生物蛋白、乙酸、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呈线性升高(P0.05),pH和氨态氮浓度没有显著变化(P0.05);3)随着饲粮RDS水平的提高,体外培养24 h时发酵液中白色瘤胃球菌和嗜淀粉瘤胃杆菌的相对数量呈线性升高(P0.05),黄色瘤胃球菌、琥珀酸丝状杆菌、溶纤维丁酸弧菌、牛链球菌和溶淀粉琥珀酸单胞菌的相对数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综合考虑,低淀粉饲粮条件下提高RDS水平有利于瘤胃发酵。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养殖方式及品种对绒山羊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本试验采用自然放牧和放牧补饲2种养殖方式,以阿尔巴斯型绒山羊和大青山型绒山羊为试验动物,测定了瘤胃液pH、氨态氮(NH3-N)浓度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不同养殖方式下,补饲组(II组)瘤胃液pH低于自然放牧组(I组),差异不显著(P0.05);同在放牧条件下,大青山型(I组)瘤胃液pH高于阿尔巴斯型(III组)。补饲组(II组)瘤胃液中的NH3-N和VFA浓度均高于放牧组(I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但2组间的乙酸/丙酸差异不显著(P0.05);I组和III组间的NH3-N和VFA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由于精料的添加,补饲组绒山羊瘤胃发酵特性受到影响,瘤胃微生物促进了对日粮中氮源的利用,而且不同品种类型间的瘤胃发酵特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中性洗涤纤维(NDF)与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比例的玉米秸秆饲粮对肉羊不同时间点瘤胃发酵及甲烷排放动态变化的影响。采用4×4拉丁方设计,将12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杜泊×小尾寒羊杂交羯羊随机分成4组,每组3只,按维持水平分别饲喂NDF/NFC比为饲粮1(3.60)、饲粮2(2.70)、饲粮3(1.75)和饲粮4(1.05)的全混合饲粮。试验共进行4期,每期23d,在正式期内利用Sable系统呼吸测定箱测定不同时间点甲烷排放量和瘤胃液pH、氨态氮(NH3-N)及挥发性脂肪酸(VFA)。结果表明:采食0h、6h、8h饲粮4瘤胃pH显著低于饲粮1(P0.05)。同一时间点,各组之间的氨态氮差异显著(P0.05);采食量4h时,饲粮1的乙酸占总挥发酸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三种饲粮(P0.05),采食后0h、2h后,饲粮4丁酸占总挥发酸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三种饲粮(P0.05)。采食后4h,饲粮4乙酸/丙酸显著低于其他三种饲粮。而在采食后的0~2h、2~4h、6~8h,饲粮4甲烷排放量显著低于其他三种饲粮(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维持饲喂水平下,随着饲粮NDF/NFC降低,NDF/NFC为1.05的饲粮瘤胃液pH、乙酸占TVFA的比例较低,甲烷排放量也较少。同时,甲烷排放量随着瘤胃发酵的动态变化而变化,在饲喂0~2h内,肉羊甲烷排放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究饲粮添加海南霉素和莫能菌素对奶牛瘤胃发酵特性和氮平衡的影响.选用3头体重为(460.0±20.6)kg、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荷斯坦奶牛,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添加20 mg/d海南霉素和350 mg/d莫能菌素的试验饲粮.结果表明:饲粮添加海南霉素和莫能菌素没有显著影响瘤胃液pH和丁酸含量(P>0.05),但显著降低了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乙酸含量、乙酸/丙酸和氨态氮浓度(P<0.05).与对照组相比,海南霉素组和莫能菌素组丙酸含量分别提高了16.26%和15.79%(P <0.01).饲粮添加海南霉素和莫能菌素显著降低了尿囊素排出量、尿嘌呤衍生物排出量和微生物氮产量(P<0.05).饲粮添加海南霉素和莫能菌素也降低了粪氮量和尿氮量(P<0.05),提高了沉积氮量(P<0.01).与对照组相比,海南霉素组和莫能菌素组的表观氮消化率分别提高了5.61%和7.05%(P =0.03).总之,与莫能菌素相似,饲粮添加海南霉素可以改变瘤胃发酵模式,使其更趋向于丙酸型发酵,并且能够提高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研究3种过瘤胃脂肪对绵羊瘤胃代谢的影响。选择4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小尾寒羊公羊(平均体质量42kg),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方法,以基础日粮组为对照组,在试验组日粮中分别添加40g脂肪酸钙、植物脂肪粉和硬脂肪粉,采集瘤胃液测定氨态氮、pH和挥发性脂肪酸。结果表明:1)饲喂3种过瘤胃脂肪对绵羊瘤胃氨态氮浓度没有显著影响。2)饲喂后pH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总体趋势,对照组pH比试验组高,但各处理对绵羊瘤胃液pH的影响不显著,以添加脂肪酸钙和植物脂肪粉效果较好。3)各组试验羊瘤胃乙酸、丙酸、丁酸的浓度及乙酸/丙酸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对瘤胃乙酸浓度没有显著影响;添加植物脂肪粉组丙酸浓度最高,与硬脂肪粉组差异显著;硬脂肪粉组丁酸浓度比对照组和脂肪酸钙组高,差异显著;硬脂肪粉组乙酸/丙酸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绵羊日粮中添加40g过瘤胃脂肪对瘤胃氨态氮浓度、pH和乙酸浓度没有显著影响,对丙酸浓度、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值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短期人工瘤胃发酵装置,研究精粗比为4∶6日粮添加硫磺、硫酸钠、硫化钠等三种来源的硫对瘤胃液pH、挥发性脂肪酸(VFA)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硫的添加量明显影响人工瘤胃发酵中有机物的消失率(P<0.05),日粮中添加硫0.5%时,对照组、硫磺、硫酸钠、硫化钠组间瘤胃液pH、日粮中性洗涤纤维(NDF)消失率、氨态氮浓度有明差异(P<0.05),硫来源没有明显影响人工瘤胃中总VFA、丙酸、乙酸浓度(P>0.05);硫酸钠、硫化钠的作用效果优于硫磺试验组。  相似文献   

20.
无机硫来源对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短期人工瘤胃发酵装置,研究精粗比为4∶6日粮添加硫磺、硫酸钠、硫化钠等三种来源的硫对瘤胃液pH、挥发性脂肪酸(VFA)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硫的添加量明显影响人工瘤胃发酵中有机物的消失率(P<0.05),日粮中添加硫0.5%时,对照组、硫磺、硫酸钠、硫化钠组间瘤胃液pH、日粮中性洗涤纤维(NDF)消失率、氨态氮浓度有明差异(P<0.05),硫来源没有明显影响人工瘤胃中总VFA、丙酸、乙酸浓度(P>0.05);硫酸钠、硫化钠的作用效果优于硫磺试验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