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发动机曲轴的表面化学热处理强化,包括渗碳淬火、渗氮、盐浴氮碳共渗、气体氮碳共渗、离子软氮化和表面化学复合热处理强化等方法。文中总结了这些化学热处理强化方法的工艺、设备及特点等,供发动机制造厂家或专业曲轴制造厂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盐浴软氮化工艺(实质上是盐浴氮碳共渗工艺)最早是西德德古沙公司在五十年代发明的。此后,经过不断完善。它具有渗氮速度快、处理时间短、工件变形小、化合物层厚度较薄、韧性好、盐浴无毒等特点,因而在西欧、日美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二、盐浴软氮化新工艺发展过程该工艺传到美国、日本后,通过改进,才形成目前的第三代工艺。 1、第一代工艺——Tufftride—→WQ(水冷) 该工艺称Tufftride。工艺过程见图  相似文献   

3.
气体软氮化工艺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气体软氮化是以渗氮为主的低温氮碳共渗,钢表面渗入氮原子的同时,还有少量的碳原子渗入而形成极其细小的碳化物,碳化物作为媒介可促进渗氮。由于该工艺处理温度低,时间短,所以工件变形小,脆性低。综述了以提高表面硬度、抑制表层脆性、高温短时等为主的气体软氮化工艺的发展状况,分别从稀土催渗、多元共渗、周期循环渗氮、可控气氛渗氮和奥氏体软氮化等5个方面阐述了气体软氮化渗层性能的影响机理和研究现状,并介绍了35钢增压喷丸表面纳米化对气体软氮化过程的影响,展望了表面纳米化用于气体软氮化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高耐蚀盐浴氮碳共渗加后氧化及低温氮碳共渗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了一种耐中性盐雾试验600 h,大批量生产的工件耐盐雾试验150 h以上的盐浴氮碳共渗加后氧化新技术.研究了一种使用温度为460~520℃的低温盐浴氮碳共渗工艺.分析了低温盐浴氮碳共渗工艺所获渗层的金相组织及硬度.与传统的570℃处理的盐浴氮碳共渗层的表面硬度、耐磨性及耐腐蚀性进行了对比.为广大热处理企业提供了两种新的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5.
随着各种机械的高性能化,人们正在对各种表面硬化技术所产生的性能特点加以利用。在各种表面处理中,比较新的表面硬化技术是: 1.气体渗碳和气体碳氮共渗; 2.盐浴软氮化和气体软氮化; 3.电解渗碳; 4.高温渗碳; 5.高频渗碳; 6.真空渗碳; 7.放电渗碳; 8.离子氮化和离子渗碳;  相似文献   

6.
周子年 《上海金属》1993,15(1):36-41
本文列举了蒸汽处理、高速钢工具氧氮化处理和氧碳氮共渗工艺、表层组织和结构,以及对使用性能的影响。在软氮化和氮化时添加适量的氧能加速化学热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Q235钢的离子氮碳共渗-低温盐浴渗铬工艺,。试验表明,Q235钢经离子氮碳共渗-低温盐浴渗铬复合处理后,表层可获得氮碳铬化合物和氮碳为化合物的复合渗层。该复合渗层具有较高的硬度,并且明显提高Q235钢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8.
林峰  腾清泉  刘洪涛  梅坚 《热处理》2005,20(1):35-39
开发了一种新的低温盐浴氮碳共渗工艺,使用温度为460℃~520℃。对低温盐浴氮碳共渗工艺所获渗层的金相组织及硬度进行了分析。与传统的570℃盐浴氮碳共渗层的表面硬度、耐磨性及耐腐蚀性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9.
对9CrWMn钢进行复合TD盐浴渗铬处理,即先固体氮碳共渗预处理,再盐浴渗铬.对比了复合渗和单一盐浴渗铬的渗层微观形貌,分析了渗层的相结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研究表明,氮碳共渗顸处理对TD盐浴渗铬的催渗效果明显,复合渗的渗层在厚度、截面硬度分布及耐磨性等方面均优于单一盐浴渗铬的渗层.该复合TD盐浴渗铬工艺可降低TD渗铬...  相似文献   

10.
H13 模具钢低温盐浴碳氮钒共渗工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H13钢的一种新的表面强化工艺———低温盐浴碳氮钒共渗。研究了经560℃左右盐浴碳氮钒共渗后的H13钢试样的显微组织、硬度与相组成。生产试用的结果表明,与气体低温氮碳共渗相比,经上述工艺处理后热挤压模具的平均寿命可提高1倍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一导言氮碳共渗是在许多工业领域里广泛采用的一种化学热处理工艺。渗氮和氮碳共渗的历史发端于美国。1913年A.W.Machlet在美国发表了第一个钢和灰铸铁渗氮的专利,而第一个关于氮碳共渗的专利系1929年A.B.Kinzd和J.J.Egan在美国研究成功的。类似的气体渗氮和盐浴氮碳共渗在德国亦得到广泛发展,并在工业中使用。盐浴氮碳共渗很快占领了钢材加工工业中的许多表面处理领域。在盐浴中处理的氮碳共渗层的特别标志是一个单相结构的ε-Fe_xN化合物层,其  相似文献   

12.
不锈钢盐浴氮碳共渗后的组织和耐蚀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探讨了几种奥氏体钢、马氏体不锈钢经盐浴氮碳共渗处理后共渗层特点,并对进行了测炒锈钢零件选和氮碳共渗工艺提高耐磨性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江苏曲轴总厂于 1995年成套购进成都工具研究所的盐浴氮碳共渗处理线 ,并将其应用于球铁曲轴的处理 ,年处理量万吨以上。处理工序是 :清洗→预热→氮化→氧化→抛光。球铁曲轴盐浴氮碳共渗处理过程中 ,曾常遇到渗层疏松而导致曲轴报废的问题 ,因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现总结介绍如下。1 预热不当导致的疏松资料表明 ,工件经预热后表面形成一层适当的氧化膜将有利于氮化层的形成。生产中曾发生由于预热温度过高、预热时间过长而使曲轴轴颈表面呈深灰色 ,最后导致渗层疏松现象 ,因此应严格控制工件预热至草黄色、淡兰色最好。2 氮碳共渗过程…  相似文献   

14.
08Al钢低温盐浴氮碳共渗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08Al钢的低温盐浴氮碳共渗工艺,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氮化后的断面显微组织,检测了化合物层的厚度和质量,利用显微硬度计检测渗层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试样在560℃氮化2.5h,所得化合物层较厚且致密,渗层均匀。  相似文献   

15.
盐浴中加入适量的稀土催化剂与氧化剂,对马氏体耐热钢气阀和合金铸铁凸轮轴进行了低温无毒盐浴氮碳共渗试验,并分析了其机理.结果表明,低温无毒盐浴氮碳共渗具有无毒、处理温度低(500 ℃)、零件畸变小的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H13模具钢的低温盐浴氮碳钒共渗工艺,并对渗层组织、硬度、渗层中的元素分布以及物相组成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温盐浴氮碳钒共渗工艺明显提高了H13模具钢的显微硬度,并且渗层中的物相有利于提高模具的热疲劳性能和耐磨性,采用该工艺处理H13热作模具,使用寿命有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H13模具钢低温盐浴氮碳钒共渗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H13模具钢的低温盐浴氮碳钒共渗工艺,并对渗层组织、硬度、渗层中的元素分布以及物相组成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温盐浴氮碳钒共渗工艺明显提高了H13模具钢的显微硬度,并且渗层中的物相有利于提高模具的热疲劳性能和耐磨性,采用该工艺处理H13热作模具,使用寿命有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我厂生产中常遇到小批量小零件要求软氮化、中碳结构钢模具要求碳氮共渗。为此,我们研制了一种既能用于固体软氮化又能用于中温碳氮共渗的无毒渗剂。根据尿素和碳酸盐反应生成氰酸盐;氰酸盐分解和氧化生成活性碳[C]和氮原子[N],来实现碳氮共渗的目的。其反应过程为: 2CQ(NH_2)_2+Na_2CO_3→2NaCNO+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AZ31B镁合金的表面硬度,改善其摩擦磨损性能及耐蚀性能,采用盐浴碳氮钒共渗工艺在AZ31B镁合金表面形成高硬度碳、氮化合物渗层,并用数字显微硬度计、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能谱仪、摩擦磨损试验和电化学测试分析渗层表面硬度、截面显微形貌、渗层表面物相组成、耐磨性和耐蚀性等。结果表明,盐浴碳氮钒共渗处理使AZ31B镁合金表面形成主要由VC、VN等高硬度金属化合物组成的渗层,渗层表面硬度最高达到283.1 HV0.05,相比原始试样和碳氮共渗处理试样分别提升280%和62%;相比原始试样,碳氮钒共渗试样的摩擦因数和磨损量分别降低约30%和50%,自腐蚀电位提高60 mV,自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一个数量级,表明盐浴碳氮钒共渗工艺能够显著提高AZ31B镁合金的表面硬度,提升其摩擦磨损性能及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20.
以35钢为材料,研究了添加直流电场盐浴碳氮共渗技术。该技术在碳氮共渗盐浴中通过在被渗样品间施加合适参数的直流电场予以实现。分析了渗层的显微组织及白亮层厚度,测量了渗层硬度沿层深的分布,并进行了物相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直流电场可以显著提高碳氮共渗速度;在碳氮共渗温度575℃,保温50 min,添加强度为7.5 V的直流电场时,白亮层厚度可以达到18.4μm,约是常规盐浴碳氮共渗获得白亮层厚度的两倍;电场快速盐浴碳氮共渗后试样表面硬度达到730 HV0.01;同时对电场快速盐浴碳氮共渗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