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P3T腹部模块(P3TTM Abdomen MEDRAD)个性化优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肝脏CT成像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接受上腹部CT增强检查的9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n=49)采用P3T腹部模块个性化设计对比剂注射方案;对照组(n=42)对比剂用量为1.5 ml/kg体质量;测量并比较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肝实质和门静脉期门静脉的CT值,分析试验组体质量、对比剂用量与肝实质、门静脉CT值间的相关性,比较两组肝细胞癌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强化程度。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肝动脉期肝实质、门静脉期肝实质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比剂剂量和门静脉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试验组双期肝实质CT值均与体质量、对比剂使用剂量间均呈负相关(P均<0.01);两组肝细胞癌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增强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3T腹部模块可根据患者体质量自动计算对比剂剂量,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低碘含量对比剂上腹部增强CT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接受上腹部增强CT扫描患者,随机分为A组(管电压120 kVp、碘含量300 mgI/ml)、B组(管电压120 kVp、碘含量270 mgI/ml)、C组(管电压100 kVp、碘含量300 mgI/ml)及D组(管电压100 kVp、碘含量270 mgI/ml),各25例;均采用40%ASiR算法和FBP算法混合图像重建。测量并分析各组门静脉期图像相同部位CT值、CNR、图像噪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按4分制对所得图像进行总体图像质量评价,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CT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D组与A组比较,腹主动脉CT值、肝实质CT值、CNR腹主动脉、CNR肝实质、噪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D组CTDIvol分别为15.73±5.59、15.34±4.20、12.57±2.55、11.23±2.57,D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45%、90.00%、90.48%、90.91%。4组图像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45%、90.00%、90.48%、90.91%(P>0.05)。结论 采用低管电压(100 kVp)结合低碘含量(270 mgI/ml)对比剂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所得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且可降低X线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能谱CT碘基图诊断肠道活动性出血的价值。方法 采用离体猪小肠制作出血模型,利用微注射器模拟0.5、0.4、0.3、0.2、0.1、0.05、0.025 ml/min七种流率活动性出血,分别行能谱GSI模式及常规MSCT扫描,分别延迟15 s及40 s采集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图像,利用GSI重建平台获得能谱碘基图。观察记录并比较采用常规MSCT平扫+动脉期、平扫+门静脉期图像及能谱GSI模式平扫+动脉期、平扫+门静脉期碘基图发现对比剂渗出的阳性率;测量碘基图内含碘区的碘含量(IC)及CT衰减曲线斜率(K),比较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的差异,并分析其与出血流率的相关性。结果 平扫+动脉期:常规MSCT及GSI模式扫描的阳性率分别为65.71%(23/35)、88.57%(31/35,χ2=5.185,P=0.023)。平扫+门静脉期:常规MSCT及GSI模式扫描的阳性率分别为88.57%(31/35)及100%(35/35,χ2=2.386,P=0.122)。碘基图对比剂渗出区的IC(P=0.003)和K(P=0.006)在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门静脉期值均明显高于动脉期。动脉期及门脉期碘基图对比剂渗出区的IC、K均与出血流率呈正相关(动脉期r=0.968,P<0.001,r=0.965,P<0.001;门静脉期r=0.964,P<0.001,r=0.956,P=0.001)。结论 应用动脉期能谱CT碘基图可以提高诊断肠道活动性出血模型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0T MR 反转时间(TI)对流入反转恢复序列(IFIR)门静脉系统非对比增强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健康志愿者 31名(正常组)、门静脉高压患者12例(门静脉高压组)采用不同的TI行冠状位IFIR序列扫描。评估采用不同TI所得的IFIR图像的门静脉主干SNR、主动脉SNR、肝脏组织SNR、门静脉主干CNR,根据门静脉及其分支显示清晰程度进行评分。对上述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配对t检验。结果 两组受检者不同TI图像的门静脉主干SNR和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常组肝脏组织SNR、主动脉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TI门静脉图像分支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高压组不同TI图像的肝内分支评分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选择900 ms TI时,门静脉高压组门静脉主干SNR和CNR、图像评分均低于正常组,TI为1100 ms时,两组图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正常受检者,TI为700 ms时既能得到较好的背景压制的图像,又能保证显示门静脉远端细支血管;而对于门静脉高压患者,选择TI为1100 ms更有利于门静脉分支血管的显示。  相似文献   

5.
研究背景 门静脉期在肝硬化患者是否伴发肝癌的检查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门静脉期可以更好地显示门静脉及肝静脉的侵犯,为进一步治疗措施的选择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因而,获取高质量的门静脉期图像并得到较高的肝实质-血管浓度差是门脉期检查的主要目标。然而,针对肝硬化患者扫描方法的探讨却鲜见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对比剂剂量和门脉期扫描时间的对比研究探讨肝硬化患者门脉期的合适检查方法。目的 探讨对比剂剂量及扫描时间对肝硬化患者门脉期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临床确诊的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剂量常规扫描组(A组)、大剂量常规扫描组(B组)和大剂量延迟扫描组(C组),每组20例;另选20名年龄相匹配的非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A组、对照组对比剂剂量为1.5ml/kg体质量,B组、C组剂量为2.5ml/kg体质量,注射速度均为3.5ml/s,A、B组及对照组门脉期扫描时间为60s,C组70s。测量门静脉、肝实质及肝静脉的CT值,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双盲目测评分。结果 A、B、C组及对照组门静脉CT值分别为(142.16±15.25)HU、(168.29±14.63)HU、(151.42±11.96)HU 和(187.73±9.45)HU;肝实质CT值分别为(87.91±11.16)HU、(98.75 ± 10.86)HU、(93.43 ± 11.48)HU 和(109.20 ± 5.79)HU;肝静脉CT 值分别为(121.09±16.78)HU、(130.54±15.31)HU、(136.92±17.53)HU 和(160.55±14.27)HU。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肝实质、肝静脉CT值及门静脉、肝静脉与肝实质之间的CT值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B组门静脉密度高于A 组和C组(P均<0.05),B组肝实质密度高于A、C组,但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对于A 组肝静脉CT 值显著增加,同时肝实质密度轻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A 组及B组(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多期增强扫描应增大对比剂剂量,门脉期扫描时间应适当延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中不同触发监测点对对比剂剂量的影响。 方法 将接受主动脉CTA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对比剂为碘佛醇(350 mgI/ml),注射速度为4.0 ml/s。A组监测点在主动脉弓降部,对比剂剂量为70 ml;B组监测点在肺动脉主干,对比剂剂量为55 ml。测定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统计分析两种监测点下的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和图像质量。 结果 40例均触发成功;A、B组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分别为(267.4±21.6)HU、(257.7±27.0)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P=0.22)。A组20例图像质量均为优;B组19例图像质量为优,1例为良;两组满足诊断率均达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结论 以肺动脉主干为触发监测点行256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是可行的,可降低对比剂剂量,优越性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以双源CT行兔体部血管扫描时扫描参数与对比剂注射方案的最佳匹配选择。方法 对32只普通家兔行双能量CTA扫描,依据扫描时不同的螺距(0.2、0.55)、对比剂浓度(300、370 mgI/ml)分为A、B、C、D四组,每组又根据对比剂注射速率(0.2、0.4、0.6、0.8 ml/s)的不同分为4个亚组。通过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探寻扫描参数与对比剂注射方案的最佳匹配选择。定量分析:对比各组实验兔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的CT值,并以箱式图分析主动脉平均CT值波动范围的总体差异。定性分析:由两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对不同扫描条件下的图像质量进行判定,分为良好、一般、差三种。结果 A组及C组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的CT值差异较大(P均<0.05),而B组及D组中B1、D1及D2亚组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CT值近似(P均>0.05)。B1、D1及D2亚组主动脉平均CT值波动较小,分布较集中。D2亚组图像质量良好,各血管及分支显示清晰,其余各组图像质量均存在一定缺陷。结论 选取螺距0.55、对比剂浓度370 mgI/ml、注射速率0.4 ml/s有利于在兔双能量CTA扫描时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对比剂在64排螺旋CT胰周血管MSCTA检查中的成像效果。材料与方法:40例患者分为300组和370组,分别注射300mgI/ml优维显90ml、370mgI/ml优维显70ml加生理盐水20ml。注射速率均为3ml/s。延迟时间为25s、50s、85s。分别测量腹主动脉入口、腹腔干开口、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及门静脉的CT强化值。结果:370组腹主动脉各节段的CT强化均值均明显高于300组(P<0.05);两组门静脉强化均值差异很小(P>0.05)。结论:370组注射的对比剂总量和碘受量少于300组,但动脉显示效果优于300组,而门静脉的显影相似。  相似文献   

9.
低流率团注高浓度对比剂在兔脑CTA成像中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低流率团注高浓度对比剂在脑CT血管成像(CTA)中的可行性.方法 1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使用A方案(碘迈伦400 mgI/ml,流率0.5 ml/s);对照组分别使用B方案(300 mgI/ml,流率1.0 ml/s)或C方案(400 mgI/ml,流率1.0 ml/s),每次注射对比剂含碘量为0.5 g/kg体重,行脑CT同层动态扫描,获得兔大脑中动脉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对比各方案兔大脑中动脉强化峰值到达时间(PT)及到达峰值时大脑中动脉的CT值.结果 大脑中动脉平均强化峰值分别为(164.67±5.16)HU、(163.00±7.13)HU、(193.50±5.13)HU,C方案高于A、B方案(P<0.01),A、B方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三组方案测得大脑中动脉PT分别为5 s、5 s、4 s,C较A、B方案提前.结论 在兔脑CTA扫描中,使用高浓度对比剂,可以大大降低注射流率而对血管强化效果无明显影响;在注射流率相同情况下,应用高浓度对比剂可使血管显示更清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家兔正常肝脏CEUS两种大小ROI的定量参数。方法 将15只肝脏正常的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行CEUS检查,选择两种大小的ROI,得出肝实质、肝动脉、肝静脉和门静脉相应的定量参数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大小ROI所测得的定量参数中,肝实质、肝动脉、肝静脉SIC、DPI、TT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门静脉SIC、DPI、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实质区适合应用固定大小的ROI,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适合应用与血管截面积大小相同的ROI。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钆贝葡胺(Gd-BOPTA)增强MRI分析肝胆期肝实质相对强化程度(RE)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及影响肝实质RE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8例接受腹部Gd-BOPTA增强MRI患者,将其分为肝功能正常组(NLF组)、肝硬化Child-Pugh A、B和C级组(LCA、LCB和LCC组),测量其肝胆期肝实质RE,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独立预测因素。结果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肝实质RE与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及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均呈负相关(P均<0.01),与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正相关(P均<0.01);腹腔积液患者肝胆期肝实质RE低于无腹腔积液者(P<0.001);NLF组肝胆期肝实质RE高于其余3组(P均<0.001),LCA组高于B、C组(P均<0.001)。TB、Alb、腹腔积液及ALP是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肝实质RE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1)。结论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肝实质RE与肝功能相关。TB、Alb、腹腔积液及ALP是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肝实质RE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及时间-强度曲线,观察兔肝炎性假瘤和转移性VX2肝癌的血流灌注方式.方法 荷炎性假瘤和荷VX2肝癌实验兔各10只,经耳缘静脉团注法注射超声造影剂SonoVue后,应用CnTI低机械指数实时灰阶成像技术和定量时间-强度曲线(Wash in-Wash out Curve)软件,观察分析各时相肿瘤结节及周围正常肝组织的动态增强过程.结果 与正常肝实质相比较,炎性假瘤造影增强与肝实质同步,二者造影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增强时间、始消时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VX2肝癌强化呈典型的"快进快出"型,早期动脉相快速增强,门脉相与延迟相肿瘤结节内造影剂迅速廓清,表现为负性显影,VX2肝癌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增强时间、始消时间显著早于正常肝实质(P<0.05).VX2肝癌与炎性假瘤比较,VX2肝癌造影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始消时间显著早于炎性假瘤(P<0.05).结论 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成像,可提供肝脏局灶性结节的动态血流灌注信息,结合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对肝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佳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VTQ技术对93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96个病灶及15名正常志愿者进行检测,获取病灶及肝实质的剪切波速度(SWV)值。结果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的SWV值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0.71。恶性病变组SWV值最大,良性组次之,正常对照组最低(P<0.05),以SWV=1.96m/s作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阈值,诊断恶性病变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91.68%,98.41%,80.02%,89.62%和96.57%;血管瘤与肝硬化结节及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肝细胞癌(HCC)与肝转移癌的SW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灶性恶性病变组周围肝实质SWV值大于良性组及正常组(P<0.05),良性组略大于正常组(P>0.05);血管瘤、FNH病种间和肝转移癌、HCC、肝硬化结节及胆管细胞癌(CCC)病种间的周围肝实质的SW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TQ可定量反映不同类型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硬度,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MSCT测量健康成人纵隔大血管径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MSCT测量健康成年人纵隔各大血管的径线。方法收集236名无心肺疾患的健康成年人,按年龄分为3组:A组(17~40岁)98名,B组(41~60岁)81名,C组(61~87岁)57名,均接受胸部增强CT扫描。于深吸气末增强扫描图像上测量升主动脉(AA)、降主动脉(DA)、肺动脉干(PA)、左肺动脉(LPA)、右肺动脉(RPA)、左肺上叶动脉(LULPA)、右下肺动脉(RLLPA)及上腔静脉(SVC)管径、计算管径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组中男性PA、AA、SVC直径均大于女性(P均<0.05),而A、B组中男、女各血管管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年龄组间,AA、DA、PA、LPA及RPA直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LULPA/AA、rPA/SVC、rAA/SVC及rAA/LP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LULPA、RLLPA直径及rAA/RP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61~87岁老年男性PA、AA、SVC直径均大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AA、DA、PA、LPA及RPA管径增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能谱CT低浓度对比剂增强扫描在肺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体质量指数为22~23 kg/m2的150例患者分为A~E共5组并分别接受CT肺动脉造影,扫描采用能谱扫描模式,患者注射对比剂总量为0.4 ml/kg体质量。5组患者注射对比剂浓度分别为A组320 mgI/ml,B组256 mgI/ml,C组192 mgI/ml,D组160 mgI/ml,E组128 mgI/ml。扫描结束获得0.625 mm层厚的肺动脉最佳对比度噪声比(CNR)单能量keV图像,用此单能量keV图像对肺动脉行VR、MIP、MPR。测量5组图像中肺动脉和相同层面背部肌肉竖脊肌及胸壁脂肪的CT值及其标准差,计算SNR及CNR并取平均值,并由2名高年资医师盲法对5组图像的质量进行评分。结果 A~E组SRN分别为23.61±3.72、22.18±3.13、22.17±2.91、21.87±2.53、21.72±2.82(P均>0.05),CNR分别为26.35±4.12、26.08±3.79、25.53±3.82、24.85±3.22、24.68±3.56。A~E组图像质量的评分分别为4.53±0.81、4.45±0.78、4.46±0.75、4.38±0.79、4.41±0.57(P均>0.05)。2名医师对A~E组肺动脉图像质量评价的一致性好。结论 应用能谱CT扫描中的最佳单能量keV进行CTPA检查可显著降低对比剂使用浓度,推荐使用的对比剂浓度为128 mgI/ml,注射总量为0.4 ml/kg体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制载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高分子微球(s-PLGA)对兔肝癌MR成像效果的影响。方法双乳化法制备载SPIO的高分子微球。建立兔VX2肝癌模型12只,于肿瘤种植后21天将随机分为3组,分别经耳缘静脉注入s-PLGA(s-PLGA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以及PLGA 1ml/kg体质量(PLGA组)。注射前、后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分别测量肝实质和肿瘤的信号强度,计算肿瘤/肝实质信号强度比。扫描结束后处死动物,取肝癌标本行HE及普鲁士蓝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制备的s-PLGA呈规则球形,直径约800nm。MR成像显示,注射s-PLGA后,肝实质信号强度显著下降,肿瘤信号无明显变化,肿瘤/肝实质信号强度比相对高,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及PLGA组(P<0.05)。普鲁士蓝染色显示,s-PLGA组兔肝实质内有较多蓝染颗粒分布。结论自制s-PLGA能有效增强兔肝脏肿瘤与正常组织间的信号强度对比,对诊断肝癌可能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经肝动脉灌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rh-endostatain)联合TACE治疗兔VX2肝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30只VX2肝癌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肝动脉灌注rh-endostatin+TACE;B组:单纯TACE;C组:对照组.3组兔均于术前1天及术后3天、7天、14天分别抽血作肝肾功能检查,获取ALb、ALT、AST、BUN、Cr指标;并于术前1天、术后2周分别行CT扫描,测量肿瘤最长径.扫描后立即处死动物,组织切片用于免疫组化检测MVD、VEGF表达.结果 术后A、B、C组兔肝功能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A、B组肝功能指标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间各时间段肝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兔BUN、Cr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A、B两组肝癌最长径均明显低于C组(P<0.01).A组MVD、VEGF较B、C两组明显减低(P<0.01).结论 肝动脉灌注rh-endostatain不会引起肝、肾功能毒性,且其联合TACE治疗肝癌能减慢肿瘤的生长速度,抑制TACE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