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9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使用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的特征 ,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方法 对西安市某医院 5年来收集的 97例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静脉注射给药引发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74 .2 3% )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 (39.18% ) ;首次用药时发生不良反应 6 8例 (70 .10 % ) ;药物不良反应以皮肤系统损害居首位 (30 .93% ) ,其次为过敏性休克 (2 3.71% )。结论 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应强化使用抗生素过程监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探析门诊输液治疗中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特点,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门诊输液治疗中出现抗生素不良反应的100份病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性别、抗生素药物、抗生素不良反应症状等生成Excel表,统计分析抗生素不良反应类型、表现及抗生素药物等。结果不足10岁患者抗生素不良反应31例(31%),发生率最高;抗生素不良反应与抗生素使用类型有关,特别是β-内酰胺类(33%)。抗生素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0%)、消化系统不良反应(42%)、全身性损害为主(42%)。结论门诊输液治疗中抗生素不良反应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抗生素使用类型等,了解抗生素不良反应类型及主要表现,采取针对性的用药方案,提高用药安全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该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研究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14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归纳总结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结果 140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中,≥60岁发生率最高占52.86%;静脉滴注给药引发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92.86%);头孢菌素类药物(30.00%)引起的ADR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25.00%);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1.43%),其次是消化系统(17.14%)及神经系统(12.86%)损害。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保障临床抗肿瘤药物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分析院内2022年1月—2023年6月期间上报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对相关患者的一般资料、怀疑药品类型、联用药物、累及器官和系统及临床表现、报告类型及转归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在29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168例,女性124例,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64.38%;药品类型以细胞毒类(25.13%)为主,其次为抗代谢类(22.01%);引发药物不良反应例次排名前5的药物均为传统抗肿瘤药;药物不良反应类型以血液系统(40.91%)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20.33%);报告类型以已知严重(60.96%)为主。结论:传统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同时新型抗肿瘤药物发展迅速且应用广泛,二者均应加强临床应用监测,以促进抗肿瘤药物合理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彭越 《中国当代医药》2011,(24):174-175
目的:分析本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2008~2010年149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的抗菌药物共涉及10大类32个品种,其中头孢菌素引发的ADR比例最高(49.0%),其次是氟喹诺酮类(16.8%)、青霉素类(11.4%)。ADR临床表现多为各种皮疹、瘙痒、消化系统症状。结论: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1-11月 ADR 报告85例,分别从 ADR 患者的基本情况、药品的使用情况、引起 ADR 的种类、ADR 的临床特征等多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 患者中男53例(占62.35%),女32例(占37.65%);年龄4个月~86岁。ADR 涉及的临床表现以皮肤科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是血管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等。引起 ADR 的药物种类中抗微生物药物最多,其次是中成药、循环系统药。引起 ADR 的抗生素中青霉素类最多,共涉及4种药物,报告11次,占41.67%;其次是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结论老年人、儿童应慎重用药,合理使用抗生素和中药制剂,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 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常先平 《安徽医药》2014,(7):1401-1402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200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方式与各类不良反应表现的相关性。结果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患者100例(50.00%),共112例次,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最常见,构成比为42.86%(48例次),其次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构成比为32.14%(36例次);皮肤及软组织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部位,构成比为(57.00%),其次为消化系统,构成比为(27.00%);经Person相关性分析后,给药时间过长、滴速过快、药液浓度过高、剂量过大等因素,均与不良反应显著相关(P〈0.05)。结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仍是该院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应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有利于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闫爱军 《北方药学》2012,9(4):82-82
目的:探讨业务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相结合的合理用药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1月实行合理用药管理制度以后的出院病历557份为研究组和2009年12月以前出院病历416份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人均抗生素使用率和患者平均住院费用。结果:研究组共发生药物不良反应17例,发生率为3.05%,人均抗生素使用率为(0.83±0.22)%,患者平均住院费用(3628.82±241.35)元,对照组分别为28例(6.73%)、(1.15±0.27)%和(3831.41±257.16)元,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业务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相结合的合理用药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规范临床用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人均抗生素使用率和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与分析本院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和特点,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警示。方法对12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抗感染药物的ADR发生率最高,有32例,占25.0%,其次为中成药和心血管系统药物。静脉滴注是所有给药方式中ADR发生率最高的,占75.0%。不良反应表现最多的是皮肤及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ADR高发于中老年年龄段,〉50岁的患者占到了57.8%。结论本院发生ADR最多的是抗菌药物,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占首位,提示临床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联合用药应注意配伍禁忌;儿童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慎重。用药前要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后认真观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914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谭红爱  郭伶 《医药导报》2001,20(12):790-791
目的:探讨药物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指导合理用药。方法:对协和医院ADR监察室收集的914例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14例不良反应中,中青年比例占36.2%;诱发ADR的药物涉及15类,120个品种,其中抗生素类引起的占79.3%;A类反应470次,B类反应444次;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损害,其次为皮肤粘膜及附件损害;造成重度损害者21例次。结论:应重视开展ADR监察,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井华  刘俊 《安徽医药》2014,18(2):393-396
目的了解该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现状和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为保证抗菌药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2010—2012年某院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237份,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种类、名称、给药途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性质、转归及临床表现、报告人员职业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37份ADR报告中,男性发生比例高于女性;41~50岁年龄段为ADR发生的主要人群,但老人及儿童发生的比例也较高;ADR以一般反应为主,严重的和新的ADR分别占总例数的3.80%和1.26%;静脉滴注为引发ADR为主要的给药途径,占总例数81.01%;ADR主要发生在用药后31~60 min;抗菌药物以喹诺酮类为主,占总例数29.12%,其次为大环内酯类(28.27%)和头孢菌素类(26.16%),其中阿奇霉素为57例,占总例数24.05%,其次为左氧氟沙星(56例,23.63%);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102例,43.04%);护师ADR报告率68.35%。结论深入开展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和分析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近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3年该院的7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引发ADR抗菌药物种类、ADR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引起ADR的抗菌药物品种涉及8类16种,头孢菌素类最多(66.2%),青霉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次之;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57.6%),其次为消化和神经系统。结论:抗菌药物ADR的发生与药物性质、临床使用量、个体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需进行ADR监测,探讨抗菌药物ADR发生的易感因素,尽可能安全、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李淑华 《北方药学》2015,(8):185-185
目的:评估妇产科护理干预措施在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使用抗生素治疗并且发生不良反应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观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1%;对照组为21.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护理干预可大大减少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信息,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本院2010~2012年收集的21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在21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药品19个品种,产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71%),儿科患者次之(27.1%)。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主要为七叶皂甙钠针,有180例,占86.1%,其次为抗病毒药物,如双黄连粉针、喜炎平针等,有24例,占11.6%。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寒颤居多,占(61.1%),其次为皮肤症状及附件损害。其中新的、一般的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18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及时对症处理,对原患疾病影响小。结论应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重视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加强监测,充分发挥中药注射剂的疗效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与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本院妇产科门诊治疗中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方法选取本院2012—2013年在妇产科就诊的1124例患者为调查对象,对所有患者开的处方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结果调查发现,共有624例患者的处方中含有抗生素药物,使用率高达55.52%(624/1124)。其中以应用头孢呋辛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生素为主。在调查中发现二联用药较为频繁,用药率为69.07%(431/624),与一联与三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性用药占54.81%(342/624),预防性用药占45.19%(282/624)。结论在我院妇产科门诊中应加强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江华  郑霞敦 《中国当代医药》2011,(30):157+159-157,159
目的:分析头孢菌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及相关临床表现。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6月~2010年12月使用头孢菌类抗生素发生的不良反应(ADR)206例病例报告,对其年龄、性别、使用药物种类、不良反应发生部位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发生与性别无关,20~50岁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第三代头孢菌类抗生素发生ADR率最高,静脉滴注发生率高于其他方式给药,多表现于皮肤及其附件。结论:头孢菌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临床应分析导致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关预防措施,提高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2013年上报的124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ADR发生率51.61%略高于女性48.39%;静脉滴注118例(95.16%)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报告中,以头孢菌素类为最多73例(58.87%),其次是氟喹诺酮类为22例(17.74%);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为48例(38.71%),消化系统为36例(29.03%)。结论:医院应加强ADR监测工作,提高医护人员对ADR报告制度的认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3—2014年南华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患者9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中61~76岁组所占比例最高(P﹤0.05);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中头孢菌素类所占比例最高(P﹤0.05);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P﹤0.05)。结论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种类较多,且发生率较高,加强临床合理用药,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良反应回顾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全面收集1994–2009年有关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良反应文献资料,将文献分为同期对照临床研究、个案或典型病例报告两类,重点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年龄、临床表现、用药合理性等。结果:共有70篇同期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纳入统计,其中使用药物总人数7595例,发生ADR153例,ADR发生率为2.01%,最常见ADR为神经系统损害占37.25%(57/153),其次为胃肠道系统损害占30.72%(47/153);个案或典型病例报告文献有39篇,发生ADR72例,主要为神经系统损害占45.83%(33/72),胃肠道系统损害占13.89%(10/72)。结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致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损害较为常见,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关注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吴宇 《抗感染药学》2023,(2):129-132
目的:分析医院抗菌药物相关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临床特征,并提出应对策略,为临床抗菌药物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20年10月永安市曹远卫生院238例使用抗菌药物发生ADRs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不同年龄段患者抗菌药物ADRs的发生率,分析导致ADRs的主要抗菌药物种类、患者临床表现与发生原因、减少药源性损害的措施。结果:238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所致ADRs患者的年龄多为60岁以上,其次为>50~60岁、18~30岁;使用抗菌药物所致ADRs患者应用品种为头孢菌素类98例(占41.18%),青霉素类47例(占19.75%);发生ADRs患者累及系统主要为皮肤组织72例(占30.25%),具体表现为丘疹、皮肤发痒、红肿等症状,消化系统58例(占24.37%),具体表现为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神经系统47例(占19.75%),临床表现主要为眩晕、头痛不适、失眠等症状;抗菌药物ADRs发生原因主要为未开展药敏试验161例(占67.65%)、使用剂量过大56例(占23.53%)、无指征用药1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