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通过对五个批次的无特定病原体(SPF)鸡胚进行鸡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同胚接种,收获72~120 h死胚及120 h活胚尿囊液,分别测定NDV和IBV的病毒含量,结果表明NDV病毒含量达到了108.3~108.7EID50/0.1mL, IBV的病毒含量达到了106.3~106.5EID50/0.1mL。两种病毒含量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制造及检验规程》(2000版)中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病毒含量要求的标准。表明该方法即可降低成本,又简化了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LH2/01/10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在我国黑龙江省某鸡场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病鸡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将该病毒接种10日龄SPF鸡胚,取72h的尿囊液进行电镜观察并用1%胰酶处理,结果发现尿囊液中存在典型的冠状病毒,用胰酶处理过的尿囊液能凝集SPF鸡的红细胞,初步鉴定为鸡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将该病毒尿囊液再次接种10日龄SPF’鸡胚,通过病毒对鸡胚的致病作用、病毒超微形态特征以及病毒凝集鸡红细胞的特性等对该毒株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胰酶处理后的病毒尿囊液可凝集鸡红细胞。鸡胚的第二代病毒尿囊液(命名为LH2,/01/10)分别接种1日龄和15日龄的SPF鸡,发现对不同日龄的鸡表现不同的致病性,对1日龄接种鸡和同笼饲养的同居对照鸡致病力高,发病率为11/11,致死率分别为4/6和2/5;15日龄接种和同居感染鸡发病率为9/9,致死率分别为1/5和1/4。实验应用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LH2/01/10的膜蛋白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基因具有IBVM基因的共有分子特征.与IBV标准株M41的M基因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0%,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1%。这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证实引起鸡群死亡的病毒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目的在于探讨不同毒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和鸡新城疫病毒混合接种同一鸡胚尿囊腔培养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将按200倍,500倍,1000倍不同浓度稀释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F3株,肾型J株,H120,28/86株,H52和H120株的100倍稀释的Lasota鸡新城疫病毒联合接种到10日龄鸡胚尿囊腔,同时设单独培养作城疫病毒效价。结果表明,鸡新城疫病毒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增殖无明显促进作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将鸡新城疫病毒LaSota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强毒株按不同倍数稀释后,同胚接种10日龄易感鸡胚,接种后72、96 h分别收获病毒液,通过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测定病毒含量。结果表明:72、96 h收获的病毒液病毒含量差异不明显,均能达到配苗要求,但72h病毒液收量最多。本试验为生产高质量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灭活疫苗、降低成本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五个批次的无特定病原体(SPF)鸡胚进行鸡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同胚接种,收获72~120 h死胚及120 h活胚尿囊液,分别测定NDV和IBV的病毒含量,结果NDV病毒含量达到了108.3~108.7 EID50/0.1mL, IBV的病毒含量达到了106.3~106.5 EID50/0.1mL.两种病毒含量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规程>(2000年版)中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病毒含量要求的标准.表明该方法即可降低成本,又简化了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1B)和鸡新城疫(ND)是鸡的二种主要病毒性传染病。一些科研单位曾对这两种病毒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过不同程度的研究,所得结论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进一步阐明1BV与NDV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试验采用9日龄SPF鸡胚分别先后接种1BV与NDV,及其灭活病毒以求这两种病毒在鸡胚上的相互作用,旨在为养禽生产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鸡胚接种盲传,从重庆某地疑似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病鸡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导致鸡胚出现侏儒胚。用本病毒对10日龄雏鸡做回归实验,可使试验鸡出现典型的花斑肾。试验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扩增出了该病毒的特异性基因M和N,从分子学角度进一步证实了引起鸡群死亡的病毒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8.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陕西地方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陕北(榆林)、关中(宝鸡市、扶风县)、陕南(洋县)等地鸡场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鸡,进行了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分离到4株IBV(定名为YL-04、BJ-04、FF-04、YX-04),并对分离病毒进行了血凝性、血凝抑制性、致病性、鸡胚矮小化等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发现,分离的4株病毒经1%胰酶处理后的各代病毒尿囊收集液均可凝集鸡红细胞;IBV标准阳性血清可特异性的抑制其凝集性;回归试验可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病例;病毒传代物有明显的致鸡胚矮小化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分离到的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临床表现为致肾脏病变的组织嗜性,证明以上地区鸡群发病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7,(10):1862-1867
为了克服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活疫苗产品制备中存在的缺陷,通过对BHK-21细胞、Vero细胞、DF1细胞、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原代鸡胚肝细胞、原代鸡胚肾细胞等六种细胞进行病毒适应性培养,采用PCR和免疫荧光(IFA)跟踪检测的方法成功筛选出具有稳定病毒滴度的病毒适应性细胞——鸡胚肝细胞。然后采用新的克隆方法缩短了克隆时长并对筛选的鸡胚肝细胞进行克隆纯化,通过与原代鸡胚肝细胞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本试验所采用的克隆方法具有高几率的特点,并且能够克隆出高活性的鸡胚肝细胞,并能够繁殖较高效价的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为解决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疫苗在生产上存在的瓶颈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2株不同来源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毒株的生物学特性、免疫原性及S1基因同源性.将TONG-IBV和MOU-IBV分别接种10日龄SPF鸡胚,观察鸡胚病变特点、计算病毒含量(EID50)、制备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抗体效价检测,进行S1基因测序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接种TONG-IBV株后鸡胚出血较严重,蜷缩程...  相似文献   

11.
采用分别测定每羽份疫苗成品和每0.1mL半成品胚液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的方法探讨了中和温度对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中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和温度对该二联活疫苗中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EID50有显著的影响。测定病毒含量时,中和条件以中和温度控制在20℃、中和时间45~60min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2.
将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LT)病毒悬液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病毒悬液,采取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在同一个鸡胚上进行接种,可使两种病毒之间互不干扰,并能在同一鸡胚上共同增殖。取鸡胚绒毛尿囊膜检测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其EID50为10^55/0.2ml,取尿囊液检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其EID50为10^63/0.2ml。与单项接种对照组相同;用同胚增殖的绒毛尿囊膜和尿囊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制造二联油乳剂灭活苗,免疫后30d和6个月后分别用ILT、IB强毒进行攻毒试验,结果免疫后30d,ILT和IB的保护率均为100%,免疫后6个月,ILT和IB的保护率分别为95.3%、86.7%。本试验结果表明,用此方法增殖病毒,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证了免疫效果,为今后制造二联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病毒感染的鸡胚材料免疫兔的方法制备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单因子血清,然后在鸡胚上对山西分离的6个毒株和6个参考株进行交叉病毒中和试验。结果显示,这6株病毒与参考毒株不属于同种血清型,但分离株之间存在部分交叉免疫保护,证实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毒株在山西地区存在变异。  相似文献   

14.
鸡新城疫病毒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同胚培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鸡新城疫病毒(NDV)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按一定的稀释比例等量混合接种9~10日龄SPF鸡胚,让其在同一鸡胚中增殖(简称同胚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用5倍稀释的ND-Lasota病毒液与 5000倍稀释的IBH120病毒液等体积混合后尿囊腔接种鸡胚,能在同一鸡胚中正常增殖,接种后96 h收毒,用红细胞凝集试验(HA)测得NDV、IBV两种病毒的血凝价分别为11 log2和12 log2,不低于各自病毒单独增殖的HA滴度,病毒的增殖基本趋于平衡。同时也证实了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IBV对NDV的复制不会产生干扰。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目的在于探讨不同毒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和鸡新城疫病毒混合接种同一鸡胚尿囊腔培养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将按200倍、500倍、1000倍不同浓度稀释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F3株、肾型J株、H12028/86株,H52和H120株和100倍稀释的Lasota鸡新城疫病毒联合接种到10日龄鸡胚尿囊腔,同时设单独培养作对照,96小时后收取尿囊液,用对流免疫电泳法检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效价,用血球凝集试验检测尿囊液鸡新城疫病毒效价。结果表明,鸡新城疫病毒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增殖无明显促进作用,但无抑制现象;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浓度过大时,对鸡新城疫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在适当浓度时二者之间无干扰作用。以NDV100倍IBV1000倍稀释混合作用后联合接种培养对二者效价均无明显干扰,NDV血凝效价可达11log2,IBV对流免疫电泳沉淀效价可达9log2,效果最佳。联合培养省时、省力、节约鸡胚损耗。  相似文献   

16.
为制备合格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株种毒,将M41株毒种接种SPF鸡胚进行传代培养,收获尿囊液、分装、冻干,并对冻干毒进行了无菌检验、支原体检验、剩余水分测定、真空度测定、外源病毒检验、病毒含量测定、特异性检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冻干毒种各项检验均符合规定,可作为研究用种毒。本研究可为其他禽源病毒种毒的制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从发病鸡群分离一株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命名为NM98a),并用分离株和ILT王岗株对鸡胚绒毛尿囊膜、鸡胚尿囊腔及鸡胚肾细胞上培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ILTV经不同途径接种鸡胚和鸡胚肾细胞上培养,在鸡胚绒毛尿囊膜和鸡胚肾细胞上引起的病变不同,但最终增殖达到的感染性病毒量没有明显区别。鸡胚尿囊腔接种是ILTV增殖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120株、H52株种毒由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制备和供应,种毒的保存期为10年,为了保证种毒的质量和供应,需要定期制备种毒。将H120株、H52株毒种接种SPF鸡胚进行传代培养,收获鸡胚尿囊液,与50 g/L牛乳蔗糖溶液等体积混匀,进行分装和冷冻真空干燥。对其进行剩余水分测定、真空度测定、病毒含量、安全性、免疫原性、纯净(无菌检验、支原体检验、外源病毒)和特异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项检验均符合规定。同时为了区分H120株、H52株种毒,用实验室已建立的RT-PCR和酶切方法对2种种毒进行鉴别检验,结果表明能准确区分H120株和H52株种毒。试验结果为疫苗生产提供了能长期保存且稳定性好、高滴度的生产用种毒,也可为其他禽源病毒种毒的制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研制能够同时预防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和新城疫(ND)的疫苗,本研究选用表达IBD病毒(IBDV)超强毒株(vvIBDV)VP2基因的重组ND病毒(NDV)LaSota疫苗株(rL-VP2),测定其半数鸡胚感染量、平均鸡胚致死时间、脑内接种指数和静脉内致病指数等指标,按不同剂量接种18胚龄SPF鸡胚,分别于出雏后第9d、第14d和第21d采血,用微量凝集法和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抗NDV抗体和抗IBDV抗体水平,并于出雏后28d用NDV强毒(F48E9株)和vvIBDVGx株攻毒,评估重组疫苗的胚胎免疫效果。结果显示:按104EID50/枚剂量进行免疫不会影响SPF鸡胚出雏率和出雏后21d存活率,并且该免疫组雏鸡能够对NDV强毒和vvIBDV攻毒提供安全的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首先在1931年报道于美国,1936年确定本病的病原为病毒,1937年病毒在鸡胚内传代成功,现在美、英、加、意、日、南、印、比利时及中国等许多国家均有发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