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900mm四机架六辊UCM冷连轧机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轧辊辊间接触压力和板形计算模型,以均匀辊间接触压力分布和板形良好为目标,对机组轧辊辊型曲线进行了优化设计.理论计算表明,优化后的辊型曲线均匀了辊间接触压力分布,降低了辊端接触压力峰值,同时能够提高弯辊力对板形的控制效果.工业生产试验后正式推广使用,支承辊和中间辊掉肩和掉肉现象得到了全面遏制,板形质量得到良好控制.  相似文献   

2.
针对2030mm冷连轧机组板形控制参数的设定通常采用各机架单独设定,不但不容易充分发挥出所有控制手段的潜力而且容易出现相关板形控制手段互相抵消,甚至有可能带来新的附加局部浪形、影响成品板形质量的问题.充分考虑到冷连轧机组的设备及工艺特点,在相关板形模型的基础上,以出口板形最优为控制目标,将冷连轧机组所涉及的各机架弯辊力...  相似文献   

3.
轧制规程作为冷连轧生产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参数,不但影响机组的产能,而且对成品的板形与表面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设定出合适的轧制规程就成为冷连轧机组的重要攻关课题。为此,经过大量的现场试验与理论研究,充分结合宝钢1220五机架冷连轧机的设备与工艺特点,以成品带材板形良好、各架电机相对负荷均匀以及划痕发生概率小为控制目标,提出了一套轧制规程综合优化方案,并将其应用到生产实践,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针对冷连轧机板形控制能力不足和产品板形质量较差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通过综合优化连轧机支撑辊辊型配置来提高板形质量的思想。详细介绍了利用改进遗传算法进行强适应性支撑辊优化设计方法及其加工过程,并叙述了新支撑辊在鞍钢冷连轧机上的成功应用及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冷轧厂1250 mm冷连轧机组四辊轧机,以提高板形控制精度为目标建立了工作辊辊型优化模型,以改善辊间压力为目标建立了支承辊辊型优化模型。理论计算表明,优化后的辊型曲线能改善辊间接触压力分布和板形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五机架冷连轧机中,末机架轧辊分段冷却能够改善板形,有效消除板形缺陷,精确的轧辊冷却能够有效释放轧辊内应力,延长轧辊使用寿命,提高轧制带材板形质量和表面清洁度。以1420mm冷连轧机的板形控制系统为依据,针对轧制极限薄板时轧机震动和出口带材温度高等现象,综合分析该精细冷却控制系统的功能与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带钢冷轧闭环反馈控制最优化算法程序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多变量最优化控制的带钢闭环反馈控制模型能够充分利用弯辊和轧辊倾斜等平直度控制机构对板形偏差进行控制。闭环反馈控制的目的是使带钢实测板形与目标板形一致,闭环反馈最优化算法程序能充分利用输入信息,全面考虑多个执行机构对板形的作用,避免各控制之间的相互影响,它是该模型准确计算板形调节量的关键。为了实现自主建立带钢冷轧生产线,对某厂1 700 mm四机架四辊冷连轧机第四机架闭环反馈控制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对偶法采用C语言开发出基于多变量最优化闭环反馈计算程序并将其嵌入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中,开发出自主的基于多变量最优化闭环反馈控制模块。由该模块计算的闭环反馈平直度执行机构调节量与采用Matlab工具箱Quadprog函数计算结果一致,计算精度高。  相似文献   

8.
针对以往现场生产过程中压下规程的设定主要考虑轧制负荷均衡、打滑与热滑伤的防治,而对板形与板凸度的控制考虑较少的问题,结合UCM冷连轧机组的设备与工艺特点,兼顾轧制负荷均衡、打滑与热滑伤的防治与板形及板凸度的控制,提出了一套适合于五机架UCM冷连轧机组的压下规程综合优化方法,并将其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辊轧机板形控制的核心是对辊缝形状的控制,目前广泛采用的控制方法是弯辊阀控缸系统,该方法依靠辊端液压缸产生弯辊力改善板形,弯辊力的动态特性对板形有较大的影响,为了提高板形成形质量,针对四辊轧机建立弯辊阀控缸系统的理论模型,通过MATLAB软件Simulink模块进行仿真研究,分析了弯辊压力在阶跃信号和正弦信号下的动态响应特性指标,分析了主要设计参数对动态特性的影响,并进行了系统辨识试验,通过系统辨识和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分析了伺服阀固有频率和液压缸等效面积参数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建立的理论模型和仿真方法可为弯辊阀控缸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现有系统优化参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现阶段冷轧板形精度要求的提高、板形控制技术的发展与智能控制技术的进步,在传统冷连轧负荷分配研究基础上,提出板形板厚张力设定控制系统综合优化计算方法。对板厚、张力进行兼顾板形偏差最小、弯辊裕量最优及负荷平衡的多目标优化设计,对工作辊弯辊、中间辊弯辊以沿带钢全宽板形偏差最小为目标进行优化设计。优化计算采用具有良好全局和局部寻优能力的三种群粒子群差分进化算法(Three-populations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nd 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Thr_PSODE)。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通过设定控制系统综合优化对轧制规程、张力制度以及各板形调控手段的优化配置,在兼顾多个优化目标的同时充分挖掘轧机的板形调控能力,实现了对复杂模态的高次板形缺陷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